治疗糖尿病要注重标本先后
魏子孝
魏子孝,男,1945年生,天津市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内分泌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西苑医院门诊内科、内分泌肾科主任。兼任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膳学会常务理事。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肥胖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及妇科、内科杂病的中医药治疗方面颇有建树。主编《内分泌代谢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新编中医临床手册》等十几部著作,发表论文十几篇,并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期刊审稿人。
糖尿病是内科难治疾病之一,这是因为该病为终身病。影响血糖变化,促使其反复或加重的因素很多。而有些因素,诸如多食、易感染、情绪波动等,又是本病自身特点。其急性并发症(如各种糖尿病昏迷)病情险恶,变化迅速;而慢性并发病(如各部血管、神经病变)又十分复杂,进行性加重难以控制。因此对该病的治疗不能仅注意“三多”症,或单纯地依赖方药的降糖作用。为获得满意疗效,密切关注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宏观地分析病情恶化原因十分必要。特别要注意“标本先后”治疗原则的应用,以抓住主要环节。
无并发症——缓则图本
以病发先后而论,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以病症而论,糖尿病为本,并发症(兼证)为标。在没有并发症,或并发症较轻而稳定的情况下,治疗着眼于本病。
糖尿病初期至晚期,或早或迟有一个阴伤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俱虚的病机发展过程。宏观地把握这一规律,是治本的重要指导思想。具体地说,即是清泻需顾护中气,滋阴需顾护元阳。笔者治本时以“三多”症为提纲。
三多症明显,先验舌质。凡舌红瘦而老者,是阴亏热盛,拟清上滋下。以张景岳玉女煎(生石膏、知母、生地、麦冬、牛膝)加太子参、玄参为基础方。凡舌淡胖而嫩者,是津气不升,拟益气升津。以张锡纯玉液汤(山药、黄芪、葛根、天花粉、知母、五味子、生鸡内金)加减。渴甚加太子参、北沙参,以助气津;饥甚加黄连、鲜芦根,去鸡内金,以清胃和中;便溏加太子参、炒白术,酌加葛根,以升举清阳;尿多加益智仁,以摄津液。
三多症不明显者,必辨阴阳。凡舌红烦热者,是肾阴耗伤,拟益气滋肾,用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凡舌淡憎寒者,是肾阳虚损,用参芪地黄汤加菟丝子、肉桂为基础方。四肢不温加仙灵脾、桂枝,去肉桂,以温经散寒;肢端麻木加仙灵脾、鸡血藤,以温经通络;大便溏薄加白术、肉豆蔻,以温补脾肾;小便不利,加生姜皮、桂枝,去肉桂,以通阳化气。
以上方药中绝大多数药理实验有一定降糖作用,有些还有降脂作用。但在应用中还要注意两点:其一,单味中药降糖作用均缓和,不可忽视辨证论治,整体调节,而且一般来说治疗糖尿病方剂用量均较重。其二,血糖居高不下,配以活血、破血药,往往收效。
有并发症——标本兼顾
从临床证候分析,糖尿病出现并发症均属本虚标实之证。所谓本虚,如前所述。所谓标实,是正气虚弱,气血运行阻滞而致的瘀血、痰阻等有形之邪,也就是兼证(并发症)的病机。显然,“治未病”主要就是预防有形之邪的形成。因此治疗糖尿病过程中,配伍适当的行气、化瘀,消痰、降浊药物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瘀象出现之先,即可配伍当归、川芍、赤芍、鸡血藤、丹参、丹皮等养血活血之品;已有疲象舌色见黯者,桃仁、红花、莪术、三棱均可选用;至血脉已阻或麻木、或冷痛、或局部紫乌,则必用水蛭、虫、山甲、地龙等药。又如苔腻必须配伍化湿浊之品,防湿聚生痰阻络,清化如青蒿、荷叶、佩兰等;温化如苏叶、厚朴、藿香等;若痰郁阻络(自主神经并发症多见)而见头晕、心悸、惊惕、脘闷、滑泄等,胆星、半夏、僵蚕、栝楼、昆布等均可据证选用。当燥则燥,当利则利,因势利导,遏制其传变。对于并发症的治疗同样不能偏离辨证、不能仅以化瘀、行痰为法,仍当标本兼顾。特别要注意脏象学说中官窍、组织与脏腑间的联系。如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经常用的滋肾化瘀、凉血清肝之法,就是综合分析的结论。中西医病名不能一一对应。既然用中医药治疗,就要立足于中医病名前提下的辨证,也要参考所选药物对西医病理基础的针对性。以糖尿病性肾病为例,从糖尿病(消渴)的总体病理来看,所表现的证候大多属气阴两虚向阴阳俱虚过渡,定位主要在脾、肾。对此笔者常以参芪地黄汤类为基础方,阳虚可加桂、附。因桂枝通阳化气,利尿效果可靠,且较肉桂药性缓和,用量有更大的调整余地,故多选用桂枝。此为治本。治标则是着眼肾病,以祛除水湿、痰阻、血瘀等有形之邪。肾病属中医水肿、腰痛、关格等病范畴。其治首当分清病因。如对水肿病,或健脾运、或温肾阳、或宣肺源、或行气血,因势利导祛除水湿之邪。法既立,选药也要考虑对理化指标的治疗。诸如冬瓜皮、白茅根、马齿苋等富含钾盐而利尿;益母草、桑寄生、山茱萸肉、地黄、汉防己等增加肾血流量而利尿;汉防己、玄参、葛根、炒杜仲、桑寄生、仙灵脾等降压;泽泻、草决明、杜仲、桑寄生、玉竹、海藻等降脂;益母草、白茅根、石韦、玉米须、金樱子、芡实、山药、黄芪等控制蛋白尿;党参、白术、黄芪、肉桂等升血清白蛋白;人参、鸡血藤、龙眼肉、丹参、枸杞子等抗贫血;蚕沙、苍术、土茯苓、大黄等降血气。这些药均为糖尿病与肾病辨治时所常用。辨证与对症(包括理化指标)的统一,无疑是对治疗有利的。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大多基于血管、神经病变。因而常常是数种并发症同时存在,有些较为隐匿。而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又很重要,因此必须注意相关的连锁理化检查。
辨证治疗血糖难控因素
糖尿病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常会出现一些影响血糖变化、促使其反复和加重的因素,如多食、便秘、失眠、疼痛、情绪抑郁或焦虑、感染及月经不调等,被称为“血糖难控因素”。如果在糖尿病治疗中,能抓住“血糖难控因素”的主症,并给予恰当的中医辨证治疗,在降糖方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将血糖难控因素的经验总结如下。
失眠 临证发现夜眠差者,在无感染、无用药不足、无夜间低血糖情况时,空腹血糖也会升高。睡眠不好的表现形式:一是入睡难,二是眠不实(易醒、多梦)。临床见证往往虚实错杂,辨治时应以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相对而言,祛邪比扶正迅捷些,故重视顺序为痰火、实热、阴血不足。痰火证见脉滑、舌红、苔黄腻,则必先清化痰热,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实热与阴血不足,可以着眼于心肾不交或血虚肝旺,正邪兼治,肝火盛用丹栀逍遥散,心火盛用犀角地黄汤,阴血不足者用酸枣仁汤或麦味地黄汤等。糖尿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燥热既伤其阴又伤其血。肝藏血,体阴用阳,肝血不足,魂不内藏,故烦扰、失眠,在辨证选方基础上可酌加白芍、桑叶、酸枣仁、鸡血藤等以养肝血、安神。夜眠安,则空腹血糖得降。
烦躁易怒 神经精神因素对糖尿病有重大影响。七情失调,肝气郁结,化火伤阴,可发为消渴。应注重七情变化,除给与相应的心理治疗外,予逍遥散、丹栀逍遥散等以疏肝理气、养肝血、泻肝火。烦躁易怒患者血糖难以控制,凡情绪不能自制者宜考虑痰火为患。火由气血蕴郁而作,痰由火烁津液而致,因而主张先顺气、降火。所谓顺气,即顺应肝脏疏泄条达之性,在养肝血的基础上疏肝解郁;降火是在护心阴的基础上清心安神。心火炽盛见舌糜、尿赤,用清心凉膈散、导赤散;肝郁化火用丹栀逍遥散、清肝汤;兼湿热下注可用龙胆泻肝汤。痰火扰心见不寐、情绪不能自制、苔黄腻、脉滑数等,用黄连温胆汤、生铁落饮。大便燥结必须通便,可配伍礞石滚痰丸或承气汤类。
多汗 汗出过多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中医认为,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合失常所致。糖尿病患者多汗以虚证为主,或兼实热。气虚多汗见乏力、困倦、畏风、舌胖嫩,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阴虚多汗见咽干、喜凉畏热、舌红瘦、苔少,用麦味地黄汤、大补阴丸;气阴两虚用生脉饮、参芪地黄汤。有些具有滋阴养血作用的药物也有很好的敛汗作用,如桑叶、白芍、酸枣仁、夜交藤、龟甲、鳖甲等,可依证选用。不兼实邪,可配合收涩敛汗之品,牡蛎散为其代表方。兼有实热者,当归六黄汤是其代表方。
牙周感染 糖尿病患者牙周感染大多疼痛不明显,甚则无自觉症状,不但血糖容易升高,而且易发生酮症。所以,凡见不明原因的持续高血糖、酮症,即应警惕牙周感染的存在。牙周感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感染属中医“牙痈”“牙咬痈”范畴;慢性感染属“牙宣”“牙疳”范畴。笔者认为,牙痈或牙咬痈的治疗首先要辨明有无表证。有表证(如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清涕,牙痛牵及同侧咽喉肿痛)用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无表证(如局部症状明显,肿及面颊)用玉女煎合黄连解毒汤。大便干结加生大黄;牙痛甚加白芷、徐长卿;成脓未溃加穿山甲、皂角刺;痛不甚、脓已溃、体虚者加生黄芪、当归。治疗牙宣或牙疳,笔者依据证候分为热盛、阴虚、虚寒。热盛(见牙龈红肿灼痛、牙周溢脓血、口臭)重在清热泻火为先,并宜分表里证,用方及加减同“牙痈”“牙咬痈”。阴虚(肿痛及脓血症状较轻,可见牙齿松动,或有肾虚证)用知柏地黄汤合玉女煎。口渴加天花粉;咽痛加玄参、桔梗;大便干燥加大黄;口臭加佩兰、薄荷;牙龈溃烂加青黛、鲜芦根。虚寒证(见牙龈萎缩、色黯淡,脓液清稀,牙齿松动,或见阳虚)可用补中益气汤合青娥丸。若畏寒加肉桂;痛显加细辛;口臭加佩兰、白芷。临证治疗牙周感染常配合外治法以提高疗效,如以苦参、黄柏、生甘草煎汤漱口。必要时切开排脓。
泌尿系统 尿路感染是糖尿病很常见的感染并发症,血糖控制不佳,继发神经源性膀胱有尿潴留者则更常见。凡热象明显,有尿道刺激征,属湿热下注,大多应用八正散加减。若伴肝胆实热上扰(见头痛、口苦、目胀、耳聋),则可选龙胆泻肝汤加减。但糖尿病患者所见的尿路感染很多是热象并不明显,而尿道刺激症状反复出现,缠绵难愈;甚至无自觉症状,仅尿检异常。其治疗当从虚中夹实去考虑,用药应虚实兼顾。阳虚者可选济生肾气丸加减;血虚者选当归芍药散加减;阴虚者可用猪苓汤加减;膀胱气化不利宜用五苓散加减。临床上泌尿系统感染最多见者为气虚,治宜益气通淋法,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收效明显。
附:秘验方介绍
1. 玉女煎加味
【组成】生石膏 知母 生地 麦冬 牛膝 太子参 玄参
【功效】清上滋下。
【主治】用于阴亏热盛型糖尿病。症见口干多饮,乏力,舌红,脉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渴甚加桑白皮、地骨皮、天花粉,以泻肺热;饥甚加黄连、鲜芦根,便秘再加生大黄,以泻胃火;尿多加肉桂少许,以护肾阳。
【方解】方中以生石膏清气分热,知母滋阴润燥,生地、麦冬、玄参养阴生津,太子参益气养阴,牛膝引热下行,全方共奏养阴清热之功。
【点评】本方清热药及养阴药共用,而以养阴、滋补胃阴为主,糖尿病的基本病机相合。
2. 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
【组成】人参 黄芪 麦冬 五味子 山茱萸 山药 泽泻 茯苓 丹皮
【功效】益气滋肾。
【主治】用于肾阴亏虚型糖尿病。症见口干,汗出明显,腰膝酸软。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烦热明显加知母、黄柏以泻相火;头晕耳鸣加钩藤、石决明,兼便秘再加草决明,以平肝阳;视物模糊加桑叶、枸杞子,养肝明目。
【方解】方中以人参、黄芪益气养阴为君药,臣以麦冬、五味子,以养阴生津,山茱萸、山药、茯苓健脾滋肾,丹皮、泽泻清热泻火,全方共奏益气滋肾之功。
【点评】本方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加减而成。应用大量滋补肾阴之品,意在清相火。同时又应用泻火之品,补中有泻,使补而不腻。
3. 补中益气汤加味
【组成】生黄芪30g 白术10g 陈皮10g 升麻10g 柴胡10g 太子参15g生甘草6g 冬葵子10g 车前子(包)15g 牡丹皮10g 鱼腥草30g
【功效】益气通淋。
【主治】用于糖尿病尿路感染。症见乏力明显,自汗出,尿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尿频、尿急常选加蒲公英、野菊花、鱼腥草、苦参、栀子、连翘等;尿道涩痛选加冬葵子、生甘草梢、琥珀粉等;血尿选加生蒲黄、白茅根、马鞭草、小蓟、三七粉、琥珀粉等;尿浊选加萆薢、土茯苓、茯苓、瞿麦等;蛋白尿选加石韦、白茅根、益母草、土茯苓等;伴结石选加金钱草、海金砂、滑石、鸡内金等;发热、尿热选加柴胡、黄芩、竹叶、连翘等;大便干燥选加大黄、芒硝等。
【方解】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方以生黄芪益气为君;白术、太子参、甘草健脾益气为臣;陈皮理气和中,使补而不滞;柴胡、升麻升举阳气;丹皮清热凉血;车前子、冬葵子、鱼腥草解毒通淋。全方健脾益气为主,配合解毒通淋,诸药共用,共奏益气通淋之功。
【点评】魏氏本方主要治疗气虚淋,糖尿病尿路感染日久多属虚证,治疗上要注重补虚,不可完全治标实,从而获良效。
【验案】患者,女,76岁。2006年2月22日初诊。
糖尿病史6年,现服拜糖平50mg,3次/日。患者尿频、尿急、尿道涩痛3天,伴乏力气短,腰酸,多饮口干,舌淡黯,苔黄腻,脉弦。查:空腹血糖8.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9mmol/L。尿镜检:WBC3~5个/HP,RBC1~3个/HP。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中医诊断:淋证,证属湿热蕴结。治宜清热利湿、益气通淋。处方:生黄芪30g,白术1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太子参15g,生甘草6g,生蒲黄(包)10g,冬葵子10g,车前子(包)15g,牡丹皮10g,鱼腥草30g。水煎服,7剂,每日1剂。
二诊:患者尿急、尿道痛等症状减轻,空腹血糖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9.1mmol/L。尿镜检:WBC0~2个/HP,RBC0~2个/HP。上方去鱼腥草,加白茅根30g,续服用7剂后症状消失。
(李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