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宜活血化瘀

董建华

董建华,男,1918年生,上海青浦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及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教授。擅长内、妇、儿科杂病,对脾胃病和急性热病研究尤深。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

根据中医学“年老多瘀”的认识,认为血瘀与糖尿病关系密切,活血化瘀药具有增加血流量、促进微循环等作用,可起到降低血糖、血脂及血黏度的作用,对本病及防治血管神经并发症具有一定意义。血瘀作为一种病理因素和机制,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消渴病中,在其发病及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辨证论治,把活血化瘀法应用于本病是提高疗效和防治并发症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治疗糖尿病时,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同时服用活血化瘀中药。以丹参、桃仁、丹皮、牛膝、当归、血藤为基本方,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随症加减。

阴虚燥热型:常见于糖尿病的早期,病及肺胃,症见烦渴引饮,多食易饥,五心烦热,便秘溲赤,舌质多红绛,苔少或兼有裂纹,脉细数。在基本方上加石膏、知母、生地、乌梅、黄连、沙参、地骨皮、花粉、石斛。

气阴两虚型:是本病最为多见的类型。见于糖尿病日久不愈者,其病主要在肺、脾、肾。症见神疲乏力、懒言少动,口干咽燥,多饮多尿,大便溏薄,体重减轻,四肢麻痛,视物不清,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沉细无力。在上方基础上加太子参、黄芪、黄精、生地、山茱萸、花粉、麦冬、乌梅、五味子。

阴阳两虚型:常见于本病后期,久治不愈者,其病主要在脾肾。症见面色

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阳痿,唇干溲频,便溏,舌质淡胖,脉沉细。在上方基础上加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

附:秘验方介绍

自拟糖尿病基本方

【组成】丹参30g 桃仁10g 丹皮10g 牛膝30g 当归10g 鸡血藤30g

【功效】活血化瘀。

【主治】用于血瘀象明显的糖尿病。症见口干不欲饮、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四肢麻木刺痛、舌质暗淡,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涩。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阴虚燥热加石膏、知母、生地、乌梅、黄连、沙参、地骨皮、花粉、石斛;气阴两虚加太子参、黄芪、黄精、生地、山茱萸、花粉、麦冬、乌梅、五味子;阴阳两虚加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合并高血压、头痛、头晕者,加天麻、菊花、杜仲;合并冠心病、胸闷心痛者,加栝楼、绛香、炒枣仁;合并高脂血症加何首乌、山楂,泽泻;合并周围神经炎、肢体麻痛者加全蝎、地龙、路路通;合并肾病加菟丝子、山茱萸肉、坤草;合并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视力模糊者加青葙子、密蒙花、枸杞、菊花;合并耳聋加磁石、山茱萸肉;合并皮肤瘙痒加地肤子、蝉蜕、白蒺藜。

【方解】方中桃仁活血化瘀,丹皮、丹参清热活血,牛膝引血下行,当归养血活血,鸡血藤活血通络,全方共奏活血化瘀之功。

【点评】“久病多瘀”,董老运用大量活血化瘀药物为基本方即为糖尿病属血瘀证者而设,临床效果明显。

【验案】患者女性,56岁。1997年3月6日初诊。

主诉口渴多尿半年,伴疲乏无力,诊为2型糖尿病,经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来诊。口渴不解,神疲乏力,消瘦,头晕耳鸣,胸闷,心烦少寐,五心烦热,口干溲黄,舌质暗淡,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弦。空腹血糖15.6mmol/L,尿糖(++++),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辨证气虚血瘀、阴虚燥热,治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佐以清热。投以丹参30g,桃仁10g,丹皮10g,牛膝30g,当归10g,鸡血藤30g,黄芪30g,太子参30g,生地15g,山茱萸肉15g,麦冬15g,栝楼30g,生石膏30g,知母15g,炒枣仁15g,水煎服。15剂后,口渴大减,其他症状减轻,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弦。复查血糖10.5mmol/L,尿糖(++),继服1个月,余症皆除。血糖6.1mmol/L,尿糖(-),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嘱其节饮食,慎房劳,予知柏地黄丸、人参归脾丸各1丸,每日两次口服,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

(单国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