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责之肾虚燥热
何任
何任,男,1921年生,浙江杭州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59年任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1979年被任命为院长。1984年任浙江中医学院顾问。先后担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中医学会副会长、会长,浙江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临床长于内科、妇科病的治疗。出版研究《金匮要略》等专著7种,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
消渴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其证候性质则一,均与肾虚燥热有密切关系。历代各医家对消渴大体上认为病位在肺、脾、胃、肾。尤其与肾关系最切。治法重点在于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故自制消渴经验方(党参、生熟地黄、天花粉、山茱萸、枸杞子、天冬、麦冬),疗效显著。
消渴之证,一般病程较长,易发生血脉瘀滞,乃至阴损及阳,常发生多种并发症。应在治本病的同时,积极防治。如目糊不明、白内障、耳重听等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之证候,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等。至于并发皮肤瘙痒、疮毒、痈疽者,可清热解毒消散之,可用《医宗金鉴》之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附:秘验方介绍
自制消渴经验方
【组成】党参12g 山茱萸9g 天冬9g 麦冬15g 枸杞子12g 生熟地黄12g 山药15g 天花粉15g
【功效】滋阴清热。
【主治】用于肾虚燥热型糖尿病。症见口干多饮、乏力、视物模糊、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方中山茱萸、地黄、枸杞子滋补肾阴,麦冬、天冬、天花粉养阴生津,党参、山药补脾益气,全方共奏滋阴清热之功。
【点评】何氏认为消渴日久,多累及肾,肾虚燥热是消渴的主要病机,因此本方应用大量滋补肾阴之品,佐用养阴生津之法,重在治疗肾阴亏虚引起的消渴。
【验案】周某,女,43岁。
血糖偏高,尿糖(++++),时作昏厥,手凉,颤抖,纳差,便次多,苔白,以养阴增液。处方:山茱萸9g,天冬9g,枸杞子12g,干地黄12g,山药15g,党参12g,丹参9g,白术12g,陈皮5g,5剂。
复诊:服药后血糖下降,尿糖已趋正常,腹中嘈杂已除,精神舒如,唯尚头昏。处方:党参12g,山茱萸9g,天冬9g,枸杞子12g,山药15g,干地黄15g,白术12g,丹参9g,天花粉15g,陈皮15g。
服药7剂后检查血糖下降,尿糖阴性。唯感头昏,仍原方加天花粉生津润肺,继续调理。
(蒋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