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生津、清热润燥,兼顾活血化瘀
周仲瑛
周仲瑛,男,1928年生,江苏如东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省级中医内科(急难症)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第二、第三届成员,国家教委 科技委医药卫生学科组第一、第二届组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中医杂志》编委及特约编审,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部级、省级以上课题24项,已取得研究成果18项,获科技进步奖13项,多项成果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一、坚持辨病与辨证论治的统一观
糖尿病的临床主要特征为多饮、多食、多尿。根据“三多一少”主症,属于中医学消渴的范畴。但消渴仅为糖尿病之外候,就症状而言,尚包括现今之尿崩症,精神性多饮多尿症等病;1型糖尿病又未必有“三多一少”。故在诊断上应做相关检查以助辨病,在治疗上当遵循中医有关消渴病的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在强调辨证论治的灵活性的同时,还特别必须掌握辨中医自身“病”的特色,后者有利于提高和掌握辨证论治的规律性。辨证一般俱从“三多”症状的主次,分为上、中、下三消,以区别肺、胃、肾重点所属,但从临床上看,三消症状往往同时并存,仅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别,而部分患者“三多”主症又不明显。为此,辨三消只能作为基本原则,而按病理表现分证则较切合实用。不同病情阶段的治疗和预后完全不同,此时辨中医之病、辨西医之病和辨证论治三者充分结合,有助于指导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
二、对糖尿病“三消”证治探微
治本须补肾、滋阴兼助阳 因三消源本于肾,而又终必致肾,故治消渴总应以补肾为主。消渴日久,病损于肾,肾为水火之脏,藏真阴而寓元阳,主五液,阴虚阳盛则关门开多合少而尿多;若阴伤及阳,阳虚气不化水,肾失固摄,则小便直下而致饮一溲二,故取肾气丸作为消渴治本之方。临床当辨阴虚、阳虚而左右化裁。由于本病阴精不足,虚火游离,上炎肺胃,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故常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壮水以制火,酌加玄参、天冬、龟板、牡蛎等品,组方配药应注意“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原则。
补津能化气、补气可生津 若津亏不能化气,而致气阴两虚,津气俱伤,复因气虚不能生津者,不可纯用甘寒,当气阴双补,既应补津以化气,又要补气以生津。若气虚明显者,可径以补气为主而化阴生津;脾气虚弱者用参苓白术散,健脾补气以化津;肺肾气阴两虚者,可用黄芪汤以益气养阴。
升清可布液、流气能输津 津因气而虚者,可取葛根升发脾胃清气,并用蚕茧升清止渴,配鸡内金、生谷麦芽运脾养胃;如津气亏耗,或脾虚气滞,气不布津,投滋柔之品而阴津难复者,还可配小量砂仁流气以布津;若病因肝郁化火,上炎刑金,灼伤胃液,下耗肾水,而见三消证候者,又当在滋阴生津药中配入柴胡轻清升散之品以舒肝郁,并伍丹皮、地骨皮、桑白皮以清肝肺郁火。
润燥须活血、瘀化津自生 津血同源,互为资生转化,阴虚燥热,津亏液少,势必不能载血循经畅行,燥热内灼,煎熬营血,又可导致血瘀,瘀热在里还可化热伤阴,终致阴虚与血瘀并见。瘀阻气滞则津液愈益难以输布,治当滋阴生津为主,兼以活血化瘀,酌配桃仁润燥活血,赤芍、丹皮、丹参清热凉血,泽兰祛瘀升清,鬼箭羽通瘀破血,血行津布则燥热可解,瘀化气畅则阴液自生;若津亏不能化气,气虚不能运血,而致血瘀愈益加重,又当参以益气化瘀,用生黄芪、太子参合蒲黄、水蛭等品。
三、对糖尿病“三热”证治探微
笔者认为,糖尿病辨证论治要治虚不忘实、“三热”应并顾。一般认为本病以燥热为发病之标,但进而言之,其热有三:一为湿热,病因酒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饮食不归正化,形体日益肥胖,湿郁化热发为消渴。脾虚湿蕴,脾失健运,湿浊内盛,郁久化热。治当芳香醒脾,清热化湿。以黄连、天花粉、苍术、藿香、法半夏、陈皮、厚朴、砂仁、佩兰、玉米须、芦根等清中化湿、芳香悦脾。如伤脾耗气,则应参以补气健脾之品;若湿热化燥伤津,又须清热润燥。二为燥热,病因素禀亏虚,或房事过度,精气耗伤,水亏火旺,或因情志失调,肝郁化火,志火燔灼,而致燥热内生,形体日益消瘦。治宜清热润燥,药用:石膏、知母、天花粉、芦根、北沙参、地骨皮等,配合甘寒养阴之品。此类病人常有“瘀热”之证,因津血同源,互为滋生转化,阴虚燥热,津亏液少,势必不能载血循经畅行,燥热内灼,煎熬营血,可以导致血瘀。至于因胃有燥热而需用调胃承气、三黄等方苦寒荡涤者究属少数,且应防止苦燥太过伤阴之弊。三为瘀热,病因湿热、燥热郁结日久,煎熬津血,血液黏滞,运行不畅,瘀郁化热,久病入络,而致络热血瘀,治当清热凉血化瘀,药用制大黄、桃仁、赤芍、丹皮等。总之,湿热、燥热、瘀热,每多互为因果,并见共存,治应兼顾,针对主次配药。
附:秘验方介绍
六味地黄丸加减
【组成】生地黄、泽兰、泽泻各12g 玉米须、地骨皮、桑白皮、山药各15g 牡丹皮9g 茯苓、南沙参、北沙参、山茱萸、桑叶、玄参、炙僵蚕、天花粉、黄柏各10g 鬼箭羽20 炙水蛭3g 知母、炒苍术各6g
【功效】滋肾养阴、 化湿清热、活血通络。
【主治】用于下消明显之消渴。症见形体消瘦、腰膝酸软、乏力、口干、舌质暗红、少苔中有裂纹、脉细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肺肾两虚合生脉散,肾火旺者加黄柏、知母,并取酸甘化阴之意,用山茱萸肉配生地补肾阴,麦冬配五味子补肺肾之阴,乌梅配麦冬、生地养胃阴;若见阴阳两虚,或以阳虚为主,可取肾气丸加鹿角片、淫羊藿、肉苁蓉、菟丝子。
【方解】方中南沙参、北沙参补养肺阴以治本;桑叶、天花粉、知母、黄柏、地骨皮、桑白皮滋阴清热润燥;炒苍术、泽兰、泽泻、玉米须清中化湿、醒脾利湿;鬼箭羽、炙水蛭(仅用3g,旨在活血,不用破血)、炙僵蚕、鸡血藤、丹参活血、化瘀、通络;山茱萸、山药温补肾阳,以阳中求阴,并借肾阳温化之力,化中焦之湿热。
【点评】本方治疗抓住气阴两虚之本,湿、瘀、燥热之标,标本同治,符合周氏辨治消渴不能囿于阴虚燥热,注意辨治“三热”之旨。
【验案】施某,男,48岁。2005年8月2日初诊。
患者1993年8月出现尿频、尿急、小便不畅,经检查诊为前列腺增生、尿潴留,合并糖尿病,服优降糖、二甲双胍等药控制血糖。2004年曾患直肠炎,检查食管、胃均有慢性炎症。2005年5月开始使用胰岛素,检查尿蛋白阳性、尿素氮偏高,空腹血糖(FBG)7.5mmol/L。形体日渐消瘦,腿软乏力,三多(多饮、多食、多尿)症不显,口干唇燥,咳嗽痰多,小便不畅、尿黄有沫,大便溏,每天3次,舌暗紫中有裂纹、苔黄腐腻,脉弦。B超检查示:肾、输尿管、前列腺无明显异常。诊为消渴,证属肾虚阴伤,湿热内郁,久病入络。治宜滋肾养阴、化湿清热、活血通络。处方:生地黄、泽兰、泽泻各12g,玉米须、地骨皮、桑白皮、山药各15g,牡丹皮9g,茯苓、南沙参、北沙参、山茱萸、桑叶、玄参、炙僵蚕、天花粉、黄柏各10g,鬼箭羽20g,炙水蛭3g,知母、炒苍术各6g。14剂,每天1剂,水煎服。
9月12日二诊:小便通畅,大便溏,咽痛,背痛,咳嗽,痰多成块,色白,口干,胃嘈杂,腿软乏力,舌暗紫、苔黄薄腻,脉细弦。检查FBG6.7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8.6mmol/L,BUN8.lmmol/L。前方加蒲公英15g,麦冬10g,桔梗5g。14剂。
9月26日三诊:二便通畅,咳嗽痰多、胃嘈杂基本缓解,腰酸,腿软无力,舌暗红、苔薄黄腻,脉细滑。餐后两小时血糖7.lmmol/L,BUN6.5mmol/L。上方续服4周,热减,气阴本虚渐复,血糖基本控制,守方再进5服。
8月2日方去泽泻,玄参用9g,加丹参12g,鸡血藤15g,继续服用以善后。
(蒋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