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益肾,健脾益气
邓铁涛
邓铁涛,男,1916年生,广东开平人,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历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第三届理事会名誉理事,广东省卫生厅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中医研究院客座教授,辽宁中医学院名誉教授,广东省第四、第五届政协委员。其著述、主编及编写的论著8部、发表论文80多篇。
邓老认为中老年消渴病人,肾虚真水不足是三消之本,水亏命门火衰乃下消之因。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阴不足,胃热亢盛,则多食多饮,脾气虚,不能摄水谷精微,则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消瘦,说明脾气阴亏虚与消渴病发病密切相关。因此,笔者认为滋阴益肾、健脾益气乃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而六味地黄丸其立法以肾、肝、脾三阴并补,在此基础上加强益气之功,则能符合临床治疗之要求。
同时,对于消渴病的治疗,除服用药物外,还应配合饮食疗法,以提高疗效。可嘱患者用猪胰两个,怀山药30g,清水适量煎后饮汤食渣,或者用南瓜、洋葱头、慈姑、黄豆、薏苡仁等适量做菜,多食代饭,对消除糖尿病症状,降低血糖有一定帮助。在治疗期间或治愈之后,都必须保持心情舒畅、节制房事、注意饮食,这对提高与巩固疗效也是很重要的。
附:秘验方介绍
六味地黄丸加减
【组成】熟地12g 生地12g 淮山药60~90g 黄芪30~60g 山茱萸肉15g泽泻10g 云苓15g 丹皮10g 玉米须30g 仙鹤草30g
【功效】滋阴益肾、健脾益气。
【主治】用于脾肾亏虚型糖尿病。症见口干、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消谷善饥明显加生石膏、玉竹;口渴多饮明显加沙参、天花粉;气短自汗加太子参;小便清长加桑螵蛸、巴戟天、肉桂;尿混浊如脂膏,盗汗加知母、黄柏;头晕头胀加钩藤、白芍、牛膝;胸闷心悸加丹参、石菖蒲、郁金;形体肥胖加佩兰、荷叶;视物模糊加谷精草、青葙子;瘀血重者加桃仁、红花、水蛭。
【方解】熟地、生地滋肾阴,益精髓;山茱萸肉酸温滋肾益肝;山药、黄芪健脾益气,有气复津还之意,共成三阴并补以补肾治本之功,茯苓、泽泻健脾利水,丹皮消虚热。玉米须降血糖;仙鹤草收敛解毒。
【点评】本方虽然补泻并用,但以补为主。
【验案】陈某,男,44岁。
于2000年10月入院,多饮、多食易饥、多尿半年,空腹血糖高达17.0mmol/L,常服达美康、美迪康等药物,多饮多尿症状稍好转,但多食易饥未能改善,空腹血糖降至11.0mmol/L。后未能进一步改善,遂要求服用中药治疗。入院时精神倦怠,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大便溏薄,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细缓。中医诊断为消渴,证属脾胃气阴两伤,西医诊断为2型糖尿病。嘱病人坚持糖尿病饮食外,予六味地黄丸加减,其中怀山药用至90g,黄芪用至60g,日两剂,饭前1小时服用。
1周后,病人自觉脘饱胀,纳食减少,无易饥感,且体力渐增,大便成形。
两周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降至7.05mmol/L。
再服药两周(改为日1剂),血糖稳定在5.6mmol/L左右出院,后在门诊以原方出入继服巩固之,追踪3月,血糖在正常范围。
(刘伟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