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清热治疗消渴

孟如

孟如,女,1937年生,云南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毕业生,第二批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任医师。国家评定的云南省名中医,40余年来坚持在中医临床 、教学、科研及管理第一线,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擅长中医治疗内科疑难杂症。主编《〈金匮要略〉选读》。

一、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为病机之要

笔者认为本病初起多呈热象,渐至阴虚而燥热;日久阴损及阳而致气阴两伤或阴阳两虚。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肺、脾(胃)、肾三脏的病变既可有所偏重,又常相互影响。上焦肺燥阴伤,津液失于输布,则胃失濡养,肾失滋源;中焦胃热偏盛,灼伤津液,在上灼肺津,在下耗伤肾阴;下焦肾虚,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上灼肺胃,以致肺燥、胃热、肾虚,三脏同病,而见多饮、多食、多尿等临床表现。

二、瘀血内阻、痰湿为患致生变证

笔者认为,本病因阴虚燥热,气阴两伤及阴阳两虚皆可使气血津液失于调畅,从而导致瘀血内阻、痰湿内生,加重本病。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糖尿病的继发致病因素。痰瘀互结,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则致生各种变证。

三、养阴清热为治则,妙组成方为新方

由于糖尿病(消渴证)的主要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藏精,为诸阴之本,故肾阴亏损为本病之根本。据此,当以滋肾养阴、清热生津为本病的基本治则。笔者针对其多虚、多瘀、多痰、多变证的病机特点,以及标本缓急之别,而选用滋阴润燥、清热生津的“增液汤”作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之。笔者认为,在糖尿病(消渴证)病变发展的某一阶段上,若出现以本虚为主、标实不盛时以治其本,择方据肺、脾(胃)、肾(肝)诸证亏虚程度不同而各有侧重。如临证中以增液汤合生脉散主治(心)肺气阴两虚为主之消渴证;以增液汤合酸枣仁汤主治以心脾(胃)两虚为主之消渴证;以增液汤合二至丸、增液汤合六味地黄丸主治以(肝)肾亏虚为主之消渴证等。若出现糖尿病(消渴证)本虚与标实表现均明显时应标本兼治,即补虚与泻实同施,如常用的有增液汤合白虎加人参汤,增液汤合平胃散,增液汤合温胆汤,增液汤合桃红四物汤等。笔者运用以上组方加减治疗本病获较好临床疗效。

四、标本同治,两方交替服用为特色

笔者在临床中,对于糖尿病等复杂难治病证患者,常一诊后即开予(1)、(2)号两张处方而分别取药,并瞩患者按序交替而日服其中1剂。糖尿病等复杂难治病证,病因病机复杂,病情迁延,多个脏腑或五脏俱损,本虚与标实互见,临床多标本同治。因此,若按照临床常规处方欲整体兼顾之,则药少而力轻;如若铺张用药欲求面面俱到,则药多而力杂,主次不明,效如击鼓者亦鲜见。为解决好这一问题,笔者根据临床辨证,通过巧妙组方,又予巧妙的交替服药方法以求达到最佳临床疗效。而(1)、(2)号两张处方,均以标本同治为原则,各方主次侧重又有不同,这样侧重有别的两方交替服用,可达标本兼顾,获取良效之目的。

附:秘验方介绍

1. 增液汤合生脉散加减

【组成】玄参15g 麦冬20g 生地15g 太子参30g 五味子10g

【功效】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用于心肺气阴两虚之消渴。症见口干多饮、乏力、汗出、夜寐差、舌红少苔、脉细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太子参益气、养阴、为君,生地、玄参清热养阴为臣,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为佐药,全方共奏益气养阴生津之功。

【点评】本方应用生脉散,重用太子参以益心气、养心阴,配合增液汤以生津润肺。

2. 增液汤合杞菊地黄汤加减

【组成】玄参15g 生地15g 麦冬20g 淮山药30g 山茱萸12g 枸杞30g 菊花10g

【功效】滋补肾阴、清热生津。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之消渴。症见口干、视物模糊、腰膝酸软、耳鸣。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枸杞滋补肾阴为君,山药、山茱萸滋阴益肾为臣,生地、玄参、麦冬养阴生津,菊花清肝明目,共为佐药,全方共奏滋补肾阴、清热生津之功效。

【点评】本方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以清相火,再辅以增液汤以养阴生津,重在滋阴。

【验案】胡某,男,37岁。于1999年11月3日初诊。

主诉:反复腰痛半年,加重一月余。并诉患有2型糖尿病7年,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1999年7月因出现蛋白尿,空腹血糖为14mmol/L,经西医检查诊为糖尿病肾病早期,1999年8月开始注射胰岛素治疗,来诊时皮下注射胰岛素早15u,晚9u。现症见:腰痛,口干渴欲饮水,自汗,盗汗,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肢体肌肉酸痛,大便时干时溏,小便混浊有沉淀。查见:面色少华,气短懒言,双下肢不肿;舌质黯红少津,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细。1月前化验空腹血糖为7.1mmol/L,尿蛋白定量为841.8mg/24h,肾功能检查正常(BUN2.3mmol/L,Cr101umol/L)。中医诊断:消渴、虚劳。辨证:肝肾阴虚,兼肺脾气虚。治以滋肾养阴、益气、清热生津,拟处方为:(1)增液汤合生脉二至丸加减:玄参15g,麦冬20g,生地15g,太子参30g,五味子10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黄芪30g,葛根30g,桔梗12g,桑枝45g;(2)增液汤合杞菊地黄汤加减:玄参15g,生地15g,麦冬20g,淮山药30g,山茱萸12g,枸杞30g,菊花10g,种洋参15g,葛根30g,苍术15g,秦艽12g,桑枝45g。(1)(2)方交替水煎服,每日1剂。

连服两周后,肢体肌肉酸痛有所减轻,汗出减少,精神稍好,但仍感腰酸痛,心悸,心烦少寐,舌质黯红少津,苔薄黄,脉弦细。又拟处方为:(1)酸枣仁30g,知母12g,茯神15g,川芎12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玄参15g,麦冬20g,生地15g,天花粉15g,甘草3g;(2)知母12g,焦柏12g,生地15g,淮山药30g,山茱萸12g,茯苓15g,牡丹皮10g,泽泻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2g,夜交藤15g,黄芪15g。上两方交替煎服,每日1剂。

连服两周诸证减轻,在此两方基础上再作适当加减,西医胰岛素治疗剂量不变。又连续治疗两月后,腰痛腰酸明显减轻,精神好转,睡眠转安,偶感心悸,小便中沉淀减少;查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复查尿蛋白定量255.9mg/24h;守以上治则巩固治疗半年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缓解,病情渐好转,多次复查空腹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尿蛋白定量为148mg/24h,已在正常范围。

3. 增液汤合桃红四物汤

【组成】玄参15g 麦冬20g 生地15g 赤芍15g 当归尾15g 川芎12g 桃仁12g 红花12g

【功效】滋肾养阴、活血化瘀。

【主治】用于肾阴亏虚、血瘀阻络之消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生地、玄参、麦冬养阴生津,赤芍清热活血,当归活血养血,川芎活血行气,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全方共奏滋肾养阴、活血化瘀之功效。

【点评】本方在滋阴的同时,又加用大量活血化瘀药物,适用于消渴瘀血较重者。

【验案】谭某,男,64岁。于1999年7月24日初诊。

主诉:背部及左中腹部皮肤出现点片状发黑、发硬、皮损1月。2型糖尿病20年,平素服优降糖、美吡达控制血糖,效果不理想。1月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及左中腹部皮肤见点片状发黑、发硬改变,确诊为“硬皮病”,给予静滴丹参注射液等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来诊时诉背部及左中腹部点片状发硬皮肤处有针刺感,自觉口干渴思饮,头晕,耳鸣,眠差,有饥饿感,大便时干时溏,小便频多,夜间4~7次。查见:舌质黯红少津,舌苔白,脉弦滑;化验空腹血糖15.0mmol/L。中医诊断:消渴、皮痹。辨证:肾阴亏虚、血瘀阻络。治以滋肾养阴生津、活血化瘀通络,方投增液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味,药物组成:玄参15g,麦冬20g,生地15g,赤芍15g,当归尾15g,川芎12g,桃仁12g,红花12g,天花粉12g,葛根30g,泽兰1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西医维持原治疗不变。两周后诸证减轻,背部及左中腹部硬化病变处皮肤较前变软,色素沉着渐变浅,硬化皮肤范围有所缩小,饮食及二便正常,但觉腰酸痛,耳鸣明显,舌脉同前;复查空腹血糖为9.0mmol/L。原方去葛根,加荆芥、防风各12g作为(1)方,另以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加味为(2)方,药物组成:生地15g,淮山药30g,山茱萸12g,茯苓30g,泽泻30g,牡丹皮10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磁石30g,当归尾15g,生牡蛎30g。(1)(2)方交替水煎服,每日1剂。

连服1月后,病变处皮肤进一步变软,色素沉着明显变浅,范围较前缩小,其余诸证亦大减,病情明显好转,守方加减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皮肤硬化病变未见反复,空腹血糖控制在7.8~8.4mmol/L之间。

(蒋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