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治疗消渴
陈一鸣
陈一鸣,男,1907年生,广东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梅县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1978年被授予广东省名医,从医60多年,治学严谨,注重脾胃学说。对脾胃学说钻研颇深,并善将理论联系实际,临证之时,圆机活法,多愈难重之病。
根据自己多年辨治糖尿病的经验,总结出四则协定处方,方中每味药按现代药理研究均有一定降糖效果,分别为:消渴1号方(葛根、天花粉、知母、丹参);消渴2号方(沙参、麦冬、玄参、生地、桑白皮、地骨皮、赤芍、菊花、苍术)、消渴3号方(黄芪、山药、太子参、五味子、生地、首乌、山楂、桃仁、白术、茯苓)和消渴4号方(菟丝子、沙苑子、黄芪、山药、山茱萸、金樱子、牛膝、桃仁、黄精、泽泻)。还据此研制成医院制剂——三消宝I、Ⅱ、Ⅲ号系列胶囊,广泛用于临床。其中消渴1号方为基本方,合2号方为三消宝I号,适用于阴虚燥热型糖尿病;合3号方为三消宝Ⅱ号,适用于气阴两虚型者;合4号方为三消宝Ⅲ号,适用于阴阳俱虚型者(详见附:秘验方介绍)。
一、治病以中为主,用药注重辨证
笔者根据个体证型以及兼症的不同,灵活运用上述数则验方,加加减减,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阴虚燥热型 体质壮实或消瘦者多为此型。表现为:咽干口干,喜饮多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尿色黄赤,大便干结,多汗,自觉体力或精力较前减退,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舌面少津,甚或干燥,脉滑数或细滑数。治则:养阴增液,清热通便。方用:消渴1号方合2号方(相当于三消宝I号)加减。
气阴两虚型 阴虚燥热型汗出过多,日久耗气;或脾虚湿停型过用温补伤阴,均可演变为此型。也有因体质关系一发病就为此型者。临床表现为:典型的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反不甚明显,口干咽燥、神疲乏力、气短、动则汗出、大便干结,或心悸寐差,或眩晕耳鸣,或腰膝酸软,或肢体麻痛,或视物模糊,舌稍胖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当以益气养阴、润肠通便为治则。方用:消渴1号方合3号方(相当于三消宝Ⅱ号)加减。
脾虚湿停型 肥胖之人,虚体脾胃虚弱,或过食生冷,或气阴两虚型过用滋腻寒凉,均可出现此证型。表现为:多饮、多食症状不明显,神疲乏力、肢体倦怠、胃纳较差、大便溏软、小便清长、头晕心悸、气短自汗、动则益甚,或形体虚胖、或脘腹满闷不适、或双下肢水肿、舌淡胖有齿印、苔白厚腻,脉沉滑无力。治则:益气健脾、利湿燥湿。方用:消渴3号方加减。
阴阳俱虚型 此型多见于糖尿病并发症的中后期。消渴日久,阴损及阳,脏腑功能受损,气机失常,血行受阻,水湿停留而成。病机为阴阳俱损、湿浊瘀血内阻。表现为:腰膝酸软、气短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口干不喜饮、畏寒肢冷、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大便溏泻、小便清长或混浊、食欲减退、面色萎黄晦暗、齿摇发落、阳痿、舌淡暗、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治则:阴阳双补,温肾利水活血。方用消渴Ⅲ号加减。
二、润下法和温下法治疗糖尿病
大便干结是糖尿病患者一个重要的常见症状,这个症状不予尽快解除,患者除了出现腹胀不适、胃纳减少、烦躁不宁、睡眠不良等症状,还会出现血糖升高、降糖药物效应降低等情况,所以对于这个看似普通的症状,绝不能忽视。不适用攻下法,否则会伤阴或伤阳,必须采用比较温和的方法,确保既能令大便通畅又不致损伤正气,加重病情。对于阴虚燥热、气阴两虚型患者应采用润下法,重用火麻仁、郁李仁、草决明、栝楼仁、桃仁、冬瓜仁、当归、何首乌等;脾虚湿停、阴阳俱虚型患者当采用温下法,药用生白术、胡麻仁、肉苁蓉、柏子仁、桃仁、枳壳、木香等,严重时适当应用酒大黄。
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病程长,加上糖尿病有并发微血管损伤的倾向,故常有“夹瘀”的表现。临床多表现为视物模糊、眩晕心悸、胸闷胸痛、肢体麻痛,或兼双下肢水肿,或中风偏瘫,舌质淡暗或紫暗有瘀斑,舌下静脉紫暗怒张,脉沉细涩。因而临证应当在各型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酌情加用活血化瘀药物,能够“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相当于预防性治疗的做法,对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常用药物有:丹参、桃仁、赤芍、当归、丹皮、川芎、郁金、红花、山楂等。
三、妙用药对随症加减
对于糖尿病伴随的一些症状,应随症加减。全身皮肤瘙痒加白蒺藜、地肤子、蝉蜕、全蝎;耳鸣耳聋重用百合、黄精;视物模糊加枸杞、菊花、谷精草、青葙子、决明;四肢麻痛加鸡血藤、络石藤、钩藤、桑枝、乌梢蛇;腰腿痛加牛膝、桑寄生、木瓜、石楠藤;阳痿加仙茅、仙灵脾、阳起石、菟丝子;饥饿感明显加玉竹,重用生地、熟地、黄连;尿糖不降重用天花粉、生地,加乌梅、芡实等;高血压加牛膝、草决明、石决明、海蛤壳;高血脂加何首乌、山楂、桑寄生、丹参;月经不调加当归、何首乌、川楝子等;蛋白尿重用黄芪、党参,及芡实、金樱子、山药、益智仁。
笔者治疗糖尿病还喜欢使用药对,如黄芪与山药、太子参与白术、知母与天花粉、生地与玄参、苍术与玄参、桑白皮与地骨皮、沙参与麦冬、枸杞与菊花、菟丝子与沙苑子、丹参与桃仁、五味子与山楂、山茱萸与金樱子、火麻仁与郁李仁。
附:秘验方介绍
1. 三消宝I号
【组成】葛根20g 天花粉10g 知母15g 沙参20g 麦冬10g 玄参15g 生地15g 桑白皮15g 地骨皮10g 赤芍10g 菊花、苍术各10g 丹参20g 草决明30g
【功效】养阴增液、清热通便。
【主治】用于阴虚燥热型之消渴。症见口干多饮、视物模糊、舌红、苔干、脉数、小便黄、大便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烦渴加石斛、玉竹、天冬等;热盛加黄连、石膏、芦根;大便燥结明显加大黄;夹瘀加桃仁、丹皮、山楂等;视蒙加菊花、谷精草。
【方解】本方中葛根、天花粉养阴生津为君,沙参、麦冬、玄参、生地清热生津为臣,知母清热养阴,桑白皮、地骨皮清热泻火,赤芍清热凉血,丹参活血化瘀,菊花清肝,草决明润肠通便,共为佐药,全方共奏养阴增液、清热通便之功效。
【点评】本方为增液汤加减,重在滋阴生津,且配合应用大量养阴之品,适合阴虚燥热型消渴。
2. 三消宝Ⅱ号
【组成】葛根20g 天花粉10g 知母15g 丹参20g 黄芪20g 山药20g 太子参20g 五味子8g 牛膝10g 乌梅2粒 火麻仁30g 冬瓜仁30g 黄精15g
【功效】益气养阴、润肠通便。
【主治】用于气阴两虚型之消渴。症见口干、乏力、汗出明显、小便黄、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阴虚明显加麦冬、沙参、玄参、生地、桑葚子;气虚明显加人参、党参,重用黄芪、太子参等;眩晕耳鸣、视物模糊明显者加草决明、钩藤、菊花、枸杞、谷精草等;心悸汗出明显者加龙骨、牡蛎、浮小麦;夜寐差者加夜交藤、远志、珍珠母、合欢花;肢体麻痛者加鸡血藤、桑枝、络石藤;夹瘀者加桃仁、山楂、当归、赤芍等。
【方解】本方中太子参、黄芪益气养阴为君,葛根、天花粉、知母、五味子养阴生津为臣,丹参、牛膝活血化瘀,山药、黄精健脾益肾,乌梅生津止渴,火麻仁、冬瓜仁润肠通便,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润肠通便之功效。
【点评】本方为玉液汤加减方,重在益气养阴,又用润肠通便之品,以釜底抽薪,清除虚热。
3. 消渴Ⅲ号方
【组成】黄芪20g 山药20g 党参12g 苍术10g 薏苡仁30g 泽泻10g 陈皮6g 枳壳10g 黄连4g 白术10g 茯苓20g
【功效】益气健脾、利湿燥湿。
【主治】用于脾虚湿停型之消渴。症见口干、乏力、倦怠嗜卧、口淡、纳差、舌体胖大、苔腻、脉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气虚甚者加人参;湿盛者加猪苓、车前子、藿香;纳呆者加鸡内金、山楂;脘腹满甚者加法半夏、厚朴;自汗明显者加煅龙骨、煅牡蛎、珍珠母、五味子、浮小麦等。
【方解】本方中党参、黄芪健脾益气为君,薏苡仁、山药、茯苓、白术健脾利湿为臣,苍术、泽泻利湿,陈皮、枳壳健脾理气,黄连清热燥湿,全方共奏益气健脾、利湿燥湿之功效。
【点评】脾主运化,故湿邪困脾,则脾失健运。故本方应用大量健脾利湿之品,以使脾运化复职,则消渴诸症可除。
4. 消渴Ⅳ号方
【组成】菟丝子10g 沙苑子10g 黄芪20g 山药20g 山茱萸10g 金樱子15g 牛膝15g 桃仁10g 黄精10g 泽泻12g 白术10g
【功效】阴阳双补,温肾、利水、活血。
【主治】用于阴阳俱虚型之消渴。症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若见遗尿、尿失禁者加覆盆子、益智仁、芡实、诃子;纳少便溏或泄泻明显者加党参、干姜、苍术、陈皮等;心肾阳衰,水气凌心射肺,症见高度水肿、胸满心悸气促,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法半夏、附子、猪苓等;若气郁湿阻,症见尿频尿急、小便不畅、小腹坠胀者加柴胡、枳壳、石韦、荔枝核、橘核等。
【方解】本方中山药、黄芪健脾益气为君,菟丝子、沙苑子、山茱萸、金樱子滋补肾阴为臣,牛膝、桃仁活血化瘀,泽泻、白术健脾利水,黄精滋补肾阴共为佐药,全方共奏阴阳双补、温肾利水活血之功效。
【点评】本方以大量补肾之品,重在资先天以助后天,以达到脾肾同治,而重在补肾之功效。
(李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