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芪药消渴汤为主治疗消渴法

段富津

段富津,男,1930年生,黑龙江肇东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至今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任教师,现为黑龙江省名老中医。善于治疗各种中医内科疾病。首次明确提出“药量是药力的标识”以及完整的药力判定公式。撰写了30余篇有价值、有影响的学术论文,编写教材与专著10余部,其中主编国家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规划教材《方剂学》与《〈金匮要略〉方义》。研制了10余种新药,取得新药证书6项。获省级科技成果进步奖5项,教学成果奖2项,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消渴病属临床常见病。发病之初,多以“三消”证为著,然病至后期,多以气阴不足、脾肾两虚型最为多见。组方时每在滋阴的基础上,配入黄芪、山药、葛根等益脾气、升脾阳之品,以运中州,使水谷精微得以正常运化输布。临证常用自拟验方芪药消渴汤(详见附:秘验方介绍)治疗本病,效果较好。

附:秘验方介绍

1. 芪药消渴汤

【组成】西洋参15g 山药30g 知母20g 天花粉15g 葛根15g 五味子15g 女贞子20g 玉竹20g 黄芪30g 枸杞子20g 泽泻15g

【功效】养阴益气、健脾补肾。

【主治】用于气阴两虚型之消渴。症见口干多饮、乏力、汗出明显、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方中以西洋参、山药为君,两者相伍,养阴益气,固肾健脾,恰中病机;以知母、黄芪为臣,知母甘寒而苦,善于滋阴润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助西洋参养阴生津,且清肾中虚火;佐以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五味子、女贞子、玉竹、枸杞子养阴生津;葛根升阳布津,可上承津液,而止口干欲饮;与西洋参、黄芪相配,共补脾气,升清阳,健运中州;又佐入甘淡寒之泽泻,上泽下泻,既可补虚损五劳,补肾以助气化,又可渗湿,则热亦随去,而土气得令,清气上升,以治消渴。全方合而共奏养阴益气、健脾补肾之功效。

【点评】本方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加减化裁。方以玉液汤益气养阴、清热生津;配合滋补肾阴之品,达到脾肾同治之目的。

【验案】王某,男,67岁。1995年7月6日初诊。

自述患糖尿病多年,经西医降糖治疗后,空腹和餐后血糖基本恢复正常,多饮、多食症状不甚明显,现腰膝酸软,肢体困倦,大便溏泄,口干欲饮,气短乏力。实验室检查:尿糖(++++),望其舌红少苔,诊之脉弦细。处方:西洋参15g,山药30g,知母20g,天花粉15g,葛根15g,五味子15g,女贞子20g,玉竹20g,黄芪30g,枸杞子20g,泽泻15g。6剂,每日1剂,水煎服。

7月11日二诊:家属转述其病情好转,上述症状多有减轻,唯大便溏泄之症不去,遂于上方去玉竹,加莲子肉15g,6剂,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其慎饮食,忌食寒凉油腻之物。

7月17日三诊:家属言其诸症日益好转,明显较前有力,便溏症状减轻,尿糖减至(++),但仍食少,舌淡红少苔,上方黄芪用量再加10g,6剂,每日1剂,水煎服。

7月24日四诊:患者诸症明显好转,尿糖转阴,舌脉复常,效不更方,稍作调整,于上方去泽泻,黄芪用量再加10g,并加焦术10g,茯苓20g,乌梅10g。继服6剂,每日1剂,水煎服,以巩固疗效。嘱其慎饮食,调情志,适度锻炼。后经随访得知,服药后一切安好,并无不适。

2. 生脉散和玉液汤加减

【组成】白参15g 黄芪30g 麦冬25g 五味子15g 山药25g 丹参20g 赤芍15g 地龙15g 玄参20g 知母20g

【功效】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主治】用于气阴两虚挟瘀型之消渴。症见口干多饮、乏力、汗出明显、舌暗红少苔、脉细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方中以白参、黄芪为君,两者相伍,养阴益气为君,以知母、黄芪为臣,知母甘寒而苦,善于滋阴润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助白参养阴生津,且清肾中虚火,黄芪善补气,佐以麦冬清热生津止渴,五味子、山药、玄参养阴生津;丹参、赤芍、地龙活血通络,全方合而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效。

【点评】本方以生脉散合玉液汤益气养阴,少佐活血之品,以活血化瘀用于气阴两虚伴有血瘀之证的患者。

【验案】刘某,女,63岁。于2003年1月6日初诊。

诉患糖尿病5年余,日渐消瘦,并一直坚持多方治疗。现周身无力,口干、口苦欲饮,头晕心悸,夜寐不实,手足心热,空腹血糖近几次化验均稍有升高,约为6.3~7.0mmol/L,舌暗,脉略弦滑数。处方:白参15g,黄芪30g,麦冬25g,五味子15g,山药25g,柏子仁20g,丹参20g,赤芍15g,地龙15g,玄参20g,知母20g。8剂,每日1剂,水煎服。

1月13日二诊:服药8剂,诸症明显好转,唯仍口干而苦,故上方加地骨皮20g,因其路途遥远,嘱其继服14剂。

服用14剂后,诸症基本消失,效不更方,再加服数剂。

(蒋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