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型论治消渴

吕靖中

吕靖中,男,1930年生,河南博爱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教授、主任医师,曾任河南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第二、第三届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卫生厅新药评委、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等、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研制了“头痛一嗅宁”“减肥调脂茶”两种新药。转让生产并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研制“糖脂双平胶囊”“消渴安”治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病,均取得理想疗效。获“河南省优秀新产品”“新技术”二等奖1项,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级、省级杂志及国际、国内交流论文50余篇。

吕老认为:在众多的消渴病辨证分型方法中,以祝谌予为代表的气阴辨证较为优越而实用,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消渴病分为气阴两虚、肺胃热盛、湿热困脾、气虚血瘀和阴阳两虚5种证型,可以执简驭繁,囊括绝大多数消渴病患者,比传统的三消辨证更符合临床实际。

  1. 气阴两虚证 临床辨证常见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饮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无力或细而弦。相当于糖尿病早期,尚无并发症发生的阶段。基本治法为益气养阴,方选七味白术散合生脉饮加减。

  2. 肺胃热盛证 症见多饮多食突出,唇干舌燥、咽痛或牙龈肿痛或皮肤痈疮频生,心烦畏热,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弦数。相当于糖尿病中期或合并各种感染的阶段。基本治法为清肺胃热、养阴生津,方选玉女煎或消渴方加减。

  3. 湿热困脾证 临床常见: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形体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基本治法为清热、健脾、利湿,方选黄连温胆汤或三仁汤加减。

  4. 气虚血瘀证 此证除气阴两虚的症状加有肌肤甲错、手足麻木疼痛等血瘀之症状,或心悸胸闷胸痛,或中风半身不遂,或失明耳聋等。舌紫暗或淡暗,或有瘀斑点,或舌下静脉怒张、脉弦细或细涩或结代不整。血液流变及甲皱微循环可见异常。此证相当于糖尿病中后期合并血管和神经病变者。基本治法为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选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或身痛逐瘀汤加减。

  5. 阴阳虚损证 相当于糖尿病后期合并肝肾病变之患者,临床常见症为耳轮焦干、面色黎黑或晦暗、小便频数混浊、或夜尿多、腰酸膝软、或阳痿、或腹泻、或水肿、或眩晕等。舌淡胖或暗红少苔、脉沉细无力。此证可分三个亚型:偏肝肾阴虚者,常见眩晕、失明、耳鸣、耳聋等。偏脾肾阳虚者,常见泄泻、水肿、阳痿等。阴竭阳脱,即消渴病之危证,包括各种糖尿病昏迷或肾衰尿毒症期、中风、心肌梗死等。基本治法如下。偏肝肾阴虚者侧重滋补肝肾,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偏脾肾阳虚者侧重温补脾肾,方选金匮肾气丸或真武汤加减。阴竭阳脱者重在预防。

中医治病,贵在辨证论治,因瘀血阻滞贯穿于糖尿病的始终,所以无论早、中、后期,均应配以活血化瘀治疗,这对控制血糖以及防治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大有益处。

附:秘验方介绍

1. 七味白术散合生脉饮加减

【组成】白术20g 茯苓20g 麦冬15g 玄参15g 葛根20g 生地15g 木香9g

【功效】益气养阴。

【主治】用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症见口干多饮、多尿、舌红少苔、脉细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方以白术健脾益气为君,茯苓辅助白术益气健脾为臣,麦冬、生地、玄参、葛根养阴生津为佐,木香疏肝理气,使诸药补而不滞,全方共奏益气养阴之功。

【点评】本方重在健脾益气,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津复阴长,则诸症悉除。

【验案】千某,女,49岁。2008年10月11日初诊。

患者两年前出现口渴多饮、乏力、消瘦,空腹血糖10.5mmol/L,诊断为糖尿病。曾服自制降糖药、二甲双胍,血糖基本控制正常,但患者仍有口干、乏力等症,要求配合中药治疗。现症见:消瘦,口干多饮,腹胀,乏力,舌质红,舌苔薄黄而少津,脉弦细。证属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方选七味白术散合黄芪生脉饮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其停用自制降糖药。服药10剂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血糖稳定。继续服用15剂,临床症状消失,血糖控制达到良好水平。

2. 玉女煎合消渴方加减

【组成】太子参15g 天花粉20g 知母15g 生石膏30g 麦冬20g 玄参15g 葛根30g 生地15g 黄连10g

【功效】清肺胃热、养阴生津。

【主治】用于肺胃热盛型糖尿病。症见多饮、汗出、舌红、苔干、脉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尿频量多者加桑螵蛸、芡实;大便干者加草决明、栝楼;心烦失眠者加炒枣仁、合欢皮。

【方解】方以石膏清泻肺胃之热为君,太子参、知母清热养阴为臣,天花粉、麦冬、生地、玄参、葛根生津止渴,黄连清热燥湿而坚阴,共为佐药,全方共奏清肺胃热、养阴生津之功效。

【点评】上消主要病机为肺胃热盛,故本方重用清热生津之生石膏、太子参,以清肺胃之热,又加用养阴之品,以标本同治。

【验案】崔某,女,54岁。2004年3月11日初诊。

患者3年前出现口渴多饮,乏力,消瘦,空腹血糖12.3mmol/L,尿糖(++),诊断为糖尿病。曾服二甲双胍,血糖、尿糖基本控制正常,但患者仍有口干咽燥、口渴等症,并出现腹胀、恶心,要求配合中药治疗。现症见:消瘦,口干多饮,多食,乏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舌质红,舌苔黄而少津,脉弦数。证属肺胃热盛,治宜养阴清肺、益胃生津。方选玉女煎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其停用二甲双胍。服药7剂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空腹血糖7.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8.4mmol/L。继续服用10剂,临床症状消失,血糖控制达到良好水平。

3. 黄连温胆汤加减

【组成】黄连6g 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20g 全栝楼30g 葛根15g 佩兰15g 藿香10g

【功效】清热、健脾、利湿。

【主治】用于湿热困脾型糖尿病。症见口苦、口腻、纳差、苔黄腻、脉滑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头昏目眩加天麻、石菖蒲;大便干加全栝楼;纳差加鸡内金、焦三仙。

【方解】方以黄连清热燥湿为君,半夏、栝楼化痰除湿为臣,陈皮、茯苓健脾除湿,葛根清热生津,藿香、佩兰芳香化湿,为佐药。全方共奏清热、健脾、利湿之功。

【点评】脾喜燥恶湿,本方以黄连清热燥湿,配合半夏、陈皮等燥湿化痰之品,使脾旺则水湿运化有常,则湿热自除。

【验案】潘某,男,42岁。2008年11月4日初诊。

患者形体肥胖,平素喜肥甘厚味,近两个多月感觉乏力,精神欠佳,口干不欲饮。空腹血糖9.8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3.8mmol/L,尿糖(+)。曾服二甲双胍片,每次0.25g,每日3次,卡博平片50mg,每日3次,服药半个月,自感症状改善不明显。现症见:形体肥胖,头身困重,口苦,腹胀,精神欠佳,易疲劳,大便干,3日1行,舌体胖大,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沉缓。空腹血糖9.6mmol/L,餐后两小时12.5mmol/l。中医辨证属湿热困脾,治以清热健脾、化浊升清。方以黄连温胆汤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西药原量继服。

服药7剂后,患者精神好转,口苦、腹胀基本消失,大便日1行,空腹血糖6.7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8.4mmol/L,舌苔薄黄,脉弦。上方去苍术,继续服用巩固疗效。

4. 补阳还五汤加减

【组成】黄芪30g 当归15g 赤芍15g 川芎15g 鸡血藤30g 川牛膝15g 地龙20g 延胡索15g

【功效】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治】用于气虚血瘀型糖尿病。症见倦怠乏力、手足麻木、舌质暗红、苔有瘀斑、脉涩。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方以黄芪健脾益气为君,当归养血活血为臣,赤芍、川芎、牛膝、延胡索活血化瘀,鸡血藤、地龙活血、通络、止痛,共为佐药,全方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

【点评】本方由补阳还五汤减桃仁、红花加鸡西藤、牛膝、延胡索,所减者为避免化痰太过,所加者为增加通络止痛之功,而其益气活血之功不减。

【验案】王某,男,55岁。2006年12月14日初诊。

患者20年前患糖尿病,曾服优降糖、二甲双胍等药,血糖控制不理想。2006年6月消瘦、乏力、口渴症状加重,小便量多,尿常规检查:尿糖(++++),酮体(++),空腹血糖16.6mmol/L,到某医院住院治疗,经用胰岛素,尿中酮体消失,症状缓解,继而全身皮肤疼痛。初诊时症见形体消瘦,面色不华,精神倦怠,乏力,全身皮肤疼痛,衣不能穿,夜不能寐(静息痛明显)。空腹血糖10.4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8.6mmol/L,舌质淡暗,脉沉细。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肌肤失养,治以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西药仍按原来胰岛素量继用。

服中药15剂后,乏力改善,全身皮肤疼痛明显好转,但下肢麻木遇冷加重,上方加桂枝10g,全蝎10g,蜈蚣3条,继服1个月,全身皮肤疼、下肢麻木消失,体重增加,精神振作,空腹血糖6.5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8.9mmol/L。

5. 六味地黄丸加减

【组成】玄参15g 生地15g 山茱萸肉10g 茯苓15g 丹皮12g 枸杞子15g 女贞子15g 黄精15g 知母15g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型糖尿病。症见口干、腰膝酸软、耳鸣、舌质红、少苔、脉沉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方以山茱萸肉、黄精滋补肾阴,枸杞子、女贞子滋补肝肾,茯苓健脾利湿,丹皮清热凉血,知母清热养阴,玄参、生地养阴生津。全方共奏滋补肝肾之功效。

【点评】本方可视为增液汤与知柏地黄汤的加减方,方中重用滋补肝肾之品,以滋补肝肾,且注重清热养阴、凉血生律,是治疗肝肾阴虚型糖尿病的有效方剂。

【验案】王某,女,58岁。2003年7月12日初诊。

患者1年前体检发现空腹血糖10.2mmol/L,当时临床症状不明显,曾服消渴丸,血糖基本控制达标。近3个月,出现消瘦、腰膝酸软、下肢无力,来我院就诊。现证见:身体消瘦、腰膝酸软、下肢无力、视物昏花、口干欲饮,大便两日1行,空腹血糖7.3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9.4mmol/L。脉沉弦细,舌体偏瘦,质红,苔薄微黄。证属肝肾阴虚,治宜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西药:瑞易宁5mg,每日1次。

15剂后患者感觉腰膝酸软、乏力消失,视物昏花好转,空腹血糖6.7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8.4mmol/L。改用中成药杞菊地黄丸,每次8粒,每日3次,西药继服。随访3个月,血糖控制稳定,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6. 苓桂术甘汤加减

【组成】黄芪30g 白术12g 薏苡仁30g 仙茅15g 仙灵脾15g 大腹皮30g 川牛膝30g 桂枝10g 茯苓30g

【功效】温补脾肾。

【主治】用于脾肾阳虚型糖尿病。症见畏寒肢冷、夜尿频,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方以黄芪健脾益气为君,白术、薏苡仁健脾利湿为臣,仙茅、仙灵脾温补脾肾,茯苓、大腹皮利水渗湿,牛膝活血利水,桂枝温经通脉为佐药,全方共奏温补脾肾之功效。

【点评】本方重用温补脾肾之品,重在温补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故以桂枝等温阳之品,以化气行水。

【验案】付某,男,50岁。2001年3月30日初诊。

患者10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身体消瘦,体重下降,经某医院诊断为糖尿病。曾间断服消渴丸、达美康等药。1年前出现双下肢水肿,蛋白尿,尿素氮、肌酐增高,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现症见:面色苍白,乏力,反复感冒,颜面及双下肢水肿,腹胀,小便量少,大便干。空腹血糖7.4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9.9mmol/L,尿蛋白++,舌质淡暗,苔白,脉细无力。中医辨证属阳虚水停,治以温补脾肾、通阳利水,调畅气机。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且按原来的胰岛素量继续运用。

服药20剂,患者感觉气力增加、精神好转,颜面及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大便日1行,尿蛋白(+),效不更方,照上方继续服用,同时加服百令胶囊及院内制剂补肾明目丸,随访两月余,血糖稳定,尿蛋白转阴。

(蒋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