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脾肾治疗糖尿病性腹泻

程益春

程益春,男,1938年生,山东淄博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六年制本科)。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中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新药审批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山东省卫生厅专业技术拔尖人材。研制的“天虫消渴胶囊”治疗消渴病,已获国家新药批号。主持研制多种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成药。主编《糖尿病良方》《糖尿病非药物疗法》等著作4部,副主编及参编《中医内科学》《实用中医保健学》等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

治疗糖尿病性腹泻,常以补中益气汤、五苓散、参苓白术散、四神丸、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痛泻要方等加减化裁应用,常用治法有二:

  1. 升阳除湿法 从升降立法,不仅是治疗泄泻的根本大法,也是治疗糖尿病的根本大法。常用方药有生黄芪、党参(重者用人参)、苍术、柴胡、葛根、猪苓、茯苓、陈皮、薏苡仁、山药、升麻、枳壳等,湿重者酌加车前子、泽泻,脾弱可酌用白扁豆、莲子肉,久泻伤阴者加花粉、麦冬,有食积者加焦三仙、仙人头,有肝郁者合痛泻要方。

  2. 健脾温肾法 糖尿病的病机重点在脾肾两虚,尤其在其病程的中、后阶段更为突出,其变证泄泻也是如此。糖尿病日久,脾气虚弱,脾虚及肾,脾肾两虚即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在中、晚期最基本的病机,补益脾肾也是其治疗大法。在泄泻这一变证中又以脾肾阳虚最为常见,故补脾温肾为其基本治法。糖尿病多耗伤阴液,久泄也可伤阴,因此吴茱萸等辛燥之品,中病即止,不宜久用。另阳虚者当阴中求阳,可选用金匮肾气丸;“久病必瘀”,可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如刘寄奴、泽兰、红花、坤草、水蛭、丹参等;阳虚兼湿阻者,加薏苡仁、佩兰叶、茯苓、苍术;大便伴有脓血,化验检查见有白细胞、脓细胞或红细胞时,治以寒热并用,通补兼施,可酌加马齿苋、川连、黄芩、黄柏、赤白芍、白头翁;食积者可选用焦三仙、鸡内金;糖尿病性腹泻多为久泻,常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治疗时须灵活用药,巧妙配伍。如以附子与川连配伍。附子大辛大热,温阳暖中,逐寒除湿;黄连苦寒坚肠、清热化湿,是治泄泻要药。久泻者,虽阳虚寒湿,但在附子、肉桂、肉豆蔻为主时,少量黄连不嫌其寒,但取其苦,辛苦寒热并用,实脾温肾坚肠。另外,常以生黄芪与山药配伍,生黄芪甘温入脾、肺二经,补中益气升阳,止消渴;山药甘平,补肺脾肾,益气养阴。二药配合,一气一阴,健脾固肾,升阳止泻,养阴生津,是治疗糖尿病久泄常用的配伍药对。所用剂量,生黄芪一般30~60g,山药9~30g。

附:秘验方介绍

四神丸加减

【组成】生黄芪60g 党参15g 白术12g 山药30g 补骨脂12g 吴茱萸9g 肉豆蔻9g 五味子15g 制附子9g 肉桂3g 泽泻12g

【功效】补脾温肾。

【主治】用于脾肾阳虚型糖尿病性腹泻。症见畏寒肢冷、五更泻、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若泄泻日久,滑脱不禁,加赤石脂、诃子、罂粟壳、酸石榴皮;腹痛重者加乌药、沉香。

【方解】方以生黄芪,党参补益中气,白术、山药健脾益气,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以温阳止泻,附子、肉桂温肾助阳,泽泻渗湿,诸药共用,共奏补脾温肾之功。

【点评】腹泻日久,由脾及肾,肾阳不足,火不暖土,发为久泻。故本方以健脾益气、温肾止泻为法组方,脾肾同补,标本兼顾,用于脾肾阳虚型糖尿病性腹泻较好。

【验案】李某,男,45岁。

有糖尿病史8年余,因慢性泄泻两年、加重半年于1998年3月6日初诊。症见腹泻,每日少则3~4次,多则10余次,重则食入即泄,饮食略多或进食油腻则泄泻加重,甚则虚脱,乏力气短,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虚烦不宁,畏寒肢冷,阳痿,小便频,体瘦,毛发不荣。舌质暗淡,苔白而少,脉细无力。查空腹血糖9.2mmol/L,大便常规:白细胞少许。中医诊断为泄泻,辨证为脾肾双亏,关门不固。治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药用生黄芪60g,白术12g,茯苓15g,补骨脂12g,肉豆蔻9g,熟地9g,山药30g,制附子9g(先煎),肉桂3g,黄连9g,泽泻12g,山茱萸肉9g,罂粟壳9g,芡实15g,水煎,日服1剂。服药24剂后,泄泻次数减至每日4~5次。后以上方稍事加减,共用药半年,大便每日1~2次,时有稀便,精神明显好转,体重较前增加,畏寒减轻。于是逐渐减药,并嘱患者注意饮食调节。

(蒋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