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服外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陈益昀
陈益昀,男,1933年1月生,天津静海人,第二、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任中医师,兼职教授。被国家“十五”科技计划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课题组推荐为“研究人”。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曾任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保定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河北中医》杂志特邀编辑,1996年荣获“河北省优秀中医院院长”称号。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其病情复杂,变化多端,缠绵难愈。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可引起脂类代谢紊乱,导致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微循环障碍,周围神经组织营养不良造成脱髓鞘改变,引发周围神经病变。
该病在中医“血痹”“痹证”“痿证”的相关论述可见有类似描述,临床所见为消渴病所出现的变症。其病机主要为消渴病日久耗气伤阴,而造成气阴两伤,气虚无力推动血脉循行,而致血瘀气滞,瘀血阻络,故为脉络痹阻不通或通而不畅而为病。治宜养阴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笔者常用自拟经验方(生黄芪、熟附子、桂枝、红花、泽兰、天麻、紫丹参、当归、女贞子、川牛膝、地龙、桃仁、水蛭)治疗本病而获较好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含有黄芪苷类、多糖类、黄铜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可降低血糖,且具有改善血流变、微循环的效果,同时可促进神经细胞的增长、修复;红花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血液纤维蛋白溶酶;水蛭有扩张毛细血管,解除小动脉痉挛,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改善神经周围血流;紫丹参能显著增加毛细血管网,加速血流,从而增加局部循环的血流灌注,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血液流变性;地龙具有明显的抗凝血、扩张血管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桂枝、天南星均有镇静、镇痛作用;鸡血藤水煎剂能降低动物胆固醇,明显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生地有抗炎、镇静、利尿、降血糖及保肝等作用;川牛膝有抗炎、镇痛作用,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当归有镇静、镇痛、抗炎、抗缺氧、抗菌等作用,并能增加免疫功能;熟附子有改善心肌缺血缺氧、镇痛、镇静和消炎作用;泽兰能对抗体外血栓形成,有轻度抑制凝血系统与增强纤溶活性的作用;女贞子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降血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桃仁有镇痛、抗炎、抗菌的作用;天麻有镇静、镇痛、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炎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物能直接或问接扩张外周血管及肢体血管,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增加红细胞变性能力,增加血流量,加速血液循环,增加血氧供应,从而解除和缓解肢体疼痛及麻木等症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在内服药物的同时,配合中药液热敷、泡、洗治疗本病,而取其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功,且药借热势,使药物直达病所,以提高临床疗效。在治疗的同时,还需嘱患者必须严格控制饮食,忌食辛辣温燥食品并注意适当参加运动,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附:秘验方介绍
1. 自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方
【组成】生黄芪30g 熟附子(先煎)桂枝、红花、泽兰、天麻各10g 紫丹参20g 当归、女贞子、川牛膝、地龙各15g 桃仁12g 水蛭5g
【功效】养阴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治】用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见口干、手足麻木、肌肤甲错。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气虚甚者加焦白术、党参;血虚甚者加阿胶(烊化);阳虚寒胜者加干姜;阴虚热盛去熟附子,桂枝加生地黄、麦冬;湿热重者去熟附子,桂枝加黄柏;痰热壅盛去熟附子,桂枝加半夏、天南星;肝阳上亢去熟附子,桂枝加钩藤:肢体痛甚加细辛;偏于上肢者加桑枝、威灵仙;偏于下肢者加木瓜。
【方解】方中重用生黄芪益气补中固表,振奋卫阳,得辛温之桂枝、熟附子、相助更增加温通经脉之力,而通达四肢末梢;紫丹参、当归、鸡血藤、桃仁、红花、泽兰、水蛭、地龙养血活血更增加行气和血通脉之功;怀牛膝、女贞子培肾固本、平补阴阳;天麻可鼓舞气血运行而使经络气血畅通。
【点评】陈氏全方具有补中兼行、攻伐有度的特点。通过补肾促进活血,应用活血药而起到加强补肾作用,诸药相伍切中病机,确实起到肾精足、筋肉充、瘀血祛、络脉通,而诸症得缓。
2. 外洗方
【组成】透骨草30g 石楠藤25g 海桐皮、鸡血藤、艾叶各20g 麻黄、威灵仙各15g 白芥子、红花、姜黄、川乌各10g
【用法】日1剂,水煎两次,剩1000ml。手足病变以中药液泡、洗30分钟,其他部位可用毛巾以药液浸湿热敷,其泡洗药液不能超过38℃~39℃,以免烫伤皮肤。
【验案】患者甲,2005年9月10日初诊。
四肢麻木乏力逐渐加重两年。糖尿病史7年,一直服降糖药,空腹血糖6.5~9.6mmol/L。近两年来自觉四肢麻木,时有刺痛,夜晚加重,伴有口干多饮。常服用地巴唑、维生素B1、维生素B12、天麻丸等药,但疗效欠佳。刻诊:四肢麻木、刺痛,伴有神疲懒言,面色少华,腰膝酸软乏力,夜寐欠安,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胃纳可。查体:神清,精神欠佳,心、肺、腹无异常,舌质黯,边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9.6mmol/L,尿糖(++),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西医诊断为Ⅱ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为消渴病并发痹证,属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中药以养阴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药用生黄芪30g,鸡血藤25g,菟丝子、桑枝各20g,山茱萸、紫丹参、地龙、怀牛膝各15g,熟附子(先煎),桂枝、天麻、桃仁、红花各10g。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同时服维生素B120mg,每日3次,维生素B12500ug,隔日1次肌内注射。并结合用中药液外敷、泡、洗。药用鸡血藤、石楠藤、海桐皮各20g,透骨草30g,木瓜、麻黄、威灵仙、红花各15g,桂枝、姜黄、川乌、白芥子各10g,水煎两次,剩1000ml,手足病变用中药液热敷、泡、洗。其泡、洗药液的温度不得超过38℃~39℃以免烫伤皮肤。
9月24日二诊: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内服中药14剂,外用泡洗药14剂,结合维生素B 1、维生素B12治疗l4天,四肢麻木刺痛大减,宗上方随症加减,并结合控制饮食,适当参加运动、调整降糖药等,调治3个月,诸症消失,纳馨便调,舌润脉和,空腹血糖控制在6.5~7.3mmol/L。随访1年未见复发。
(蒋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