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重在补虚活血通络

蒋兴磊

蒋兴磊,男,湖南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任医师,湖南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多年,善于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治疗各种内科杂病。

虚、瘀为致病的关键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重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受累神经广泛,是糖尿病足的易患因素,且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尚无特殊的药物与治疗方法。笔者认为该病多因消渴日久,并发“筋痹”“麻木”,为本虚标实之证。一旦出现症状,病程多达数年之久。其发病机制不外乎“虚”“瘀”二者,一则机体气、血、阴、阳俱虚;二则因虚而血运不畅,久病入络致痰、血、湿热瘀滞经脉发为本病。

按期分型为辨证论治的基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根据患者的病程、病情、舌脉表现而分期分型进行辨证施治。

  1. 早期病变 仅侵犯在足趾或手指的远端,其症状轻微,病程不长,脏腑功能尚可代偿,多可逆转。分为两型:(1)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表现为部分手指或足趾末端轻微麻木,或针刺样疼痛,病程不长,持续时间不久,不影响活动,或伴有糖尿病的其他不适。舌质淡,偏暗,苔薄,脉细。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用生脉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人参、五味子、麦冬、川芎、当归、桃仁、桂枝、丹参、地龙等。(2)脾胃虚弱,痰瘀互阻。多见于体胖之人,表现为乏力,肢端麻木不适,伴面色少华,纳差,寐不安,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治宜补益脾胃、化痰行瘀。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双合汤加减。药用:人参、黄芪、茯苓、白术(便稀者用焦白术)、木香、砂仁、法半夏、陈皮、丹参、川芎、桂枝等。

  2. 中期湿热阻络 表现为手足肿痛,灼热不适,下肢为甚,伴小便色黄。舌红,苔腻微黄,脉细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用四妙散加减。药用:苍术、黄柏、薏苡仁、防己、萆薢、当归、红花、路路通、牛膝等。

  3. 晚期 多见于病程日久,肢体或全身均有不适,且同时伴有肾、眼等器官的损害。蒋老认为病至该期患者多已阴虚及阳,阴阳两虚,且已累及多脏,治疗较棘手。(1)精亏髓空:表现为双下肢酸软乏力,或有麻木及针刺感,尤以夜间为甚,且伴头晕,口干、耳鸣,小便夜间频数,量可,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填精补髓、补肾通络。方用左归丸加减。药用:熟地、菟丝子、枣皮、黄芪、人参、枸杞子、鹿角胶、牛膝、何首乌、益智仁、鸡血藤、丹参、田三七等。(2)阳气虚衰,阴寒凝滞,络脉痹阻:表现为四肢麻木不适,感觉减退,肤温偏低,甚至肿胀,伴头晕乏力,易汗出,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温阳益气活血、化痰逐瘀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药用:黄芪、桂枝、制附片、淫羊藿、仙茅、补骨脂、川芎、当归、鸡血藤、白芍、细辛、通草、丹参。

附:秘验方介绍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组成】黄芪20g 当归10g 桂枝10g 细辛3g 白芍10g 甘草5g 制附片(久煎)6g 淫羊藿10g 补骨脂10g 丹参10g 川芎10g 延胡索10g 牛膝10g 鸡血藤20g 甘草5g

【功效】温阳益气活血、化痰逐瘀通络。

【主治】用于阳虚络脉痹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见四肢麻木疼痛、肢冷、舌质暗红,有瘀斑,脉涩。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疼痛剧烈者,加水蛭、蜈蚣、乌梢蛇等虫类药;麻木为主者,加大黄芪用量,并配以参类药。

【方解】方中以黄芪为君,以补气,取气行则血行。当归、白芍为臣,补血活血。桂枝、细辛、制附片、淫羊藿、补骨脂温阳通络,丹参、川芎、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阳益气活血、化痰逐瘀通络之功效。

【点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机复杂,治疗棘手,一旦发生多已合并脑、眼、肾等多处病变,在治疗上,当综合辨证,整体施治,中医素有“久病致虚”“久病入络”“因虚致实”之说,蒋氏在治疗本病时以补虚、活血、通络等法贯穿其始终,故收效显著。

【验案】覃某,男,62岁。2009年8月20日初诊。

患糖尿病10余年,伴双下肢麻木疼痛反复3年。曾两次出现“腔隙性脑梗死”。诊见:双下肢麻木,乏力,疼痛,全身有针刺样不适,腰膝酸软无力,尤以夜间为甚,伴头晕,腰背部发凉,偶有耳鸣。查:双下肢肤温偏低,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细。治宜益气温阳、通络止痛。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药用:黄芪20g,当归10g,桂枝10g,细辛3g,白芍10g,制附片(久煎)6g,淫羊藿10g,补骨脂10g,丹参10g,川芎10g,延胡索10g,牛膝10g,鸡血藤2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5剂。嘱患者按原方法服用拜糖平,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

8月25日复诊:诉服药后,腰背部发凉感减轻,仍觉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全身针刺样感仍存。故于原方中加杜仲10g,桑寄生10g,桃仁10g,红花5g,鸡血藤30g、蜈蚣(培干研末冲服)1条。

10剂后,患者诸症均明显改善,效不更方,继服10剂,以善其后。

(李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