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治本辅以通络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吴以岭
吴以岭,男,1949年生,河北故城人。1979年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医科大学教授,现为主任医师、教授、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承担了国家973项目“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基础研究”,主持承担国家863、国家“十五”攻关、“十一五”支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主编《络病学》专著。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
一、中医病因病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在糖尿病久治不愈、病程迁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与消渴病引起的“痹证”“痿证”相吻合。消渴虽有上、中、下3分,与肺、胃、肾关系密切,但与脾失健运、水津不布均密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在消渴日久、脾运失健、气阴两基础上出现久病入络、络脉瘀阻的病变表现。
气阴两虚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理基础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皆赖之以生化,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常可导致气血不足、津液匮乏。糖尿病初期多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日久不愈,每致阴损气耗,而成气阴两虚之候,亦有初发即以神疲气短、不耐劳作、虚胖无力或日渐消瘦等脾虚气弱征象者。“三多一少”证候主要反映阴虚的病理,实际在糖尿病发展变化过程中,燥热、湿热、寒湿、瘀血等皆有其阶段性,而唯有气阴两虚的病理贯穿其始终,也成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基础。
痰瘀阻络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关键 中医络病学说认为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按一定时速与长度,把经脉运行的气血津液输布、弥散、渗灌到脏腑周身,发挥着“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系统。广义的络脉包括从经脉分出的所有络脉,狭义的络脉又分为气络和脉络,气络运行经气,脉络运行血液,经气的温煦充养、防御卫护、信息传达、调节控制作用涵盖了西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脉络则与西医学从大血管依次分出的中小血管、微血管特别是微循环的概念相吻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典型的由脉络病变致气络病变的病理过程。糖尿病初期脾虚气弱,阴损气耗,血液黏滞,运行不畅,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致血瘀;阴虚燥热,煎熬津液,津亏液少,不能载血运行导致瘀血内停;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而津凝为痰,痰阻脉道,痰瘀阻络,后期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两虚,更加重瘀血阻络,久而久之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可见,虚和瘀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过程中的基本病理,虚以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为主,而气阴两虚贯穿始终;瘀则为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阻滞脉络,脉络功能失调,气血不能渗灌濡养,气络失养而发为本病。
二、中医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虚实主次 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阴两虚为主,渐至阴阳两虚,标实则责之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总以脉络不通为主。
辨脏腑病位 本病总属本虚标实,初起气阴两虚,多关乎脾肾,以脾气虚伴肾阴虚为主证,后期可出现肝肾阴虚,甚至脾肾阳虚,应注意结合脏腑病位随证遣药。
治疗原则 本病由消渴日久,脾失健运,气阴两伤,痰瘀阻滞脉络所致,属本虚标实之证,脉络瘀阻始终贯穿病变始终,为发病的关键病理环节,因此治疗时应以“络以通为用”为总的治疗原则,注意通络法及通络药物的运用,在扶正治本的基础上,辅以通络治疗,则可达到瘀去、络通、痛止的功效。
(二)辨证治疗
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候 肢体麻木疼痛,沉重酸胀,倦怠乏力,动则汗出,口渴多饮,手足心热,舌质红或暗红,苔薄白,脉细弱。证候分析:消渴日久,耗气伤阴,气阴两虚,气虚不能推动血液,阴虚络道涩滞,瘀血阻滞络道,肌肤失于气血濡养,故见肢体麻木疼痛,沉重酸胀,气虚生化乏源,固摄不力,故见倦怠乏力,动则汗出,阴虚津不上承则口渴多饮,阴虚生内热则手足心热,舌质红或暗红,苔薄白,脉细弱也为气阴两虚之证。治则: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方药:自拟脉络通加减。组成:黄芪、生地黄、水蛭、当归、知母、桂枝、甘草。
肝肾阴虚,脉络瘀阻证候 肢体拘挛,麻木疼痛,痛如针刺,如电灼,昼轻夜重,皮肤粗糙,口干咽燥,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耳鸣健忘,舌红少苔,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或细数。证候分析:肝主筋,肾主骨,肝肾阴亏,络道涩滞,络脉瘀阻,不通则痛,故见肢体拘挛,麻木疼痛。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则腰膝酸软;阴液不足,津不上承则口干咽燥,阴虚生内热则五心烦热,肝肾不足,精气不荣于脑则耳鸣健忘,舌脉也为肝肾阴虚,瘀血内阻的表现。治则:滋补肝肾、通络止痛。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组成:知母、生地黄、黄柏、当归、牡丹皮、牛膝、山药、泽泻、山茱萸肉、鸡血藤、水蛭、赤芍。
脾肾阳虚,寒凝血瘀证候 肢体麻木,发凉怕冷疼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常以下肢为著,每于入夜后明显,常伴神疲乏力,面色白,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舌色黯淡,脉沉弱。证候分析:脾肾阳虚,寒从内生,失于温化,寒凝血瘀,阻滞脉络,故见肢体麻木,发凉怕冷疼痛;“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故得温痛减,遇寒加重;阳虚生内寒,阳虚气也不足故见神疲乏力,面色
白;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舌色黯淡,脉沉弱为阳虚寒凝之象。治则:温补脾肾,化瘀通络。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肉、茯苓、制附子(先煎)、黄芪、桂枝、水蛭、赤芍、川断、牛膝、甘草。
- 痰瘀痹阻,脉络瘀塞证候 肢体麻木沉重,酸痛无力,甚则肌肉萎缩,伴形体肥胖,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滑。证候分析:痰瘀胶结,混处络中,痹阻脉络,脉络末端渗灌濡养功能受阻,肢体失于血液濡养故见麻木沉重、酸痛无力,甚则肢体失用而见肌肉萎缩,舌脉为痰瘀互阻的表现。方药:双合汤加减。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白芥子、僵蚕、水蛭、桃仁、地龙。
(三)预后与调护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及早诊断与治疗,尤其是早期若能积极治疗,大都可以得到恢复或改善。本病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特别是早期预防。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积极控制高血糖、严格控制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坚持自我按摩等。
附:秘验方介绍
1. 自拟脉络通加减
【组成】黄芪18g 生地黄18g 水蛭6g 当归12g 知母12g 桂枝4g 甘草6g
【功效】益气养阴、化瘀通络。
【主治】用于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见正文。四肢麻木刺痛、肌肤甲错。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方中黄芪健脾益气,生地黄养阴生津,辅黄芪以治气阴两虚之本;水蛭化瘀通络,乃叶天士化瘀通络之要药,善除络中之瘀血,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生津止渴;当归养血和血,桂枝通达四肢,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引诸药达于四肢而入于络脉而止疼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气血双补,调和营卫,温经通络。
【点评】本方以黄芪健脾益气,又含气能行血之意;知母、生地养阴生津;当归活血养血、防止水蛭等活血药物伤津动血。全方补血活血通用,用于气阴两虚,伴瘀血较重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2. 知柏地黄汤加减
【组成】知母10g 生地黄10g 黄柏10g 当归10g 牡丹皮10g 牛膝12g 山药10g 泽泻12g 山茱萸肉20g 鸡血藤15g 水蛭6g 赤芍12g
【功效】滋补肝肾、通络止痛。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脉络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见正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方中知母、生地黄养阴清热;黄柏、丹皮滋阴降火;山药、山茱萸肉滋补肝肾;泽泻利湿祛浊;当归、赤芍活血和血;水蛭、鸡血藤化瘀通络;牛膝活血化瘀、健腰膝。
【点评】本方以知柏地黄丸为基础方,以滋补肝肾;配以水蛭、鸡血藤等活血之品,体现攻补兼施的治法。
3. 金匮肾气丸加减
【组成】熟地黄24g 山药18g 山茱萸肉12g 茯苓15g 制附子(先煎)6g黄芪18g 桂枝12g 水蛭6g 赤芍12g 川断12g 牛膝12g 甘草6g
【功效】温补脾肾、化瘀通络。
【主治】用于脾肾阳虚、寒凝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见正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方中附子、黄芪益气温阳;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肉滋补肝肾;茯苓健脾化温;桂枝辛温通络;水蛭化瘀通络;赤芍活血和血;川断、牛膝强壮腰膝;甘草调和诸药。
【点评】本方以金匮肾气丸为基础,旨在温补肾阳;阳虚则血液运行缓慢而成瘀血,故应用水蛭、续断、牛膝等活血之品,以活血化瘀。
4. 双合汤加减
【组成】陈皮10g 半夏10g 茯苓15g 白芥子10g 僵蚕10g 水蛭6g 桃仁15g 地龙15g
【功效】化痰、祛瘀、通络。
【主治】用于痰瘀痹阻、脉络瘀塞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见口淡、关节肿大变形、肌肤甲错。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方中陈皮、茯苓健脾理气,半夏、白芥子、僵蚕化痰祛湿;水蛭、桃仁化瘀通络;地龙搜风、通络、止痛。
【点评】本方是陈老师的自拟方,体现了对古方的灵活应用。本方对痰瘀痹阻、脉络瘀塞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李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