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从毒论治

南征

“毒”邪学说中所谓毒,至少应具备几个方面能够对机体产生毒害或损害。糖尿病肾病多从内毒论治,因脏腑和气血运行失常,使机体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出现气滞、痰凝、血瘀、湿阻水停等病理产物,蕴积体内而化生,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这样就把毒邪的概念拓宽,形成了包括古人之热盛化火成毒学说在内的更完善的病因病机学说,也就有了热、湿、瘀、浊毒的病因论治。热毒燥毒见烦渴多饮,随饮随渴,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湿毒周身困重,四肢酸痛,沉重难耐,面垢,大便不爽或溏泄。妇人白带过多,味臭,男子则阴囊潮湿,还可并发痈疽疮疡等。瘀则病情反复不愈,肢体麻木,腰痛如针刺或固定不移,面色黧黑或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粗大青紫,脉涩。妇人见经色紫暗有血块等。浊毒则头重晕蒙,恶心呕吐,水肿,尿少尿闭,口苦而黏,或口中有尿味,苔腻或垢等,脉滑。实证以解毒、降糖为核心,虚证以益气养阴为重。临床喜用清热解毒药,如尿路感染,尿频、急、痛,则用白头翁、马齿苋、黄柏;咽喉肿痛,轻则用大青叶、板蓝根、金莲花、金荞麦,重则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视物不清,则加青箱子、决明子;四肢麻木,则加豨签草。对苦寒药的应用要谨慎,除非热象很盛,否则一般从小剂量开始增量。只因肾为先天之本,病变及肾,说明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正邪相争,正气即肾之元阴元阳已经大伤,故临床上气阴两虚之患者多见。常用的“保肾通络解毒汤”即大黄、黄芪、榛花、生地、黄连、金银花、丹参、人参、枸杞子、益母草、土获苓、甘草中,君药是黄芪、生地,一补气,一养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且黄芪加人参、甘草,即保元汤。生地、知母、黄连,是滋阴降火之主药。

“毒损肾络”是糖尿病肾病的病机核心,消渴之病位波及五脏、胃及三焦,尤以肺、胃、肾为主。消渴之病理变化可以以“一源多支”概括,“一源”即阴虚,多与肺、胃、肾阴虚有关。“多支”则主要为气虚、血瘀。“源”与“支”共同组成本病之主要病理特点和环节。气虚、气郁、痰凝、血瘀等因素在不同的阶段都可能为主要矛盾,这时就要灵活对待。消渴肾病的治疗即体现了这一点,如热毒、湿毒、瘀毒、浊毒为主要矛盾,则就不是一味的培补先后天了,而要解毒。总之,根据疾病的特点及不同的阶段,灵活地处理“毒”与“阴虚”的关系是辨证的关键,尤以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健脾益肾为论治的准绳。

附:秘验方介绍

1. 益肾通络解毒方

【组成】西洋参10g 枸杞子30g 黄芪50g 生地黄15g 益母草15g 丹参15g 地龙15g 大黄10g 黄连10g 榛花10g

【功效】益肾、解毒、通络。

【主治】用于糖尿病肾病,临床蛋白尿期。症见头重晕蒙,恶心呕吐,水肿,尿少尿闭,口苦而黏,或口中有尿味,苔腻或垢等,脉滑。

【用法】每日1服,水煎服

【加减】水肿加车前、茯苓、泽泻以淡渗利湿;夜尿频多加芡实、金樱子、浮小麦收敛固摄;舌苔黄腻,有湿热之象加二妙散以清湿热;有蛋白尿可加蝉蜕、白僵蚕。

【方解】方中黄芪、生地黄、西洋参、枸杞子益气健脾补肾,阴津得补正气得复,体现治病求本、益肾保肾之法;大黄、黄连、榛花具解毒保肾,祛瘀化湿通络之功;丹参、地龙、益母草活血通络解毒。诸药合用,滋而不腻,补而不滞,解毒而不寒,化瘀通络而不伤正,标本兼治,相辅相成。

【点评】本方在补气养阴的基础上加用活血之品,暗含久病入络之意,少佐解毒之品又合毒损肾络之意。应用该方治疗消渴肾病水毒证(糖尿病肾病致慢性肾衰竭)毒损肾络患者百余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该方能明显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调整脂代谢,降低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明显改善肾功能及减少蛋白尿。

【验案】崔某,女,62岁。于2002年6月6日初诊。

自述患糖尿病20年余,近期尿频数而量多,倦怠乏力,长期服用各种降糖药物,空腹血糖基本稳定在8~11mmol/L之间,但近来因服药不规则,血糖数次波动,空腹最高至21mmol/L,并于半年前起尿中偶出现蛋白(++),伴随出现腰酸痛,夜尿频繁,严重时一夜需起7~8次,尿时常混浊,以致心烦不寐,渐感疲劳纳呆,双下肢无力消瘦,口干不欲饮,舌暗红,苔白微黄而腻,脉沉滑。空腹血糖12.5mmol/L,尿糖(++),Pr(++),BLD(+),BUN9.9mmol/L。诊断为糖尿病肾病,辨证为脾肾亏虚、气阴两虚、热毒内结兼瘀浊内阻,治宜益气养阴、通络解毒。处方以益肾通络解毒方化裁:黄连10g,连翘15g,大黄10g,枸杞子25g,生地10g,地骨皮20g,黄芪25g,黄精15g,丹参15g,益母草20g,蔹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曾服用的降糖西药续按原量服用。

6月13日二诊:服药至4剂时尿频大减,至一周时即已减到一夜两次,腰酸痛、心烦乏力等症状缓解,血糖降至9.0mmol/L,尿糖(++),以原方加榛花10g,山茱萸肉10g,再服两周,血糖降至8.1mmol/L,尿糖降至(+),续上方加减服用近2个月,血糖和尿糖恢复正常,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后逐渐减少西药用量,并改服左归丸药物长期维持良好。

9月23日三诊:病人因感冒,导致病又复发,双下肢无明显水肿,腰酸肢痛,就诊时查FPG:10.7rnml/L,尿常规:尿蛋白(++),尿糖(+++),舌红,苔薄黄而润,脉弦细。证属脾肾两虚、毒结湿蕴。治宜滋养脾肾、解毒化湿。处方以益肾解毒通络方化裁如下:黄连10g,连翘15g,大黄10g,枸杞子25g,生地10g,地骨皮20g,黄芪25g,黄精15g,丹参15g,益母草20g,蔹草10g,石韦15g,苍术15g,薏苡仁10g,6剂水煎日分两次服。

10月7日四诊:病人夜尿全消失,仍觉腰酸,时有便溏,FPG:8.6rnml/L,尿蛋白(+)。续用前方加杜仲15g,牛膝15g,7服,水煎,日两次服。

10月18日五诊:病人前述诸症状基本消失,唯感轻度腰酸,舌淡红,苔薄白,脉缓。FPG:7.3mml/L,尿蛋白(-),服六味地黄丸丸善后,随访至今病未复发。

2. 解毒通络保肾方

【组成】榛花10g 大黄10g 黄连10g 丹参15g 枸杞子30g 黄芪50g 生地黄15g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保肾通络。症见烦渴多饮,随饮随渴,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主治】消渴肾病之湿热瘀毒证。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方中榛花、大黄重在解毒排毒为君药;黄连清热解毒、燥湿祛浊,黄芪益气扶正抗毒,共同增强君药解毒作用为臣药;生地黄、枸杞子养阴生津,滋补肝肾为佐药;丹参活血通络为使药。全方攻补兼施、扶正祛邪,使毒解肾安。

【点评】南征教授应用本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毒损肾络(湿热瘀毒证)患者上百例,疗效显著。该方协调脏腑阴阳,使瘀浊祛,元气旺,肾络通,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微量白蛋白尿及24小时尿蛋白的排泄,降低血肌酐、尿素氮,使肾功能得以明显改善,并使部分患者恢复正常,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自然进程。

【验案】李某,女,56岁。2007年6月24日初诊。

患糖尿病10余年。近半年来夜尿频量多,倦怠乏力,以降糖药治疗,空腹血糖基本稳定在7~10mmol/L。近因精神压力较大,加之服药不规律,血糖波动较大,空腹血糖有时高至17mmol/L,伴腰膝酸痛,心烦不寐,疲劳、纳呆,双下肢无力,消瘦,口干不欲饮,尿液混浊、夜尿频,每晚一次,舌暗红、苔白微黄而腻,脉沉滑。空腹血糖9.7mmol/L,尿糖(++),尿蛋白(+),尿素氮9.7mmol/L。诊断为糖尿病肾病,辨证属脾肾亏虚、气阴两虚、热毒内结兼癖浊内阻。治宜健脾益肾、滋阴补气,解毒化瘀通络,方以解毒通络保肾方加减。处方生地黄、丹参、连翘、黄精各15g,黄芪、枸杞子各25g,益母草、地骨皮各20g,黄连、大黄、豨莶草各10g。每天1剂,水煎,分两次服,原服用降糖药不变。

7月13日二诊:服4剂,尿频症状减轻,夜尿每晚两次,腰膝酸痛、心烦乏力等症状缓解,空腹血糖8.2mmol/L,尿糖(+),尿蛋白(+)。守原方加榛花、山茱萸各10g,续服两周。

7月28日三诊:药后空腹血糖降至7.3mmol/L,尿糖(+),尿蛋白(±)。守方加减调服两月,血糖、尿糖、尿蛋白恢复正常,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后渐减西药用量,并服左归丸巩固疗效。

(蒋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