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
叶景华
叶景华,男,1929年生,汉族,上海人。出身于中医世家。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和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对外感热病和内伤疑难杂症的诊治有独特的见解和治法。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著有《叶景华医技精选》。
一、详探病因病机,为治疗提供充分依据
糖尿病肾病发病及其病理机转的内在原因是脾肾亏虚,同时,由于该病病程长且迁延难愈,必然导致瘀血阻滞。糖尿病肾病源于糖尿病,故病因追溯到糖尿病的生成之源,即脾虚气脱、阴津下流,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人赖之而生存,今脾气亏虚,升运失职,阴津下流,上不奉心肝则燥热,下不滋肝肾则阴虚,阴虚燥热,复而损及脾阴故不能化生津液,早期就出现渴饮不自拔,饥而不饱,大便干燥等特点。糖尿病久治不愈,其肾损害随之产生。脾肾同病,是先有清浊不分、浊留清流,继有开合失司,气化失功;日久浊邪内蕴,伤及五脏六腑则气血失畅;糖性本黏滞属阴,流行脉中,碍血则血流缓慢,糖尿病患者处于高糖利尿状态,血液浓缩,血流缓慢,瘀滞而成瘀血;由于血液黏度增高,微循环障碍导致肾脏灌注量不足,缺血缺氧致使不能升清降浊,湿浊溺毒内停,浊邪血瘀又可互为因果,五脏六腑受损失养。结合现代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肾脏微血管病变与中医瘀毒阻络相关。
二、立争早期诊断,为治疗创造良好时机
早期预防为主,治多衷中参西。据Mogensen对糖尿病肾病的分期,Ⅰ、Ⅱ期,是肾小球高滤过期,临床上仅有糖尿病表现,肾功能正常,尿中无蛋白,Ⅲ期仅在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中发现异常,所以容易被临床医师所忽略,而进入Ⅳ期时,即临床糖尿病期,仅控制血糖已难以恢复受损的肾脏,最终进入慢性肾衰期。因此,笔者主张,此病应注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治疗糠尿病,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乃属于未病先防;积极治疗糖尿病并发症,防止其进展,乃属于既病防变。笔者认为:糖尿病5年以上,肾损害就可能存在,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是最简便的方法,而尿β2-微球蛋白测定也是早期诊断之一。
三、多年临床探索,总结临床用药经验
平补优于峻补,缓泻优于峻泻 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对于糖尿病肾病,若以峻补之品,徒“闭门留寇”之害,治疗应遵循慢性病的治疗原则,以平为上,药用平和之何首乌、菟丝子、葫芦巴等。何首乌滋阴养血,补肝益肾,不寒不燥,功居地黄之上;菟丝子则能增强免疫功能,两药相合可阴中生阳,阳中生阴,平调阴阳,长用无碍胃、化燥升阳之弊。葫芦巴中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心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较高。据报道,多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人类动脉硬化症,抗炎、抗肿瘤,糖尿病肾病晚期,多有腑气不通、浊邪壅塞之证,通腑泄浊为其正治,但峻猛之品久泻,则恐攻伐太过,徒伤正气,故笔者主张缓泻为要,或峻药缓用,如将泻药作保留灌肠(大黄之泻与牡蛎之收同用),或以制大黄入药,祛邪而不伤正。
活血化瘀贯穿治疗始终 由于瘀毒是糖尿病肾病的诱发及加重因素及病理产物,治疗上始终贯穿活血化瘀,但瘀血随症情有寒热虚实之别,热证,以牡丹皮、赤芍、紫草、茜草根、生蒲黄、泽兰、丹参等加入;寒证,用川芎、桃仁、红花、当归、山楂等;气郁,以郁金、延胡索、降香等加入;气虚加三七、王不留行;瘀血持久不化选用水蛭等。
重用活血不忘健脾 久病致瘀,治宜活血化瘀,然病之所以缠绵难愈,笔者以为很大因素是由于正不胜邪,糖尿病肾病长期迁延不愈,穷必及于脾肾,增补脾肾法正契合此类病机,笔者强调补脾重在健脾,因脾为湿土,土湿才能滋生万物,补脾气以固下脱之阴津,养脾阴可化涸竭之津液。注重用党参、黄芪、山药,益气养阴;而由于脾胃相表里,故补脾需富于调节升降,即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之类建中,又伍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之属辛开苦降,共奏补脾和胃、滋养化源之功。
辨病分期与辨证分型相结合 糖尿病肾病初期多有咽干口渴,食欲旺盛,耐力减退,舌红、脉数。相当于M氏Ⅰ、Ⅱ期,临床常见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前者治宜滋养肝肾、益气活血为主,药用知母、黄柏、生地黄、葛根、山茱萸、牡丹皮、赤芍等,后者治宜益气养阴,药用黄芪、玄参、生地黄、太子参、麦门冬、何首乌等。头晕甚者加菊花、钩藤、决明子;夹湿则加土茯苓、苍术、萆薢;夹瘀加丹参、赤芍。糖尿病肾病中期多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纳少腹胀,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脉沉细等。相当于M氏Ⅲ、Ⅳ期。脾肾气阴两虚者,治宜补脾肾之气、养脾肾之阴,治以黄精、淮山药、山茱萸、玄参、生地黄、黄芪、党参;脾肾气阳两虚者,治宜健脾补肾、益气活血,方用黄芪、苍术、葫芦巴、补骨脂、党参、淫羊藿、丹参、当归、猪苓、茯苓。兼有肝郁气滞者加柴胡、枳壳、枳实、赤芍、白芍;兼有肺胃燥热,口渴明显者加生石膏、知母;兼下焦湿热尿频、尿急、尿热、尿痛者加土茯苓、石韦、生地榆;兼血虚者加生黄芪、当归、枸杞子、熟地黄。糖尿病肾病晚期表现为神疲,身肿、腰以下为甚,脘腹胀闷、心悸气促、纳减便溏、尿少肢冷、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沉缓无力,相当于M氏Ⅴ期,属脾肾阴阳俱虚,治宜温运助阳、化气利水泄浊,药用胡芦巴、白术、附子、干姜、制大黄、菟丝子、淫羊藿、芡实、猪苓、丹参等。
附:秘验方介绍
六味地黄丸加减
【组成】何首乌、制黄精、生地黄、葛根各15g 淮山药12g 山茱萸、桃仁各10g 玄参、黄芪、丹参各30g 党参、赤芍各9g
【功效】健脾、益肾、活血。
【主治】用于糖尿病肾病,临床蛋白尿期。症见咽干口渴,食欲旺盛,耐力减退,舌红,脉数。
【用法】每日1服,水煎服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方中何首乌、黄精、山茱萸滋补肾阴,党参、黄芪、山药健脾益气,生地、玄参清热养阴,葛根生津止渴,桃仁、赤芍、丹参活血化瘀,全方共奏健脾、益肾、活血之功。
【点评】本方体现叶氏治疗消渴重在益气养阴,运用平补之剂,防止峻补出现闭门留寇;同时不遗病久多瘀的思维,故临床效果显著。
【验案】倪某,男,65岁。
1999年5月21日初诊,诉患糖尿病8年,诊为2型糖尿病,曾用过二甲双胍、达美康等。由于用药、饮食不规律,近3年来血糖控制不理想。常感胸闷、口干,不思饮食,大便干结,诊见:精神萎靡,面色萎黄,下肢水肿,舌淡黯,有瘀斑,苔白腻,脉沉细。尿常规示: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1.97g,血色素10g/L,血糖10.2mmol/L,血尿素氮9.9mmol/L,血肌酐115μmol/L。西医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Ⅳ期;中医诊断为消渴、水肿。证属脾肾气阴两虚、瘀血阻滞。治疗给予糖适平降低血糖、科素亚降压,并立健脾益肾活血为法,投以何首乌、制黄精、生地黄、葛根各15g,淮山药12g,山茱萸、桃仁各10g,玄参、黄芪、丹参各30g,党参、赤芍各9g,每日1剂,水煎服。
治疗60天后,水肿消退,纳食好转,二便正常,血压稳定在19/11kPa,血糖6.9mmol/L,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0.61g,血尿素氮6.1mmol/L,血肌酐97μmol/L,随访2年病情稳定。
(张文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