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论治糖尿病肾病

聂莉芳

聂莉芳,女,1947年生。北京人,1970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1980年于同校研究生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肾病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IgA肾病协作中心负责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等。擅长中医药治疗IgA肾病、慢性肾衰、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紫癜性肾炎等。已出版著作8种,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将糖尿病肾病分为早、中、晚三期进行辨证论治。

  1. 早期 患者以蛋白尿为主,水肿不突出,肾功能正常。此时的中医病机为肺胃热盛、耗伤气阴;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自汗气短、手足心热、咽干口燥、烦渴多饮等一派气阴两虚之症。以参芪地黄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对于气阴两虚,偏于气虚者,加大生黄芪用量,最多用到40g;为防其壅中之弊,常于方中加砂仁以理气醒胃。因患者病机为气阴两虚并存,一般情况下可将党参易为太子参,以防党参助热伤阴。同时,可予施今墨之降糖对药,即“黄芪配山药”“苍术伍玄参”。对于多饮、多食,上、中二消症状仍然突出者,以生地配石膏清肺胃之热、兼养阴生津,一般生地为30g,生石膏为30~40g,可明显抑制患者食欲、减轻烦渴症状。蛋白尿系精微物质从尿中丢失,属中医虚损、尿浊范畴,可在方中配伍水陆二仙丹,即芡实、金樱子以固肾涩精。

  2. 中期 患者以水肿为主要表现,可出现肾病综合征。部分患者由于长期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导致水肿,轻则仅双下肢水肿,重者可出现胸水、腹水,甚至心包积液。对于此类水肿,笔者将其分为以下几种证型:(1)气虚水停,以香砂六君子汤、防己黄芪汤或春泽汤合五皮饮加减;黄芪以生者为佳,用量15~30g,气虚重者加西洋参5~10g。(2)阳虚水停,偏于肾阳虚者,以济生肾气汤加减,偏于脾阳虚者,以实脾饮加减。笔者认为健脾运水非一日之功,欲速则不达,宜守法守方,不可更方过频。(3)阴虚水停,选猪苓汤或六味地黄汤加味。(4)湿热内蕴,以大橘皮汤或杏仁滑石汤加减。若湿热弥漫三焦,湿重于热者选用三仁汤;湿热蕴结,大小便不利者,可用己椒苈黄丸。(5)气滞水停,以导水茯苓汤加减。若因肝气郁结水肿加重者,应在利水同时配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并辅以情志护理,使肝气调达,水液运行。(6)血瘀水停,方选加味当归芍药散。临床上对于一些自觉症状不明显,且无明显寒热征象者,也用该法进行治疗。同时,由于低蛋白血症,患者多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在以上诸辨证的基础上,多配以平和的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当归尾。

此外,对于水肿患者,笔者常辅用自拟的食疗方即“黄芪鲤鱼汤”:本方适用于证属脾肾气阴两虚,以气虚为主,水湿内停的患者。患者运用食疗方后常尿量骤增而随之水肿消退,且较输注白蛋白经济。

  1. 晚期 慢性肾衰竭期,临床可见血肌酐升高、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贫血等一系列表现。属中医关格病范畴,笔者将关格病中医临床分为虚损期、关格期两期。虚损期患者已多无上消、中消等肺胃热盛表现,大部分以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萎黄或苍白或晦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为主要见症。具体辨证分型可分为:(1)肺脾气虚证,以补中益气汤加减;(2)肝肾阴虚证,以归芍地黄汤或麻菊地黄汤加减;(3)脾肾阳虚证,以保元汤或真武汤加减;(4)气阴两虚证,以参芪地黄汤加减。虚损期以气阴两虚证最为多见,在气阴两虚的程度方面,又细分为偏于气虚、偏于阴虚及二者并重种情况,这些都须辨别清楚,详问患者的冷热情况、大便及观察患者舌苔。偏于气虚者,用党参、炙黄芪,气虚重者,加人参,并将养阴药减量;偏于阴虚者,养阴药量加重,补气药选太子参、西洋参为宜。病情进一步进展,若患者出现肢体无力、精神萎靡、心悸怔忡、胸憋气喘、纳呆腹胀、恶心呕吐,甚则食入即吐,二便不通之上格下关征象时,此系关格病——关格期。主要辨证分型为寒湿中阻及湿热中阻:寒湿中阻者,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湿热中阻者,方选黄连温胆汤或苏叶黄连汤加减。笔者有时以苏梗易苏叶,以增理气畅中之功,或苏叶、节梗同用,浓煎100ml,频频呷服,治疗湿热中阻引起的恶心、呕吐,有很好的疗效。然临床表现多寒热错杂,辨证亦有难度。如患者本虚明显,多以寒湿为主;如本虚不著,则以湿热为主。由于关格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有时可在香砂六君子汤中加用苏叶、黄连、竹茹等以兼顾湿热;或者在黄连温胆汤中配伍生脉散以针对患者的心慌、心悸之症。待关格症状消失后,仍可按虚损期辨证。笔者对慢性肾衰竭不主张大量应用活血化瘀药。笔者认为,由于尿毒症毒素的刺激,患者血管脆性增加,再者因凝血机制失常,患者多有出血倾向,若再重用活血化瘀药,可诱发出血症。故除非有明显的血瘀表现,一般仅辅以一两味平和的活血药,如丹参、当归尾。因关格虚损期病程较长,补虚非一日之功,笔者主张守方以缓图,不宜频繁更方。

此外,笔者十分推崇大黄。该药性味苦寒,可荡涤积滞、泻热解毒、活血化瘀,认为它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专药。在使用中强调须注意以下几点:脾胃虚弱,大便溏泄者,不宜使用;肠胃积热,大便燥结者,用生大黄3~20g,宜后下;大便偏干而脾胃虚弱者,或老年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宜用制大黄3~20g,同煎或后下。

附:秘验方介绍

黄芪鲤鱼汤

【组成】鲤鱼或鲫鱼250g(1条,去内脏洗净) 黄芪30g 赤小豆30g 砂仁10g 生姜10g。

【功效】健脾利水。

【主治】用于糖尿病肾病水肿。

【用法】1次量,鱼药同煎,不入盐,煎沸后文火炖之,30min为宜,吃鱼喝汤,每周1~2次。

【加减】一般无加减。

【方解】方中以鲤鱼为君,取其性走窜,配合黄芪以健脾利水,加入砂仁防止气机壅滞,配合赤小豆、生姜以利水消肿。

【点评】聂氏本方与千金鲤鱼方相似。方中加用黄芪一则取其健脾利水,二则取其气能行水,配合砂仁、赤小豆、生姜共奏健脾利水之功效。

【验案】李某,女,50岁。主因“多饮、多尿10年,间断双下肢水肿两年,加重伴周身水肿3天”于2006年10月16日入院。

患者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后出现周身水肿,胸水、腹水,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对症治疗后效果不理想。后转入另一家医院,予多次静脉滴注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苷、利尿、超滤及抗凝、降压、降糖对症治疗,出院时水肿略有减轻,但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仍为10.92g。为寻求中医治疗而收入我科。入院时见:乏力、纳差、腹胀,眠差,双下肢重度水肿,24小时尿量700ml。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既往Ⅱ型糖尿病10年。高血压病史一年余,最高210/103mmHg。双下肢动脉及双侧颈动脉硬化病史。查体:右下肺呼吸音消失,右第7肋叩诊浊音,腹水征(+),双下肢重度指凹性水肿。辅助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10.92g,生化Scr76μmol/L,Alb20.3g/L;血常规:Hb88g/L,Hct26%;缺铁贫血6项:血清铁蛋白101.6mg/dl,转铁蛋白饱和度7.6%。入院诊断:(1)糖尿病肾病Ⅳ期,肾性高血压;(2)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双下肢动脉及双侧颈动脉硬化;(4)子宫肌腺瘤;(5)缺铁性贫血。中医辨证:水肿,属气阴两虚,兼气滞水停。入院后予降糖、降压、补血对症。入院初仅用白蛋白10g扩容利尿1次,但利尿效果欠佳。急则治其标。以茯苓导水汤加减行气利水,兼以益气补血。处方:茯苓、大腹皮各20g,麦冬、白术、苏梗、当归各12g,槟榔、泽泻、桑白皮、猪苓、生黄芪各15g,冬瓜皮、车前子各30g,广木香、砂仁各10g,灯心草2g;配合黄芪鲤鱼汤每周1次。

7剂后患者尿量大增,水肿明显消退,体重较入院时减轻6kg,乏力好转,但仍腹胀、纳差,前方加厚朴、苍术、陈皮各10g以增健脾、行气、除满之功。

14剂后患者体重再次减轻6kg,双下肢水肿消退,腹胀减轻,上方去厚朴、苍术、大腹皮、槟榔,加太子参15g,白芍12g,丹参30g,芡实20g。

2006年11月20日出院时患者无水肿,一般情况良好,复查胸水、腹水均消失,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至2.3g,血浆白蛋白升至22.4g/L。两年来,患者水肿未复发。

(单国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