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肾病
邵朝弟
邵朝弟,女,河北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湖北省知名中医、全国中医肾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擅长中医药治疗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各种肾脏疾病。出版专著10部,发表国家级及省级论文数十篇,分别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肾愈Ⅱ号治疗慢性肾炎实验研究”获中华医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
糖尿病肾病是由于消渴日久迁延不愈而致,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以肾元不足为基,伤阴耗气、阴损及阳是其基本发展趋势,在病症不同发展阶段,病机重点有所不同。本病气阴两伤,阴损及阳,缠绵经久,久病多虚,久病入络,“瘀”字终贯本病始终。
本病辨治过程中,当辨阴阳,分虚实,针对不同证候特点对症下药。
一、主证
气阴两虚 气阴两虚为消渴病之基本病机,病久入肾,消渴日久,气阴亏虚也日益加重,尤其脾、肾两脏最为明显。症见纳差、疲倦乏力、气短多汗、口干咽燥,偶有下肢微肿,肢体麻痛,可见蛋白尿,舌质红或淡,脉细数或细弱无力。消渴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久入肾而见气阴两虚。气属阳,血与津液属阴,气虚不能化生津液,阴虚在所难免,阴虚津液不足,气无所附而虚象益甚,故而气阴两虚是本病常见的一个证型。治宜益气养阴,方用参芪地黄汤、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药用黄芪、党参、五味子等。
肝肾阴虚 症见急躁易怒、多食、多饮、多尿,伴有头晕、头痛、胀而不爽,血压升高,腰膝酸软,视物模糊,两目干涩,咽干耳鸣,舌红苔黄脉弦细,并可出现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阴虚内热之象。在治疗上宜养阴清热、滋肝养肾。常用方剂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二至丸等,药用枸杞子、麦冬、女贞子、旱莲草等。
脾肾阳虚 症见腰以下肿甚,脘闷腹胀,纳呆便溏,水肿按之如泥,尿少不畅,恶寒肢冷,大量蛋白尿。舌体胖,舌淡,边可见齿痕,苔薄白滑或白腻,脉细弦或沉弦。阴阳相互消长,互为根本;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邵师指出,本病阴虚日久可累及阳气,使阳气虚耗,脏腑功能减弱,尤以脾、肾两脏阳虚为显。阳虚的发生是本病必然进程,亦是其病机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改变。治宜补肾健脾,、温阳化气。方用实脾饮、济生肾气汤、真武汤加减,药用附片、干姜、肉桂、白术等。
阴阳俱虚,五脏俱损 此证见于糖尿病肾病晚期——尿毒症阶段,贫血明显。症见面色白无华或黧黑,爪甲不荣,纳差,恶心,呕吐,便溏,小便清长或尿少,面目肢体水肿,肿势日增,按之没指。舌质暗淡或细瘦,有裂纹,苔薄白或少苔,脉沉细或细弱、结代等。消渴日久,气血脏腑逐渐亏耗,终则五脏六腑功能尽皆衰败,浊毒瘀阻可见恶心、呕吐、神昏不清。治宜滋阴温阳。方用金匮肾气丸、大补元煎等,药用山药、熟地、山茱萸、当归、炙甘草等。
二、兼夹证
瘀血 症见口唇色暗、面色暗或黧黑,爪甲紫暗,舌质暗或黯淡或见瘀斑,脉迟缓或弦涩。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瘀”占十分重要的地位,瘀血多在气虚、阴虚、肾虚等基础上兼夹出现,反过来又影响、加重病程。治宜活血化瘀,药用丹参、益母草、泽兰、赤小豆、当归、赤芍之属。血不利则为水,本病常见水瘀互结之象,故活血利水药如泽兰、益母草之属屡有奇功。若见血尿,则又当区别寒热虚实、辨证治疗。
水湿 症见水肿、胀满、气短、心悸,多尿或少尿。因气、血、阴、阳不足俱可发为水病,脾气虚者宜防己黄芪汤补气健脾利水;肾阳不足者宜金匮肾气汤补肾温阳利水,阴虚水肿者用猪苓汤加怀牛膝、车前子育阴利水。伴见湿浊之象,则利湿化浊,药用苡仁、茯苓、车前子、竹茹、陈皮、苍术、法夏;见湿热之征则清热利湿,药多用蒲公英、白茅根、白花舌蛇草、冬葵子等。
浊毒 症见恶心、欲呕或呕吐,大便干结或不行,尿少,水肿,心悸气短甚或喘憋,若浊毒上蒙清窍则意识朦胧不清,舌淡、苔水滑,脉细无力等。此证多见于尿毒症期,多因脏腑功能衰败而致浊毒内停、气虚血瘀。治宜降浊止逆。方用大黄附子汤加味,可加生姜、半夏、代赭石之属降浊止逆。
附:秘验方介绍
知柏地黄汤加减
【组成】盐知母10g 盐黄柏12g 生地15g 山药15g 茯苓15g 泽泻15g 丹皮10g 金樱子15g 芡实30g 黄芪30g 枸杞子15g
【功效】养阴清热、滋补肝肾。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型糖尿病肾病。症见急躁易怒、多食、多饮、多尿,伴有头晕、头痛、胀而不爽,腰膝酸软,视物模糊,两目干涩,咽干耳鸣,舌红苔黄脉弦细。
【用法】每日1服,水煎服。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知母、黄柏养阴清热为君,山药、茯苓、黄芪健脾益气为臣,泽泻、丹皮清热,金樱子、芡实、枸杞子滋补肾阴,生地养阴生津,共为佐药。全方共奏滋阴清热、滋补肝肾之功效。
【点评】本方在知柏地黄丸基础上加用大量滋补肝肾之品,体现消渴阴虚为本的思想,由于本方滋补肾阴的药物较多,故适用于肝肾阴虚而偏于肾阴不足之消渴。
【验案】任某,男,65岁。2004年2月25日入院。
患者7年前因多饮多尿消瘦而查血糖,FBG:5.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4.2mmol/L,在外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服用糖适平治疗,血糖控制可。2003年12月发现BUN8.1mmol/L,Cr185mol/L,尿RBC(++),蛋白(++)。在外院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并予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今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时患者消瘦,腰膝酸软,眠差,口干喜饮,下肢水肿,舌红苔白,脉细数。入院后查Cr190mol/L,BUN8.5mmol/L,FBG4.8mmol/L,早餐后两小时血糖14.5m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8g,尿RBC(++),蛋白(++);双肾B超示双肾实质炎性变,右肾缩小。中医诊断为消渴(肝肾阴虚);西医诊断为:(1)2型糖尿病,(2)糖尿病肾病IV期。予降糖、抗感染、改善微循环、ACEI、对症支持治疗,中药养阴清热、滋补肝肾,拟知柏地黄汤加减:盐知母10g,盐黄柏12g,生地15g,枣皮15g,山药15g,茯苓15g,泽泻15g,丹皮10g,金樱子15g,芡实30g,黄芪30g,枸杞子15g。水煎服,日1剂。治疗12天后,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0.14g,BUN6.4mmol/L,Cr125mol/L,尿常规正常,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肾图检查:左右两侧肾图分泌正常,排泄延缓;口渴减轻,睡眠好转,纳食、二便可。患者出院,中药守上方带药5剂续服。患者服完上方感觉良好,嘱其服六味地黄胶囊滋补肝肾以巩固之,并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随访1年,未见异常。
(王明月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