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律失常的辨证论治

魏执真

魏执真,女,1937年生,天津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及内科副主任、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顾问、北京市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委员会顾问、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学会顾问。长期从事内科及心血管疾病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对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冠心病、糖尿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长期承担国家多项各级研究课题。先后荣获重要科技成果奖项11项。两度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科研工作突出贡献奖。发表论文30余篇,发表专著17部。

一、阳热类

糖尿病并发心律失常中医可称为“消渴病心悸”。临床宜分两类、10种证型、三种证候治疗。两类分别是阳热类(快速类)和阴寒类(缓慢类),各分5种证型,各型中又都可能出现气机郁结、神魂不宁、风热化毒三种证候。

  1. 心气阴虚、血脉瘀阻、瘀郁化热型 本型主要见于糖尿病合并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偏快的各种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临床可见心悸,气短,疲乏无力,胸闷或胸痛,面色少华,急躁怕热。舌质暗红、碎裂,苔黄。脉数、疾、促、细等症。

此型多因阴虚燥热之消渴病日久伤及于心,使心之气阴耗损。心主血脉。心气不足。不能帅血畅行。致心脉瘀阻。瘀久化热。热可致急。瘀可致乱。遂引起心悸、数脉、疾脉、数而时止的促脉。脉数、疾、促均是血瘀化热的表现;心气阴虚可见心悸气短、疲乏无力、面色少华。脉细;心气阴虚。血脉瘀阻可见胸闷刺痛,舌暗红碎裂;黄苔为化热之征。故治疗当以益气养心、理气通脉、凉血清热为法。方用自拟清凉滋补调脉汤(详见附:秘验方介绍)。

  1. 心脾不足、湿停阻脉、瘀郁化热型 本型可见于糖尿病合并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各种心室率偏快的早搏者。临床主要症见心悸,气短,疲乏无力,胸闷或有疼痛,口苦,纳差,脘腹痞满,大便溏、黏而不爽。舌质暗红、苔白厚腻或兼淡黄。脉数、疾、促、滑。

此型乃脾虚痰湿停滞之消渴病日久致痰湿阻脉、心脉不通。加之心气耗损、痰气瘀阻、郁久化热而成,热可致急,瘀可致乱,遂引起数脉、疾脉、促脉等心律失常的脉象。数、促、疾、滑是湿热阻脉的脉象;脘腹胀满,便黏不爽,口苦,纳差,苔白厚腻及厚腻兼黄是湿热困脾之象;胸闷或痛,舌质暗,脉促(数而时一止)均为心脉瘀阻之征;心悸,气短,疲乏无力,大便不实是心脾不足所致。故治疗当以理气化湿、凉血清热、补益心脾为法。方用自拟清凉化湿调脉汤(详见附:秘验方介绍)。

  1. 心气衰微、血脉瘀阻、瘀郁化热型 本型主要见于糖尿病合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或频发结性期前收缩,甚至形成二联律或三联律者。临床症见心悸,气短,疲乏无力,胸闷或有疼痛,劳累后心悸、气短尤甚。舌胖淡暗或暗红、苔薄。脉促代。

需强调此型患者虽与上述两型同时具有血脉瘀阻、瘀久化热形成促脉的病机,但此型是促代脉,而前面两型是促脉。促脉是指脉数而有间歇;代脉是指脉间歇频发或有规律出现。即“止有定数”,如二联律、三联律等;促代脉是指促而且代的脉象。因代脉主脏气虚衰,故此型病机当为心气虚衰、血脉瘀阻、瘀郁化热。治以补气通脉、清热凉血为法。方用自拟清凉补气调脉汤(详见附:秘验方介绍)。

  1. 心阴血虚、血脉瘀阻、瘀郁化热型 本型主要见于糖尿病合并快速型心房纤颤者。临床症见心悸,气短,胸闷,胸痛,面色不华,疲乏无力,大便秘结。舌质红暗碎裂、苔薄白或少苔。脉涩而数。

此型患者临床特点是涩而数之脉。涩脉主心阴精血亏虚加寒湿之邪痹阻血脉之病,故典型的涩脉是细而迟、三五不调、艰涩不畅之脉;此型是三五不调,但不迟反而数。因为此型的病机只是心阴精血亏虚而致血脉瘀阻,瘀郁化热,并无寒湿之邪阻脉。而此型与促脉型比较,心阴精血损伤更甚。治以滋阴养血、理气通脉、清热凉血。方用自拟清凉养阴调脉汤(详见附:秘验方介绍)。

  1. 心气阴虚、肺瘀生水、瘀郁化热型 本型见于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心动过速者。主要是心衰病中、重度(Ⅱ~Ⅲ度),并以左心衰为主。临床主要症见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咳喘,甚而不能平卧,尿少,水肿。舌质红暗、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

此型的病因是阴虚燥热之消渴病失治而致心气阴受损、血脉瘀阻,再继失治则心气阴由虚损至衰微,血瘀更甚而致肺脉亦见瘀阻,进而肺失肃降,水湿停聚,此时肺脉瘀阻常先出现。日久致肺用失常而出现肺失肃降、水饮停聚的临床表现。即可见心悸、气短、咳喘不能平卧、尿少、水肿等症;舌暗为血瘀之象;脉细数乃气阴虚衰之征。此数脉的形成除因气阴两虚引起的血脉瘀阻、瘀久化生之热鼓动血脉使脉搏增快外,尚有因水饮停聚、阻滞血脉,使血脉更加闭阻,瘀热更盛之故。此型特点是除因心气不足、血脉瘀阻、瘀久化热而致之脉细数外,尚兼有肺失肃降、水饮停聚的表现。故临床除心悸、气短、胸闷、胸痛等症状外,尚可见咳喘,甚而不能平卧,尿少肢肿,舌质暗红、苔薄黄。因此治疗除益气养心、理气活血、凉血通脉外,尚需肃肺利水,使水饮去,血脉通,瘀热除,而数脉平。治法当为补气养心、肃肺利水、凉血清热。方用自拟清凉补利调脉汤(详见附:秘验方介绍)。

二、阴寒类

  1. 心脾气虚、血脉瘀阻、血流不畅型 本型可见于糖尿病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结区心律及加速的室性自搏心律者。临床主要症见心悸,气短,胸闷或胸痛,乏力,怕热,不怕冷,肢温不凉,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缓而细弱。

阴虚燥热之消渴病失治日久累及于心,使心气阴耗伤,迁延失治又进一步发展致气虚更甚,同时累及于脾,使心脾气虚,血脉瘀阻,血流不畅,运行缓慢无力而出现缓脉。此型特点是脉缓而非迟、非结,不怕冷,甚至怕热,四肢不凉而温,舌质暗淡苔薄白。一派心脾气虚,心脉失养,血行缓慢,滞而不畅之象。但位在心脾而不在肾,是虚证而不是虚寒证,且无明显的湿痰之邪。治疗当以健脾补气、活血升脉为法。方用自拟健脾补气调脉汤(详见附:秘验方介绍)。

  1. 心脾气虚、湿邪停聚、心脉受阻型 本型亦见于糖尿病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结区心律及加速的室性自搏心律者等。临床主要症见心悸,气短,胸闷或胸痛,乏力,不怕冷,肢温,脘腹胀满,纳差,大便不实不爽,头晕脑涨,舌质淡暗、苔白厚腻,脉缓而弦滑。

消渴病失治日久心脾两伤,脾失健运,湿邪停聚。湿停阻脉,脉流失畅,形成缓脉。此类型与前述类型相同之处是脉缓、不怕冷、肢温不凉。说明其病位同在心脾,同是心脾气虚为本,病位未涉及于肾,属于心脾气虚而无明显肾虚之证;与前述类型不同之处是此型以湿邪停聚为主,本虚标实,且标实表现突出。故症见脘腹胀满,纳差,大便不实不爽,头胀而晕,苔白厚腻,脉缓兼弦滑等湿停气结之象;但同时又有心悸、气短、乏力、舌淡暗等心脾气虚之症。所以是以湿为标,以虚为本。治疗宜急则治其标,以化湿为主,兼顾健脾补气,待湿化后可能转化为心脾不足、心失所养的Ⅰ型。此时则可按Ⅰ型的治疗原则继续治疗调养收功。治法当为化湿理气、活血通脉。方用自拟理气化湿调脉汤(详见附:秘验方介绍)。

  1. 心脾肾虚、寒邪内生、阻滞心脉型 本型主要见于糖尿病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自搏心律者等。

临床症见心悸,气短,胸闷,胸痛,乏力,怕冷,肢冷,便溏,腰腿酸软无力,或可伴头晕耳鸣,阳痿等,舌质淡暗、苔薄白或白滑,脉迟。

消渴病失治日久而心肾阳虚。阴寒之邪内生,阻滞心脉,致使脉迟。此型特点是脉迟而非缓、非结。自觉怕冷,肢凉不温,属阳虚而寒之证。不同于前述两型之气虚无寒,病位不仅在心脾,且涉及于肾,故可见腰腿酸软、头晕、耳鸣、阳痿等。另外此型不仅有寒邪,且有痰阻心脉,所以治疗宜用辛温辛热之品温补脾肾且散寒化痰、活血通脉,以使寒痰祛而心脉通,迟脉转常,虚寒之症消失。治法当为温阳散寒、活血通脉。方用自拟温阳散寒调脉汤(详见附:秘验方介绍)。

  1. 心脾肾虚、寒痰瘀结、心脉受阻型 本型主要见于糖尿病合并早搏而心室率慢者、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室率慢的窦房传导阻滞者等。

临床症见心悸,气短,乏力,胸闷,胸痛,怕冷或不怕冷,肢温或肢冷,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结(缓而间歇或迟而间歇)、结代。

本型特点是脉结或结代。结脉可有缓而间歇或迟而间歇,缓而时止者是心脾气虚,加之湿痰与气血凝结阻滞心脉而成。故症可见不怕冷,肢温;迟而时止者是心脾肾阳虚,寒痰与气血凝结阻滞心脉。故症可见怕冷而肢凉,同时还可兼见头晕耳鸣,腰腿酸软等。此型与前述阴寒类Ⅰ、Ⅱ、Ⅲ型的差别分别是:此型为结脉。Ⅰ、Ⅱ型是缓脉。Ⅲ型是迟脉。结脉与缓脉和迟脉的形成有差别。结脉除心脾肾虚及寒痰湿阻等因素外尚有气、血、老痰相凝结而心脉被阻的特点。因此脉流更加结滞不通而出现脉有间歇之象,故治疗结脉除补气或温阳散寒外,尚宜重通气活血、逐痰破瘀散结。而结代脉是结脉且间歇频繁出现,甚而连续出现。其与单纯结脉形成的区别是结代脉气虚更甚,达到衰微的程度。故治疗结代脉时要更加重用补气之品方可取得满意效果。治法当为温补心肾、祛寒化痰、活血散结。方用自拟温化散结调脉汤(详见附:秘验方介绍)。

  1. 心肾阴阳俱虚、寒湿瘀阻、心脉涩滞型 本型主要见于糖尿病合并心室率缓慢的心房纤颤者。临床症见心悸,气短,胸闷,胸痛,乏力,大便偏干,舌暗红或兼碎裂,苔薄白,脉细涩。

本型特点是出现细迟且三五不调的涩脉。涩脉的形成与本型的病机是心脾肾之阴精及气阳俱虚,且以阴津精血不足为主,阴血不足、心脉失其濡养,气阳不足、心脉失其温煦,且兼寒湿之邪阻滞心脉,诸多因素致使心脉受损,故出现脉细且缓而三五不调的涩脉。此型为阴阳气血俱虚,心脾肾俱虚且兼寒湿之邪停聚的复杂证型。因此治疗法则较其他类型更为复杂,且取效更为困难。治法为滋阴温阳、化湿散寒、活血通脉。方用自拟滋养温化调脉汤(详见附:秘验方介绍)。

三、三种证候

  1. 气机郁结 主要兼见脘腹、胸胁胀满、郁闷少欢、常叹息、大便欠畅、食纳欠佳、舌暗甚、脉弦等症。

患者常因情志不舒,郁郁少欢,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致心脉瘀阻更甚,可加重前述各类型心律失常,或成为各型心律失常发作的诱因。因此各类各型心律失常如兼见气机郁结证候时需予以重视,加用疏郁理气药物方能取得治疗心律失常的良好效果。故上述各型如兼见气机郁结证时,宜在该型原有治法中加入理气解郁之法。可选加郁金、枳壳、香附、乌药、大腹皮、川朴等药。

  1. 神魂不宁 主要兼见失眠多梦、易惊、胆怯、精神不易集中或坐卧不宁、舌淡暗、脉动等症。

此证候多为惊恐、郁怒、思虑、忧郁等情志损伤心神,使神魂不宁,心之两大功能。一为主血脉,一为藏神。心病则可分别出现两种功能失调的表现,同时两者又可互为影响。心脉流通不畅可致心神不宁,心神不宁又可加重心脉流通不畅,因此心律失常时若兼见神魂不宁则应予以重视,并加以相应治疗。否则不会取得良好疗效。尤其是睡眠不安及失眠会加重心律失常的出现。必须加用宁心安神之品。故上述各型如兼见神魂不宁时。宜在该型原有治法中加入安神定志之法。可选用石菖蒲、远志、炒枣仁、夜交藤、合欢花、琥珀粉、朱砂粉、生龙骨、生牡蛎等药。

  1. 风热化毒 主要兼见咽痒、咽痛、鼻塞、流涕甚或恶寒发热、肢体疼痛、口干喜饮、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等症。

兼此证是因兼感上焦风热而成。心律失常发病的重要环节是心脉瘀阻,若加之外感风热之邪阻滞心脉,则必然加重心律失常的病情。尤其是阳热类心律失常再加风热之邪,内外之热相合,可使脉更急而更乱,则数、疾、促脉更加明显,所以若兼感风热时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此时处方用药必须加用疏风清热之品(风热之邪较轻时)。即上述各型如兼见风热化毒时,宜在该型原有治法中加入疏风清热之法,可选用薄荷、荆芥、连翘、金银花、板蓝根、锦灯笼等药;或暂用疏风清热之方(风热之邪较重时)。待风热消退后再继用原治疗心律失常之药更为适宜。

在上述治疗同时,需特别强是调消渴病基础病的治疗亦应认真对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更好;且活动量要适当,情绪、精神状态要好;宜配合正确饮食。一般说脂肪应少,优质蛋白要够,糖要适量。盐碱均不能多;对感冒或感染者宜及时治疗,特别是肺部感染应及时控制。

笔者在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其中常用的经验方有如下几个。

附:秘验方介绍

1. 自拟清凉滋补调脉汤

【组成】太子参30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丹参30g 川芎15g 香附10g 香橼10g 佛手10g 丹皮15g 赤芍15g 黄连10g

【功效】益气养心、理气通脉、凉血清热。

【主治】用于糖尿病日久出现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偏快的各种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症见心悸,气短,疲乏无力,胸闷或胸痛,面色少华,急躁怕热。舌质暗红、碎裂,苔黄。脉数、疾、促、细等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减。

【方解】本方为生脉散的变通方剂。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心气养心阴;丹参、川芎活血通脉;丹皮、赤芍凉血清热;香附、香橼、佛手理气以助通脉;黄连厚肠。全方共奏益气养心、理气通脉、凉血清热之功。以使心气阴足、血脉通而瘀热清,脉平,心悸止。

【点评】魏氏提出瘀久化热是形成本证型的关键因素,因此以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滋阴益气,同时加用丹参、赤芍、丹皮等凉血清热,则疗效显著。

【验案】某女,62岁。2004年2月17日初诊。

糖尿病病史5年,高血压病病史3年。现服用降压药及降糖药,血压、血糖控制尚可。近1年阵发心悸,心率快,最快时每分钟达105次,伴乏力、气短、口干、时有头晕,夜寐差,无明显多食易饥,二便调。舌质暗红碎裂,苔薄黄少津,脉细弦数。查体:血压130/80mmHg,心率100次/分,律齐。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2次/分。心脏彩超示:主动脉硬化,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心率过速。中医诊断:消渴病心悸(心气阴虚、血脉瘀阻、瘀郁化热型)。治宜益气养心、理气通脉、凉血清热。方用自拟清凉滋补调脉汤加减:沙参30g,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天花粉10g,丹参30g,川芎15g,香附10g,香橼10g,佛手10g,丹皮15g,赤芍15g,黄连10g,莲子心1.5g。14服,每日1服。

二诊:服药两周,心悸减轻,自测脉搏90次/分。舌苔薄微黄,较前转润,继续服前方。

三诊:服药后1个月诸症均减,心悸明显改善,夜寐转安,心率82次/分,继续服前方1个半月,病情平稳,诸症已除。平日自测脉搏70次/分。

2. 自拟清凉化湿调脉汤

【组成】苏梗10g 陈皮10g 半夏10g 白术30g 茯苓15g 厚朴10g 香附10g 乌药10g 川芎15g 太子参30g 丹皮15g 赤芍15g 黄连10g

【功效】理气化湿、凉血清热、补益心脾。

【主治】用于糖尿病日久出现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各种心室率偏快的早搏等。症见心悸,气短,疲乏无力,胸闷或有疼痛,口苦,纳差,脘腹痞满,大便不实、黏而不爽,舌质暗红,苔白厚腻或兼淡黄,脉数、疾、促、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减。

【方解】本方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化湿;苏梗、厚朴、香附、乌药理气宽胸,以助湿化;川芎活血通脉;丹皮、赤芍凉血清热;黄连厚肠;太子参补益心脾。全方共奏理气化湿、凉血清热、补益心脾之功。使心脾气充足、停湿消退、心脉通畅、瘀热化解,而数、疾、促脉得以恢复正常,心悸病愈。

【点评】本方适用于由于患者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导致湿邪阻脉、心脉瘀阻不畅、湿邪郁久化热之心悸。故以太子参补益心脾,同时加用白术、茯苓等健脾利湿之品,少佐丹皮、赤芍等凉血清热之品,则湿热自除。

3. 自拟清凉补利调脉汤

【组成】生黄芪 太子参 麦冬 五味子 丹参 川芎 桑皮 葶苈子 泽泻 车前子 丹皮 赤芍 黄连

【功效】补气养心、肃肺利水、凉血清热。

【主治】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心动过速者。主要是心衰病中、重度(Ⅱ~Ⅲ度),并以左心衰为主。心气阴虚、肺瘀生水、瘀郁化热型。症见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咳喘,甚而不能平卧,尿少,水肿。舌质红暗、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减。

【方解】药用生黄芪、太子参大补心气;麦冬、五味子滋心阴;丹参、川芎活血通脉;桑皮、葶苈子、泽泻、车前子泻肺利水;丹皮、赤芍、黄连清热凉血。全方共奏补气养心、肃肺利水、凉血清热之功效。使得心气充足、血脉畅行、肺脉流通、水道通利、瘀热消退,而心悸平复,数脉调整。

【点评】本方以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基础上,又加用桑皮、葶苈子、泽泻、车前子等利水渗湿之品,适用于气阴两虚而水饮较重者。

4. 自拟清凉补气调脉汤

【组成】生黄芪 太子参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丹参 川芎 香附 香橼 佛手 丹皮 赤芍 黄连

【功效】补气通脉、清热凉血。

【主治】糖尿病合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缩,甚至形成二联律或三联律者。心气衰微、血脉瘀阻、瘀郁化热型。症见心悸,气短,疲乏无力,胸闷或有疼痛,劳累后心悸、气短尤甚。舌胖淡暗或暗红、苔薄。脉促代。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减。

【方解】药用生黄芪、太子参、人参大补心气;麦冬、五味子养心阴以助补气;丹参、川芎活血通脉;香附、香橼、佛手理气通脉;丹皮、赤芍、黄连清热凉血。

【点评】本方与清凉滋补调脉汤的区别是:本方是前方加用生黄芪、人参等大补心气之品而成;前方功效只是补气滋阴、通脉凉血。故主治心气阴虚、血脉瘀阻、瘀郁化热之证;而本方功效侧重补心气、通脉凉血。主治心气衰微、血脉瘀阻、瘀郁化热之证。

5. 自拟清凉养阴调脉汤

【组成】麦冬 五味子 白芍 生地 太子参 丹参 川芎 丹皮 赤芍黄连 香附 香橼 佛手

【功效】滋阴养血、理气通脉、清热凉血。

【主治】糖尿病合并快速型心房纤颤者。心阴血虚、血脉瘀阻、瘀郁化热型。症见心悸,气短,胸闷,胸痛,面色不华,疲乏无力,大便秘结。舌质红暗碎裂、苔薄白或少苔。脉涩而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减。

【方解】药用麦冬、五味子、白芍、生地滋补心阴血;太子参补气以生阴血;丹参、川芎活血通脉;丹皮、赤芍、黄连清热凉血;香附、香橼、佛手理气活血通脉。全方共奏滋阴养血、理气通脉、清热凉血之功效。

【点评】本方以生脉散为基础方,加入丹参、赤芍、佛手、香橼清热理气之品,主治因心阴血亏虚、血脉瘀阻、瘀郁化热而致之涩数脉。

6. 自拟健脾补气调脉汤

【组成】生黄芪30g 太子参30g 白术15g 茯苓15g 川芎15g 丹参30g 防风10g 羌活、独活各10g

【功效】健脾补气、活血升脉。

【主治】糖尿病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结区心律及加速的室性自搏心律者。心脾气虚、血脉瘀阻、血流不畅型。症见心悸,气短,胸闷或胸痛,乏力,怕热,不怕冷,肢温不凉,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缓而细弱。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减。

【方解】药用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太子参、生黄芪大补心脾之气;配以防风、羌独活祛风;川芎、丹参活血通脉。全方共奏健脾补气、活血通脉之功效,使心脾气虚所致之缓脉得以平复。

【点评】本方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入羌活、防风等祛风之品,既能健脾益气,又能祛风除湿。

7. 自拟理气化湿调脉汤

【组成】苏梗10g 陈皮10g 半夏10g 白术15g 茯苓15g 川朴10g 香附10g 乌药10g 太子参30g 川芎15g 丹参30g 羌活、独活各10g

【功效】化湿理气、活血通脉。

【主治】糖尿病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结区心律及加速的室性自搏心律者等。心脾气虚、湿邪停聚、心脉受阻型。症见脘腹胀满,纳差,大便不实不爽,头胀而晕,苔白厚腻,脉缓兼弦滑等湿停气结之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减。

【方解】药用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化湿;苏梗、川朴、香附、配合乌药理气化湿;羌独活祛风以助化湿;川芎、丹参活血通脉;太子参补益心脾。全方共奏化湿通脉、补益心脾之功效,使湿邪化、心脉通、心气足、缓脉愈。

【点评】本方以二陈汤为基础方,重在化湿理气、理气活血。

【验案】王某,男性,53岁。于2001年4月24日初诊。

原发性高血压病史10余年。糖尿病史8年余。冠心病、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病史3年。自觉心悸,气短,胸闷不适,倦怠乏力,汗出,动辄尤甚,头晕脑涨,腹胀,纳差,大便溏而不爽,舌质淡,舌苔白腻,脉缓而滑。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ST-T改变。诊断为消渴病心悸。证属阴寒类心脾气虚、湿邪停聚、心脉受阻型。治宜化湿理气、活血通脉为主。方用理气化湿调脉汤加味。予西药糖适平30mg,日3次。控制血糖。服药14剂后症状好转,唯偶感心悸,乏力,时有胸闷气短。断其证转属心脾气虚、血脉瘀阻、血流不畅型。治宜健脾补气、活血通脉。方用健脾补气调脉汤加减,继服14剂后诸症消失。心电图检查示大致正常。

8. 自拟温阳散寒调脉汤

【组成】附片 肉桂 鹿角 干姜 桂枝 生黄芪 太子参 白术 茯苓 川芎 丹参

【功效】温阳散寒、活血通脉。

【主治】糖尿病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自搏心律者等。心脾肾虚、寒邪内生、阻滞心脉型。症见心悸,气短,胸闷,胸痛,乏力,怕冷,肢冷,便溏,腰腿酸软无力,或可伴头晕耳鸣,阳痿等,舌质淡暗、苔薄白或白滑,脉迟。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减。

【方解】药用附片、肉桂、鹿角、干姜、桂枝温阳散寒,生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助温阳散寒,川芎、丹参活血通脉。全方共取温阳散寒、活血通脉之功效。

【点评】本方应用附片、肉桂、鹿角、干姜、桂枝等大量温阳药物,重在温阳散寒,并少佐活血之品,适用于阳虚寒凝证。

9. 自拟温化散结调脉汤

【组成】干姜 肉桂 鹿角胶 白芥子 莱菔子 陈皮 半夏 白术 茯苓 生黄芪 太子参 川芎 三七粉

【功效】温补心肾、祛寒化痰、活血散结。

【主治】阴寒类。症见心悸,气短,乏力,胸闷,胸痛,怕冷或不怕冷,肢温或肢冷,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结(缓而间歇或迟而间歇)、结代。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减。

【方解】药用干姜、肉桂、鹿角胶温阳散寒,白芥子、莱菔子、陈皮、半夏、白术、茯苓化痰湿,生黄芪、太子参补气以助通阳散寒化痰湿之力,川芎、三七粉活血通脉散结。

【点评】全方具有温补散寒化痰、活血通脉散结功效。治疗糖尿病出现结脉或代脉者。

10.自拟滋养温化调脉汤

【组成】白术 茯苓 陈皮 半夏 干姜 肉桂 生黄芪 太子参 当归 白芍 生地 阿胶 川芎 丹参

【功效】滋阴温阳、化湿散寒、活血通脉。

【主治】糖尿病合并心室率缓慢的心房纤颤者。心肾阴阳俱虚、寒湿瘀阻、心脉涩滞型。症见心悸,气短,胸闷,胸痛,乏力,大便偏干,舌暗红或兼碎裂,苔薄白,脉细涩。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减。

【方解】药用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化湿,干姜、肉桂温阳散寒,生黄芪、太子参补气以助散寒化湿,当归、白芍、生地、阿胶滋补心肾之阴,川芎、丹参活血通脉。

【点评】本方主治糖尿病出现细迟三五不调的涩脉者。全方滋阴药及补阳药共用,使寒湿消散、心肾阴阳充足,心脉得以温煦濡润,心血得以畅通,涩脉得以纠正。

(李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