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

魏执真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名可称为“消渴病心病”;“糖尿病性冠心病”的中医病名可称为“消渴病胸痹”;“糖尿病性心衰”可称为“消渴病心衰病”等。

笔者认为消渴病心病的病因属于消渴病未能及时治疗进一步发展而成,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胃、肝肾等脏腑,以心气虚或心脾两虚,血脉瘀阻,郁热或痰湿阻脉为 其特点,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进一步发展可致心气衰微、水饮停聚,甚则阴竭阳绝阴阳离绝证或阴阳猝绝而致厥证。早期治宜益气养心、滋阴养血、理气通脉、清热凉血为主;发病中晚期治宜温阳散寒、化湿理气、活血升脉、泻肺利水为主。如遇情志或外感所伤,应辨证施治,灵活加减。

消渴病心病的辨证分型及治疗:

一、消渴病胸痹

  1. 心气阴虚,瘀郁阻脉型 心痛时作,心悸气短,胸闷憋气,疲乏无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质略红或嫩红裂,少苔或薄白苔,脉细数或细弦数。治宜益气养心、理气通脉。常用药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地、花粉、香附、香橼、佛手、丹参、川芎等。

  2. 心脾不足、痰气阻脉型 心痛时作,心悸气短,乏力,胸胁苦满,脘腹痞胀,大便不爽,纳谷不香,舌胖质淡暗,苔白厚腻,脉沉细而滑或弦滑。治宜疏气化痰、益气通脉。常用药苏梗、香附、乌药、川朴、陈皮、半夏、太子参、白术、茯苓、川芎、丹参等。

二、消渴病心衰

  1. 心气阴虚,血脉瘀阻,心用失司型 心悸,气短,气喘,动则尤甚,舌质暗红少津,苔薄白,脉细数。治宜益气养心、活血通脉。常用药生黄芪、太子参、沙参、麦冬、五味子、香附、香橼、佛手、丹参、川芎、乌药、花粉等。

  2. 心气阴衰,血脉瘀阻,肺失肃降型 心悸,气短,咳喘,不能平卧,尿少,水肿,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数。治宜益气养心、活血通脉、泻肺利水。常用药生黄芪、太子参、沙参、石斛、麦冬、五味子、丹参、川芎、桑皮、葶苈子、泽泻、车前子、花粉等。

  3. 心气衰微,血脉瘀阻,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型 心悸、气短、胁胀痛、胁下痞块、脘腹胀满、肢肿、尿少、大便溏或不爽,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数。治宜益气养心,活血通脉,疏肝健脾。常用药生黄芪、太子参、沙参、麦冬、五味子、丹参、川芎、香附、乌药、郁金、青皮、陈皮、川楝子、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桃仁、红花、花粉等。

  4. 心气衰微,血脉瘀阻,肾失开合型 心悸,气短,咳喘不能平卧,尿少,水肿,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面目黧黑,甚至肢凉怕冷,舌质淡瘦,脉细数。治宜益气养心、活血通脉、温肾利水。常用药生黄芪、太子参、沙参、麦冬、五味子、香附、乌药、丹参、川芎、生地、山猪油肉、附子、肉桂、葫芦巴、车前子、泽泻等。

附:秘验方介绍

自拟疏化活血汤

【组成】苏梗10g 香附10g 乌药10g 厚朴10g 陈皮10g 半夏10g 太子参30g 白术10g 茯苓15g 川芎15g 丹参30g

【功效】疏气化痰、益气通脉。

【主治】用于糖尿病性冠心病或糖尿病性心肌病心绞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减。

【方解】本方为四君子汤合二陈汤的变通方剂。苏梗、香附、乌药、川朴调畅气机;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燥湿化痰;太子参补益心脾;丹参、川芎活血通脉;诸药共用,使心脾之气充足,气机调畅,痰湿得化,血脉流通。

【点评】脾为生痰之源,气血生化之源,本方重在健脾益气,并加用理气之品,与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利之理相合;适当加入活血通经之品,共奏疏气化痰、益气通脉之功效,则疗效显著。

【验案】某男,52岁。2005年11月15日初诊。

糖尿病病史5年,现服用降糖药,血糖控制一般。患者近半年阵发胸痛,于快走时发作,停步休息可缓解,伴心悸、气短、乏力,口干,脘腹胀满,纳差,大便不爽,夜寐安,舌质红体瘦,苔白腻,脉细滑。血压130/75mmHg,心率75次/分,律齐。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V4-V6ST段下降0.1mV,T波倒置。中医诊断:消渴病胸痹(心脾不足,痰气阻脉)。西医诊断:糖尿病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治宜疏气化痰、益气通脉。方用自拟疏化活血汤加减:苏梗10g,香附10g,乌药10g,川朴10g,陈皮10g,半夏10g,太子参30g,白术10g,茯苓15g,川芎15g,丹参30g,木香10g,黄连10g。14服,每日1服。

二诊:2005年12月1日。快走时无胸痛发作。心悸、气短、乏力,口干,脘腹胀满减轻。大便畅。舌苔转薄白,脉细。患者痰湿象已不明显,阴虚象仍有,调整药物:沙参30g,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石斛10g,香附10g,香橼10g,佛手10g,丹参30g,川芎15g。继续服药1个月。

三诊:2006年1月4日胸痛无发作,余症悉除,复查心电图正常。

(李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