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应辨证施治

魏子孝

皮肤瘙痒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发作及轻重程度同患者的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1. 癣 糖尿病合并皮肤感染中,约有40%属真菌感染,最常见的是白色念珠菌感染。会阴、肛门、腹股沟、乳房下褶襞处及指(趾)间最容易被感染,其他如手足癣、股癣、甲癣等也较常见。中医治疗以外用药为主,常用药物有土槿皮、苦参、白鲜皮、石榴皮、川楝子等。或配制成外用药,或煎汤外洗。若合并细菌感染化脓者,治疗方药类同于下文“继发于瘙痒的皮肤感染”。

  2. 继发于瘙痒的皮肤感染 皮肤瘙痒与湿疹属于糖尿病反应性皮肤病,其症状随血糖得到控制而减轻。但在瘙痒明显时,搔抓后皮肤破损极易感染。这种情况在治疗时,应兼顾瘙痒与感染。本病大多湿热为患,临床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效果较好;同时,据证可选加养血(何首乌、当归、白芍、鸡血藤、生地黄等)、祛风(荆芥、防风、蝉衣、白蒺藜等)、燥湿(苦参、白鲜皮、黄柏、地肤子等)、凉血(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等)、解毒(土茯苓、半边莲、赤小豆等)、安神药(夜交藤、生龙牡、酸枣仁等)。只要辨证准确,即使顽固性瘙痒症,亦能取得良效。若合并感染,可合用五味消毒饮及清热解毒燥湿中药外洗方。

  3. 继发于血管病的皮肤软组织感染 糖尿病性皮肤软组织病变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大多与代谢障碍和血管、神经损害所引起的皮肤、肌肉、脂肪组织营养不良有关。由于微血管病变是其关键环节,故简称继发于血管病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在这种情况下发生感染得到控制并非易事,治疗亦有其特殊性。

治疗时宜抓住两点:①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包括控制血糖、血脂,改善末梢循环;②控制细菌感染。二者相辅相成。中医治疗,前者以益气养血为主(如当归补血汤加鸡血藤等),再据证合用化瘀通络(如活络效灵丹)、逐湿通络(如桂枝茯苓丸)、温阳通络(如当归四逆汤)等法;后者以清热、解毒、燥湿为主(常选五味消毒饮、四妙丸、四妙勇安汤等方)。针对以上各治法,统筹选药,组方并不困难。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两点:①不见肢冷、畏寒等阳虚之象时,选择用药可远温近凉。如化瘀选赤芍、牡丹皮、桃仁、穿山甲、没药等,逐湿(伴水肿者必用)选车前子、防己、冬瓜皮等。②若内外一派寒象,选药又宜远寒近温,如化瘀选川芎、当归、莪术、刘寄奴、红花等;逐湿则当配伍通阳助火之品,仿五苓散或真武汤等方意;解毒则可选土茯苓、赤小豆、全蝎、蜈蚣等;如仅见肢端冷痛、畏凉,也不能据此认定是寒证,若舌红、苔黄腻、脉滑,则应先考虑清热化湿通络。所以然者,肢凉是宿疾,即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此时应急治其标(清热、解毒、燥湿),兼顾其本(益气养血通络)。

另外,清热解毒燥湿中药煎汤外洗效果颇佳,如黄柏、苦参、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马齿苋等;配合内服药,特别是对内寒(阳虚)外热(感染部位痛热)的患者,分而治之,可解决内服药的组方矛盾。

附:秘验方介绍

1.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组成】黄芪12g 白芍9g 丹皮9g 桂枝9g 防风12g

【功效】益气、养血、祛风。

【主治】用于糖尿病皮肤瘙痒证属血虚受风者。症见皮肤瘙痒,乏力,皮肤干燥,舌红,少苔,脉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方以黄芪益气固表,白芍养血和营,丹皮活血清热,桂枝和营、防风散风止痒。全方共奏益气、养血、祛风之功效。

【点评】本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经通痹,加用活血散瘀、祛风止痒之品,恰合本方之主症。

【验案】吴某,男,54岁。2010年3月24日初诊。

近两个月来,患者皮肤瘙痒,双足麻木明显。既往2型糖尿病史10余年,曾诊断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目前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情况一般。查皮肤干燥脱屑,多处搔抓痕,有血痂,双足浅感觉袜套样减退。舌胖边齿痕略黯淡红,苔薄白,脉弦略数。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血虚风燥。治宜益气、宜养血、祛风,与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药用:生黄芪30g,白芍30g,丹皮12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2g,桑枝15g,白蒺藜12g,白鲜皮12g,防风10g,徐长卿20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用7剂后,患者瘙痒之症有所缓解,但局部皮肤仍有干燥、脱屑,嘱原方再进7剂而愈。

2. 四妙散加减

【组成】苍术12g 黄柏10g 川牛膝12g 薏苡仁30g

【功效】清利湿热。

【主治】用于糖尿病皮肤瘙痒证属湿热内蕴者。症见皮肤瘙痒,纳差,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方以薏苡仁清热利湿为君药,臣以黄柏、苍术以清泻湿热,牛膝引热下行,为佐药。

【点评】本方即录自《成方便谈》的四妙丸原方,是治疗湿热下经的有效方剂,故方中有牛膝引药下行之意。本方证取其清热利湿之功,临证还需对症加减。

【验案】王某,男,64岁。2009年9月10日初诊。

近来周身皮肤瘙痒明显,抓痕红色,有渗出,纳食、饮水一般,二便调,既往糖尿病病史8年,4年来消瘦明显,目前服用格列吡嗪片、阿卡波糖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控制较好,尿蛋白(一)。查舌红,苔黄腻,脉弦。治以清热化湿,凉血祛风,犀角地黄汤合四妙散加减药用:苍术12g,黄柏10g,川牛膝12g,薏苡仁30g,生石膏(先煎)30g,升麻12g,大青叶15g,紫草12g,丹皮12g,赤芍15g,白蒺藜12g,白鲜皮15g,荆芥10,苦参10g。水煎服,日1剂。

2009年9月17日二诊:身痒有所减轻,近查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血糖10.9mmol/L,舌红,苔黄腻,脉滑。继予前法,原方去川牛膝、荆芥,加龙胆草10g,全蝎6g,乌梢蛇15g。

2009年9月17日三诊:仍身痒,但程度较前明显好转,另有不得眠。余无特殊。查舌红,苔黄腻,脉沉。上方去薏苡仁,加白芍15g,徐长卿20g,夜交藤15g。继服7剂以善后。

3. 五味消毒饮加减

【组成】金银花15g 野菊花10g 蒲公英12g 紫花地丁12g 玄参10g 土茯苓30g 王不留行10g 木瓜15g 黄柏12g

【功效】清热解毒、化湿通络。

【主治】用于糖尿病湿毒型皮肤瘙痒。症见皮肤瘙痒甚则溃烂,发热,舌质红,苔黄,脉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方以金银花清热解毒,配合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玄参、土茯苓解毒除湿,王不留行活血化瘀,黄柏、木瓜化湿通络。

【点评】本方以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配合土茯苓、木瓜、黄柏清热燥湿;少佐王不留行活血化瘀,治疗湿热内蕴挟瘀型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临床效果显著。

【验案】患者,女,63岁。2003年10月20日初诊。

患者有糖尿病病史11年,两年前开始逐渐出现双足发凉、麻木,并时有针刺样疼痛,两周前因行走过多右足小趾出现破皮、发红,但未引起重视,逐渐出现局部流水、流脓,且范围扩大,两天前开始发热,体温最高达38.9℃,伴神倦乏力,夜眠差,舌略黯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数。查:T38℃,BP130/85mmHg,P91次/min。心、肺、腹部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双下肢膝腱、跟腱反射均减弱,双足皮温凉,痛觉弱,足背动脉搏动微弱,右足小趾外缘破溃流脓。空腹血糖13.9mmol/L,尿糖(+++),尿酮体(++);血常规:WBC1.4×109/L,N78%。中医诊断:脱疽。西医诊断:糖尿病足。经过降糖、消酮、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血糖、尿酮及体温很快恢复正常,右足破溃处虽经清创处理,但仍无明显好转。辨证为湿毒内蕴夹血瘀。治以宜清热解毒、化湿通络。处方:金银花15g,野菊花10g,蒲公英12g,紫花地丁12g,玄参10g,土茯苓30g,王不留行10g,木瓜15g,黄柏12g。每日1剂。

3周后,破溃处分泌物消失,可看见新鲜的肉芽组织,患者精神佳,夜眠转安,血糖稳定。仍见双足发凉、麻木、时有针刺样疼痛,舌略黯,苔薄白,脉弦。此时湿热已去,且大量苦寒药恐伤及阴液,故此时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络。处方:生黄芪15g,鸡血藤15g,当归20g,赤白芍各15g,桂枝12g,细辛3g,生地黄15g,玄参12g,桃仁10g,红花10g,水蛭10g,姜黄10g。每日1剂。继续服药3个月,伤口逐渐好转,麻木、发凉、刺痛等症状亦明显好转。

(李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