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消除不良的习惯

抛却痛苦的记忆

马斯洛在论述人的心理活动时,曾引进了一个新名词:“意焦”。意焦会影响我们对于事实的认知,因而我们应当好好控制自己的意焦,免得不小心而被戏弄了。

如果你召开一次业务会议,结果其中有一位主管未能及时到场,这时你心中的感受就取决于你的意焦所在。在你心中对于他之所以不能到场持什么样的看法呢?是他根本就不在乎这场会议,还是他碰巧遇上了什么困难?这就要看你是从什么角度去看了,你用什么样的意焦,就会造成什么样的情绪。如果说他不能及时到场,是因为正和别人如火如荼地谈到一笔大生意,你却因不知情而发火他不在场,待日后知道真相时那如何是好?别忘了,我们的意焦往往会决定我们的情绪,所以最好不要动不动便贸然下结论。

要想控制意焦,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借助于提问题,因为你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脑子便立时会回复有关的答案,也就是说你找寻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提出的问题是“这个人为什么要占我的便宜?”这时你的意焦便会放在找寻被占了哪些便宜上,也不管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占了你的便宜;相反的,若是你问道:“我怎么才能改变不利的状态呢?”这时你就会去想一些能使你扭转局面的办法。提出问题是改变人生极具威力的一个利器,是开启我们无限潜能的一把钥匙,是改变我们情绪最有效且最简单的一种方法,能在极短时间内扭转我们人生的方向。

当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问题,要把意焦放在寻求解决办法上,也就是朝向所要的结果上,可千万别把意焦放在让你害怕的方向上。

许多人都有心想改变自己的感受,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做。其实要改变自己对任何事的感受,最快的方法就是改变你的意焦,就象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窝囊,很容易就能有这种感觉,是吧?只要你回想过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臭事,并且使劲地想,没多久你就会觉得自己够窝囊的了。

想来可笑,若一部电影很糟,不知道你会不会一再去看?我相信绝不会,可是为什么你却经常在自己的心里放映这种差片呢?当你一这么做,很容易就会使自己掉进窝囊的感觉里,无怪乎我们得特别留意意焦的摆放。就算是情况真的很糟,我们也必须把意焦放在自己能做、能掌握的部分上,这样才能鼓起你继续做下去的毅力。

如果你想让心情马上好起来,那也很容易,只要把意焦放在曾经使你快乐的事情上,不管是跟你的家人、朋友或任何人都行。你也可以把意焦放在未来的美梦上,提早感受你将来成功时的兴奋与快乐,那可以带给你拿出行动去付诸实现的干劲。

假想你去参加一个宴会,随身带了一台摄影机。整个晚上,若是你把镜头一直对向大厅左侧一对在争吵的夫妻身上,是不是连带着自己的心情也不愉快了呢?就由于你一直看着他们的争吵,从而心里便兴起这样的念头:“真是糟糕的一对,好好的宴会都被破坏了。”

然而,要是你整个晚上都把意焦放在大厅的右侧,那里围坐着一群高声谈笑的来宾,这时若有人过来同你攀谈你对这场宴会的感觉,相信你一定会这么说:“噢,这场宴会真是棒极了!”

我们的一生有太多地方可以去注意的了,随便你怎么去看,但为何偏偏就是有那么多人只看消极而无法控制的那一面呢?

我们都必须记住,当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问题,要把意焦放在寻求解决办法上,也就是朝向所要的结果上,可千万别把意焦放在让你害怕的方向上。你越是去想的,就越是会碰上。

为了把意焦放在寻求解决办法上,可以先把所有的事实写下来,再做分析,事情会容易得多。事实上,只是在纸上记下很多的事实,把我们的问题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就可能有助于我们得到一个很合理的决定。正如查尔斯所说的:“只要能把问题讲清楚,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一次又一次的经验证明,渐渐地做成决定的确有莫大的价值。我们都是因为不能达到既定的目的和不能控制自己,老在一个令人难过的小圈子里打转,才会精神崩溃和生活难过。

而一旦很清楚、很确定地达成一种决定之后,百分之五十的忧虑都会消失,而另外百分之四十,通常也会在按照决定去做之后消失。

一旦达成决定,当天就要付诸实行,同时要完全不理会责任问题,也不必关心后果。”他的意思是说——一旦你以事实为基础,达成了一个很小心的决定,就付诸实行,不要停下来再重新考虑,不要迟疑、担忧和犹豫;不要怀疑自己,否则会引起其他的怀疑;不要一直回头去看。

具备求精的品质

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果实,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申请专利和使用防伪商标就是现在在人们普遍采用的防护手段,但这还不足以起到保护作用。实际上,最有效的保护方法不是采取这些被动的防护措施,而是要采取主动态势,那就是创造一流的品质。

斯特拉迪瓦里就不需要在这方面耗费精力,因为他的小提琴的品质是一流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肯为仿造他的小提琴而耗费精力、人力、财力,那些造假者为制造价格低廉获益丰厚的乐器而乐此不疲,他们根本不可能象斯特拉迪瓦里那样肯花费整月整月的时间去制造一把小提琴,而这正保护了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应有的荣誉和地位。换一句话说,是斯特拉迪瓦里高水平的技艺和他的诚实、责任感及勤奋真正有效地保护了他的小提琴不被仿造。

提起“格雷厄姆”,人们一定会把精密时钟与它联系起来。因为“格雷厄姆”就是精密时钟最好最有效的防伪商标。格雷厄姆当初把他的名字刻在时钟上就是想声明他的时钟工艺精良、无与伦比。事实上也确是如此,他的泰母本牌和伦敦牌时钟是当时世界上制作工艺最精良的时钟,所以他的名字就是最好品质的证明。

多少年来,人们只要知道是由约瑟夫·杰斐逊扮演瑞普·温克尔的角色,就会相信这场戏剧准错不了,因为约瑟夫·杰斐逊精湛的技艺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让人们对他深信不疑。

同格雷厄姆一样,蒂法尼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自己的银器上以彰显自己产品的高品质,仅此而已。多少年来,人们还记得一个叫希勒的小孩沿着纽约大街叫卖糖蜜的情景,如今希勒已长大,贴有他名字的各种各样的糕点也出现在各个超市,希勒成了优质糕点的代名词。

不知从何时起,这些名字已深入人们心中,人们已把这些名字与诚实、信任、可靠、高品质划上了等号,这些名字就是最好的商标,人们总是心怀敬意地谈论它们。

可并不是所有的名字都能获得人们的敬意,那些靠劣质商品、虚假笑脸、信誓旦旦的承诺欺骗人们的个人或企业就要遭到人们的鄙视,人们不再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他们,不再把钞票投向他们,他们最终也定会走投无路。人们是喜爱真诚、真实的,不论是商品还是人,人们对货真价实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同样,人们对那些劣质、虚假的鄙视也是发自内心的。

这两种获得人们截然相反态度的人,一种人为追求高品质、高信誉而奋斗不已;而另一种人为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贩卖伪劣产品而同样奋斗不已,但是前一种人可以获得人们的信任、爱戴,他们的业绩也会受人瞩目,甚至千古流芳,而后一种人却遭到了人们的鄙视、憎恨,他们的名字也必将遗臭万年。

虚假的害处很多,拿销售高品质银器的蒂法尼商店和销售冒牌银器的商店来说,销售冒牌银器的商店雇员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虚假的侵害。因为不管这些雇员是否参与了制造和销售那些假冒产品,他们总要和参与制造或销售的人员打交道,这样,耳濡目染,他们也学会了欺骗,他们的品质在一点点变坏。而类似蒂法尼那样货真价实的商店,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年轻人要提高警惕,不要深陷其中,只要你从事了这种欺骗消费者而获取报酬的工作,哪怕是一点点儿,你都会觉得心虚气短,挺不起腰杆做人。世上有那么多高尚值得称颂的事可以去做,你为什么却自甘堕落而毁了自己的前程?年轻人不要沉迷了,振作起精神,参与到那些制造高尚、制造尊敬的事业中来吧!“你只有认同了这项工作值得去做,你才可以在工作合同上签上你的大名,否则不要签。”参议员乔治·霍尔告诫学生们,“宁可失去这次机会,也不要让自己受雇主强迫去干明知不对的事情。我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事例,你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60年前,洛威尔城遭遇过一次洪水的袭击,损失很大。因此洛威尔城要修复拦水用的河坝。洛威尔城的决策者们决定高薪聘请一位工程师来完成这项重大工程。一个年轻的英国人弗朗西斯准备接受这项挑战。他在仔仔细细实地考察后,向洛威尔城的决策者们提了一个建议:要想完全保证洛威尔城的安全,只能重建洛威尔城和部分拦水工程。洛威尔城的决策者们从投资的巨大程度方面考虑没有接受弗朗西斯的这个提议。弗朗西斯说道:先生们,如果是这样,我只好辞职不干了。洛威尔城的决策者们都非常吃惊,他们仔细考虑后,终于答应了弗朗西斯的要求。洛威尔城和拦水工程在弗朗西斯的主持下终于完工了。一年后,一场特大洪水爆发了,洛威尔城和拦水工程大坝经受住了考验,洛威尔城人得以保全了家园。年轻人,记住这个教训吧!”

倾尽付出自己的全部热情以求精益求精是一种相当可贵的品质,对我们前途的影响可谓深远。平庸和优秀、一般和最好永远不可相提并提,二者之间的差别实在巨大,我们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耕田锄地,还是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都应该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不好以求好,好以求更好,这种要求进步的精神可以激发出我们内在的潜力,使我们的才华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旦我们拥有了这种好上加好、精益求精的精神,那我们的行为和气质都会为之跃上更高一层境界,我们会坚守住内心的信念,我们不再心虚气短,敢于面对任何的诘问与责难,因为我们与虚假无缘,我们做到了问心无愧。力求至善的这种追求还让我们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那些行事散漫的人无法体会到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会体会到工作的快乐,激发我们继续向前,继续力求至善、精益求精,那样,我们的社会就更有希望了。

如果一个人能够因为把一件工作做到完美或接近完美而激动不已,而心满意足,那么我们就认为他的这份快乐和满足感是完全发自内心的。这份满足感不会令他滋生骄傲情绪,反而会使他的各种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他的才能、情操、体质都会由此而得到有益的增长,这种增长又会加重他的满足感,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有这样一个力求至善的人。他从小就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尽己所能完善每一件事,这成了他的生活准则。不管别人如何匆促、慌乱,也不管别人如何焦躁,他都不会因此而应付了事。一件事除非他不做,做就要尽己所能做到最好。在他给别人的大量的信中,没有一封信写得仓促潦草,每一封都工工整整,看得出都是经过仔细润色的。许多人都由于他获得的许多成绩而羡慕他、嫉妒他。实际上,他的卓越正是他做事力求完美的结果。这个好习惯给他带来了不少好处,他的档案中没有做错事的记录,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被他的真诚、坦言和干事的认真劲所感动,他就是这样一个追求卓越的人。

我们要培养自己养成做事善始善终的习惯,一件事既然已经有了好的开始,就要努力让它有个好的结局。再者说,做事半途而废就意味着失败,更严重的是它会败坏我们的品质。虽然说我们所做的事可能不被人所知,但我们心中自有一个评价尺度,当我们坚持做完一件事时,我们就会获得良知所给予我们的赞扬:好样的!真棒!完美的事,完善的人。而当我们做事半途而废,我们则会获得懒惰、不积极进取、不求上进的评价。我们不要忘记还有这样一种胜利,你虽然努力坚持完成一件事,但事情仍没有成功,但你仍然获得了赞誉,这就是不胜而胜,是对你精神的奖励。另外,更为重要的是你在坚持不放弃的过程中,有效地捍卫了你的自尊,这才是真正的胜利。

从对立面来看,如果我们做事漫不经心、敷衍了事而不及时觉醒,长此以往,我们良知的自我谴责就会越来越淡漠,最后会变得麻木、无动于衷,那时我们就会习惯于马马虎虎做事,敷衍了事做事,这种由坏习惯的养成上升为我们品质的败坏,最终会毁掉我们美好的前程,我们的意志会渐渐变得不那么坚定,心灵也会日渐颓废。我们不再会精益求精地做一件事,我们会习惯于撒谎,表面上一套文章,背后里一套文章,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欺骗手段,最后,我们的这种行为一定会断送我们的前程。

如果你下定决心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件事,不会半途而废,品质上要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那么你就不要担心你的产品被仿冒,你的产品的品质就是最好最有效的专利商标。你的产品将会大量占据市场,而你也会获得人们的尊重,人们都会以与你相识为荣。

追求完美,没有止境,只要你坚守信念,不懈追求,无论多么难的事情,在这种努力面前,最终都会被攻克,你也定会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

培养乐观主义精神

让心中的希望之光永不褪色。

有这样一则古老的寓言: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有一只漂亮的鸟儿,站在摆动的树枝上放声歌唱,树林里到处回荡着它甜美的歌声。一只田鼠正在树底下的草皮里掘洞,它把鼻子从草皮底下伸出来,大声喊道:“鸟儿,闭上你的嘴,为什么要发出这种可怕的声音?”这只歌唱的鸟儿回答说:“哦,先生,我总是忍不住要歌唱。你看,空气是多么新鲜;春天是多么美好;树叶绿的多么可爱;阳光是多么灿烂;世界是多么可爱;我的心中充满了甜蜜的歌儿,我无法不歌唱。”

“是吗?”田鼠睁大眼睛不解地问道,“这个世界美丽可爱吗?这根本不可能,你完全是胡扯!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毫无意义的。我已经在这儿生活了这么多年,我了解得很清楚。我曾经从各个方向挖掘,我不停地挖啊挖啊,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只发现了两样东西,也就是草根和蚯蚓。再没有发现过其他东西,真的,没有任何可爱的东西。”

快活的鸟儿反驳说:“田鼠先生,你自己上来看看吧。从草皮底下爬上来,到阳光中来吧。你上来看看太阳、看看森林,看看这美丽可爱的世界,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要是这样,你也会忍不住流泪。上来吧,让我们一起放声歌唱!”显然,快活的鸟儿和迷惑的田鼠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实际上,人们对待生活和世界有三种不同的态度,这就是,悲观主义,社会向善论和乐观主义。第一种态度认为,世界从整体上来说,是糟糕透顶的。这可能是最不好的一种态度。这也是对我们所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活着是否值得?人生是否有意义?”的消极的回答。悲观主义哲学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世界的本质就是冲突、无常、衰败、毁灭。现实生活都只是幻觉,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也是幻想。人类的最大的幻觉是认为自己来到人世是为了享受生活。持这种生活态度的人,往往放弃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得过且过,听任命运的安排与摆布,以各种借口自欺欺人。这样的人是生活中的懦夫。

第二种态度是持社会向善论的社会改良主义者。这种哲学观点比悲观主义大大前进了一步。在承认悲观主义的大部分观点的基础上,社会改良主义者认为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而且生活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总的来说,世界并不是糟糕透顶。现实情况可能不是太好。我们对大自然了解得越多,我们对人生的多重意义看得越透彻,我们就越来越倾向于相信造物主的智慧及人生的深刻意义和目的。这种学说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一句家喻户晓的诗词:”当迷雾散去的时候,我们应该彼此更加理解。”即使是牙痛,可能也是对人很有好处的。不管怎么说,在人类生活中,欢乐总是比痛苦多,幸福总是比不幸多。否定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缺乏理性的。因为在某一方面我们失去了,在另一方面我们会得到,我们会获得满足。一点不错,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有意义的,而且,这两方面的状况越来越好。

第三种也就是最后一种人生态度是乐观主义。这种学说认为,世界已经是非常美好。它指出,不管从哪一方面来看——人们的身体状况、社会状况、道德状况,都已经非常不错。乐观主义者认为,尽管世界上还有邪恶的东西存在,任何事物的发展还是与我们追求完美的理想是和谐一致的,世界上存在着真善美。人们正是通过邪恶去发现和选择美好的东西的;人们也正是通过遭受痛苦和做出艰苦的努力来达到最高的幸福的。

只有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才能发现法律、社会统一、团结一致的意义。“世界的公正不是在假想之中,而是在可经验的事实之中;不是在理想之中,而是在现实生活之中。”有足够的事实可以说明,生活,正因为它的实在性与潜在性,充满着希望而又令人振奋,它才有意义。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的乐观主义态度,正是体现了对生活、对世界的勇敢精神和生命的意义所在。“人们心中的希望体现了永恒。”

就象鸟儿对田鼠说的一样,我们也可以对那些悲观主义者说:“出来看看吧,先生。看看这明媚的阳光,看看这可爱的世界,你会感觉到一切都是美好的。”这样,你就会懂得生活的意义,懂得生活中各种烦恼和痛苦对于人生的意义,你就会懂得眼泪的真正内涵。每一种逆境都蕴含着等量价值的种子。生活中的痛苦经验、我们所遭受的各种挫折。所付出的代价,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感受世界的吸引力和神奇。它使得我们对虚无缥缈的来世作更多的、更深的思考。事实上,惩戒和考验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只是在上帝面前,只是在离开尘世之后。它在现实世界中也是到处存在的。我们知道,自然状态的铁矿石是毫无用处的。但是,如果把它放入熔炉,经过冶炼;然后,放入熔炉,进一步提纯;再进行锤炼和高温锻冶;把它放入一个滚筒模型之中,最后,它就可以制成一只火炉。假如铁矿石也有感觉和灵魂的话,毫无疑问,它一定会诅咒这种冶炼及其残忍性的。然而,正是这种烈火焚烧、反复锤炼的过程,赋予了自然状态的铁矿石以价值,使得它有可能变得可贵和有价值。人们常说:“真金不怕火炼”,经过烈火检验了的金子更为可贵。

人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当厄运降临到自己头上时,不要惊惶失措,而要把它看作是学习、成长的机会;在生活中遇到艰难困苦时,不要怨天尤人,而要把它看成是对自己的挑战、考验和锻炼。正是在生活中经历了各种苦难,人才获得了在某一方面的特别的才华或品质,才能感悟生命的真谛与智慧,才会觉得生命更加可贵,更值得珍惜。在《圣经》中,约伯正是历经了各种磨难和危险,才培养出超乎常人的忍耐力;保罗正是因为有了坐牢的经历,才使得心中的希望之火燃烧得更加炽热,使他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人生的磨难和痛苦是精神的最高境界,经历了这些过程的人,他们不会再感到悲观失望,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永远不会褪色。

让烦恼远离自己

假设我们正被厄运击中,也应该把持着“过去已成过去,今后情况一定会变好”的心情。

对于失败者来说,他们往往把周围环境当中每件美中不足的事情放在心上,对周围事情的指责和消极的念头捆住了他们的手脚,使他们很难再去体验欢乐。他们认为一切事情都要糟下去,而且不自觉地促使自己造成不愉快的局面,使他们的预言实现。

失败者往往被“情绪包袱”压得喘不过气。他们总想着过去没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一讲话便是从前的灾祸、现在的艰难和未来的倒霉。

对于失败者来说,从来没有一件事情是满意的。当他们终于得到了所向往的东西的时候,他们又不再想要了;如果失去了的话,他们又一定要找回来。他们不断重复老一套消极泄气的想法,把不幸和烦恼作为生活的主题。即便在平安无事、一切顺利的时候,也习惯于只琢磨生活当中消极泄气的事情。他们觉得不幸和气愤的时间太多。他们总是喜欢喋喋不休地发表消极泄气的言论。他们说泄气话,指手画脚,令人难堪,使别人同他们疏远起来。

失败者常常由于似乎难以解决的难题而挫伤情绪,失去活力,陷于失望,无所作为。在遇到麻烦和苦恼的时候,他们往往把精力用在责怪、牢骚和抱怨上。

失败者说许多带“不”字的话,例如不能如何、不要如何、不应该如何等等。他们最常用的形容词是糟糕、讨厌、可怕和自私。他们没完没了地指责别人为什么不如何、怎么没有如何。

而成功者往往为自己四周的美好事物和自然的奇迹感到欢愉。他们对于鲜花含苞待放、雨后空气清新之类的小事也欣赏喜爱。

愉快乐观的态度是成功者关键性的品质之一,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和谈吐引导为振奋鼓劲的念头和看法。成功者体验得到现实存在的美好事物。他们把过去当成借鉴参考的资料库,把未来看作充满无限希望、欢乐和诱人的境界。成功者看重他们所具备的愉快而有价值的条件,想出有创造性的办法去争取达到想要达到的其他目标。成功者能够迅速解决问题,把处境当中的消极方面缩小到最小程度,并且找出积极的因素来。他们致力于所处的环境中发现求得发展和学习的机会。

成功者喜欢同别人交往,不论自己有所收获还是对别人有所帮助,都喜形于色。他们对参与了的活动都从好的方面加以评讲谈论,同别人相处的情景也很热情。即使处于严峻的环境与灾祸之中,成功者也会发掘出积极因素,鼓起勇气向前跨步,使情况有所改善。

成功者感到烦恼不快的时候,会动手去扭转所处的局面。他们知道,要过得顺心愉快,责任在自己。

成功者善于用“情绪吸尘器”清除掉自己的烦恼念头和悲观情绪。他们在不利环境中也设法发掘出积极因素来。他们在头脑里储存的是“好、妙极了、亲切、重要、喜欢、高兴、了不起”一类的词语。

黑暗的心情,会在心底播下不良的种子,所以只有不良的作用反复地传达下来。因此,还是要尽量以明朗的心情来努力比较好。

假设现在被厄运打垮,也应该把持着“过去已成过去,今后情况一定会变好的心情。这种将心中由黑暗改变成光明的方法,会慢慢地改变周围的环境或条件。相反的,不想求改变,心里一直失望地认为“我的环境不好,条件也不好”的话,就难以转变成好的环境或条件。所以我们应该抱着“环境或条件虽然不好,我也要做做看”这种心情而去奋斗。如此,就会在心底播下好的种子,并且由于这样的作用,环境或条件就会慢慢地变好。

当然只靠明朗的心情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一边努力并一边有“我要做给你看”、“我很想做”、“我一定要做”的这种思想才行。希望和努力能够为你打开一条又新又活的道路。

努力而无法成功的人也很多。原因之一是,不抱着“我一定要做给你看”、“我一定要成功”的心情去努力、努力,加上信念,并一直持续下去,总有一天你会踏上一条新的道路。本来被你认为“那么厚重,大概没办法打破”的一道墙,总有一天会在你眼前突然崩溃下来的。

纵使身处苦难中,也能够忘记苦难,这才是开拓新道路应具有的心情。

大部分人在一生中都曾经有过几次失败的经验,但那些都已经成为过去了。未来将有什么伟大的事业等着我们去开创是谁都无法预测到的。

切不可让忧虑缠绕自己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总是首先启动自己那根忧虑神经,为事情的过程担忧,也为结果而忧。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似乎染上了一种忧虑的不良习惯,他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总是首先启动自己那根忧虑神经,为事情的过程担忧,也为结果而忧。

与内疚悔恨一样,忧虑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最消极而毫无益处的情绪,它们都是精神抑郁最常见形式,是一种极大的精力浪费。当你悔恨时,你会沉湎于过去,由于自己的某种言行而沮丧或不快,在回忆往事中消磨掉自己现在的时光。当你产生忧虑时,你会利用宝贵的现时,无休止地考虑将来的事情。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无论是沉湎过去,还是忧虑未来,其结果都是相同的:你在浪费目前的时光。

有这样一则故事:

“睡吧,别再胡思乱想了。”一个商人的妻子不停地劝慰着,她丈夫在床上翻来覆去,折腾了足有几百次。“嗨,老婆子啊”,丈夫说,“你是没遇上我现在的罪啊!几个月前,我借了一笔钱,明天就到了还钱的日子了。可你知道,咱家哪儿有钱啊!你也知道,借给我钱的那些邻居们比蝎子还毒,我要是还不上钱,他们能饶得了我吗?为了这个,我能睡得着吗?”他接着又在床上继续翻来覆去。妻子试图劝他,让他宽心:“睡吧,等到明天,总会有办法的,我们说不定能弄到钱还债的。”“不行了,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了。”丈夫喊叫着。最后,妻子忍耐不住了,她爬上房顶,对着邻居家高声喊道:“你们知道,我丈夫欠你们的债明天就要到期了。现在我告诉你们一些不知道的事;我丈夫明天没有钱还债!”她跑回卧室,对丈夫说:“这回睡不着觉的就不是你而是他们了。”

当凌晨三四点的时候,你还虑在心头!全世界的重担似乎都压在你肩膀上,到哪里去找一间合适的房子?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怎样可以使那个罗嗦的主管对你有好印象?儿子的健康、女儿的行为、明天的伙食、孩子们的学费……可怜!你的脑子里有许多烦恼、问题和亟待要做的事,在那里滚转翻腾!墙上糊的纸好不好?女儿的男友配得上她吗?粮食会不会又要涨价了?可怜!你脑子里的思绪东飘西荡,你仿佛永远不会再入睡了!

不,你会睡着,只要你采取一个简单的步骤,对自己说一句简短的话,说上几遍,每一次要深呼吸,放松!你要对自己说,同时心里也要真的这样想:“不要怕。”

深呼吸,一切由他去!睁开眼睛,要轻松地闭起来。

告诉自己:“不要怕。”要仔细想想这些有魔力的字句,而且真正相信,不要让你的心仍彷徨在恐惧和烦恼之中。

请记住一点,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是值得忧虑的,绝对没有!你可以让自己的一生在对未来的忧虑中度过,然而无论你多么忧虑,甚至抑郁而死,你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现实。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将忧虑与计划安排混为一谈,虽然二者都是对未来的一种考虑。如果你是在制定未来的计划,这将更有助于你现时中的活动,你对未来有自己的具体想法与行动计划。而忧虑只是因今后的事情而产生惰性。忧虑是一种流行的社会通病。几乎每个人都花费大量的时间为未来而担忧。

既然是如此消极而无益,既然你是在为毫无积极效果的行为浪费自己宝贵的现时。那你就必须消除这一误区。其实,对一般人来讲,他们所忧虑的往往是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无论是战争、经济萧条还是生理疾病,不可能因为我们一产生忧虑就自行好转或消除,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你是难以左右这些事情的。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你所担忧的事情往往不如你所想象的那么可怕和严重,也许想想办法,或者变换一下环境,某些担忧变得毫无必要了。

杰克是一位年近50的公司职员,他总是担心自己被老板解雇而无法养家糊口。他整日忧心忡忡,因此体重开始下降,经常失眠,经常生病。后来,他找到了一位心理咨询专家,在心理询诊过程中,专家向他明示,忧虑对改变自己的处境来讲是无济于事的,并指导他如何保持心情舒畅。但杰克是个地地道道的忧虑者,他感到自己有义务为可能发生的灾难担忧。到几个月以后,他所担忧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被解雇了,而且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失业。然而,不到三天,他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薪水更高,更加满足自己的兴趣。他不再忧虑了,而是将这时间和精力投入于工作之中,而且很快就取得了成功。杰克一家人并没有因他失业而挨饿,他自己也没有向命运屈服。

生活中,我们很多的忧虑大都如此,因此,当你不时地为生活而忧虑时,多多想想这方面的例子,你可能一下子就变得豁然开朗。

美国《读者文摘》上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有关忧虑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对忧虑心理进行了绝妙的讽刺:

如此众多的令人忧虑的事情!有旧的,也有新的;有重大的,也有微小的,而富有想象力的忧虑者总有办法将路上的行人同远古时代联系起来。假如太阳燃尽了,一年四季可能完全成为黑夜吗?如果低温冷冻中的人再苏醒过来,他们还能活多久?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小脚指头,他能否在足球比赛中进球呢?

或许你是一个“职业忧虑家”,任何事情都会令你忧虑,从而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紧张和烦恼。或许你是一个“业余忧虑者”,仅仅为自己的事情而忧虑。

冷静是制怒的良方

一个人愈是在意自己没有办法的事,他就会愈生气,愈觉得事情无法控制。

生气发怒所表示的是:你觉得自己没办法控制情况,不管情况是关于一个人迟到了、某件机器出现故障了或者碰上交通阻塞。愤怒的起因是由于你将注意力集中在你不能控制的事情上。一个人愈是在意自己没有办法的事,他就会愈生气,愈觉得事情无法控制。

一位总裁因为下级未能准备好给董事会的报告而暴跳如雷,这种情绪使他无法冷静下来思考补救方法。否则他可以让对方确定究竟报告要迟交多久,他可以向与会的人解释情形,或许另外再决定个会议时间;他也可以拟出另一个变通的计划,将还在研究的计划做个摘要的介绍。

解决愤怒的包围,关键就是让你的思维由控制不了的事物转移到可以控制的方面。当你碰到机器故障或同事迟到时,你犯不着大发脾气,浪费自己的精力;相反的,你可以采取办得到的行动,让自己保持巅峰型的冷静,在这种状态下,你才能发挥控制力,使你付出的精力收到建设性的效果,而不是徒然消耗元气,于事无补。

有些在你意料之外的事发生了,这是难免的。设想一下,遇到交通阻塞,所有车辆全都动弹不得。而你正要准备去参加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你心里明白,就算这回到得了会场,也绝对迟到了。气得你捶胸顿足,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后来,等你的头脑清醒一点时,你自问:“我能够把这种交通情况怎么样呢?”

你的反应是:“没办法!这是我没办法控制的。”领悟到这个事实后,你会发现自己竟很不可思议地舒一口气,整个人放松了,仿佛肩头上突然卸下了千斤重担。你的确没有一点办法让公路恢复畅行无阻。“好吧!”你对自己说,“那么在这场混乱里,我能做什么呢!”

你决定把自己的展示说明预先演练一下,同时花些时间推想可能出席会议的人和他们要提出的讨论事项。

等你把这些都想得差不多了,你顺便浏览四周的人们。结果,当你抵达会场时,心情愉快,而且比以往准备得更充分。当别人对你的迟到显出不满时,也由于你的心情,很快就化解平息了。

由此可见,即使碰到意外情况,表面上看,似乎超出你的控制范围,但是总会有一些你可以办得到的事情帮你保持平静、理智的巅峰型情境。

控制情绪的要诀

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时好时坏。戴尔·卡耐基说:“学会控制情绪是我们成功和快乐的要诀。”实际上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的情绪也就是我们心里的感觉更能影响我们的生活了。

人们每有所失如友情、爱人和自尊心等就觉得伤心。

你觉得伤心时,应设法找出失掉的是什么?这种丧失对你有什么影响?所丧失的曾经满足你哪些需要?失掉了今后能在哪里取得补偿?你觉得伤心,而且知道是谁令你伤心,应该怎么办?如果可能,就去找那个人当面直说他伤害了你、怎样伤害了你和为什么你有这种感觉。为什么告诉他?因为不论你是否喜欢,你的情绪一定要以某种方式发泄出来。倘若不向引起你情绪恶劣的人发泄(向他发泄是应当的),这些恶劣情绪就会随时随地发作。往往发作的地点与时间都不对。妻子不在吃饭时向丈夫说出真心话,而在厨房里摔碟子,就是例子。最好是在情绪开始恶劣时就向引起你这种情绪的那个人说明。

人们在恐怕受伤害或有所丧失时就会变得焦急(忧虑、恐惧、紧张)。17岁的琼安在她母亲进医院检查和接受小手术时,家人为了不想让她担心,对她母亲的病况讳莫如深。琼安惟恐会有最不幸的事发生,开始怀疑每个打来的电话都可能传达坏消息。她非常焦急,仅能勉强应付学校和家里的工作。最后别人把她母亲的真相告诉了她,她便觉得好过多了。

如果你感觉焦急,就应设法确定你恐怕丧失的是什么——是不是别人的爱或照顾?是你对境况和对自己本身的控制?还是你自己做人的自尊心和价值感?想一想有什么能帮助你防止损失,或帮助你准备应变。

不要因为想来太可怕而把它撇开。躲避你所怕的事,只能把事情弄得更糟,问题更难解决。

被人得罪了,人们往往会发怒。你发怒的时候,要自问:“谁得罪了我?怎样得罪的?我对那个人说了些什么?我本来要说些什么?为什么我没有说呢?”愤怒和心灵受伤者,都应该即刻直接应付。例如哈里和麦克斯两人因为一只狗而大声吵架。哈里首先骂狗,然后埋怨麦克斯的孩子,又抗议麦克斯开的盛大舞会吵闹扰人。其实哈里真正愤怒的原因是上次舞会没有请他。而他和麦克斯说起来都是老朋友。“但是我们所开的并不是真正的舞会,”麦克斯解释说:“只是办公室的同事一起玩玩,所以没有请你参加,难道你就为了那回事?”

倘若有人触怒了你,立刻对他讲明,大多数人都会表示歉意而仍要和你继续做朋友。

愤怒不能适当发泄,就会掉转过来进攻你自己。一个人对自己发怒时,他就发生内疚而对每一件不顺遂的事都归咎自己。例如他可能以为自己未臻理想而使人失望。即使他觉得自己太无能而不敢替自己申辩,他还是可能会私下认为别人对他期望太高而愤恨他们。

李特尔太太一生都任劳任怨地侍奉丈夫和三个儿子。

她总是为他们的幸福甘愿牺牲自己,忘却自己的需要。但她暗自觉得生活空虚,从未做过任何使自己值得自豪的事。最后她开始受怨恨和愤怒的影响,不好好地服侍丈夫和儿子了。

她做事马虎,不愿帮忙。她的行为实是内疚心理的表露,是很多年前就应发出的心声。

李特尔太太很难向家人发脾气,她总以为发怒就表示不爱对方。其实愤怒和爱一样都是人之常情。我们不应把情绪并予以解决应付,然后我们才能过有建设性的生活。

你怎样对付内疚?只要记住大多数内疚来自压抑的愤怒,而愤怒又是因心灵受伤害而产生的,那么解决的办法应该是查出心灵所受的伤害,并找出造成伤害的原因,再把愤怒引回原来它应该发泄的地方。

一切情绪,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绪,都必须等它消了才会好。动感情是消耗精力的。

如果我们把精力花在驱除不愉快的心情上,便不可能有剩余精力来应付生活本身的需要。

排除干扰的制约

假定你正坐在屋子里看书,这时候电话突然响了。基于习惯和经验,这是一种信号,你已经学会了服从。你连想都不想,也没有决定什么,就有了反应。你会从座位上跳起来,走到电话旁。外在的刺激已经使你产生移动,它已经改变你的精神倾向和情势,或者决定你的行动方向。你本来计划看一小时的书,现在由于外在的刺激而突然改变了。

“为了保持平静的心情,”心理学家说:“你不要去接听,不必服从它。只要你愿意,你可以不理它,继续安静地坐着,拒绝反应。”如果心里有这种清晰的影象,可以帮你克服外在的骚扰。想象自己安静地坐着,让电话铃继续响,不理它的信号、不听它的命令。虽然你注意到它,却不服从它。你也要清楚地了解外在的信号对你没有控制力,不能使你移动。你过去服从它,产生反应,纯粹出于习惯。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养成不反应的新习惯。

另外你还要注意你没有产生反应,并不是“你做了一件事”、表现一种努力,或抗拒、挣扎了,而是由于“什么都没有做”——完全放松。你要尽量放松,不去理它,不要听它的使唤。

跟你对电话响声的反应情形一样,我们都被环境里的各种刺激制约,而进行某种方式的反应。“制约”这个词在心理学界是出自巴甫洛夫的著名试验。在试验时他摇过铃声以后才拿食物喂狗,“制约”之后,这只狗听到铃声就流口水。这个过程是:首先摇铃,几秒钟后拿出食物,重复多次以后,这只狗“学得了”听到铃声的反应就流口水,以期盼食物。开始时,这个反应是合理的:铃声表示食物将要来到,狗的流口水就是准备要吃。然而这个过程重复多次以后,不管食物有没有马上来到,只要铃声一响,这只狗就会流口水。这只狗被“制约”,于听到铃声就流口水,这种反应是无意义的,也没有什么目的,但是出于习惯,它还是如此反应下去。

我们受到“制约”的各种环境中,有很多“铃声”或扰人的刺激,而出于习惯我们都不断地反应,不管反应是否有意义。

只要练习轻松,不要练习反应,我们就可以消灭制约的反应。如果愿意,我们可以象电话响的情况一样,学习不理睬“铃声”,而继续坐着“让它响”我们随身必备的关键思想是对自己说:“电话正在响着,但我不是非接不可,我可以让它自个儿响下去。”这个思想将可以“打开”你自己的心理图画——静静坐着,轻轻松松,不加反应,不做什么事,不知不觉地让电话响着。

在消灭制约反应的过程中,一个人也许会觉得很难完全不理会“铃声”,尤其是那些预料不到的电话。在这个时候,借着拖延你的回应,你还是可以达到你的最终目标——消灭制约。

拖延反应,可以扰乱、粉碎制约的自动发生。

当你被惹得要发怒的时候“从一数到十”也是基于这个原则。如果你能慢慢地数,实际你就是在拖延反应,“从一数到十”的确是个好忠告,而不要一味地抑制自己不去发怒、喊叫或捶打桌子。愤怒的“反应”不只包括喊叫或捶桌子,肌肉紧张也是其中的一项反应。如果你的肌肉保持完全的轻松,你不可能“感到”愤怒或恐惧的情绪。因此,如果你的“愤怒感”能拖延十秒钟,并且拖延一切的反应,你就可以消灭自动的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