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友谊是幸福的延伸

1友谊是人生幸福的花朵

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奋进的伴侣。惟有忠诚的情操,磊落的胸襟才能赢得友谊。友谊是信任、理解、诚恳、无私和奉献。

友谊是高尚人格的体现。真正的友谊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友善。这种友谊的特征是:在思想上互相帮助,在品行上互相砥砺,在学业上互相切磋,在事业上互相支持,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它最鄙视的是把人的尊严变成交换价值。

友谊是人生的需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生离不开友谊,事业离不开友谊。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人帮。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朋友的帮助。有了友谊,会使人奋发向上,充满活力;有了挚友就可以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充实思想,修养品德,增长才干,事业成功。有了友谊,就如鱼得水;失去了友谊,就会孤立无援。有了友谊使人生幸福,失去友谊使人生困苦。年轻的朋友都应学会交友之道,获得真正的友谊。

西塞罗曾经说过,人类从无所不能的上帝那里得到的最美好、最珍贵的礼物就是友谊。但是,友谊之花必须要精心呵护。它无法用金钱购买到,因为它是无价的。在生命旅途中,如果你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都忙于追逐财富而疏离了你的朋友,那么当你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蓦然回首时,你不可能指望他们还在原来的地方等你。

只有那些珍视朋友的人会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和呵护友谊。或许与把全部时间投入到追逐金钱中相比,他会因此而少赚一点。但是,你是宁愿拥有更多情投意合的朋友、忠诚的朋友、信任你并会在你面临最险恶的逆境时全力支持你的朋友,还是愿意拥有更多的冷冰冰的金钱呢?还有什么能比一大群有头脑的、心地正直的朋友更能够丰富我们的人生呢?

有许多人认为,友谊是一件单方面的事。他们欢迎朋友们的到来,对朋友的拜访感到高兴;但是,他们很少想过自己也应该有相应的回访,或者是很少花费心思去考虑怎么样才能使友谊的纽带更紧密。而事实在于,互相往来和互相回应是友谊的根本。

不管你的学识是多么的渊博,也不管你的成就是多么的辉煌,如果你不和他人的生活保持紧密恒常的联系,如果你不变得更善解人意和乐于合作,如果你不真诚地对他人的生活感兴趣,如果你不分享他人的快乐并分担他人的忧愁,那么,你仍然只能过一种孤单寂寞、没有朋友的生活。

友谊伴随着爱而成长。真正的朋友并不是在仓促之间就可以获得的。愈是年代久远的酒愈香醇;朋友也是如此,越是那些从少年时候起就陪伴着我们游戏哭笑,跟我们肩并肩一起走过人生风风雨雨的老朋友就越珍贵。

如果你有这样一位情深意厚的挚友,永远不要忘记对他为你所做的一切表示感激之情。你可以通过真正关心他的生活和事业来进行回报,让你的行为成为他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朋友为我们做出了能做的一切,我们也当涌泉相报。再也没有比朋友之间的心存感激、感恩图报更重要的了,而忘恩负义、冷酷无情则是友谊最致命的杀手。

真正的友谊是极其罕见的无价之宝,当你有幸能够拥有它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地珍视和呵护它,不要做任何有可能玷污友谊的事情,因为破碎的友谊对双方来说都会在有生之年留下无尽的遗憾和后悔。

真正的友谊说到底更多的是建立在互相尊敬、仰慕以及双方心灵的息息相通上的,而不是一时的狂热和情绪化的冲动。如果对朋友的爱超出了一定限度的话,往往会无原则地丧失公正和真实性,而最终的结果就是朋友之间很可能闹翻,或者是反目成仇。因此,最深厚的、最持久的、最牢固的友谊还是那种建立在原则、尊敬、仰慕和尊重基础之上的友谊。

“如果在地狱里的某个地方,我所有的朋友都在那里的话,我宁愿下地狱;同样,如果我的朋友们被扔在无穷的黑暗中时,我宁愿不要任何我在书上看到过的天堂。”这是令人尊教的迈诺特·萨维奇在作题为“友谊”的演讲时发出的惊人之语。

博维说:“虚伪的朋友就像我们的影子一样,当我们在阳光下行走时他们紧紧跟随着;而一旦我们步入黑暗时他们就立刻离开了我们。”

真正的友谊则不是这样的,不管我们是在阳光下还是在阴影中或黑暗里,他们永远都追随在我们的左右。

交友能力是对个性的一种重大考验。我们本能地信任那些以忠诚于朋友而知名的人,不管朋友是身处顺境或逆境,他们都能够一如既往地保持忠诚,这显示了他们身上拥有某些高尚珍贵的品质。通常来说,我们可以信任一个永不对朋友背信弃义的人。那些缺乏忠诚的人是不具备拥有伟大友谊的潜质的。

毕竟,一个人的成功难道不应该由他所交的朋友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吗?因为不管他积聚了多么庞大的财富,如果他没有众多朋友的话,那在他身上的某些地方肯定是存在巨大缺陷的,这样的人缺乏所谓的纯正品质。孩子们必须接受这样的教育,即这个世界上最神圣的事物就是一个真正的朋友,他们必须从小接受训练来培养交友的能力。这种训练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代替的,它将极大地丰富他们的个性,有助于发展优良的品质,并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甘美。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美好的东西之一就是他拥有许多忠诚而真挚的朋友。正如罗伯特·史蒂文森所说的:“如果他还有一个朋友的话,这样的人决不可能是一个无用之辈。”

如果灵魂里充斥了卑劣可鄙的品质,就不可能得到朋友,不可能得到友谊,也就没有人生的幸福可言。

2友谊是怎样炼成的

善于择友是友谊的前提,共同目标是友谊的基石,心灵相通是友谊的桥梁,以诚相待是友谊的纽带,互相尊重是友谊的条件,取长补短是友谊的风帆。

友谊是幸福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友谊之链是如何锻造的呢?

(1)善于择友是友谊的前提

古人云:“君子必慎交友。”孔子则把朋友分为益友与损友两类。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可信的人交朋友,同见识广博的人交朋友,便有好处;同那些心术不正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诋毁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便有害处。明代苏浚在《鸡鸣偶记》中讲:“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合,患则相倾,贼友也。”意思是说:道义相互砥砺,过失相互规劝的是“诤友”;能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是“密友”;甜言蜜语和相互倾轧者乃属于“昵友”、“贼友”。

“选择朋友一定要谨慎!地道的自私,会戴上友谊的假面具,却又设好陷阱来坑你。”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啊!因此,交友之道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善于择友,要“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

(2)共同目标是友谊的基石

人生最重要的是对事业的追求,交友也要以共同的目标为基础。我们结友是为了祖国兴旺、人民幸福和事业的成功,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宋人欧阳修说得好:“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朋党论》)他还说,以同利为朋者为“伪朋”,“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之交,利寡则散。”实践证明:势利之交,难以久远。如果没有共同的思想目标,就不会有共同的语言,更不会有共同的行动。只要有共同的目标,虽然不在一起,也能“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相反,即使天天在一起,也不会结成至交。古人讲:“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真正的友谊不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而是要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3)心灵相通是友谊的桥梁

只有心灵相通,才能成为知音,使友谊达到完善的程度。在友谊中,两颗相通的心叠合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浑然一体,是最动人的。《列子·汤问》中讲了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俞伯牙精于弹琴,而钟子期善于欣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就像见到了巍峨壮观的泰山!”伯牙凝神片刻,情意在流水,钟子期就击掌赞叹道:“妙极了,如同汹涌奔腾的长江大河!”俞伯牙遂引钟子期为知己,结下了深厚情谊。子期死后,伯牙“五内崩裂,泪如泉涌”,在子期墓前把琴摔碎——“子期不在对谁弹?”

(4)以诚相待是友谊的纽带

朋友之间必须做到以诚相待,友谊之花要用真诚去编织,用实情去浇灌,才能地久天长,永不枯萎。春秋时的“管鲍之交”就是以诚相待的典范。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鲍叔牙因对管仲处处礼让宽容遭人非议,却仍替管仲说话。管仲见鲍叔牙对自己如此宽厚、慈爱,便衷心地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子也。”鲍叔牙对管仲不只是宽厚、慈爱,更是深知管仲的才华,遂将他推荐给齐桓公。齐醒桓公任管仲为齐国的国相,鲍叔牙自己则甘心做管仲的副手。更可贵的是,管仲当年老力衰之际,在君王面前并不推荐鲍叔牙为相,而是推荐隰朋为相。这件事由易牙传到鲍叔牙耳中,他还在鲍叔牙面前责骂管仲不义,不料反遭鲍叔牙的责备鲍叔牙不但不怪罪管仲,反而称许管仲的大公无私。像管仲、鲍叔牙这样的友谊,才真正是挚情和挚友。

(5)尊重人是建立友谊的条件

人与人的交往,感情很重要。善结良缘就要尊重人,理解他人的细腻情感。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人权,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试想,谁愿意与一个自命不凡、盛气凌人、冷若冰霜的人交朋友呢?

(5)取长补短是友谊的风帆

朋友之间要充分肯定和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又要直言相劝和指出对方的缺点。这样可以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使自己在友谊之舟上扬起风帆,破浪前进。俗话说:“玻璃与金子相会,便有宝石的光辉;愚人与智者接近,也会变得聪明。”朋友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把朋友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本事就会更大,人格也会日臻完善。

我们应以高尚的人格去追求友谊,珍重友谊。怀着爱心而播种,怀着感情而耕耘,这样便能怀着喜悦去收获。

3朋友多了路好走

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乏味的、不可能幸福的人生,也是孤独可怜的失败人生。

中国人喜欢交朋友,人人都有自己的朋友。

有人称朋友是“知己”,有人称朋友为“知音”。

古希腊盲诗人荷马说:“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寓于两个身体,两个灵魂只有一个思想,两颗心的跳动是一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这样的好朋友。在马克思的著作里渗透着恩格斯的智慧和辛劳,在恩格斯的论著中同样包含着马克思的智慧和辛劳。他们的著作被人们赞誉为友谊的结晶。法国工人运动领袖、马克思的女婿保尔·拉法格说:“当我们回忆恩格斯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时想起马克思;同时,当我们回忆马克思的时候,也就不免会想起恩格斯。他们两人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简直是不可分的一个人。”

巴金和冰心之间高尚、优雅的友情,完全出于志同道合。他俩结成的“君子之交”,像水一样晶莹透亮,被誉为“纯洁友谊的象征”。

会交朋友的人,不仅知道哪些人该交,还知道哪些人不能交。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成名以后,不忘两位黄姓朋友的帮助,用“黄扶”作为自己的别号。真正的患难之交,就是相互携手,你挽我扶,共度人生厄运,共攀理想的高峰。

一个人要想得到好朋友,自己先要够朋友。把朋友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像做自己的事一样做好朋友的事。恩格斯说:“我高兴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我甘愿当好第二小提琴手。”

人们历来重视朋友,是因为人们需要朋友。在大庭广众,他能维护你的尊严和声誉;在僻静之处,他能指出你的缺点和错误。你富有时,他不求什么回报;你贫穷时,他会解囊相助。你成功时,他会为你祝福,为你快乐;你危难时,他会将支持和鼓励无私地给予你。你心情烦恼时,他会给你送来抚慰,让你欢笑;你得意忘形时,他会向你泼点冷水,让你清醒。他体贴你,而又不占有你;他关心你,而又不约束你。

人的一生,可以没有金银财宝,也可以没有高官厚禄,但不能没有朋友。没有朋友的人生,是残缺不全的人生,是孤独可怜的人生。

4人生需要交真正的朋友

真正的朋友之间的友谊,是不能继承、馈赠或破坏的。只有努力为别人效力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朋友。

结交朋友不可强求,只要两厢情愿就可以结为朋友。朋友不管属于何种类型,双方必须有共同的基础,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既然结为朋友,就应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朋友能为你事业的成功助上一臂之力。

但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朋友都靠得住。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是在选择交友对象时,一定要慎重,要识得、识准庐山的真面目,首先要交上好的朋友;二是一旦我们交上了那些“弄虚作假”的冒牌朋友,绝不可藕断丝连,当断则断。其实,这正是针对我们自身的素质提出的两个问题。我们只有面对现实,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交友素质并将其充分地展现出来,我们才能交得真朋友,交得好朋友。

要成为真正的朋友,必须有共同的理想和抱负、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要志同道合,否则,就失去了建立友谊的重要基础,即使成为朋友,最终也会以分手而告终。

三国时代的管宁和华歆同窗求学、同席读书。管宁志趣高洁,把势与利看成粪土一般。而华歆则迷恋金钱、趋炎附势。管宁不愿与华歆为伍,把席子从中割开,两人分坐,以示绝交。两人绝交的原因并不复杂,实际上就是两人的志趣不同,可以说是背道而驰。华歆迷恋金钱、趋炎附势,是个十足的势利眼,这类人的眼睛总是向上,总攀高枝、抱粗腿,无非是要沾点光,捞点好处,如果对待朋友也是如此,那说明并没有真情。

像华歆这样的人很多。古代有一位翟公,官居廷尉之职时,宾客盈门,待他被罢官后,宾客均作鸟兽散。后翟公恢复廷尉之职时,宾客们又都回来了。翟公感慨万千,挥笔题词于门上:“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能;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种势利之交在今天也大有市场,一些人就是专好结交社会名流,趋炎附势,借以谋私。这种交情,毫无真情可言,表面上那些礼节客套、甜言蜜语,全是一些虚情假意。更有甚者,明是一把火,暗中一把刀。这样的交情,还是早早断了为好。如果只是碍于面子,不愿断交,那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志趣不同,特别是势利之交不可取。近现代史上的文化伟人鲁迅先生,早年与林语堂关系十分密切,可后来林语堂声嘶力竭地提倡什么帮闲文学,鲁迅先生对此绝不迁就,对他一再提出批评。一旦事实证明他们之间的原则性分歧无法弥合,鲁迅先生就毫不犹豫地与林语堂分道扬镳了。

志不同、道不合而断交,这是正常的事情,但要做到平平静静地与朋友绝交不是容易的事。在与朋友绝交时不应说他人的坏话,因为这样一方面等于承认自己没有交友的眼光,根本看不准交友的对象;另一方面说了别人的坏话,别人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反唇相讥,这对双方都没有好处。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择友漫无目的,只要在一起饮酒,便称兄道弟,视为密友,这种酒肉朋友其实是靠不住的。一旦遇事翻脸,立即口出恶语,互相谩骂不休,成为仇人。所以交友时,一定要慎重,即使绝交了也不要恶语伤人。否则,你就是没有风度之人,没有人敢接近你。

总而言之,结交朋友是非常重要的。交上真正的知心朋友,他们会为你在事业上的成功助上一臂之力;交上不好的朋友,你可能会因此而悔恨终身。

人们只有在全面提高并充分地展现自身素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纯真友情的拥抱。

5交友之道贵诚重信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守信是为人的优秀表现。贵诚重信是友谊的基石,因为每个人都喜欢真诚守信而厌恶谎言和欺骗。

人生在世,觅得一个知心朋友,千金难易。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与瞿秋白交友后,所赠之联。的确,千金难易,知己难求。

朋友交之莫逆,成为知己后,会在你成功之时祝福你,在你困难之时宽慰你,在你忘形之时提醒你,在你灰心之时鼓励你。酒可以一起畅饮,歌可以一起豪唱,斯世如此,夫复何求!

要想在茫茫人海中觅到朋友,找到知己,除了不可解的缘分外,最最重要的还要靠自己的修养和努力,靠自己内在的潜质,来展现自我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比较容易为人欣赏的人,这种欣赏当然包括容貌和风度,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和修养,例如宽广的胸怀、善解人意等等。

古人云:“巧诈不如拙诚。”“巧诈”是指姑息而表面掩饰的做法。巧诈乍看之下,好像是机灵的策略,但是时日一久,周围的人就会明白你是个什么样的人。相反地,“拙诚”是指诚心地做事,行为或许比较愚直,但是会赢得大多数人的心。因此,与其运用巧妙的方法欺瞒他人,不如诚心诚意地对待别人。

为人诚实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获得很多朋友,能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你的生活、工作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为你事业成功打下基础。为人诚实也就是以诚相待,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对朋友不虚情假意,也不口是心非,更不对朋友施小聪明、坏心眼。

对待朋友,只有以心换心,将心比心,才能得到终生不渝的友谊,故人云: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心诚则朋友至,不仅如此,人有信亦同样将心比心,求得知己。讲求诚信是交友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与人交往要重信。和朋友交往中,要取得朋友的信赖,得到更多的朋友,就应该言行一致,信守诺言,言必行,行必果。

孔子常曰:“人而信,不知其可乎!”所以古人择友,信在首要。

东汉时期,山东人范式和河南人张劭在太学期间是好朋友。学成分别时,两人约定重聚,地点是张劭家,并定下了具体的日期。两年后的这一天,张劭禀告母亲说,他的同学要来,希望母亲准备一些酒饭。张劭的母亲不相信,说两地相距这么遥远,你肯定他今天一定到?

果然,范式如期而至。张母叹道,范式真是个讲信义的君子,与他订交,不会有错!

后来,张劭得病死了。下葬的那一天,乡邻们忽然发现远处有一辆车急驰而来,白马素帷,并能听到痛苦的声音。张母说,一定是范式来了!

果真,范式手执麻绳,牵着灵车来为张劭落葬,说:“去吧!元伯,生死异路,无法挽回,我和你就此永别吧!”

乡中千余吊客闻言而同声落泪,都说没见过像范式这样正心诚意、信而不爽的朋友。

范式的守信,可谓惊天地,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朋友守信用体现在每一件细小的事情上。不然的话,不守信用,会给朋友关系蒙上一层阴影,使你在朋友心目中的印象受到影响。

战国时,魏文侯非常信守约定。有一次,魏文侯对猎场管理人员说,两天后要到那里去打猎。两天后,文侯与臣子们饮酒,正饮了一半,文侯推杯停了下来,说时候不早了,他要出去。臣子们惊讶道,外面下着大雨,大家在这里畅饮,非常快乐,你为什么要出去呢?还是别出去了!

文侯说,他前两天与管理猎场的人约好了,今天要去打猎的,不管怎么说,不好失约啊!

守信用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是严格遵守与朋友的约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失约。因为失约不仅耽误了别人的时间,打乱了别人的安排,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形象,丧失了自己的信誉。

诚信是为人处事中重要的个人素质之一。只有诚信,你方可获得友谊,寻得真朋友,幸福也才会接踵而来。

6尊重他人等于尊重自己

人人都有受尊重的愿望,而你要实现这种愿望,必先满足别人的愿望;别人感谢你的尊重并还以尊重。这也可喻为一种“投桃报李”。

有人说,要想让别人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首先需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否则你就无法获得成功。可如果你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尊重他人的高度,找到别人的兴奋点、热点,又怎么可能让对方尊重你呢?

尊重别人是一门艺术,更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小事中一点一滴行为的组合,它反映在我们的思想中,却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上。它也是交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记住别人的名字

一位纽约大学的教授早在《影响力的本质》一书出版前的数年,就出版发行了一本《加强记忆面孔及姓名》的书,其中归纳、提出了记忆姓名的价值:

“希望该书能帮助更多的人引起他们的兴趣。商业人士和专业人士在直接与人交往时,倘若能称呼对方的姓名就能获得较友善的反应。若能以一种软性的、活泼的语调,如‘某某先生’来取代诸如‘喂!那边的’此类命令方式或商业口吻,便能取得较佳的合作态度。社会工作者、教师、团体领袖们发现,他们若能记得身旁人们的姓名,则在引发人们的情感时,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刚刚参与社交活动及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发现,记得别人的姓名相当有用,有助于增加与人相处时的自信和自在。”

可见,记住别人名字。这在交友的初期尤为重要。试想,你连对方的名字都记不住,又何谈对他的尊重,又怎能奢望他成为朋友呢?

(2)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在日本有家电视台,每周设有一次关于人生问题讲座的节目,据说收视率要比其他同时段的节目高出许多。

收视率之所以偏高,当然有许多原因。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节目中巧妙的答话,不但使人百看不厌,而且能使人领略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大多数有疑难问题而上电视请教的观众朋友,在开始时多会对解答者所作的各种忠告提出反对意见或辩解,并且显得十分不情愿接受对方所言。但久而久之,不觉对解答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频频颔首称是。见了这些画面,真是比起在电影院中观赏一部电影的感受还要深。

凡电视台主持人或回答者,无不是精挑细选才产生出来的,所以光是听听他们的说服方式就获益不少。

对于不易说服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对方认为你也与他是站在同一立场。通常出现在探讨有关人生问题的电视节目的观众朋友,离婚女子占多数。此时,负责解答疑难者说的一句话是:

“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原谅他的,而且绝不与他分手。”

朋友们,千万别认为话中的“如果我是你”只是短短的单纯的一句话而已,殊不知它能发挥的效力是不可限量的。它拉近了双方距离,在平等相待中也流溢出对人的尊重。

让我们再看看美国心理学专家卡内基是怎样做的吧。

卡内基曾租用某家大礼堂讲课。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租金要提高三倍。卡内基前去与经理交涉。他说:“我接到通知,有点震惊,不过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因为你是旅馆的经理,你的职责是使旅馆尽可能赢利。”紧接着,卡内基为他算了一笔账,将礼堂用于办舞会、晚会,当然会获大利。但你撵走了我,也等于撵走了成千上万有文化的中层管理人员,而他们光顾贵旅社,是你花五千元也买不到的活广告。那么,哪样更有利呢?经理被他说服了。但若是没有开始时设身处地地替经理着想,没有这种对他的人格与职责的尊重,后来的“算账”能否有效,也就很难说了。

关于这一点,让我们共同分享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说过的一句话:“假如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就是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正是基于这种对人的尊重,你才能够得到你与对方的沟通和理解。

(3)热情帮助他人

人在世上,难免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有时甚至会遭受很大的打击,在这种时候,没有人会拒绝别人善意的帮助。“君子不乘人之危”是说,正义的人不会在这个时候再给他人伤口上撒一把盐,把别人置于死地。我们主张“君子好乘人之危”,是指在别人处于危难之时,君子能够挺身而出,伸出援助之手。但这种援助也必须基于对对方的尊重与关爱,而不能将自己视为施予者。

当然,救助或帮助他人是要暂时付出代价的,但是如果从交友之道来看,这点个人利益的牺牲是微不足道的。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尊重他人,也必然得到他人的尊重。友谊就在互相尊重中诞生。

假如不懂怎样去尊重人,请你赶快去学习吧,因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学会如何先去尊重别人。

7得饶人处且饶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朋友的交往中,宽恕与容让是一种大度的体现,既显示了自己的素养,又赢得了友谊,这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人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上,需要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需要与朋友友好相处,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或者说这又要求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我们必须用善良的心来对待一切,必须时时检点自己,做到严以律己;同时,对待朋友要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做到宽以待人。这就是交友要求的素质体现。做到严以律己还不大难,而要具备宽以待人的素质则不易。

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人在性格、爱好、职业、习惯等诸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事物、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不能要求朋友与自己一样,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和经验来衡量朋友的所作所为,要承认朋友与自己的差别,并能容忍这种差别。不要企图去改变别人,这样做是徒劳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焉能无过。宋代文士袁采说过:“圣贤犹不能无过,况人非圣贤,安得每事尽善?”尽管是朋友,但在日常的交往中,但朋友也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或大或小的失误,这时不要动不动就横加指责,大声呵斥,甚至恨不得将他置于走投无路的境地,而是做到乐道人之善,多看到朋友的长处。古人说得好,“无求备于一人”,“宽则得众”。

在朋友间的日常交往中,若朋友未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有什么过错或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切不可坏恨在心。因为怨恨不仅会加深朋友间的误会,影响友情,而且会扰乱正常思维,引起急躁情绪。凡事要站在朋友的角度想想,这样或许能够理解朋友的所作所为。

在朋友交往中,应多看朋友长处、原谅朋友过错、体谅朋友难处,这样友谊之树才会长青,朋友必然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