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彩能预报地震吗
有关地震云的研究历史
世界各国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对地震云的研究我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
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10余个,日本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上百个。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不是地震学者,而是一名政治家,他就是日本福冈市前市长键田忠三郎,他曾经亲身经历过日本福冈1956年的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前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所以他就把这样的云称为“地震云”。
地震云既可以在地震前出现,也可以在地震之后出现。通常,我们把地震前出现的地震云叫“前兆云”或“震前云”;把地震后出现的地震云叫“震后云”。震前云与震后云都具有地震云的形态,但两者是有区别的,主要区别是震前云的结构厚实,有力度。震后云的结构松散,无力度,给人的感觉是有形无实。其空有地震云的外形,但没有震前云的力度。震前云多出现在高空,震后云多出现在低空。当我们看见地震云时,首先要识别它是震前云还是震后云。
地震云与地震的关联
1976年7月27日傍晚,远在日本本洲大偶的真锅大觉教授,发现天空中出现了一条异常的长长的云彩,并用相机拍摄下来。经研究,这条异常的长条云,就是唐山发生地震的前兆云。
1977年12月20日中午前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吕大炯先生在北京密云水库附近的山坡上,从正南方向观测到一条仰角较低东西走向呈灰白色的带状云。吕大炯先生又发现近两日来,基岩电与基岩应变都发生突跳,经过计算,吕大炯先生发布了在日本、阿留申群岛一带,可能于当日21时25分前后发生6.0±0.5级的地震,在次日5时35分前后发生6.8±0.5级地震的预报。结果预报正确,在日本小笠原一带,当日16时56分发生5.8级地震,次日9时6分发生6.5级地震。
很可能,这种地震云不单单是地震的预兆云,而且是直接导致地震的罪魁祸首之一,这种异常的长条状地震云,极可能是在地内强电场的感应下,聚集形成的某种符号的电荷占优势的等离子体云,这种外形似稻草绳状的带状云极可能充当了地内电场电路中的导线,将电离层等离子体向震区另一种符号的电荷占优势的地内电场输送,成为地内正负电荷发生复合放能的“导火索”。
地震云预报地震
1978年3月6日,日本奈良市市长键田忠三郎在举行记者招待会时,他指着北方天空的一缕云说:“这就是地震云,不久将会有一次影响日本广大地区的强烈地震。”就在第二天,靠近日本的大海里果然发生了一次7.8级地震。
利用地震云来预报地震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由于这种方法观察方便,无需任何设备,所以不仅受到专业地震工作者的重视,一些业余爱好者也都跃跃欲试,想印证一下这种方法的正确程度。
作为一种新方法,键田忠三郎也遇到了挑战。日本“地震预报联络委员会东海地区判断会”的专家认为,这种方法只能在社会上引起混乱,没有任何科学价值。东京大学教授荻原尊礼认为,这种方法中讲的地震云纯属巧合。连日本气象厅主管地震问题的专家也说,有的远离日本本土,有的发生在海底数百千米深的地方,其前兆不可能在日本本土上空的大气层中有反应。
地震云的特点
外形呈细长条带状,有时如一直线,有似飞机的尾迹;有时为辐射状,数条地震云交于一点,如一把没有扇面的扇骨铺在空中;有时为干涉纹状,形似人的两排肋骨。
边界清晰,此点有别于傍晚出现的辐射状高积云,也是几条长条形云延长交于一点。
出现的时间以凌晨或傍晚居多。
其云多为无端横出。
其色可怖。
地震云形成学说
热量学说: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引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上升至一定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电磁学说: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形成了地震云。
地球的大气,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简陋的云室,当地球内部产生辐射时,大量穿透力极强的离子穿过地壳进入大气,在适宜的条件情况下,水滴沿辐射轨迹凝聚成云,这就是所谓的地震云。这个假说叫“地震的核爆炸假说”。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地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至今还是个谜。
拓展阅读
辐射状地震云:这种云从某一点向外呈指状辐射,主要出现在早晨和傍晚,由于霞光的关系可以有不同的颜色,云的辐射中心多位于震中的上空。这种地震云可能主要与近距离的地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