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
金星是天空中除了太阳、月亮外最明亮的一个天体。它的亮度最大的时候是-44等,比著名的天狼星(大犬星最亮的恒星)亮14倍。金星比地球离太阳近,它是仅次于水星距太阳第二近的大行星。由于金星是内行星,所以从地球上看去它总是在太阳的附近。不过金星比水星离太阳远些,它离太阳的角度可以达到48°。
由于有时我们可以在黎明前东方夜空中看到金星,有时又可以在黄昏后不久的西方夜空中看到它,所以它既是晨星也是昏星。古代人还以为这是两颗不同的星哩!我国古代称晨星为“启明星”,昏星为“长庚星”。过去就曾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的说法。
因为金星的轨道在地球轨道的内侧,所以金星像月亮一样会出现圆缺朔望的变化。如果用望远镜观测,很容易看到这种位相变化。这种现象是伽利略在1610年最先发现的。
金星是除了月亮外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为4200万千米。但是因为在金星表面有一层厚厚的云层,它像美神披着面纱。人们很难看到那面纱下掩盖着的一切,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不了解金星的真面目。直到人类以新的手段——发射行星际空间探测器以后,才揭开了美神的面纱,使人们对金星有了新的认识。
地球上昼尽夜来、四季循环、气候适中、水源丰富,因而在地球表面青山绿野、鸟语花香、生物繁衍昌盛。真是万物生长竞自由,一片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可是金星上浓厚的云层把大部分太阳光反射回去或漫射开来,因此在金星上就是白天也是不见天日,如同阴沉的雨天一样昏暗。橙色的天空,黄色的大地,四周围都是一个土黄色的世界。地面上高温高压、满目荒凉,分明是一个死寂的世界。根据目前的探测情况,人们已经不指望在金星上找到任何形式的有机体了。
由于金星表面有浓厚的大气层保护,所以相对来说金星上的地形比较平坦,那里不像月球、水星和火星那样有众多的环形山。大部分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度不超过1米的“浮土”,浮土之下是岩石层。当然在金星上也有高原和峻岭。最大的高原在北半球,它长3200千米、宽1600千米,就连我国的青藏高原与之相比也大为逊色。金星上最高的山峰高达11278米,使珠穆朗玛峰在它面前也低了一头。金垦表面有一条跨越赤道纵横南北的大裂谷,这条裂谷长达1200余千米。
金星浓厚的大气主要是由碳酸组成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97%以上,低层大气中的含量甚至达到99%。此外还有少量的氮、氩、一氧化碳、水蒸气、氯化氢和氟比氢等。在距离金星表面30~40千米处密布着厚达25千米的浓云,浓云外面基本上是原子氧。由于金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阻挡红外线向外辐射,形成非常强烈的“温室效应”,把从太阳来的热都封闭在大气层之下。所以在金星的表面温度很高,能达到摄氏465~485度。而且是不分地区、季节、昼夜总是这么闷热。
地球上的天空是蔚蓝色的,金星上的天空却是橙色的。据前苏联科学家分析这是因为金星的大气和云层太厚,它吸收了太阳光谱中蓝色部分,使得照在金星大气低层和地表的光呈现为带有橙绿色调的黄光。由于浓密的大气所造成的“在气折射”现象是金星上最奇特的一景。有人认为这种折射现象在金星的“地平线”附近,可以使太阳的光线发生180多度的弯曲。因此在金星上欣赏“西山日出”时(金星是逆向自转的,所以在金星上太阳是从“西方升起”的)一定可以从不同方向,甚至是背对着太阳的东方,都能够看到初升的太阳。由于大气折射现象也使金星上的白天要比黑夜长得多。
关于金星的内部结构还没有直接的资料,从理论上推论得出:金星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相似——有一个半径约为3100千米的铁-镍核心;中间是由硅、氧、铁、镁等的化合物组成的“幔”;最外面一层主要是由硅化合物组成的很薄的“外壳”。
最后我们说说金星在太阳系中的运动。金星距离太阳为0723天文单位,约108亿千米。金星的公转轨道是一个很接近圆形的椭圆,轨道倾角为340。金星在公转轨道上以每棚5千米的速度绕太阳旋转,一个金星年大约为2247个地球日。在绕日公转的同时金星本身也在不停地自转着。金星是太阳系内唯一的一个逆向自转的大行星,它自转的速度很慢,需要经过243个地球日才自转1周。金星的公转和自转的合运动造成金星上的一昼夜长达117个地球日,换句话说,在金星上不到两个金星日就是一个金星年。
1年里只有2天,这也可以算是一个“宇宙奇观”吧!
飞向金星
我国古代,通常把出现在傍晚西方天空的金星叫做“长庚”,把清晨出现在东方天空的金星叫做“启明”。金星反射太阳的光比较强,是天空最亮的行星。我国古代以“太白”、“太白金星”之类的名称,表示金星白皙的光辉。在西方,它也有“启明”的称号。由于金星在比太阳出地平要早,因此把它说成是“阿波罗”太阳神的先驱和使者,在“神车”的前面奔驰着。也把它称做“维纳斯”,维纳斯是爱和美的女神的名字,象征着甜蜜和爱情。
20世纪初,有的科学家已开始研究利用行星反射太阳的各种颜色的光,包括人的眼看不见的紫外线或红外线去拍摄行星的表面。能把人眼看不到的细节,在紫外片上反映出来。在1921年,弗拉马利翁天文台的凯尼塞,是历史上最早拍得金星照片的人。1926年,光学家罗斯利用紫外底片拍摄出金星的照片。在照片上面有宽阔的暗条纹,而且条纹的位置每天有所不同。这说明金星大气是在迅速地变化着。1950~1954年,柯伊柏在美国麦克唐纳天文台,又成功地在白天用紫外底片拍摄了金星的照片,他把拍得的照片投影到白色的球体上进行测量,获得了金星北极的坐标。柯伊柏还认为,条纹与金星的赤道是平行的,这标志着金星绕轴自转比较快。
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向金星发射行星际探测器以前,金星还是颗得不到谜底的行星。人们对金星有过很多的推测,如1790年,德国天文学家休莱达认为,如果观测金星,就可以看到云间不时出现闪光,在金星表面有一座高4万米左右的火山,也有人认为这种闪光,是金星人送给地球的信号。1958年,前苏联的菲增科提出另外一种看法,认为这种闪光可能有如地球上极光一类的东西,所以金星的夜晚比地球上明亮得多。
对金星表面的情况,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提出,金星表面的所有东西都是潮湿的,由于高温,植物生长快,因此生物的寿制艮短。他还认为,金星和地球上25000万年前的状态相同,在金星上生长着茂盛的高达10来左右的蕨类植物,在森林里生活着像蜥蜴那样的爬行类动物。到1928年,美国天文学家罗素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在金星的表面,完全被红色或黄色的沙漠所覆盖,天空中也充满尘埃。1929年,美国的菲甫尔和明泽尔又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认为金星表面到处是海,没有大块的陆地。当时的英国天文学家霍伊尔支持这一看法,他补充说:“金星的每,不是普通的海,而是石油海”。可见,当时人们对金星的看法各有不同,但谁也没有有力的证据来说明白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从20世纪印年代以来,美国和前苏联向金星发射了不少行星际探测器,去探索金星的秘密,寻找新的答案。飞向金星的第一个探测器,是美国在1962年8月27日发射的“水手2号”行星际探测器。它在当年的12月24日到达离金星34833千米的上空。1967年6月12日,前苏联发射了“金星”4号行星际探测器,在当年的10月18日第一次闯入金星的大气层,在金星的表面上软着陆,1975年6月8日、14日,发射的“金星”9号和10号行星际探测器,分别在同年的10月22日和25日,在金星上软着陆。传回来金星表面的全景照片,这是对金星表面的第一次拍摄。1978年,美国发射了“先驱者——金星”1号和2号,前苏联又发射了“金星”11号和12号行星际探测器。这4个都在当年12月到达金星附近,共发出7个着陆舱,降落到金星的表面,对金星进行了综合的科学考察,取得了不少新的资料,为人类了解金星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1颗行星。它和地球十分相似,可以说是孪生兄弟。金星也是一个具有大气层的固球体,它的大小、质量、密度和地球接近。金星的半径为地球赤道半径的95%,质量为地球的815%,平均密度为地球的95%。金星没有卫星。
金星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0723天文单位,它以每秒35千米的速度绕太阳运行,公转周期为2247日,它同地球的距离变化相当大,当金星运行到太阳背面时,离地球有257×108千米。当金星运行到太阳前面时,离地球有4×107千米。有时,人们会看到金星从太阳圆面上经过,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金星凌日”。在金星环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从望远镜中可以看到金星也像月亮一样的位相变化。在望远镜中观测金星,最好的时间是白天,因为在夜里,金星的眩目的光辉常常使人分辨不清它的周界。金星除公转外,也有自转。但过去对金星自转的问题争论很大,有的人测得它的自转周期是23时20分,有人认为是11天或24天,甚至有不少人把金星一直当作“同岁自转”,即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是一样的都是255天。
经过对金星的长期观测和实际探测,科学家们公认,金星的自转轴几乎垂直于它的轨道平面,南北极的方向相反,像是倒立着的。金星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从东向西逆向自转的大行星。如果站在金星上揭开云层看太阳,就会发现太阳从西方升起,向东方落下去。金星的自转周期是243天。金星的公转和自转两种运动组合起来,金星上的一昼夜就为117天。这就是说,每隔117天太阳才能从西方上升一次。金星上一个白天,相当于地球上的58天半。在一个金星年中,太阳只有两次西升和东落。
在金星上空,有一层大气包围着。这层大气和地球上空的大气不同,金星的底层大气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组成。在距金星表面30~40千米的大气中,有一层厚度达20~30千米的浓云,遮满了整个金星的上空,像是遮住了“维纳斯”面庞的面纱,使人们看不到金星的表面。而金星的上层大气,主要由原子氧组成的。金星云则是由含有大量浓硫酸、微量的盐酸和氢氟酸的雾形成的。
金星的气压是地球的90倍,相当于地球上海洋里900米深处的压力,即在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要承受90千克的压力,看来无论你有多么坚硬的骨骼,都是无法忍受的。
金星上层的大气,约以每秒100米的速度沿着与自转相同的方向,环绕金星运动着,约每4昼夜绕金星转1周。像这样高速的风,在地球上只有在狭窄的气流中才能遇到。云层被急速而复杂运动着的大气拉成长条形。在金星的大气中,有极为频繁的闪电,有时在5分钟内闪电多达100次。前苏联发射的“金星4号”行星探测器着陆后,还曾记录到一个持续达15分钟的大闪电。
金星浓厚的大气和云层,笼罩了整个金星,像是温室一样把热量封闭住。所以,金星上的温度很高,甚至高达465℃~485℃。这样的高温,足以使锡、铅、锌之类熔点低的金属熔化。金星上也没有昼夜和四季的变化,更没有地区温度的差别。但据行星际探测器探测得知,北极区反倒比赤道区热40℃。看来,在金星的表面,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地面上的岩石都是灼热滚烫的,而且在金星的表面没有找到一滴水。
对于金星的表面情况,美国发射的“先驱者——金星1号”,用雷达装置对金星表面93%的地区进行了扫描观测,根据所获取的雷达数据,通过计算机加以处理,已绘制出了从南纬63°到北纬75°的金星表面地形起伏图。美国在1980年4月底公布了这幅图。可以说,它是目前人类所掌握的第一张金星地图,使我们看到了从来观察不到的金星表面。
金星的表面较为平坦,不像月亮、水星那样布满了环形山。在大部分地区的表面都覆盖着一层不超过1米厚的“浮土”。金星上最大的高原比我国的青藏高原面积还大2倍,还有一座主峰达11278米的高山耸立着。金星上没有海洋,但科学家们为了确定金星表面高原和山脉的“海拔”高度,选择了一块半径为6050千米的平坦区域,把它当成假设的海平面。在赤道区有一些像火山口那样大而浅的圆形圈,还有一条从南向北穿过赤道的大沟谷,长达1200千米。
总之,金星上具有很高的温度和很大的压力,没有一滴水,而且非常缺氧,满目荒凉,是一个死寂的世界。即使任何有机生命体能侥幸闯入金星,顷刻间也会在高度强温下化成一缕青烟。所以它绝对不是人们所幻想过的“维纳斯”的形象。
最亮的行星——金星
金星是全天第一个耀眼而明亮的星。它紧靠地球轨道里面旋转,当它接近地球时,足有负四、三等星的光度,超过一等星百倍以上的明亮。它在黎明时出现在东方的天边,傍晚时又出现在西方的天边,自古以来,人们就叫它为启明星或长庚星(表示天将黎明或长夜来临的意思)。
西方把维纳斯(美和爱的女神)这个美名,送给了她,表示对她的赞美。上面说过,金星是全天第一颗亮星,为什么这样亮呢?
原来从地球上看金星,也和水星一样,只能看到它全身的一部分。
金星的半径是6110千米,远远大于水星,仅小于地球4%。当它最靠近地球时,距离才有4000万千米。像这样大而又这样近的天体,在地球周围是没有的。
以上所列举的事实,就是金星格外明亮的原因之一。其次,包围着金星表面的云雾,它反射太阳光的本领,也是很强的。
这种云雾,能反射59%的太阳光。因此,即使用望远镜去看,也只能看到茫茫一片耀眼的白光。金星完全被这种极厚的云覆盖住了。
金星大气的性质
包围着金星上的大气和地球上的大气有很大的不同。
地球上的大气,大部分是氮,占78%。其次是氧,占21%。二氧化碳极少,仅占003%。但是金星上的大气却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1967年6月12日,前苏联为了探索金星世界,发射了重1600千克的“金星4号”探测器。美国也不甘示弱,两天以后的6月14日,发射了重245千克的“水手5号”探测器。
这些探测器从地球飞越3亿数千万里的长途到达了金星附近。同年10月18日,“金星4号”的密封舱(装有测定器等的容器)用降落伞在金星表面着陆成功。
紧接着于19日,“水手5号”也飞越了距金星4000千米上空。这两个探测器,都详细地探测了金星世界,并把探测的结果用电波发回到地球。
先来看一下大气的成分。据“金星4号”的观测,90%~95%全是二氧化碳。“水手”5号探测的结果是,二氧化碳占72%~78%。二者的观测结果表明,金星上的大气含有这么多的二氧化碳,地球简直无法和它相比。
高温和高压的金星
谁都知道,金星比我们的地球更靠近太阳,所以它的温度特别高。金星要比地球吸收太阳的热和光,约高2倍。那么它的温度比地球到底高多少呢?
据“水手5号”的观测,金星表面的温度为260°以上,而“金星4号”则又测出270°的数字。像这样一个高温的地方,如果人类进到这里来,岂不一下子就给烤焦了吗?
根据这些探测器还得知,金星表面的气压为15~22个大气压,真是高得惊人!看来金星表面不仅是热得不得了,而且是覆盖着的很厚很重的大气,也压得令人受不了。
二氧化碳层在红外线通过之后,具有把红外线抓住不放的性质。在金星上,从太阳发出来的红外线(热线)比地球多2倍,而且金星上的大气又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能够留住热线的热量。
金星上的云层,也能拦住热线的逃跑。根据以上列举的条件,金星上的大气中,一定积存着大量的热。但是,把以上各种条件统统考虑进去,通过计算,金星表面的温度也不会高到270°。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狂热的大风
金星的表面,有如古时的地球,火山到处爆发。伴随着火山爆发,二氧化碳和热量就从金星内部喷了出来。总而言之,金星不仅从外部吸收太阳热量,也从内部散发热量,两者加在一起,就造成了270°的高温。由于散布极广的火山,连续不断地大爆发,在大气中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流。
随着对流的进行,就引起了狂暴的大风。根据前苏联科学家们的说法:在金星世界里,整年不停地刮着6倍于地球上台风那样大的大暴风。地球上这点风暴,如果和金星相比,那实在是相形见绌了。
金星的观测
观测金星比较容易,只要用一个8倍的望远镜就能够看得相当清楚了。金星和水星一样,都属于内行星,所以我们看它也有盈亏圆缺的变化。当金星公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且掠过太阳圆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金星凌日”的现象。但是,发生金星凌日的机会比水星凌日还要少,下次金星凌日要到2004年6月8日。
金星和水星一样,孤零零地没有卫星。
荧荧似火的火星
一提起火星,有人也许想象那上面一定很热很热,如同《西游记》里描写的火焰山那样,烈焰腾空,热浪灼人。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假如你到了火星上,不仅不会感到热,相反地会觉得冷得吃不消哩!
火星离开太阳比地球远,它从太阳得到的热量比地球少,所以,那里的平均温度比地球要低30°以上。在火星赤道附近,中午时候也只有20℃左右;晚上温度很快下降,最低到零下80℃。火星的两极地区温度更低,在漫长的极夜,最低温度能降到零下139℃。
这就奇怪了!这样一个寒冷的星球,为什么要给它起名叫火星呢?因为它看起来是红色的,荧荧似火,漂浮在遥远的太空之中,位置又不固定,亮度也不断变化,令人迷惑,所以,我国古代人叫它“荧惑”。在古代罗马,人们从它的颜色想起了血与火,就用战争之神“玛尔斯”来命名它。
火星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在地球轨道的外面,是所谓外、行星。它离开太阳时远时近,远的时候248亿千米,近的时候206亿千米,平均距离2279亿千米,离地球的最近距离只有5600万千米。
既然是外行星,火星的公转轨道当然比地球公转轨道要大,偏偏它又跑得比较慢——每秒24千米,于是火星的公转周期就比地球的公转周期长得多,火星上的1年几乎等于地球上的2年,大约687天。它自转1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37分,火星上的昼夜几乎跟地球上的昼夜相等。
另外,火星和地球一样,它的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平面斜交成一个角度,这就使它也有四季的变化,只是每一季的延续时间差不多是地球上的2倍。
和地球相似,火星上也存在大气,但是比地球要少,火星大气的压力大约只有地球大气压力的1/100。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碳,大约要占总量的95%以上。另外还有2%~3%的氮,1%~2%的氩,以及一氧化碳和氧等。水汽的含量很少,只有地球大气层中水分含量的172000。
那么,在温暖潮湿的季节里,是不是也会降点雨呢?有些人这样想过,认为火星上能够降雨。因为人们用望远镜观察火星,发现火星的两极戴着白色的“极冠”,这极冠的大小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北半球是冬天时,北极冠增大,这时南半球是夏天,南极冠缩小;当北半球是夏天时,情况正好相反。极冠的这种变化,使人想到它可能是巨大的冰层。夏季极冠缩小,说明它正在融化。冰层融化了,大气中的水蒸气不就多了吗?水蒸气一多,不就有可能降雨了吗?
但是,事实证明极冠并非全都是真正的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二氧化碳凝结而成的干冰。极冠里到底储存着多少水,现在还很难估计。再说,即使极冠里有很多水结成的冰,但因为火星上的气压低,所以冰遇热会直接升华成为水蒸汽,水蒸沁遇冷又直接凝结成冰——火星表面是没有液态水的。如果火星大气中的水蒸汽都凝结成水,平均分布到它的表面,也只有1%毫米那么厚,比地球上最干燥的沙漠地区还少100倍。
由此可见,火星表面是多么干燥啊!
飞向火星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空间探测器来对天体进行考察。从1964年到1977年,美国陆续对火星发射了“水手号”和“海盗号”两个系列共8个探测器,其中特别是1971年11月,“水手9号”对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区域照了相,从而使人们对火星的表面有了比较完整、清晰的认识。1976年7月和9月,“海盗1号”和“海盗2号”先后在火星表面软着陆,它们给火星表面精细照相,采掘土壤样品,搜寻有没有有机分子,特别是为探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进行了直接生物学化验。同时,前苏联也发射了一系列命名为“火星”的空间探测器,研究火星和它周围的空间。所以这些探测器,给我们带来许多关于火星的新知识,大大丰富了人们对火星的认识。
火星表面有明有暗,明亮的区域,约占火星总面积的75%,人们把那里叫做火星的“大陆”或“沙漠”沙漠部分被红色的硅酸盐、铁的氧化物和其它金属的化合物覆盖着,所以呈现出红色,火星也就成为太空中的“红色国土”了。比较暗的区域称为“海”、“海湾”、“湖”等等。这些“海”、“湖”同月球上的“海”、“洋”一样,名不副实,里面一滴水也没有。
火星的地形比较复杂。南半球分布着很多环形山,几乎可以跟月球相比;北半球的环形山比较少,相当平整。火星上最大最古老的环形山叫“奥林匹斯山”,直径600千米,中央峰顶要比周围平地高出26千米,是地球上最高峰的28倍,也是人类已知的最大火山。火星上有已经停止活动的死火山,还可能有正在喷发的活火山。北半球有许多火山的熔岩,分布达几百千米,有些火山区有深陷的悬崖和裂纹。“海盗2号”上的地震仪还曾经记录到一次火星上发生的地震——“火震”,震级约为3级。火星上的火震要比月球上的月震频繁一些,但远远没有地球上的地震那么经常和强烈。
火星是个荒凉死寂的世界,别说没有活蹦乱跳的动物,就连苔藓一样的低等植物也杳无踪影。在地球上看到的那随着季节而变化的暗区,原来是火星上经常发生的“尘暴”。大风一起,飞沙走石,大量的尘埃被风卷起来,带到各个地方,往往一刮就是几个月。
“水手9号”也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异的事实;火星表面不存在液态水,却有着很长很宽的干涸河床,最大的约1500千米长,60多千米宽!大小干涸河床竟有几千条!
河床是水流的产物,这干涸的河床告诉人们:火星在历史上一定有过一个温暖多雨的时期。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以设想:那时候,火星上蓝天白云、气候宜人、河水奔流、生气勃勃。后来,在漫长无情的岁月中,也许由于火星倾斜角度的变化,或者由于别的什么原因,火星表面变冷了,干燥了,一部分水分解为氢和氧逃离火星,一部分水则渐渐凝聚到火星表面,并且渗到地壳之中。结果,生机繁荣的火星也就慢慢地变成了一个荒凉的世界。
如果这个设想是正确的,那么火星上就应当有生命的遗迹,或者有能够适应火星现在环境的低级生命形式存在。有人在地球上布置了一个模拟火星环境的实验室,把大气成分、温度等条件弄得完全和火星上一样,实验证明,某些苔藓类植物和微生物是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生存的。
但是到现在,人类还没有得到火星上有生命和有生命遗迹的任何消息。恰恰相反,从“海盗1号”和“海盗2号”在火星表面采掘的土壤样品和进行的生物学化验看来,火星上是没有生命的,既没有最简单的微生物,也没有生命基础的有机分子。
当然,最后结论还没有得出,因为火星大着呢,那一点土壤样品不过是沧海一粟。也许在火星的其它地方,也许在深入几米的地下,隐藏着的生命在悄悄地生息繁殖哩!
每当半夜火星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它那红色的光辉好似远方的火炬,很引人注意。我国古代称它为“荧惑”。古代罗马把火星特有的红色理解为血红色,并用战神玛尔斯的名字来称呼它。
由于人们非常熟悉地球上的环境,在观测火星的过程中,有的观测者就很自然地联想到火星在许多方面都与地球很相似,有可能存在“火星人”。这些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
地球自转1周需要23小时56分钟,火星是24小时37分钟,火星与地球的昼夜长短差不多。
地球的自转轴和它的轨道平面交角为66°33′,火星是66°48′,所以火星与地球一样也有四季的变化。所不同的是火星的1年(绕太阳1周)比地球的1年长近1倍。这样,火星上的每个季节也比地球上的每个季节差不多长1倍。而且,从望远镜中看火星,随着季节的更替,火星的表面也有颜色的变化。
地球的两极覆盖着冰雪,火星上也有白色的极冠。从望远镜中可以看见,在火星上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极冠逐渐缩小,在极冠外围暗的区域变得更暗,并渐渐向赤道移动。在秋天以后,极冠又慢慢地变大,暗区又变淡了。
正由于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就使火星成为1颗诱人的行星,人们对火星上的情景产生了各种猜想,有的说火星上的“运河”,是具有高度智慧的和文化的“火星人”开凿的。曾有一度“火星人”成了文艺作品的重要幻想题材。有的人甚至要去寻找“火星人”。
对火星上是否有“运河”和“火星人”的争论,一直没有解决。就以火星上有没有“运河”来说,在20世纪以前,人们绘制的火星图,一般都是在望远镜前用目视的方法绘出的。这种绘制方法不但视觉上的差别难以避免,更难避免绘图者的主观倾向性。到1905~1907年期间,美国天文学家洛威尔(1855~1916年)与普兰德、斯里弗尔合作,拍摄了火星照片,但可惜的是这些照片非常模糊,无法辨别火星上是否有“运河”。到1909年,正当火星冲日的最好时机,不少天文台拍下了很美丽的火星照片,但火星上的“运河”问题仍然解决不了。
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为了揭开火星的秘密便发射行星际探测器飞向火星。在1964~1977年,美国发射了“水手”号和“海盗”号8个探测器。1964年11月发射的“水手4号”行星际测探器,在飞近火星时拍了火星的照片,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火星表面有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它比地球上天文望远镜的识别本领强多了。地球上的天文望远镜只能识别出60千米以上的地方,而“水手4号”探测器可以识别出直径有5~12千米的环形山。1971年11月,“水手9号”对火星的全部表面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照相,发现火星上有巨大的火山、峡谷和宽阔的河床。为了探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在1976年7月和9月,“海盗”1号和2号先后来到火星。与此同时,前苏联也发射子“火星”号探测器,研究火星及其周围的空间。通过美国租前苏联发射的行星际探测器,对火星进行了大量探测,再经过科学家们的分析研究,使人们对火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火星是一颗红色的星球,在它的南极和北极覆盖着两个白色的极冠。由于白色的极冠点缀在红色的星球上,更增加了火星的美丽色彩。火星比地球小,它的赤道半径为3395千米,相当于地球的15%。火星的质量是地球的108%。而且,火星是在一个偏心率较大的椭圆的轨道上绕太阳公转,所以火星有时离太阳近,有时离太阳远,它的近日距和远日距相差4200万千米。
火星的周围有一层大气,但非常稀薄,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占总量的96%,也有不少量的氩、氮等气体。水汽是很少的。据美国“海盗1号”的直接测定,火星表面的大气压力为75毫巴,相当于地球上30~40千米高度处的大气压。在大气中也与地球一样飘着云,云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在火星极区的冬季,天空有像浓雾那样的干冰(固体二氧化碳)云。
火星上有时会发生尘暴,看上去就像一种黄色的云,它是低层大气中卷着尘粒的风所构成的。大的尘暴多半发生在南半球的春末。当火星靠近近日点的时候,尘暴的发源地处在太阳直射的纬度线上,而且经常发生在海腊斯盆地以西几百千米的诺阿奇斯地区。在尘暴发生的最初几天,中心尘云慢慢扩展,以后便很快蔓延开来,在几个星期里就完全覆盖了南半球。如果尘暴特别大,还能扩展到北半球,甚至笼罩住整个火星。这时,火星上的温度差减小,风才渐渐平息下来。尘粒也慢慢地在沉降,但尘粒沉降得很慢,至少需要几个星期。有时一次激烈的尘暴,能持续几个月之久。在火星上,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一次这样的尘暴。在1971年11月,当美国的“水手9号”探测器到达火星时,正遇上火星的尘暴,而且尘暴笼罩住整个火星表面。这次尘暴从1971年9月23日起,一直持续到第二年1月初才平息下来。但是,为什么每次尘暴都发生在火星位于近日点的时候呢?科学家们还在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人们猜测,这可能是由于在近日点时火星上温度上升得快,使大气对流也来不及把热量散开去,这就造成了大气的扰动,引起了飓风,就把尘埃刮起来,从而形成了尘暴。
在平时,火星的大气清澈,便于观测。火星表面有明有暗,明亮而呈桔黄色的区域,约占火星总面积的83%,称为火星的“大陆”或沙漠区域。暗的区域称为“海洋”,其颜色常常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有人认为这是火星表面较为潮湿的地带。
通过对火星的探测,发现火星的表面被一个大约同赤道倾斜成30°的大圆分开,形成了南北两个截然不同的半球。南半球的表面崎岖不平,密布着环形山,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海腊斯盆地,它的直径有1600千米,深度至少有4千米。这些环形山,可能是早期形成的,所以在南半球就保留了古老的地表。而北半球与南半球不同,它表面较为平坦,以火山熔岩平原为特征,其中点缀着一些死火山。看来死火山口过去曾是熔岩的出口,由于熔岩顺着火山侧面流下,就形成了以火山口为中心向四方延伸的辐射状地形。火山熔岩的分布面积,广达数百千米。北半球的环形山,要比南半球少,地势也普遍比南半球低。在火星表面位于赤道地区的峡谷,是很引人注目的。最大的一个是赤道以南的“水手谷”,在赤道地区延伸5000多千米,比周围的地面要低6千米。一般说来,谷壁是很陡峭的,可以看出崩塌和陷落的痕迹。
火星的表面还有不少干河床,主要的一些大河床也分布在赤道地区,其中最长的有1500千米,宽达200千米。大河床和它的支流形成脉络清楚的水道系统。在干河床中还可以找到泪滴形的小岛、沙洲和辫子形状的水纹。有的学者根据这种现象,认为在历史上火星曾有过温暖时期,甚至有过大量的水在河床中流动,可能是后来火星上的气候有了剧烈的变化,火星的表面才留下了这些干河床。不过,这些干河床,与曾经轰动一时的火星上有“运河”的说法完全是两回事。
“水手”号和“海盗”号探测器,对火星两极的白色极冠也进行过多次考察。考察的结果表明,极冠是水和二氧比碳的凝结物。冬季时极冠的面积扩大,在最大时极冠能覆盖到606的纬度处。但一到春天,极冠开始变小。把探测器拍下的大量火星照片拼合在一起,就可看到火星的全貌。极冠不是整块的,可以看到向左旋转的螺纹。而且极冠在分层的结构,在冰层的边缘形成一系列的台阶,各层的厚度达10~50米。
火星表面的平均温度,比地球低30℃以上。火星昼夜温度常常相差100℃。在赤道附近,最高温度可达20℃左右,但到了夜间,温度很快下降,在黎明前最低温度降到零下80℃以下。火星的两极地区温度更低,在长长的极夜里,温度下降到零下139℃。
对于人们一直关注的有没有生命和“火星人”的问题,通过“水手”号探测器的探测,特别是“水手9号”拍摄的照片,已经表明“运河”是不存在的。“海洋”颜色随季节在变化,是由于气象上的原因造成的。大量的火星照片还表明,火星是一个极其荒凉的世界,而且大气非常稀薄,没有水,又很冷,是不适宜生命生存的,就更不可能有“火星人”了。
在1976年7月20日,“海盗1号”降落在火星的北纬22°27′、西经480地区的一个平原上,当时还是火星夏季结束的时候,白天的温度在零下30℃,夜间降到零下86℃。当年的9J13日,“海盗2号”跟随而来,降落在北纬45°的赛多尼亚地区。它们都是为了探测火星上有没有生命而来的,它们在火星上的着陆点,都是经过选择的,即在估计水分较多,存在生命的可能性较大的地方。“海盗”号在火星上当场取样,进行生物化学等多种试验,没有发现有生命的迹象。如果火星上有过生命的存在,哪怕是有过低等植物的存在,在火星的土壤中也会有生命的痕迹,但连这种迹象都不存在。这就断定“火星人”是根本不存在的。
“海盗”1号和2号,还从离地球3~4亿千米的火星上,发回数以万计的照片,从照片上看到了火星上茶红色的沙漠风光和风蚀地貌。火星的天空也是红的,一般都认为这是由于土壤微粒在天空飘浮着,而把太阳光散射的缘故。
这些照片经计算机校正后,拼成了火星的详细地图,分辨率可达40米,这对我们了解火星的气象和地质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美国地质调查局在1978年刊发了1:2500万的火星地质图,在长121厘米、宽91厘米的图上,最古老和最新的岩石、平原、火山、河床、峡谷和环形山等地形,都详细的表示出来。
火星的卫星
火星有两颗卫星:“火卫1”和“火卫2”。火卫1的最长直径是27千米,离火星中心是9370千米。火卫2的最长直径只有15千米,离火星中心为23500千米。
因为火星的这两个伙伴都很小,离开火星又很近,所以很难看到它们。早在18世纪末,著名的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就曾努力寻找过火星的卫星,但没有找到。另一位天文学家阿勒斯特也曾搜索火星的卫星,也没有结果。到了1877年,美国天文学家霍尔用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天文望远镜搜寻火星的卫星,那时候火星离地球很近,只有5600万千米左右,开始仍然搜寻无着。霍尔感到很失望,当他快要失去信心的时候,他的夫人斯蒂尼关心他,鼓励他继续坚持下去,最后终于在望远镜里捕捉到了火星的这两个小伙伴。这样,人们就把火卫1上最大的环形山命名为“斯蒂尼”。火星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人们就把战神的两个儿子的名字给了火星的卫星——火卫1叫“福波斯”,火卫2叫“德莫斯”。
不过战神的这两个儿子的外貌可真不英俊,它们活像两个烂土豆,坑坑洼洼的,很不规整。被认为是太阳系中的不规则卫星。它们形影不离地绕着火星旋转。它们一个跑得很快,一个走得很慢。火卫1公转1圈只需7时39分,而火卫讼转1圈却要30时18分。如果到火星上去“赏月”,那就会看到这样的绝世奇景:一个“月亮”(火卫一)因为运动速度快,使它在火星上看来,从西方升起,到东方落下,一夜之中,两次跑过天穹。另一个“月亮”(火卫2)从东方升起后,缓缓移动,好几天才下沉到西方地平线下。
人类已经拜访了月宫,迈出了飞离地球的第一步,但是还从来没有到过另一个天体。下一步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人类就将踏上征程,来到太空中的红色国土,去揭开那颗行星上的生命之谜吧!
火星有“火卫1”和“火卫2”两颗卫星,是美国天文学家霍尔在1877年8月火星大冲时发现的。由于古罗马以希腊神话中战神的名字给火星命名,所以也就以战神的两个儿子的名字给这两颗卫星命了名。给距火星近的“火卫1”取名为福波斯,给距火星远的“火卫2”取名为德莫斯,是“战栗”与“恐怖”的意思。当1971年“水手9号”到达火星上空时,火星上正在发生全球性的尘暴,在尘暴平息后,“水手9号”拍摄了“火卫1”和“火卫2”的照片。这两颗卫星的外形,很像两块马铃薯。若用三轴椭球体来描写它们的形状,“火卫1”的3个主直径是27、21和19千米;“火卫2”的3个主直径为15、12和11千米。在它们的表面布满了陨星坑,其中最大的一个陨星坑是“火卫1”上的斯蒂尼陨星坑,直径有8千米。在沿着“火卫1”的赤道方向,有些平行的细槽延伸几千米,当到达“火卫1”背面的时候才消失,或整个的围绕着“火卫1”。
根据“水手9号”所得的资料分析研究,发现这两颗卫星的自转周期和它们的公转周期是相同的,都是以一面永远向着火星,就像月亮永远以同一面向着地球是一样的。“火卫1”绕火星的公转周期比火星自转周期还要短,因此从火星上看,“火卫1”是从西方升起向东方落下去。如果在火星的赤道附近看“火卫1”还没有在地球上看月亮的一半大。而要看“火卫2”就更小了,只能勉强看清它的圆轮。
不讨人喜欢的火星
火星是一个在地球轨道外面旋转的行星。它的半径为3390千米,比水星大但比地球和金星小得多。
这个星星和水星、金星不同的地方是,发着可怕的红光。很早以前,日本把它当作一个不吉祥的星,因此给它起了一个“灾难星”或“红焰星”的名字。就连西方也管它叫“马尔斯”(意为战斗之神)。火星反射出来的火一样的红光,令人想起战争中流血,所以人们都不太喜欢它。
火星为什么看起来是红色的呢?因为火星是行星,它也和水星、金星等行星一样,反射太阳光。由于火星大部分地带覆盖着红色沙漠,所以它反射出来的光,就变成了红色。
那里的沙漠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原来火星表面岩石经过风化而成了氧化铁。所谓氧化铁就是铁锈,所以火星可以说是一个布满了铁锈的世界。
火星的极冠和大黄云
用望远镜观察火星,火星的表面。并不全是沙漠,也有许多暗淡的部分,这些部分也像月球上的“海”一样,也把它叫作“海”。
例如:锡伦海、普罗彭蒂斯海等。这些海根本没有水,而是火星的低洼地带。
在火星的北极和南极,可以看到白色的隆起部分,它的形状和大小随着季节而变化。这个隆起部分叫作“极冠”,一般认为两极可能覆盖着薄薄一层白雪或霜。总之,火星上肯定有不太多的水,极冠也不会太深,大概只有几厘米。
一到冬天,极冠就逐渐庞大。随着春天来临,极冠又逐渐融化而缩小。融化了的水,又全都蒸发掉了。这是因为火星上的大气稀薄,气压很低,只有地球上1个大气压的1%到2%,所以不能把水存留下来。在火星表面上的大气,相当于地球30000千米高空一带的大气那样稀薄。
春天极冠的水蒸汽,一刮到赤道附近,就发生极厉害的大旋风。这种旋风是由潮湿的大气被沙漠烤热,造成猛烈的上升气流引起的。这时眼看着黄色砂尘,腾空而起,形成所谓“大黄云”。大黄云之大,有时竟能盖住半个火星的表面。
由沙漠、海和极冠装饰的火星,大约687天绕太阳1周,也就是火星的。1年,相当于地球1年的188倍。在火星轨道里面旋转的地球,每两年两个月才能赶上火星,也就是说地球和火星每隔两年两个月才有一次最靠近。
火星的轨道并不是圆形,而是扁长的椭圆形,因而每次地球和火星的靠近距离,随着靠近时的位置而有变化。例如在1956年9月,靠近的距离是56600000万千米,1967年4月靠近时的距离是89940000万千米。
火星的自转周期,也就是二天的长短,约为24时37分23秒,比地球的一天稍长一点儿,而且也有季节的变化。但它毕竟比地球远离太阳,平均约22790千米,因此气候比较寒冷。即使在赤道一带,地面上的平均温度也低到摄氏-15℃左右。
不过白天在赤道沙漠地带的温度较高,约为10℃左右;在阴暗的“海”的部分,温度约为20℃以上;在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可达到30℃左右。由此看来还没有达到不可能有生物存在那样的寒冷程度。
水手4号探测器的大发现
美国于1964年11月27日,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角基地发射了“水手4号”探测器。“水手4号”是一个八角柱形的火星探测器,装有4块太阳能电池极板和一些摄影照相等装置,重量为261千克。
“水手4号”从地球平安地飞行了850000000万千米,于1965年7月14日,飞过了距火星9650千米的地方。那时拍照下来22张火星表面的照片,并用电波发回到遥远的地球。
水手4号所照的地带是,从北半球的普罗彭蒂斯海开始,在亚马逊沙漠处越过赤道,直到南半球的锡伦海和奎登奇斯海。
根据水手4号所照的照片,究竟发现了什么呢?第一,像月亮表面一样,发现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穴。
例如,在“水手4号”发回来的第7张传真照片上,照下来的是亚马逊大陆以南的美索吉尔沙漠。在这一地带,看到的全是直径20到30千米的环形山。火星上的环形山和月亮上的环形山稍有不同。火星上的环形山由于风化作用,形状很不完整。在第8张照片上虽然是在同一个地带照下来的,但环形山形状却没有多大改变:直径从34千米到40千米的环形山并排形成一组;环形山的边缘即外轮的高度,从喷火口底部算起,高达6800米。
第11张照片是锡伦海。从地上用望远镜去看,是发暗的地带。但照片上却显示出是一个直径为163千米巨大的环形山,而且沿着环形山又跟随一些小环形山。像这样一些火星上的小环形山,后来又经过详细检查,单是水手4号照下来的,就发现有300多个,整个火星上恐怕不止几万个。总之,火星的地形,不如地球平坦,和月球近似。
喷火口和陨石坑
火星上面这么多的环形山,到底是怎样造成的呢?当然,首先考虑到的就是火山的喷火口。
最近我们已经知道,连月亮那样小的天体,仍有火山活动,何况比月亮大得多的火星,它必然还有冒着烟的火山。
除了火山喷发造成的环形山以外,由陨石撞出来的环形山,肯定也不在少数。尤其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旋转着的那些所谓“小行星”的小天体碎块,一旦被火星吸引下来,就以千军万马不可阻挡之势,猛烈地撞到火星表面,也造成一些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水手4号”照完火星照片以后,又成为绕太阳旋转的人造行星。它装有太阳能电池,可把太阳光转变成电能,所以它以后仍能进行通信工作。根据美国的报导,1967年9月14日,“水手4号”,在7分钟之内最少撞上7个陨石。虽然把机体撞了几个窟窿,但还没有发生大的故障。
神秘的运河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夏帕勒里,首先用望远镜看到了火星上密布着有规则的又细又长的线条,他把它们称为天然的水道——河渠。这个名词后来被错误地翻译成“运河”。接着,美国天文学家洛威尔又对火星进行了大量的观测,把这些线条绘制成“火星河网图”,并且竭力主张火星上有高等生物存在,运河是火星人开凿的水道,是用来引极冠的水灌溉农田的。
几乎就在同时,人们还用望远镜看到了这样的现象:火星上较暗区域的面积,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春末夏初,暗区扩大,变得十分显眼;秋冬两季,暗区缩小,变成了黄褐色。有人说,这不正是火星上的植物,春夏两季繁荣滋长,秋冬两季干枯萎缩的反映吗?
这些说法有根有据,活灵活现,似乎火星上真的生存着高等生物。越来越多的人注意火星,科学幻想小说家们写了大量关于“火星人”的离奇古怪的小说,甚至编造出火星人将要进攻地球的故事,还真在西方世界的一些人中间引起过一阵不小的恐慌哩!
但是,火星上有运河的说法始终没有得到多数科学家的承认,甚至有没有这些线条都使人怀疑。有些天文学家尽管作了很大的努力,通过望远镜给火星拍了许多照片,还是没有找到火星“运河”的痕迹。后来,人们用更大的望远镜来观测火星,发现运河原来是由许多孤立的、形状不规则的暗斑组成的,在光线微弱的情况下,由于人眼的错觉,才把它们看成是一条条连续的线条。但是,这并没有排除火星上存在低级生命的可能性,所以还是有刁;少人仍在寻找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证据。
已经成为过去的事了,1879年9月,意大利米兰天文台长斯贾帕雷利死守在望远镜旁,热心地观测着两年两个月一次行将靠近地球的火星,一直到深夜,他发现在火星的表面上,确实有很多条纹,纵横地分布着。
他把观测的情况写成论文,送到国立伽利略科学院。从此以后,人们就认为这些条纹是运河,并且猜想火星上既然有人工运河,也必定有高等动物存在。
尤其是美国的洛韦耳,发现了数百条“运河”,而且认为这些运河是为了从火星极地引水到干燥赤道地带而修建的。但其后的学者们一再搜寻,真正像运河样子的东西一条也没有找到。那么,“水手4号”观测的结果,又怎样呢?
1965年发回来的传真照片,同样没有发现有运河的形迹。1967年9月,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勒维特·B·雷东等人很详细地检查了照片,发现火星表面有一条长达160到220千米比较直的线,并将这一发现作了报道。
火星上有生命吗
“水手4号”照片上出现的一条线,或许是人工运河也未可知。人工开凿的苏伊士运河长165千米,巴拿马运河是815千米,如果在火星上有高等生物,二三百千米的运河是能够建成的。然而火星上是否真有有智慧的生物呢?
火星有两个卫星,一个叫火卫1,另一个叫火卫2。火卫1的直径为12千米,火卫2的直径只有6千米。如果我们想到地球的月亮直径是3470千米的话,那么这两个小月亮可算是出奇的小了。
这两个小月亮怎么会产生的呢?有人说:火星和木星之间有许多小天体碎块,飞到火星近旁,就成了火星的卫星。但1959年9月,前苏联的什克罗夫斯基却发表了这样一种说法:“火星的月亮是古代繁荣的、有智慧的生物们发射的人造卫星。火卫1的内部一定是中空的。”1967年9月前苏联的加普列皮奇也说:“老早以前的火星是一个文明的世界,其后虽已衰退,但某种生物至今仍有可能留存下来。”
如果是一个文明世界,就有可能修建人工运河。但有人认为火星表面的条纹是自然形成的,那些细长的沟和圆形的穴,接连不断地排列在一起,看起来就像一条长纹。直到现在,运河的真面貌还是弄不清楚。
存在下等生物
关于火星的生物问题,有人说在叫作海的暗淡地区,生长着极下等的植物。
前苏联的季霍夫等人,在地上制成模拟火星的世界,并做了种种实验。在他们的报告中指出:在荒凉的火星世界,能够生长地衣类(藻类和菌类一起生活的生物等)、野草莓、艾蒿之类的植物。
同时前苏联的费森科夫也说:在地球两极存在的生物和在高山生长的椴松、爬蔓桃之类的植物,也能在火星上生长。
火星上所谓的“海”,是火星的低洼之处,它比沙漠地带要暖和得多,可能水分也较多。在冬天,它是暗黄色;可是春天从两极流过来水蒸汽以后,马上就变成了青绿色。人们认为随着季节变色这一事实,就是生长着下等植物之类的证据。
生物的这种东西是最能够适应环境的,或许在火星上有火星型的生命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