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星的辐射

我们现在来详细看一看,中子星是如何发射脉冲的。中子星是恒星坍缩而成的,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恒星坍缩过程中角动量是不会改变的,但中子星的尺度比原来恒星要小许多倍,所以它的角速度将会比原来恒星自转角速度大许多倍。计算证明中子星的角速度应为1秒左右转1周,这同观测到的脉冲星周期范围是一致的。在恒星坍缩为中子星的过程中,磁场也会随星体而收缩,星体表面处的磁场强度将大大升高。我们知道恒星表面的磁场强度为几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到1万高斯不等,如果1个太阳大小的恒星表面磁场强度为100高斯,当它收缩为半径10千米的中子星时,磁场强度将达到1012高斯,那么大的场强度比我们地球上所能产生的最高磁场强度要大100万倍。根据对X射线脉冲星能谱的分析得到证实,它们也是中子星。例如:武仙座X-1是一个X射线脉冲星,其表面磁场据分析应达到5×1012高斯。电子在磁场中将按螺旋线前进,同时发出同步加速辐射。这种辐射是沿电子轨道发射的有很强方向性的一种非热致辐射。在磁场达到1012高斯这么大的中子星上,电子的螺旋轨道几乎被磁场拉直了,电子几乎是沿磁力线高速运动。在磁场最强的两极处,电子则沿磁力线呈射束向远处喷射,它们所产生的同步加速辐射也是在此方向上射出而形成一个细射束。一般的中子星磁轴是不同自转轴重合的,因而当中子星自转时,这个细射束像探照灯一样扫过空间。当它扫过我们的望远镜时,便形成一个脉冲信号,中子星转一周,射束也在空中扫一圈,因而脉冲信号的周期也就反映了中子星的自转周期。观察发现,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脉冲只占3%~10%的长度,其余大部分时间无信号,这说明并不是整个星都有发射。脉冲星的发射除了这种短周期的规律性外,还有长周期的变化。例如:有的脉冲星有60天的周期性变化,这可以用中子星自转轴的“进动”来解释,也就是说中子星的轴会像陀螺的轴一样,在空中快速地画一个圈,因此它的射束与我们视线的倾角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了这种长周期的强度变化。

脉冲星的脉冲周期以其高度稳定性著称,它来源于中子星自转的稳定性,但它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钟,而是在逐渐慢下来,当然这种减慢是很不明显的,只有非常精密的测量才能揭示这一点。例如:有的脉冲星每天的周期只加长15×10-13秒!

既然脉冲星的自转在变慢,那么从它的周期长度也可以推测它的年龄。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周期是最短的,说明它是一颗十分年轻的中子星,它的周期每天增加35毫微秒,由此可以算出它的年龄是1000年左右,同其他方法的结果是接近的。顺便指出,船帆座中有一颗脉冲星,周期是0089秒,仅次于蟹状星云脉冲星,年龄也较长,约10000年左右。它的可见光发射已经变得很弱了,周围的星云也显得很大,它离我们比蟹状星云近4倍多。可惜10000年前人类还没有记录,否则的话,他们将告诉我们当时的景像——天空中出现一颗满月一样明亮的星!

别看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变化是那么细微,却是脉冲星辐射能量的来源。中子星内已停止了核反应,它的辐射能量从哪里来呢?当星体在引力作用下坍缩时,星体自转加快,原来的引力能就转化为星的转动能。当这种转动逐渐慢下来时,能量又转化为磁场中的高能电子,同步加速辐射的能量就是这样来的。至于转动能具体是如何转化为电子的能量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一般认为这与中子星周围存在着极高的磁场有密切的关系。但不管以什么方式转化,根据计算,自转减慢放出的能量,确实能够维持实际观测到的脉冲星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