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

天空里出现了极为罕见的景象,一颗明亮无比的星星突然出现于众星之中。在它面前,著名的天狼星变得暗淡无光,明亮的金星也不能与之匹敌,甚至太阳的光辉也不能把它压倒。在白昼的天空里它依然光芒四射,持续23天,举世瞩目,蔚为壮观。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新星爆发吗?不!它是一颗比新星亮得多的星,我们叫它“超新星”。

“嘉祐元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这是我国宋朝《宋会要》中关于这一前所未见的天象的记录。它如实地反映了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实况,是一份极有科学价值的历史记载。“客星没,客去之兆也。”经过两年时间,客人才走了,看不见了。

光阴似箭,一个世纪接着一个世纪过去了。除了留在厚厚的史书中的一些记载之外,人们早已把它忘记了。

望远镜发明之后,人们用它在天空里发现了许多云雾状的“星云”。其中有一个面貌不凡的星云,就在上述史书记载的那个位置(金牛座)上。从望远镜中看,在暗蓝色的天空里,它像一个威武地挥舞一对大钳的螃蟹,因此人们就叫它为“蟹状星云”。由于它那奇特的外形,惹得人们频频地给它留影。本世纪初有人测量了这些相隔多年的照片之后,发现这只螃蟹居然在逐年长大,它的角直径达到了180″,有月亮角直径的1/10那么大。测量结果告诉我们:星云正在不停地向外膨胀,膨胀速度极快,每秒为1300千米,它的角直径每年平均要长大021″。如果它过去一直以这个速度膨胀着,由此可以反推出它是哪一年爆发的,180″021″/年=860年。这就是说,这事情是发生在860年前,也即1054年。那么,这不正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那位不速之客光临的年代97直到这时,人们才又想起了那早已忘记了的史实。于是,蟹状星云——超新星,这两者靠了历史的资料而紧紧地联系起来了,毫无疑问,蟹状星云正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所留下的余迹。

超新星冠之以“超”字,是当之无愧的,它是迄今所知的宇宙中最大的爆炸事件(除了星系核活动外)。它在爆炸时可以把本身质量的1%~10%抛到空间中去,并以每秒1万千米的速度飞驰。它放出的能量最大可达1030尔格,即1后面加上50个零!数字之大,令人头晕目眩,能量之高,堪称高能现象。从光度上说,它最大绝对星等可达一18等,比新星还要亮1万倍。在银河系中,它可算是最亮的星了。可惜它很少出现,也许几百年才有一次。除了某些天文学家有幸用望远镜在别的星系里见到它以外,现在所有活在世上的人都没有见到过它,只有历史的记载上还珍藏着它的一些简略的史料。现在在我们银河系里能完全肯定为超新星事件的只有几起。

本世纪20年代初,在美国华盛顿科学院里,天文学家沙普利和柯蒂斯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争论的焦点是仙女座大星云离我们到底有多远。仙女座大星云,是一个用肉眼勉强看得见的像云雾一样的小斑点。争论的一方柯蒂斯认为,它是像我们银河系一样的巨大星系,是一个离我们十分遥远的由亿万颗恒星组成的巨大星系。争论的另一方沙普利却认为,它不过是银河系里的一个普通的天体。

大家知道,一盏灯离我们越远,看起来就越暗。柯蒂斯对仙女座大星云中出现过的几十颗新星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比通常的新星要暗好多倍。根据这一点,柯蒂斯断定仙女座大星云离我们十分遥远。但是在仙女座大星云中,1885年曾经发现过一个特别亮的。新星”,它的亮度几乎和整个星云的亮度不相上下。根据这一点沙普利认为,既然同是星云中发生的新星,亮度却相差这么大,所以不能用它们的亮暗来判断星云的远近,这样就否定了柯蒂斯的看法。后来,由于有了大型天文望远镜,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用25米口径的反射望远镜进行观测发现,仙女座大星云的确是一个离我们十分遥远的庞大的星系,证明了柯蒂斯的看法是对的。同时,哈勃还发现并且证明1885年的那颗。新星”不是一颗普普通通的新星,它在一个月里所发的光,比太阳一辈子发出的光还要多。现在我们知道,这是恒星在临终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爆发现象,就好像死亡之前“回光返照。一样,它比普通新星的爆发要猛烈和壮观得多,天文学上把它叫做。超新星”。

遗憾地是,自从有了天文望远镜以来,在银河系里,科学家们还没有看到过恒星世界这种蔚为壮观的超新星爆发现象。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千载难逢的“非常事件”,没有逃出我们祖先的眼睛,并且在我国的史书上留下了不少详细的珍贵的记载。最有名气的,要数宋史书上关于1054年超新星的记载。它的遗迹就是今天还能看到的,样子有些像螃蟹的蟹状星云,在它的中心还找到了一颗脉冲星。根据宋史记载,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时候,有23天白天都能看到。宋史上记载,1006年超新星爆发的时候,形状像半轮明月,有芒角,明亮得可以照见东西。这比1054年的超新星要明亮得多。在欧洲、阿拉伯、朝鲜、日本也都有关于1006年超新星的记载,甚至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现的古代印第安人的壁画中,也有描述这次超新星爆发的图画。可以想见,在当时,1006年超新星真可以说是举世瞩目的“明星”了。奇怪的是,1006年超新星的遗迹比蟹状星云暗弱得多,一直到1976年才被发现。

这些历史上的珍贵记载,给今天开展对超新星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人们先后在1054年、1572年和1604年等超新星爆发的位置上,找到了它们的遗迹,于是开始了比较系统的对超新星遗迹的科学研究工作。

大家知道,炸弹爆炸以后的碎片是越飞越慢的。在本世纪40年代人们惊奇地发现,1054年,超新星爆发遗留下来的蟹状星云向外的膨胀不是越来越慢,而是越来越快。是什么力量推动星云的膨胀呢?人们很早就注意到在蟹状星云的中心有几条奇怪的光带,它们有时候还以非常高的速度移动,很像是星云中心发出的某种波动。那么,星云中心会有什么样的天体发出这种波动呢?

我们知道,蟹状星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发出的光很强,实际亮度比太阳还强10000倍,以后又陆续发现它还是一个强大的射电源和X射线源,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波段,蟹状星云都在辐射着很强的电磁波。

理论研究表明,所有这些辐射,都是由在磁场里作高速运动的电子产生的。辐射的波长越短,电子失去能量,停止辐射得就越快。从50年代,科学家们在研究了蟹状星云的发光强度以后认为,蟹状星云中肯定有一个能不断提供高能电子的强大能源。这个能源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有名的蟹状星云的能源之谜。

进入60年代,在1967年,人们发现了脉冲星。1968年,又在蟹状星云的中心,找到了周期很短的脉冲星。它是一颗质量很大体积很小的中子星;有趣地是,这颗中子星的自转速度正在逐渐变慢,它释放出来的能量,刚好可以满足蟹状星云的需要,这就为解开蟹状星云的能源之谜找到了答案。

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科学工作者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就是这些高能电子又是怎样源源不断地输送给蟹状星云的呢?

进入70年代,随着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X射线天文学的迅速发展,这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手段。如果我们能测出星云发出的X射线是在哪里产生的,那也就可以断定高能电子也是在g6里产生的,但是要看到天体发射X射线的细节,也是很不容易的。例如:利用火箭或者卫星,才能进行对宇宙空间X射线的观测研究。幸好蟹状星云能够被月亮挡住,这和发生日食的道理是一样的。科学家们抓住1974年月亮挡住蟹状星云的时机,果然找到了蟹状星云中发射X射线的一个小小的区域。奇怪地是:这个区域的中心并不是脉冲星,而是在偏离它10个弧秒的最亮的一个光带的位置上,看来这个光带就是脉冲星把能量交给电子的场所,或许就是脉冲星发出的低频波,把电子加速到高能的。

1978年11月3日,美国发射了一颗用爱因斯坦名字命名的卫星。这颗卫星能够观测比过去弱1千多倍的X射线源,还能描绘出X射线源的精细照片。经过对大量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蟹状星云X射线源的形状很像一个铃铛,蟹状星云中心的那个脉冲星好像个铃铛锤。在脉冲星的旁边,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射X射线的亮区,证实了1974年对月亮挡住蟹状星云时所进行的观测结果。

通过研究观测发现,作为超新星爆发的遗迹,蟹状星云并不典型,蟹状星云在很多方面都是很特殊的。

首先,蟹状星云的射电辐射,是中心区域强,四周弱;其他超新星遗迹;却是四周强中心弱,成为一个壳层结构。

其次,从X射线的发射来说,其他超新星的遗迹也和蟹状星云完全不同,其他超新星遗迹的X射线都很弱,而且也不是来自高能电子。

总之,通过对超新星遗迹的研究,我们可以这样说,至少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超新星:一种在爆发的时候,会形成中子星;而更多的情况却是,大爆发以后整个恒星全都被炸碎或瓦解,并没有形成中子星。天文学家意识到,这些超新星遗迹,是大自然赐给我们探索超新星爆发事件以及它的前因后果的好标本,应该趁着它们还没有完全湮灭在星际空间的时候,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手段,深入地去了解它们的信息,这对超新星的形成和恒星晚期演化的理论研究工作,都有着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