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要重德知恩
教育学生要重德知恩
在“孔门十哲”中,仲弓是长于德行的。
有一天,仲弓向孔子请教政治。孔子说:“出门的时候,要如同参见大宾一样地恭恭敬敬;差遣人民的时候,要如同承受大祭一样地谨慎。”
仲弓就一直遵守这个教训。
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
冉雍就是仲弓的姓名。“可使南面”的意思是说,可以让他就任诸侯的地位。因为古时候诸侯接见臣下,都是面向南方而坐。
因为仲弓常蒙孔子嘉许,嫉妒者在暗地里故意诽谤他说:“仲弓也许是仁者,但是口才不好,没有什么了不起。”
这类恶意的话语传到孔子的耳中,孔子说:“什么口才?要口才做什么用?”
嫉妒者说:“跟人家说明道理,不是需要口才吗?”
孔子说:“不,口才是无关紧要的,善弄口舌的人,有时爱信口胡说,容易惹来麻烦,不管仲弓是不是仁者,至少他说话是很谨慎的。说话谨慎才重要,口才还在其次。”
由于仲弓的父亲出身微贱,又有人拿这一点来贬低他。孔子想找个机会和那些说闲话的人谈谈。
有一天,孔子和几个弟子到郊外去散步,正是春耕时节,有很多牛在耕田。牛群里大多数是杂种牛,其中有一头红色的大牛,毛色好看,犄角也很美丽。孔子自言自语地说:“这头牛壮美啊!”
弟子们也说:“真是,这么好的牛让它做耕牛,太可惜了。”
孔子问道:“你们认为那头大红牛是不是很适合做祭坛上的牺牲?”
弟子们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
孔子再问:“假如那头大红牛是出身于杂种的犁牛呢?”
弟子们说:“出身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本身是好的,不就可以了吗?”
孔子说:“对,只要本身是好的就行了。只要本身是好的,山川诸神都不会舍弃它的。”
在归途中,弟子们才恍然大悟,老师是借犁牛的例子,来替仲弓说话啊!
宰予的字叫子我,也是“孔门十哲”中的一位。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还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本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他常受到孔子的斥责。有一次,孔子正在讲课,宰予因贪恋午睡,迟到了。孔子就斥责他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意思是说,宰予这种人,就好像是腐朽了的木头,不能加以雕刻;又好像是污秽的墙壁,无法加以粉刷。
孔子还说过:“以前,我对于人是听其言而信其行;现在,我对于人是听其言以后,还要观其行,才能相信。这是因为看到有宰予这种只能言而不敏于行的人,才转变了我的态度。”
因为宰予时常嘴巴上说得很好听,行动则总是不及他人。宰予爱说俏皮话,对于仁道、信道不笃行。
有一次,宰予故意问孔子:“有仁的人,如果知道井里有人掉下去的话,为了救人是不是自己也要随着跳下井去呢?”
孔子答道:“何必非这样做不可呢?君子可以用计策使人得救,但不能使自己也陷入井里。要救掉在井里的人,应该在井上设法施救。如果自己跟着跳进井里去,那等于是自杀,不但救不了他人,连自己也要遭灭顶之灾,这种道理很明显。仁者听到他人遇难时,应急切地去施救;然而不顾自己的安全,这也不是好的办法。”
又有一次,宰予问孔子:“服3年之丧,好像时间太久了。君子居丧3年不习礼,礼必坏;3年不习乐,乐必崩。吃完旧谷,新谷上市也只需一年;在一年里,天运一周,时物皆变。所以,服丧是不是一年就足够了?”
孔子答道:“服父母之丧未过3年,就开始吃米饭,穿锦缎华衣,你心里不觉得不安吗?”
宰予却面不改色地说:“不会。”
孔子不高兴宰予这种无仁于亲的态度,就斥责他道:“你心里不觉得不安的话,那你就那么做好了。事实上,要是君子的话,在服丧的时候,就是吃了什么美味的东西,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味道;就是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会觉得快乐的。但是,如果你能心安的话,你就那么做好了。”
宰予自知不对,退了出去。
孔子叹息着向旁边的弟子们说:“宰予没有仁心。婴孩出生,至少得经过3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说,反哺3年之丧是天下的通义,绝不算久。宰予这个人,对于父母竟连3年的恩情也没有啊!”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39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跟随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300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来判断一个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