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身边的故事教育弟子
用身边的故事教育弟子
在杏坛开办私学后,整个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用弟子的故事教育弟子,便是孔子的生动教学法之一。他的得意弟子闵子骞,有时便成了孔子教学的助手。
闵子骞(名损,字子骞)是鲁国人,平民出身,是第一批登上杏坛拜师的孔门弟子,比孔子小15岁,文武双全。
一天拂晓,闵子骞挎箭提刀和颜路去矍相圃习射练武。刚走出阙里街不远,路遇一位胖汉用土车推着一具尸体。胖汉子看到有人同行,便暗自急着赶路。闵子骞看出了蹊跷,大喝停车。
胖汉子假装没听见,继续急走。
闵子骞快跑几步,赶在小土车前面,挡住了去路。
胖汉子认为闵子骞多管闲事,仗着有些武功,便拉开了架势猛扑过去。文武双全的闵子骞一拳就将他打倒在地,又踏上一只脚。
胖汉子立刻求饶道:“大爷饶命,小人张成有眼无珠,一见面就该向大爷说明。这位老人是个老乞丐,她死在了街旁,我把她推到郊外。”
车上的老太太听到自己要被推出城活埋,急忙挣扎哀求:“张成,儿啊!我是你亲娘啊!我还没死,你不能活埋我呀!”
闵子骞和颜路上前解开绳子,掀开草苫子,扶起了老人。
老人说:“他是我的儿子。我生病卧床3天,他没给饭吃,也没给水喝,想饿死我。他说推我去看病,却原来趁我昏迷,想推出去活埋我!孽子呀!”
闵子骞猛一把抓住张成,怒不可遏地说:“张成!你娘有病,你不但不给她治病,还想饿死她。3天没饿死,又推出去活埋!你这个狼心狗肺的东西,我问你,你出生时,是你娘身上掉下的几斤什么?”
张成点点头说:“我出生时,就是娘身上掉下的几斤肉。”
闵子骞说:“既然如此,我就从你身上割几斤肉,煮熟了,让老人吃顿饱饭,我再带她老人家到官府告你,官府不杀你的头才怪呢!”
颜路和围观的人也高声怒骂起来。
张成跪地求饶道:“请各位大爷放心,今后我一定孝敬好母亲!孝敬好母亲。”
闵子骞正告张成:“快把你娘推回家去,立即给老人请医生治病,好好地伺候老人,如若故技重演,定让你不得好死!”
“是,是!”张成应诺着,推着母亲回家了。
习射练武归来后,颜路向正在吃早饭的老师汇报了这件事。孔子说:“太好了!也太巧了!我正考虑今天上午上课时,让闵子骞主讲呢!”
开始上课了。孔子说:“今天上‘孝道’课。先由颜路讲一讲今天早晨发生的故事。”
颜路激动地站起来,绘声绘色地将闵子骞惩治不孝之人张成的经过讲完了。
孔子说:“闵损之所以容不得虐待父母的人,并当即予以严惩,根本原因在于他德行卓著,孝行突出。‘孝’是指尽心尽力地尊重、爱护、奉养父母等长辈。要知道,‘仁’是德行的核心,‘孝’是仁的基础。换句话说,‘孝’是人的道德的基础,也是做人、做事、为政的根本。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孝,他的道德就恶劣到了极点!对父母不孝的人,对他人不可能讲‘仁’,对朋友不可能讲‘义’,更不可能忠于国家和黎民。所以,忠、孝、仁、义是密切关联的,是一致的。闵损是个德行很好的人。对于他孝顺继母的故事,我5年前就知道了。他12岁时,就是闻名鲁国的大孝子了。闵损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他父母兄弟称赞他孝顺的话完全同意。我可以用一句话评价:‘孝哉闵损!’现在,让闵损给大家讲一讲他孝敬老人的故事。”
闵子骞一向不愿谈自己,但对于老师的安排还是听从了。闵子骞庄重地站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讲述了自己孝敬父母的经历。
闵子骞6岁时,母亲病故。年幼的子骞虽劝父亲节哀,而自己却哭得死去活来。他为母亲披麻戴孝,守孝百日。
不久,闵子骞的父亲闵德仁又娶了一个妻子,叫李秀英。李秀英一进门,就看子骞不顺眼。但迫于丈夫的威严,还能顾全面子,家中暂时相安无事。后来,李秀英一连生了两个男孩,她便开始厚待亲生儿子,虐待子骞。
一次,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抓不住马缰绳,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
子骞立即跪在地上,为继母求情:“父亲,你消消气。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孩儿宁可一人受苦,不能让两个弟弟受饥寒!”
李秀英自知理亏,也立即双膝跪地:“夫君息怒,贱妻虐待长子,对不起您!今后,一定善待损儿,望夫君宽恕。”
父亲这才原谅了妻子。
子骞上前扶起仍跪在地上的继母。继母满面羞愧,不由得流下了忏悔的眼泪。她拉着子骞的双手,泣不成声地说:“儿啊!继母对不起你。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亲生儿子啊!”
继母回到屋里,一口气给子骞做好了新棉袄、新棉裤。
子骞换上一身新棉衣,来到继母面前说:“给母亲请安,多谢母亲疼爱孩儿。”
继母流着泪说:“儿啊!我丧了良心啊!对不起你啊!你心眼好,不与我一般见识,是你成全了咱们这个家啊!天下哪有你这样的好孩子啊!”
继母因忏悔、痛心,变得精神恍惚。子骞一边安慰父亲,一边护理继母,给她请医生、煎药。一连7天,继母的病才好转,但身体虚弱,卧床难起。
子骞对父亲说:“母亲体弱,我去武棠亭买些鲜鱼来,给母亲补身体。”
闵子骞来到台子上,没看到一个卖鱼的。放眼水面,坚冰锁湖,连个打鱼的人影也没见。他低着头,在台子上走着走着,突然,紧皱的双眉舒展开了。
他来到附近一户农民家里,借了一把鱼叉、一个榔头,使尽平生力气,连砸几榔头,坚冰被砸开了一片。
一会儿,那群鲤鱼移至冰窟处吸气。子骞趁机猛下一叉,叉出一条鲤鱼。在叉第二叉时,因用力过猛,把冰踩塌了,一下子把棉裤浸湿了大半。他索性脱下棉袄,往旁边的冰上一放,蹲下身去,一连抓上来5条鱼。
父亲、继母看到子骞扛着鲜鱼回来,立即给他换衣服。问明原委之后,夫妻俩都感动得哭了。从此,继母变成了一位慈母。
她向丈夫提出:“损儿这孩子聪明、德行好,光让他在干活之余跟你学识字不行,应该送他去上学,才能把他培养成才。现在,无非家里困难一点,我早起晚睡,多纺棉、多织布,家里再苦,也不能苦了损儿这样的好孩子!”
她亲自送子骞进入“观鱼台学堂”就读。在学校里,子骞夜以继日,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子骞在“观鱼台学堂”就读3年,连年荣膺第一名。
一天,一位姓赵的先生来到子骞家里,向其父母恭贺:“您夫妇真乃教子有方,闵损连年品学兼优,才智超群,可喜可贺。”
赵先生喝下一口茶,继续说:“借此机会,我还要告诉您夫妇一个好消息,昨天,我表哥从曲阜来我家,他说:‘国君下诏,批准当代圣人孔夫子开办私学,孔子已在曲阜贴出告示,五月末举行拜师仪式,只交10条干肉作为学费,就可以入学了。’我看,您夫妇还是送孩子投孔门吧!以免误其前程。这孩子才15岁,将来一定能成为高才大贤!”
于是,夫妇俩用马车为儿子装上竹简、衣物、粮食,并带上银两和10条干肉等,亲自送子骞赴曲阜,拜仲尼为师,投孔门就读。
孔子对待他的朋友们,总是保持着浓厚而长远的友情。即使是和自己作风不同的人,他也不肯轻易中断交往。他希望弟子们也能做到这一点。
他曾有一位老朋友叫作原壤,原壤是个做事不拘小节的人。平日里总是随随便便的,给人的印象非常不好。
孔子曾经挖苦他说:“年轻时就不规矩,长大了也没有出息,你这老不死的,真是一个贼啊!”说着便用拐杖朝原壤的大腿敲了几下。
后来,有一天,原壤的母亲不幸去世了。
孔子闻听这一消息,便赶紧去原壤的家里,帮助他前前后后地忙活着,料理后事,还帮助他收拾老人的棺材。而原壤却疯疯癫癫似的跳到了棺材上,坐在了棺材板儿上,冲着孔子笑嘻嘻地唱起来。
孔子就当没有听见一样,不理睬他。跟随孔子的弟子却忍不住了,说:“这样的朋友,还不该绝交吗?”
孔子微笑着说;“不是说,原是亲近的还应该亲近,本来是老朋友的也还是老朋友吗?”
弟子们听了孔子的话,深受教育。交朋待友,无不具有其师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