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传海外收日本弟子

名传海外收日本弟子

在孔林里,有千万棵各种各样的树木:柏树、橘树、松树等,许多都是千年的古木,树高云天。雒离、女贞、五味、樱花等名贵树种,在孔林里都可见到。

相传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都四面八方去寻找奇树,栽到孔子墓的周围。单说这樱花,就数日本三岛最多,它又是怎么栽到了孔林里了呢?每年一到三月,那樱花便开得一树树,一片片,花光照眼的那么新鲜。

说起来,不光孔林里有从日本传来的樱花,孔子当年还有过日本弟子哪!

当今的日本,一些地方,仍然建有孔子庙:长崎的孔子庙,是明代的建筑,庙前面也和中国的孔庙一样,有着一条泮水;福岛县有日新馆孔子庙;岗山县有显谷孔子庙;汤岛也建有孔子庙。

由此可见,儒家的学说和思想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传到了日本。

当年孔子3000弟子里,有个弟子想用仁义治国,在各国实行不了,他就去了齐国,可是齐国的国君也不肯采纳他的主张,他只好又离开了齐国。但他一点儿没有灰心丧气。

他背着竹简,走了一国又一国,过了一城又一城,后来到了东海边,去了日本国。

当时的日本社会,要比中国落后很多,文化更没有中国发达。孔子的这个弟子,不光背去了写在竹简上的经书,还有一肚子才学。他凭着聪明好学,很快便学会了日本话,也跟孔子那样收徒弟讲学。越来越多的日本人都来向他拜师求学。

那时候日本还有一种和当时中国不同的风俗,弟子们常常和媳妇一起去听讲。尤其是有一个叫银杏的弟子,每次都是这样,小两口总是一块儿来,一块儿去;两人打心里感激老师,觉得要不是老师从中国带来了经书和学问,怎么能得到这许多的学识。

有一天,银杏禁不住问道:“老师,你这么多的学问都是从哪里学来的?”

他说:“在中国,我有个老师叫孔子。孔子的学问,好比是万丈高的宫墙,要是抬头仰望,就越看越高;只要能找到宫墙门进去,便能看到墙里的宫殿有多好,屋宅内又是怎样的多种多样。我虽说跟老师学了多年,但老师的才学是无边无沿的,我学到的还只是皮毛!”

夫妻俩听了,不觉惊讶地问道;“天下竟然有这么个大学问家!他在中华大国的什么地方?”

于是,他便把孔子怎么在尼山出生,怎样立志刻苦学习知识,后来又办私学教书育人的事迹,给他们从头至尾说了一遍。从此后,小两口心中想得最多的事就是有一天能到中国去,跟这个大学问家孔子多学习几年才好。

夫妻俩求知心切,没过多久,就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途。他们在海上不知过了多少个风雨飘摇的日子,也不知行了多少路程,终于到达中国的港口。他们风餐露宿,不几天就赶到了尼山。

尼山的景致果然不同寻常,群山环绕,青松翠柏间,他们终于看到了孔子在一棵大树底下弹琴,若干弟子坐在旁边读书。

听说他俩是从日本漂洋过海,特地来中国求学的,孔子及其弟子都异常高兴。孔子说:“我从小好学,也愿游学四方,你们夫妻俩能不远万里到中国来学习,实属难得啊!”

本来,孔子收徒弟,不管贵族、平民百姓,都是要10条干肉作为学费的。可是,跟这对日本夫妻他却什么也没要,选了个黄道吉日,行了拜师大礼,就正式收下了银杏夫妇为孔门弟子。

这银杏夫妻俩刻苦好学,加之天资聪颖,深得孔门师生的喜爱。

转眼间,3年过去了。孔子教学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银杏夫妻俩全都学遍。特别是射箭,更是百发百中。

有一天,夫妻仍双双来到了孔子跟前,拱手行礼道:“老师,你的学问比大海还深,我们一辈子也学不完。可是,我们离开日本已经3年了,不知家乡变化如何。此次返回,也要像恩师一样,设坛讲学,将恩师的学识发扬光大。”

孔子说道:“是啊,是该回去了!”

银杏两人临行那天,孔子及弟子们都出来相送。

夫妻两人又历经千辛万苦,从中国返回到日本。他们把从中国学到的各项知识和技艺都传授给本国的学生。对于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至今的日本很多礼仪和习俗都能在中国古代文化里找到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