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纲治国颇有建树
立纲治国颇有建树
54岁的孔子由司空升任大司寇之后,他走进大司寇府,心情愉快,面露喜色。
子路问:“常言道:‘君子遇灾祸不忧,逢好事不喜。’老师为何升官即乐呢?”
“你说的没错。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可能你还没听说这样的话:‘君子居高位而敬重低于自己的人是乐事,君子以权惩恶也是乐事!’”
子路又问:“如此说来,您最近可能以大司寇的名义惩治恶人?”
孔子首肯道:“你说的没错!”
夹谷会盟之后,孔子名声大振。少正卯嫉妒孔子,就想方设法破坏孔子的计划。
他策动“三桓”势力拒绝平毁费邑,并发动了叛乱。在郈邑遭毁前夕,少正卯暗自派人在城外向郈邑城内射箭,箭头上系的白绢上写着“坚守拒隳”4个字。在是否平毁成邑城的问题上,少正卯则使用两面手法,从中捣乱。
平毁费邑、郈邑之后,孔子掌握了少正卯幕后活动的不少证据,向鲁定公密奏少正卯破坏平毁3城的情况。他最后说:“鲁国不振,原因是忠臣和奸佞不分,奖惩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为保护庄稼更好地生长,必须除掉野草。愿主公切勿姑息养奸,传旨取出太庙中用于斩刑的兵器,放在两观台下。”
鲁定公说:“好,就这么办!”
第二天,鲁定公让群臣商议平毁成邑的利害关系,并责成大司寇孔子裁决。
少正卯故意迎合孔子开始时提出的平毁3城之意,说:“鉴于费邑、郈邑已平毁,成邑城也当平毁,这样可以使跋扈的家臣无所凭借,也可平衡三家心理,避隳二留一之嫌。”
孔子启奏道:“少正卯所言别有用心!成邑已处于孤立的形势,怎能再平毁呢?何况成邑宰公敛处父忠于公室,怎能说他是‘跋扈家臣’?”
孔子略微停顿,接着说:“前些日子,我下令平毁成邑时,少正卯暗自让公敛处父拒绝平毁,向我陈述的理由是:‘成邑城是鲁国的北大门,有抵御齐军入侵的作用。’我念公敛处父以礼对待隳城鲁军,且无叛乱言行,奏请主公批准,没有平毁此城。少正卯明知详情,今日信口雌黄,离间君臣,居心险恶,按律当斩!”
鲁定公说:“少正卯是鲁国名人,言有不当,也不应诛!”
几个大夫为少正卯求情。孔子复奏:“鉴于众卿不知少正卯底细,臣有必要道破其天机:暗自策动费邑宰叔孙辄和公孙不狃起兵叛乱的是他,暗自指示郈邑宰侯犯‘坚守拒隳’的是他,在成邑隳与不隳问题上玩弄两面三刀手段的是他。少正卯言论偏颇却辩才无碍;行为怪僻而意志坚定,内心险恶却深藏不露,以广博的学识掩盖其邪恶,对作恶的人广施恩泽。对少正卯这样以虚名惑众之人,不诛之难以为政。我的职务是大司寇,应维护法律尊严,请主公正斧钺之典,以儆效尤!”
鲁定公大声说:“准奏!将乱政大夫少正卯就地处斩!”命力士捆绑少正卯,在两观台下将少正卯斩首,并暴尸3天。
自诛少正卯之后,孔子的作用得以正常发挥,鲁定公与“三桓”皆虚心听取孔子的意见。从此,孔子立纲陈纪,施教礼义,整顿官风民俗,3个月之后,鲁国的风气大为好转。不过,也有不同的议论。
有人说:“少正卯曾与孔子同时在鲁都讲学,多次把孔子的学生吸引到自己门下,致使孔门‘三盈三虚’。孔子诛少正大夫是公报私仇!”
子贡将听到的议论告诉孔子,并问:“少正卯是鲁国名人,你刚执政不久就杀了他,这样做妥当吗?”
孔子说:“黎民百姓不了解真相,说三道四,在所难免。我已命差役在城乡张挂诛少正卯的文告,公布其罪恶,让大家有所认识。这关系国家稳定的大局,绝非其他原因。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小人成群结党,是值得忧心防范的。国君诏示天下的动乱罪有5条,具一罪即可杀,而少正卯五罪俱全,经常以邪恶之言蛊惑民心,聚各方势力为己所用,实在无法饶恕。”
孔子又说“今日不诛少正卯,将来鲁国必生祸患。商汤杀尹谐,文王杀潘止,周公杀管叔,姜尚杀华仕,管仲杀付乙,子产杀邓析史付,与我诛少正卯是一个道理。”
子贡说:“原来老师奏明主公,捕杀乱政大夫少正卯,是为了鲁国的江山社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