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求政治发展离开鲁国
为求政治发展离开鲁国
公元前497年,阳春三月,春光明媚。这本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孔子却不得不离开生养他的父母之邦,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也为了寻求新的从政机会,孔子开始了为期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周游之前的形势是,齐景公君臣在夹谷会盟的时候看到了孔子的谋略和外交才干,深感孔子在鲁国做高官对齐国不利。犁弥向景公建议,先想办法阻挠孔子继续执政,这个办法如行不通,再采取送地的计策。
齐国挑选了80个妙龄美女,给她们制作了许多华贵飘逸的服装,并训练她们演练“康乐”舞。又挑选了膘肥体壮的120匹骏马,作为礼物,郑重其事地连同美女一起送到鲁国。
为了怕人议论,“三桓”没有马上举行接收仪式,先将美女和骏马在鲁都城南的高门安顿下来。
季桓子为避人耳目,打扮成普通百姓,差不多天天跑到高门观赏齐国美女的表演。受命前来赠送美女和骏马的齐国使者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对季桓子说:“大夫觉得这些礼物如何?可以举行赠交仪式了吧?”
季桓子连声称赞:“美极了!美极了!”接着压低声音诡秘地说:“等我将国君拉来观赏一番,再举行也不迟。”
第二天,季桓子入宫见鲁定公,请他出城在周围地区进行一年一度的例行视察。齐国送舞女骏马之事正传得满城风雨,鲁定公很想前去观赏一番,可又难以启齿。现在季桓子一请,鲁定公想何不借此机会去看看呢,就痛快地答应下来。
鲁定公与季桓子一起乘车直奔高门外。已经做好准备的齐国舞女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下正翩翩起舞,鲁定公目不转睛地看着,忘了自己的身份,也忘记了时间的早晚,眼中只有舞女的倩影,耳中只听到美妙的旋律。
一连几天,鲁定公都不理朝政,连一些必办的政务也一概推掉,只沉溺于观赏美女。此事引得朝野议论纷纷。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心急如焚。子路明白,孔子继续留在官位上实在是难以有所作为了。
孔子尽管也知道事已不可为,但仍不愿意马上离开:鲁国毕竟是自己的父母之邦,这里有自己的妻子儿女,刚刚开始的从政生涯也留下事业的辉煌,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应该继续努力去争取。然而,最后一点希望也破灭了,孔子决定离开鲁国。
孔子和弟子们商量离开鲁国后的去处,子路建议到卫国去。孔子也认为卫国是一个可以去的地方,卫国与鲁国相邻,同为姬姓,算是兄弟之邦,平常两国的交往比较多,孔子的大名也早为卫国朝野所知晓。
孔子安排好家事,安顿好留下的弟子,便带领自愿随行的子路、子贡、颜回、冉有、宰予、高柴等学生走上了通向卫国国都帝丘,即现在河南濮阳的大路。
这时,正值夏历二月,春风已使田野披上绿装。渡过濮水,进入卫国国都的郊区,只见农田整齐,庄稼茂密,村庄点缀其间。孔子不由得赞叹道:“这里的人口真稠密呀!”
驾车的冉有回过头来问道:“既然人口已经多了,还应该再做些什么事呢?”
孔子说:“使人民富裕起来。”
冉有又问:“富裕以后再做些什么事呢?”
孔子说:“教育他们。”
到达卫国国都后,先住在子路妻兄颜浊邹的家里。子路、颜仇由与卫灵公的宠臣弥子瑕取得联系,希望由他引见孔子拜会卫灵公。
几天后,卫灵公召见孔子,问:“你在鲁国做官时有多少俸禄?”
孔子回答说:“俸米6万斗。”
灵公十分痛快地说:“我也给你6万斗。”
跟随孔子的学生们见孔子有了安身之处,都很高兴。
子路尤其高兴,问孔子道:“卫国的君主若让你去治理国政,你首先干些什么?”
孔子略为思索了一下,说:“我以为首先要纠正名分。”
子路不客气地说:“老师未免太迂腐了,这有什么纠正的必要呢?”
孔子说:“君子对他所不知道的只有疑在心中。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教化也就兴办不起来;礼乐教化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连手脚都不晓得往何处摆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说得出来,讲出来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
从此,孔子师生一行人在卫国安顿下来。但是卫灵公并没有给孔子安排具体职务,因而,孔子整天除了教学活动就是会会朋友。
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进谗言,说了孔子不少的坏话,卫灵公就派人监视孔子的行踪。正所谓事有凑巧,卫国已故大夫公叔文子是一个贤人,孔子来卫国前就知道他的大名。
孔子这次来到卫国,对不少人常常谈起公叔文子,并有意识地寻访他的嘉言懿行。谁知孔子的这种言行触犯了卫国的大忌。
公叔文子虽然以贤智闻名,但继承其大夫之位的儿子公叔戌却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物。他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对立,密谋诛除南子党羽,事发而被驱逐出国都。他逃到自己的采邑蒲,即现在河南长垣,准备发动叛乱。这事发生在孔子到卫国不久。
孔子到卫国后,因住所被监视,使孔子难以忍受。孔子和学生们商量一番,担心继续留在这里会出事,便决定尽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