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神童项橐为师

拜神童项橐为师

孔子一生都虚心向学,他认为人各有长,谁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在中国著名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上曾经记载:“昔仲尼,师项橐。”讲的是孔子对神童项橐的才学赞叹不已,拜项橐为其老师的故事。

那还是在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天,孔子一行人正走在河南的地界上,只见这里林木茂盛,流水潺潺,空气里弥漫着各种花香,伴随着林间阵阵鸟鸣,让人心旷神怡。

孔子不禁感叹:“天下竟有如此所在,好一处人间胜景啊!”

孔子边走边欣赏沿途风景,不知不觉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就在他们走出街南不远的时候,车夫突然勒住了缰绳,停了下来。

“为什么停车?”孔子问道。

“回夫子,前面有几个小孩,挡住了去路。”

“喂!小孩儿,你们看见车来,为何还不让道?”子贡忙跳下车,不怀好气地问道。

“为什么要让道?你们就不会绕道吗?”站在车前的孩子说。

听到子路与小孩发生了争执,孔子便走下车来。他看见路上有3个小孩。其中的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耍,而另一个小孩则一边独自玩耍,一边与弟子理论。孔子觉得奇怪,就走上前去问道:“你为什么在旁边站着,而不和大家一起玩呢?”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害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说着,那小孩儿仍继续用泥土堆城堡,自己则坐在里面,好久不肯出来,也不给孔子他们让路。

孔子忍不住又问道:“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

“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能言善辩,于是赞叹地说道:“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我给你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就给我们让道,好不好?”

“你出吧!”小孩毫无惧色。

“你听好了,”孔子问,“父母与夫妻孰亲?”

“夫妻亲。”小孩答道。

“不对,父母亲。没有父母哪有后代!”

“夫妻亲,没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孔子说:“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教育成人、传道授业,哪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小孩理论起来头头是道:“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一日夫妻还百日恩呢!当然夫妻亲。”

孔子心想,“君子无所争”,便道:“我还有重要的事情,你赶紧让开道吧!”

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该让车,还是车应该让城?”

子路在一旁不耐烦地说:“你这算什么城池,只是小孩子们玩的游戏!”

“就是城池!”

僵持了一会儿,小孩自觉理亏,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

“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传道授业就得有真本事和真才学,您都知道一些什么呀?”

孔子答道:“不是我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说完,孔子边感慨,边向前走着。

这时,子路看见路边有一农夫正在锄地,子路便故意问道:“您在做什么?”

农夫答道:“锄地。”

“看你忙忙碌碌的,你手里的锄头每天能抬多少下?”子路问。

看见农夫一时答不出这个问题。那小孩从后面跑过来,答道:“我父亲年年锄地,当然知道手里的锄头每天抬多少下,先生出行乘车马,也一定知道马蹄每天抬多少下吧?”

子路顿时无言以对。孔子见这个小孩聪颖机敏,便说:“你这小孩才智过人,现在你我各出一道题,让对方来答,谁胜了谁就是老师,怎么样?”

小孩说:“不可以戏弄我。”

孔子说:“童叟无欺。”说完,孔子开始出题:“人生在世,常常看到日月星辰的光辉,土地里生长着五谷,才能养育众多的生灵。现在我问你,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生长多少五谷啊?”

小孩答道:“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稍一停顿,小孩问:“人之身体比地要小得多,眼睛上的眉毛比天要低得多。两道眉毛生长在眼睛上方,天天可以见到,人人也都知道,夫子知不知道两道眉毛有多少根?”

孔子没法回答,说道:“后生可畏呀!你小小年纪竟有这样的才学,实在佩服啊!”

不料,小孩却不紧不慢地回答:“我听人说,河里的鱼生下来,3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3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3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孔子感叹道:“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是了不起呀!请问小儿大名,今年几岁了?”

“我叫项橐,7岁。”说完,小孩又开始独自玩了起来。

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孔子刚说完,项橐就纵身跳入旁边的水塘中,孔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项橐浮出水面说:“沐浴后方可行礼,夫子也来沐浴吧!”

孔子说:“我没学过游泳,担心沉下去就浮不上来喽!”

项橐说:“不对,鸭子没有学过游泳,也能漂浮在水面上。”

孔子说:“鸭子是因为有毛,所以才不会沉入水底。”

项橐说:“葫芦没有毛,也能浮在水面,不下沉啊!”

孔子答:“葫芦是圆的,并且内部是空的,所以不会下沉。”

项橐不依不饶,说道:“钟是圆的并且内部也是空的,为什么下沉却不能浮在水面上?”

孔子没法回答了,只好不说话。

项橐沐浴完毕,孔子就设案行礼,拜项橐为老师。

后来,便有了“项橐三难孔夫子”、“昔仲尼,师项橐”的传说。“君子之约,童叟无欺”等词语也都是来源于这个故事。后人尊称孔子为孔圣人,这小项橐也因此被尊称为“圣公”。

路上遇见神童项橐,让孔子感慨万千。孔子一行人继续向前赶路。不料,刚走不远,车轱辘就被一截大树杈折断了。孔子只好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来修车。

子路快步赶到前面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内织布。子路恭敬地说:“烦劳大嫂,可否跟你借样东西?”

那女子没等子路把话说完,就转身走进里屋。子路正觉纳闷儿,心想,这女子真是不知礼节,没等人说完话就走开了。

没想到,女子很快从里屋走出来,说:“给你!”女子边说,边拿出了一把锃亮的斧子递给子路。

子路惊讶道:“你怎么知道我是要借用您的斧子?”

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样‘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金’就是铁的意思,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你是要借斧子吧!”

子路暗自佩服这个妇女的聪慧。谢过妇女,子路就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将刚才借斧一事说给孔子听。

孔子听后,慨叹不已:“刚才道上遇见一个聪颖的孩童,现在又遇到一个聪敏妇女。楚国真是藏龙卧虎的地方啊!”

从此,孔子与项橐在路途对问的事,被人们广为传播。后人为了纪念孔子,把当年孔子和项橐对问的地方称为磨嘴磐,把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

每到春暖花开,孔子都会带上弟子们去郊外踏青,采撷鸟语花香,遍赏春日景观。这年春季,孔子照例出游,又经过了项橐所住的村庄。

一个孩子远远地看到了孔子从村边走过,就飞快地跑到项橐跟前报告说:“项橐,孔老夫子的马车来了!”

项橐一听,马上来了兴致。他赶紧命令3个小孩站在路中央。项橐说:“我们要通过‘小儿辨字辩日’与孔老夫子斗智!”

“这个办法太好了!这回,看孔夫子他怎么回答。”一个小孩应声附和道。

于是,3个孩子装作没看见别人似的,不停地在路边争论着。见两个小孩正在争论什么,孔子遂把马车停在了路上,走上前去,一探究竟。

只听一个小孩说:“早晨时,刚出山的太阳又红又大;到了中午,太阳就变小了。所以,我认为早晨的太阳距离我们近!”

另一孩子不服气地说:“早晨的时候,刚出山的太阳不热,到了中午,就热得让人受不了。所以,我认为中午的太阳距离我们最近!”

项橐见孔子下车来到身边,就问孔子:“请教您一个问题,关于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他们两个都争辩好久了,请您老人家给作个判断吧!”

“项橐,今天想用什么问题为难老夫啊?”孔子微笑地说。

“到底是早晨的太阳距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的太阳距离我们近呢?”

孔子略微沉思,说道:“根据目前的天体知识,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也说不清楚。我想,也许我们的后人能弄明白这一点的。”

项橐佩服地说:“怪不得您老人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间大事呢,原来您是个实实在在地对待学问的人啊!”

孔子面带笑容地对项橐说:“好啦!老夫也要考考你喽!”

接着,孔子与神童项橐一问一答开来。只见这一老一小站在路边,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孔子的弟子们听他们谈得如此热闹,也都走下车来,站在旁边观看。

神童项橐的思维异常敏捷,孔子问他的多数问题都难不倒他。当然,孔子也并没有出特别难的题目来为难他。可孩子终究是孩子,孔子的问题,他也有个别答不出来的时候。

孔子感慨地说:“好啊!年轻人必然超过前辈们,让人敬畏呀!”

随后孔子针对项橐言语之中流露出的傲气,极富耐心地加以引导,给他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鼓励他虚心学习,将来必成大器。

项橐虚心地聆听孔子的教诲,当时就给孔子磕了头,感激地说:“项橐当拜孔爷爷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