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不得已几度奔波

迫不得已几度奔波

公元前497年,孔子带着弟子们离开了卫国,他们只在卫国居住了10个月。孔子师生走得是如此仓促,甚至都没来得及好好地收拾妥当,便匆匆上路了。

他自己乘坐一辆马车,弟子们则有的跟着他坐在车上,大多数却是步行上路的。当他们正要走出东门的时候,便和步行的一部分弟子失散了。

孔子的弟子子贡,当时还是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他因为一时找不到老师,很是着急,逢人便问:“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

于是,就有一人笑嘻嘻地告诉了他:“我看见东门有一个人,长得很体面,两腮像尧帝,脖子像有名的法官皋陶,肩膀像大政治家子产,腰以下又像蹚水的大禹,不过还短三寸就是了。样子很狼狈,像只丧家狗啊。”

子贡听了,也顾不得说话,他知道这一定是孔子了,便一路小跑着找到了东门。在那里,他们果然赶上了孔子。

孔子问他到哪里了,怎样才找来的呢?子贡便把刚才听来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了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一个人的长相是不足为奇的。说我像只丧家狗,倒一点不错!一点不错!”

这时,郑国的青年贵族公良孺拜孔子为师,带着5辆车与孔子一同离开卫都。他劝孔子到陈国去,孔子别无去处,便答应了。

一行出了卫国国都帝丘,向西南方向行进。走到匡邑,即现在河南长垣时,孔子的学生颜刻无意之中说了一句话,惹出一场事端。

匡邑原是卫国的领地,后被陈国占领。公元前504年,鲁、郑两国交战,阳货随定公率师进攻郑国,攻克了匡邑。当时颜刻是鲁军的一名士兵,亲自参加了攻克匡邑的战斗。

这次颜刻随孔子出游,为孔子驾车。到匡邑时,他看到熟悉的城垣,想起当年的那场战斗,用马鞭指着一处城墙,大声对孔子及其他随行的弟子说:“我们当年进攻匡邑时,就是从这里打开缺口的!”

正巧,旁边的一个匡人听了这话,大吃一惊,仔细观看站在车上向匡邑张望的孔子,吃惊地误以为是当年率鲁军攻破匡邑的阳货,于是跑到匡邑宰匡简子那里报告。

匡简子听说仇人送上门来,立即带领兵士追捕。孔子一再向他们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匡人虽然没有绝对把握认定孔子就是阳货,但坚决不肯放人,并且严密监视他们。

孔子及其弟子们在监禁中表现得十分坦然,特别是照常进行的教学活动,使匡人心中的疑团慢慢消除,再通过其他多种渠道进一步调查,知道眼前的这些人与阳货毫无关系,就把他们放了。

师徒决定到卫国边境休整一下再决定去向。谁知经过蒲邑时,又陷入另一场风波。原来这时被卫灵公驱逐到蒲邑的公叔戌发动了叛乱。他为了壮大声势,派人拦截孔子一行,强迫他们参加叛乱队伍。

孔子尽管对公叔戌的父亲十分尊重,但对公叔戌犯上作乱的行为却深恶痛绝,因而断然拒绝。公叔戌却继续纠缠。跟随孔子的公良孺气愤不过,率领自己的5乘之众同蒲人开战,子路和其他弟子也上阵助战。

由于公良孺和子路骁勇善战,其他人也合力拼杀,公叔戌一伙人知道孔子等难以制服,就要求谈判讲和,条件是只要孔子答应不回卫都帝丘,就放他们一行离开蒲地。孔子答应了。

此前在困于匡邑时,孔子的一个弟子通过卫大夫宁武子的疏通返回了卫国。弟子在卫国为孔子的返回进行了不少活动,消除了卫灵公及其夫人南子的怀疑,他们欢迎孔子一行重返卫国。

特别是孔子师徒在蒲邑同公叔戌叛乱分子战斗的消息,进一步打消了卫灵公对孔子的疑忌。因此,当孔子一行回到帝丘的时候,卫灵公亲自到城外迎接。

公叔戌据蒲邑反叛之事一直使卫灵公君臣忧虑不安,由于孔子刚从蒲地回来,灵公自然想听听他的意见。他问孔子可否出兵讨伐叛乱?

孔子立即给予肯定的回答。并告诉灵公,在蒲邑真正同国君作对的,只不过是公叔戌和他的几个亲信,其他人都是被胁迫的百姓,所以讨伐可以取得胜利。

卫灵公告诉孔子,他的多数臣子都不主张讨伐。因为蒲邑地处卫国西南边陲,是抵御晋、楚等国进犯的屏障。卫军前去讨伐,一场战斗必将使这座城堡遭到严重破坏,使国力消耗,徒然对他国有利。因此,尽管孔子的意见很有道理,卫灵公也一直没有派兵讨伐,只是将蒲邑监视起来,静观其变。

孔子回到卫国以后,住进卫国贤大夫遽伯玉家里,以便通过他进一步增加与卫灵公的接触,期望得到灵公的重用。又与卫灵公夫人南子的亲信弥子瑕建立了较密切的关系,希望通过他与南子见面。因为南子作为国君的夫人,对卫国的政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但是,孔子希望在卫国出仕的愿望却一直没有实现。因为孔子的名气很大,并且在鲁国做过司寇和代理执政,让孔子在卫国做官,必须给他一个相当的职务,这在卫国的宗室大臣中恐怕难以通过。所以,卫灵公有时召见孔子,就一些问题向他请教,却始终没有给他具体职务。

孔子寂寞难耐,故意对别人说:“如果有人用我管理政事,一年就可以初见成效,3年便会有成就了。”

这话传到卫灵公那里,但卫灵公仍然没有让他做官,孔子十分失望。

一天,卫灵公邀他出游。卫灵公与南子同乘一车,由宦官雍渠做驭手,让孔子乘坐第二辆马车。卫灵公与南子在车上肆意逗乐,故意招摇,使孔子很难为情。

归来后,孔子满脸不高兴,气愤地对弟子们说:“今天的事情使我明白,很少有人能像追求美色那样追求美德呀!”他决定离开卫国。

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国有权势的卿大夫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掌权的赵鞅率师进攻朝歌,即现在河南淇县,讨伐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夫。

战争激烈进行中,范氏、中行氏一边却祸起萧墙,他们在中牟,即今河南鹤壁西宰佛肸发动叛乱,归顺了卫国。佛肸很快向孔子发出了邀请,希望孔子到中牟协助他治理此地。孔子打算立即应邀前往,但子路觉得不妥,劝孔子不要去。孔子终究没有到中牟。

现在,孔子到晋国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晋国是举足轻重的中原大国,与齐桓公齐名的晋文公曾经创造过辉煌的霸业。

孔子一直非常关心晋国的政局,眼看晋国国君大权旁落,韩、赵、魏、智伯、范氏、中行六卿争斗不已,心中十分焦急。

孔子希望到那里去,以自己的声望,特别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理论,调和晋君和六卿的关系,缓和六卿之间的矛盾,使晋国重新恢复秩序与稳定。凭着晋国作为中原大国的地位,孔子也许可以大有作为。

终于,孔子带领子贡等人踏上了赴晋国的旅程。早晨从帝丘出发,不到一天就到达黄河东岸。当孔子登上黄河大堤,俯视自西南流向东北的黄河。他感慨万端地说:“啊!逝去的一切就像这浩浩荡荡的河水呀!不舍昼夜地一直流淌。”

这时,从西岸渡过一船人,登岸时人群中一片喧哗。孔子连忙上前打探消息,得知晋国执政赵鞅杀害了晋国两位德高望重的贤人鸣犊和舜华。孔子惊呆了,两行老泪顺着面颊流下来。最后,孔子掉转车头,沿来路返回。

由于孔子到晋国去的行动事先未征得卫灵公的同意,引起卫灵公的恼怒与不满,因为卫国已经参与了晋国六卿之间的斗争,而且支持的是范氏与中行氏,可孔子却倾向于他们的敌人赵氏。

因此,孔子返回帝丘时,卫灵公不仅没有前去欢迎,而且故意向孔子请教战争问题,以暗示卫国即将与晋国兵戎相见。孔子对卫灵公的态度也很不满。

一天,卫灵公与孔子谈话时,突然见到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正自南向北飞行。灵公中断与孔子的谈话,只仰视着大雁,直至大雁消失在天际,仿佛孔子根本不存在一样。

孔子看着老态龙钟的卫灵公,明白继续在卫国待下去实在没有必要了,就决心再次离开卫国。

公元前493年,四月,灵公离开人世。他的孙子姬辄承袭了君位,他就是卫出公。此时,卫出公的父亲蒯聩在晋国的支持下,进入距帝丘仅40里的戚邑,即现在河南濮阳北,扬言进入帝丘与儿子争夺君位。

孔子对这种违背礼制的举动深恶痛绝,为了不使自己卷入这场争斗,便带上弟子奔郑国而去。孔子一行离开卫国,南行经过以现在山东定陶为中心的曹国,到达以现在河南商丘为中心的宋国。

宋国是孔子祖先生活的地方,他青年时代曾到这里考察过殷礼,他夫人亓官氏的娘家也在这里,所以孔子对宋国有特殊的感情。

到宋国后,孔子希望受到热情的接待,想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然而,当权的宋景公对孔子这位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名人却相当冷淡,连国君应有的礼贤下士的样子也没有装一装。

孔子虽然不满意,但对于血亲的认同感还是使他主动前去拜见宋景公。一见面,宋景公向孔子请教说:“我想使国家长久存在,我想得到众多都邑城镇,我想使百姓对我绝对信任,我想让士人忠心耿耿、竭尽全力为我服务,我想让圣人自动上门报效,我还想使官府得到治理,官员们都清正廉洁,要想实现这些愿望,应该怎么办呢?”

尽管这些愿望都是围绕着国君这个中心,但因事关国家大政方针,孔子还是回答说:“邻国互相亲善,和睦相处,国家自然会长存不衰;国君施惠百姓,臣民忠于国君,就会多得都邑城镇;不滥杀无辜,不姑息罪人,秉公执法,百姓就会对国君绝对信任;礼贤敬士,俸禄优厚,士人都会竭忠尽力;尊敬上天,善事鬼神,就会季节适宜,风调雨顺;崇尚道德,讲求礼仪,圣人就会自动上门报效;任贤使能,罢黜庸劣,官府就会得到治理,官员就会清正廉洁。”

然而,宋景公说:“你说得真好啊!可是,我却做不到。”

孔子只有摇头叹息。他明白了:他的祖先曾经生活过的这个国家,已经丧失了复兴的希望。

在宋国,更令孔子气愤的是司马桓魋的劳民伤财之举。此人是倡导“弭兵”运动的名臣向戌之孙、宋桓公的后裔。他当上宋国司马以后,骄横凶残,奢侈享乐,不可一世。不顾宋国国小民贫的现实,征调大批工匠,开山凿石,为他制作巨型石椁。由于工程艰巨,3年还没有完成,但工匠们却大都累倒了。

有一天,孔子来到施工现场,气愤地说:“与其让这样的人生前死后奢侈,还不如叫他死后早早烂掉!”

这话传到桓魋耳中,他认为孔子多管闲事,对自己的声誉不利,决定将他们师徒赶出宋国。

孔子一行居住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树,他的教学活动就在树下进行。桓魋为了赶走孔子,就派一帮人到这里捣乱。这天,正当孔子指导弟子在树下习礼时,桓魋指使的一伙人突然闯进院子,把孔子师徒赶到一边,然后把大树连根刨掉,并扬言要杀死孔子。

孔子与弟子们共同分析了形势,认为桓魋什么坏事都可能干得出来,为了安全,必须尽快离开。于是,师徒换上宋国百姓的服装,分成几个小组,秘密潜出宋国国都商丘。

经过数日跋涉,孔子到达新郑城郊。由于他们都是初次来到这里,不熟悉地理环境,事先又没有定下一个确切的会面地点,所以他们分散到达,各自围着城转,一面互相寻找,一面寻找孔子。终于在新郑东门外大家见面了。一行人又恢复了往日的乐观,他们从东门进入新郑。

郑国是春秋初期建立的诸侯国,在武公、庄公时期曾盛极一时,使中原的诸侯大国侧目而视。后来,国势逐渐衰落。由于处于四战之地,在五霸争雄的岁月里处境十分困难,只能在朝秦暮楚中艰难维持。

当时,郑国出了一个著名政治家子产,他的行政措施和个人品格一直受到孔子的赞扬。听到子产去世的消息,孔子曾难过地流下热泪。孔子对子产保护乡校的事迹大加赞赏。

乡校是国人聚会的场所,国人不时聚在那里议论朝政,对国君和执政的活动评头论足。这是国人从原始社会那里承袭下来的民主权利。子产上台执政后,没有毁掉乡校,而是虚心听取国人的议论,不断改进执政的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国人对子产的改革完全理解了,上下一片颂声。保存乡校,实际上是保留古老的民主议政形式。子产的高明、大度和作为执政者虚怀若谷的品格,使孔子由衷地敬佩和景仰。

孔子此次来到子产的国家,带着学生四处走访子产的遗迹。他在郑国停留的时间不太长,只是作为一般游历者,在郑国的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