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推磨过桥
孔夫子推磨过桥
孔子50多岁的时候,乘车去齐国游说。途中来到齐鲁两国的边界处,就被大箭山挡住去路。远远望去,山的西侧有一道极深的沟壑,沟壑的崖上探出一块大石来,形状酷似磨盘。磨盘上有上下两块磨,左右各放着两根石磨棍。
路边的人告诉孔子说,这石磨棍是进入齐国的唯一通路,凡经者必须推磨而过。否则,磨棍则强挡车马行人。
孔子乘坐的车辆来到沟壑前面,看见一个妇人正在推磨,眼看就要把连接两国的道路接通。
孔子问那妇人:“此乃桥乎?”
妇人答:“不错,是桥。”
孔子说:“劳驾,放我的车过去吧!”
妇人道:“可以放你过桥,但需要你亲自推磨。”
孔子只好下车推磨,但磨大棍粗,实在难以移动。不大一会儿就累得孔子气喘吁吁,汗水淋淋,筋疲力尽了。只好蹲在陷道里求妇人帮助。
妇人上前搀扶起孔子,笑着说:“你不是主张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吗?那么,请你不要再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为好。你若心悦诚服,我甘愿推磨与你开道。”
孔子听罢,频频点头,当即乘车过了桥。孔子回首拜谢妇人说:“多谢指教!”
从此,后人有了“孔子与磨盘桥”的传说。
孔子和弟子们继续往东南走,想到楚国去。
此时,正是酷暑时节,又赶上那地方大旱。这天,红日当空,没半点云彩。他们虽然动身早,却越走越热,前面又遇上了好几里的沙子路。头上太阳烤,脚下热沙烙,还没到中午,师徒们就像困在火炉里一样。他们一边吃力地行走一边擦汗,到达一条河边时,早已是气喘吁吁。
这是一条东西流向的河,上面架着一座拱桥。因为天旱,3个桥洞,一孔流水,两孔没水。孔子是一个吃得辛苦耐得劳累的人,也觉得挡不住这炎热。
他抬头望望,天上是火辣辣的太阳,低头看看,四面是白茫茫的沙滩,一切都像是热得凝固了,不见一只鸟飞,听不到一声蝉叫。只有没有流水的桥洞子底下,还有点阴凉。
孔子说道:“在这里歇一歇,过日中再走吧!”
弟子们奔到了桥洞子底下,有的坐着喘气,有的躺倒了,只有子路还站在那里。
孔子说道:“仲由呀,我也累乏啦,你到上面看着,要是有人过桥,叫他放轻点脚步,让大家好生地歇一会儿。”
子路答应着,几步就走上了桥头。过了一会儿,来了个40多岁的汉子,瘦脸尖嘴,眼看着就要走上了桥,子路忙说:“你慢慢地走,俺老师在下面歇着呢!”
那人是个螃蟹不忘横着爬的家伙,他瞅了子路一眼,见他旧衣旧裳,满面的风尘,立刻板起铁青的脸喝叫道:“你吃了河水,管得宽,大爷走路,自己有腿,用不着你来多言多语。”
说话间,那人还故意把脚步加重地往下跺,嘀嘀咕咕地过了桥。
子路大怒道:“你这没有人性的坏家伙,可恶到这种地步。”那人冷笑道:“我恶,可我还5个闺女5个儿哩!”
子路正要回他的话,听到孔子在下面叫道:“仲由呀,仲由呀!你下来。”
子路听到老师招呼,只得走了回去。
孔子问道:“刚才有人过桥啦?”
子路说:“是个狼心狗肺之徒,还夸自己有5个闺女5个儿呢!”
孔子说道:“人有人言,兽有兽语,犯不着去跟他计较。”
子路又回到了桥头上,过了一会儿,又有个40多岁的男人走了过来。看看离得近啦,子路招呼道:“你轻轻地走,俺老师在下面歇着呢!”
那人是个一点就明的精灵人,他望着子路说道:“看样子师徒们是走远路的,这样酷热蒸人的天气,可得好好歇息歇息才是。”
好人难得,子路听了,心里欢喜,不禁问道:“你这样的好心为人,家里有几双儿女?”
那人笑嘻嘻地应道:“一儿一女。”说着,脱下了鞋,走过了桥。
孔子又在桥下喊道:“仲由呀,仲由呀!你下来。”
子路应声走了下去,孔子问道:“桥上有没有人过?”
子路说:“则才有个人怕惊扰了老师,他脱下了鞋子,慢慢地从桥上过去啦,可他只有一儿一女。”
孔子说:“有一儿一女好。”
子路回答完老师的问话,就又上到桥头看着。不多时候,又来了一个老汉。
子路说:“你轻点脚步走,俺老师在桥底下歇息呢!”老汉一听,转身就往桥下走。
子路很是奇怪,问道:“老人家,你不过桥了吗?”
老汉说:“我上岁数啦,脚步沉,还是从河里过吧!”说完,脱了鞋,又脱袜子。
子路看着,万分地感动,赶着上前问道:“老人家,你是百里挑一的好人,家里儿女一定不少吧!”
老汉说:“我无儿无女孤身一个。”说着,慢慢地蹚水过河去了。
子路一直望着老汉走远,听到孔子叫,就又回到了桥底下。孔子问:“有人过河了吗?”
子路说:“一个老汉怕惊动你,脱了袜子和鞋,从水里过去的,可老人家却没儿没女。”
孔子点点头,说:“没儿没女好。”
子路听了,又是纳闷,又觉不平,说道:“老师,先头那个凶神恶煞的家伙有5个闺女、5个儿,你没加一句言论,而一个脱了鞋过桥的,你说他一儿一女好,也还通情达理,这老汉厚道待人,可男孩女孩却没有一个,这又从哪处说的好?”
孔子说:“看远不看近不行,看近不看远也不行。人一辈子路长,可路都在人的心上。啥样的父母,啥样儿女。他那样的恶,降他的不是别人,是他的5个男孩、5个女孩。敬老得老,敬禾得宝,他那样蛮横歹毒,儿女也不会善待他。
“那有一儿一女的人,有其父必有其子,自然会从儿女那里得到好处。老汉虽说没儿没女,可什么土长什么苗,有好土,就不愁长不出好苗来。”
据说,第一个过桥的,5个儿子为盗,5个闺女为妓。第二个过桥的,一儿一女对他很是孝敬。第三个老汉没儿没女,可拾了个孩子养着,虽说不是亲生,可心地和行为很像老汉,对他这个养父是一好百好。
在桥下歇息后,师徒们又上路了。他们经过的是大片野地,一条荒路。子路赶车,车动铃铛响,惊起的只有草里的野兔。
他们越走人烟越少,到后来,连个人影也见不到了。真是世路难行,师徒们人困马乏的,走到傍晚,还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天渐渐黑下来,四野里漆黑一片。
子路为人正直,敢于说话,望着孔子说:“老师,跟着你游走四州,食无隔宿粮,它乐在何方?”
孔子说道:“要是大家都安乐,咱就不用游走了。”
子路说:“刚才你在桥下说,人一辈子路长,路在人心上,可是咱熬成了白发,解了多少民忧,正了多少民风?”
孔子低头沉思,好久没有说话。
子贡接着说:“说一千道一万,咱还得奔个宿处才是,总不能在这里跟虎狼做伴。”
正在犯愁之际,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老妈妈,尽管天黑,却看得清清楚楚,老妈妈雪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右手拿着一根棍子,左手提着一个竹篮,里面的柳枝鲜绿鲜绿的。
子贡欢喜地说:“咱跟她打听打听,前面有没有村庄。”
子路说:“我来问。”
孔子坐在车上,说道:“还是让会说话的赐去问吧!”
说话的工夫,老妈妈已经擦着车轮走过去了。子路赶上前几步,还是争着要问:“老妈妈,前头有没有可住宿的地方?”
老妈妈回头说道:“你是赶车的,顺着车辙走,不要问我。”
孔子听了,连忙下了车,整了整冠,理了理衣裳,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双手一拱,说道:“老人家,俺师徒们这多年来,春夏秋冬四季苦,现在又困在这荒坡野岭里,求您给指条明路,哪里才能有我们停留住下的地方?”
老妈妈笑呵呵地说道:“天下之大,何必求我。你说得对,路在人心上。有人有路,无人无路。世上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万事空,有脚就有路走,不用问别人了。”
说完,老妈妈转身不见了。
一阵清风吹过,天上薄云消散,说来也怪,就在这时,星月光里,出现了一条大道。师徒们喜出望外,踏上了路途,终于到了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