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历中深入学习

在游历中深入学习

孔子放弃了在楚国从政的希望,他想,何不借此机会在这个陌生之地广泛游历一番,以深入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呢?

在楚国的3年里,孔子师徒的足迹遍布北起方城、南至汉水、东到新蔡、西至南阳的许多地方。

他和他的弟子们尽情地徜徉在汉北的青山碧水之间,在山林、河边、田间、道路、邑里,在他们经过的一切地方,与社会下层各色劳动者,如农夫、渔夫、隐士、牧童等有过广泛的接触,充分地了解了楚国的风土民情和深植于民间的楚国文化。

这一天,他们来到了朐阳山下。师生们下了马车,子贡在前,孔子随后,子路、颜回等几个学生也都跟着开始登山。

孔子一鼓作气地攀到了山顶,向东一看,只见天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一望无边,好壮阔的景色啊!就在孔子感叹如此盛景之时,天空中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继而电闪雷鸣。紧接着,狂风席卷着暴雨迎面扑了过来。子路大声叫道:“糟了糟了,这可如何是好,我们到哪儿躲雨呀?”

只见一个老渔民,左手提着渔网,右手拿着鱼叉,肩上背着鱼篓,腰间系着葫芦,走到他们面前说:“不要慌,跟我来!”

老渔民把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领进了一个山洞。

这个山洞正面对着大海,是老渔民藏鱼落脚的地方。孔子觉得洞里有点儿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便诗兴大发,不由地吟诵起来:“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老渔民听了这两句诗,忙道:“先生,你说得不对呀!”

孔子问:“怎么不对呢?”

老渔民说:“‘千层浪’、‘万点坑’,都不妥当。难道海水波浪滔滔只有千层,雨打沙滩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

孔子用心倾听着老渔民的高见,急忙问道:“老兄弟,那你看我应该怎么改合适呢?”

老渔民说:“最好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对不?”

孔子一听,心服口服,正想赞叹几句,不料子路在一旁发起火了。子路冲着老渔民便喊:“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

闻听此言,老渔民也火了,厉声问道:“谁是圣人?”

子路指着孔子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就是孔夫子、孔圣人!”

孔子连忙阻止道:“仲由,不可傲慢!不可无礼!”

老渔民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小伙子,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事事都比别人高明啊!”

孔子把学生们召拢到一起,严肃地说:“我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完,孔子顺口吟出小诗一首:“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

从此以后,山里人就把朐阳山改名叫孔望山了。这个故事也是孔望山的由来。

有一次,马车坏了,孔子师徒停下来修车。约半个时辰左右,车子才修理好。

于是带着“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喟叹,孔子师徒一行继续往旧街的东南方向快速前行。约走了6里路,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了去路。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在哪儿。

孔子一行踌躇在岸边,忽然看见河的上游有两名身材高大的男子正在田间地头耕作。于是,叫子路去问渡口在哪里。

子路来到那两人的身旁,恭敬地拱手,问道:“先生,请问这条河流的渡口在何处?”

一农夫答非所问,反问道:“车上坐着的执辔的人是谁呀?”

“是孔丘。”

“是鲁国的孔丘吗?”

“是。”

“那么,他应该知道渡口在何处。”

另一农夫又问道:“你又是谁呢?”

“我是仲由。”

“是孔丘的徒弟?”

“是。”

农夫说:“你看,天下哪儿都是一样的动荡不安,谁可以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这种避人之人四处奔波,不如跟着我们这种避世之人还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仅未问到津口,反而还遭到一番奚落、教训,沮丧地回告孔子。孔子听说后,怅然长叹。说道:“人是应该有社会责任的,怎么能够隐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苍生于不顾,而终日与鸟兽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话,那也用不着我孔丘四处奔波了。”

这两位在田间耕作的农夫便是当时有名的隐者长沮和桀溺。

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张入世,匡时济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隐者认为天下大乱,已无可救药,只能自保。

因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问津于长沮与桀溺,人们便将那条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称作孔子河。在河流的两旁,长沮、桀溺耕种过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垄,一边被称为长沮冲,一边被称为桀溺畈。

根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22年间,邑人在孔子河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淮南王刘安为记其事,遂在当地建亭立碑,修孔子庙,以供人祭祀,并征召学士在庙内讲学著书。

石碑仍然存在,虽经年历月,字迹依旧清晰,明代进士、书院主持人萧继忠有诗说道:

雾暗秦碑涩,云生汉殿荒。

由此推断,问津碑为秦时所立。原碑不知毁于什么年代,现在仅存明朝人书写的同文碑一通:

一时风欺竹,

连江雨送秋。

鱼游浪影沉,

晒书佚事留。

长沮、桀溺虽然归隐山林,但并不是整天闭目塞听,他们知道: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何越明白越乱呢?”于是,他们请孔子指点“迷津”。

孔子答道:“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明白天下。”

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长沮的话中隐语:孔子既知鲁之“迷津”,也必知楚之“迷津”,故不以渡口相告。

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子路说:“船夫,请将我们渡过河。”

“行,请驾好马车,都上船。”船夫用竹竿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随着木船过河,马儿会游泳。船到河心,突然大风骤起,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船儿忽高忽低,像一个醉汉似地立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

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师徒等人都成了落汤鸡,掉入水中,衣服全湿透了。人落水问题还不太严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可惜了那些书,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书!”

孔子一生发奋好学,乐以忘忧,不觉得自己已经老了,还是走到哪儿都携带着很多书。古时的书,其实都是一些竹简上刻或书写的篆字,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后许多年。

在众人的一番折腾下,马车被推上了岸,书也被捞上来了。但是,那些书全被水浸湿了。孔子心中焦急,四处张望,欲找一个晒书之所。

还是颜回年轻,眼尖:“瞧!对岸有一座山丘。”

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没有山,孤零零地挺立在那里,山的顶部平坦洁净,足有两亩见方。孔子皱着的眉头舒展了,这时正是秋高气爽,阳光直照山头,很适合晒书。

弟子们很快将被打湿的书搬到山顶,铺开晾晒起来。周边也没有什么人,子路、子贡、颜回也不顾斯文,脱掉长衫,拧干晾晒。

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就好了,过往行人就不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随后,孔子师徒坐在两丈多长的长石上,稍事休息,以等书晒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种种不幸,不禁发起牢骚,口里念叨:“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习礼时,宋司马桓魋欲杀老师;在陈蔡被困7天,粒米未进,很多人都饿病了;上午在旧街让项橐毛孩戏弄,下午又人车落水,真是不幸,可谓‘风刀霜剑严相逼’。”

孔子宽解道:“天降大任于我等,实现周礼,天下归仁,任重而道远。忍饥挨饿,受苦受难,在所难免。我们必须坚忍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后已。”

孔子师徒当年晒书的山就在今问津书院的后边,山势平坦,有茂林修竹,被称之为晒书山。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块长石被称为“坐石”,周边还有后来他们驻足讲学时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砚石。

墨池即离坐石不远处的小溪,溪边石黝如墨,故名墨池。临池石刻上刻有“墨池”两字,尽管年代久远,仍依稀可辨。池边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气变化,即有“墨水”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楚国人大概因为受原始的楚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与熏陶,崇尚自然,追求不受礼法约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隐士特别多。

他们隐居山野、河畔、湖滨,种田、打猎、捕鱼,自食其力,自得其乐,与孔子积极奋发的入世精神格格不入。孔子与他们相遇,必然发生一些观念上的冲突。有一位姓陆名通字接舆的隐者,为了避世,假装疯狂。

一次,他远远看见孔子乘车走来,就故意唱着歌迎上去。走到孔子的车旁,他放慢脚步,款款地唱道:“凤鸟呀,凤鸟呀!为什么德行这样衰微了呢?过去的已经不能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追寻。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从政者太危险了。”

他所表述的观点,孔子当然不同意,就准备下车与他交谈。接舆却赶快走开,有意不与孔子交谈。他大概只想向孔子表明自己的观点,却无意与孔子进行辩论。

师徒在楚国北部地区依靠叶公的资助,过了3年平静的生活。这时,应鲁君之命出使吴国的子贡在完成使命后回到孔子身边,带来了故乡和亲人的许多消息。

孔子再也坐不住了,想马上赶回故国。可是,因为得不到鲁国执政季康子召他回去的命令,他还不便自行返国。孔子最后决定先回到卫国,等时机成熟后再就近返回鲁国。

公元前486年夏秋时节,孔子一行离开楚国,踏上返回卫国之路。他们先来到陈国的国都宛丘,看到的是经过楚国征伐后的一片衰败景象。孔子心情沉重,本打算稍事休息就北上,不料竟生了一场大病,数日昏迷不醒。

病情危急时,子路把弟子们当作家臣组织起来,准备筹办后事。幸好,孔子终于脱离了险境。

公元前485年春,孔子的身体逐渐康复,他在弟子们的簇拥下,离开陈国这多难的小邦,经过宋国西北部名叫仪的边邑,向卫国行进。几经辗转,终于到达卫国的都城帝丘。

此时,卫出公与他的父亲蒯聩争夺君位的矛盾仍未解决,孔子想到逝去的卫灵公,随卫灵公驰骋帝丘大街的尴尬情景,恍如昨日,心中充满感慨。他带着学生驾车走在帝丘街头,寻觅过去的足迹。

他们来到过去住过的馆舍,想看看昔日朝夕相处的馆舍主人。可是,他们看到的却是馆舍主人的丧礼。孔子郑重其事地进去吊唁,当他看到那熟悉的主人如今静静地安卧在灵床上,不由得伤心地哭起来。

走出馆舍,孔子让子贡解下拉车的一匹马,作为丧仪送给馆舍。孔子受到了当政的卫出公和孔文子的礼遇,给予国家养贤之礼以示尊崇。不过,由于卫国君臣始终对孔子的理想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认为孔子无法迅速解决卫国面临的一系列急迫问题,因而对孔子采取一种尊而不用、礼而不重的态度。

第二年,从鲁国传来不少振奋人心的消息。

在鲁国,孔子弟子们个个表现不凡,这使季康子感到有必要迎回他们的老师。于是派出公华、公宾、公林等作为使臣,携带厚礼前来卫国,迎接孔子返回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