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铅球运动的竞赛
1.铅球运动概述
铅球运动溯源
铅球运动的起源
如果追溯铅球运动的起源,虽然可以在冷兵器时代找到各种类似的投掷武器,例如古希腊、罗马时代,买不起昂贵铠甲的轻装步兵常常使用投石弹向敌人投掷石块,罗马军团中,有的士兵在盾牌上挂5个铅球,冲击前先投出这些铅球,然后再拔剑格斗。但是这些石块和铅球的重量都在1公斤左右,和现代田径运动使用的7公斤铅球相比,无论是重量还是投掷技术都相差太远。
很多研究体育与社会的学者都认为铅球运动的起源与火炮有关。因为早期的火炮是前装炮,没有膛线,只能发射实心球型弹或霰弹。14世纪火炮主要发射石弹,后来有了铅包石弹,最后发展成铅弹、铁弹等。16世纪欧洲从德意志开始,各国相继进行了炮制改革,把原本杂乱无章的大小火炮,调整为几种统一规格。这时,火炮开始按弹重确定口径,例如一颗球形铅弹重12磅,那么发射这种炮弹的火炮就被称为12磅炮。欧洲的火炮技术也就是从这时起迅速发展,炮兵训练也特别受重视。炮兵搬运炮弹的训练,逐步发展为民间的铅球投掷运动。
早期火炮结构特别简单,但是操作却非常复杂。每一次发射后都要经过火炮复位,清理炮膛火药残渣、装填发射药包、装填弹丸、装填引火具、重新瞄准等一系列程序。火炮发射速度往往取决于炮手的训练水平。特别是在风帆时代的军舰上,甚至炮手吃饭的桌子、睡觉的吊床就在炮位边上,空间狭窄,作战难度就更大。1805年,英、法两国进行了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海战,这一仗英国名将纳尔逊打败了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从此奠定了后来英国100年的海上霸权。后来的研究者往往对纳尔逊拦腰斩断对方纵队的大胆战术津津乐道。但也有人注意到,海战中英国火炮的射速几乎是对方的一倍。这也是英国海军在双方舰队实力相近的情况下,获得大胜的“秘籍”之一。由此可见,搬运这些圆圆的“铁球”也不是一件小事了。
现代铅球比赛中,铅球的投掷圈直径2,135米,圈内地面由水泥或者有相似的硬度又能防滑的物质构成,它的高度略低于地面高度。投掷圈外围是铁镶的边,有6毫米厚,顶端涂白。在投掷时,运动员不能接触铁边的顶端或者投掷圈以外的地面。铅球投掷圈的正前方放着一个木质的挡板1.21至1.23米长,它是用来防止运动员滑出圈外的。运动员可以碰挡板的内侧,但不能碰挡板的顶部。铅球着陆区都是由煤渣、草坪或者其他能留下印记的物质构成的平坦区域。每一个扇区由5厘米宽的白线分开。在铅球比赛中,着陆区的扇面角度是40度。
现代运动员技术进步很快,最初16、17米就是世界级水平,后来运动员们采用了背向投掷推铅球,以利用腿部和腰部肌肉,滑步、蹬地和转体的力量。1956年的世界记录到了19.06米,到1990年已经可以把7.26公斤的铅球,推到23.12米的距离。也有专家认为,1970年代出现的旋转式投掷也可能创造更好的成绩。正在进行的奥运会上,除了运动成绩外,铅球运动员采用了哪种技术也是值得关注的看点之一。
铅球运动的来历
铅球的重量是7.257公斤,为什么要保留三位小数呢?这得从铅球的来历说起。
1340年,欧洲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批炮兵,用的是火药炮。炮弹是用铁铸成的,样子像个圆球。一个炮弹的重量是16磅,合7.257公斤。士兵们在休息时,用炮弹推来推去玩耍,逐渐地发展成为锻炼身体的方法,后来因此而被列入了田径运动项目。
但有人觉得铁铸的圆球体积太大,使用起来不方便,就改为铁壳里灌铅,成为铅球,重量仍为7.257公斤。由于铅的比重大于铁的比重,在重量不变的条件下,铅球体积比铁球大大缩小,用起来可就方便多了。不过现在7.257公斤(四舍五入为7.26公斤)的铅球,只限于男子比赛时使用。女子比赛的铅球为5公斤,却不再保留小数铅球是世界田径赛场上的传统项目。在远古时期,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水平原始低下的生产力,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延续下去,不仅要跑得快,或迅速跳越障碍去追捕各种动物,或逃避猛兽的伤害,而且还要学会利用工具把石头、梭标、鱼叉等投得又远又准,以便击中猎物而获得食物。
奴隶制时期,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掷重石已成为重要的作战方法。为了提高各自的战斗力,掷重石就被当作重要的训练手段。
古希腊时期,曾一度流传着投掷石块的比赛,并将此作为选拔大力士的重要标准。相传,在公元1150年左右,希腊雅典举行过一次规模宏大、声势浩大的掷重圆石比赛。
根据规定,大力士们把圆石高高举起投向远方,以投掷距离的远近来决定优劣胜负。这可说是铅球运动的前身。大约在公元1340年,希腊开始出现了火炮,而炮弹是用圆形铅制成的。
为了使得炮手作战时装填炮弹熟练、迅速、敏捷,以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希腊人就在日常训练中让士兵用同炮弹重量大小相当的石头练习,并进行比赛。后来又用废弃的铅制炮弹代替石头进行模拟训练,这才是现代铅球的直接起源。再之后,这一训练从部队流入民间,慢慢地变成了投掷铅球的游戏,并很快得以传播,成为广受群众欢迎的体育竞赛项目。
1896年,铅球成为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投掷比赛正式项目。从它诞生之日起,它就一直是大力士的宠儿,它使得各国大力士能一展自己的雄风。
铅球运动的发展
推铅球在历史上曾采用过按运动员体重分级进行比赛的办法。后来实践证明,推铅球距离的远近,并不完全取决于体重,更重要的是能否掌握合理的技术和是否具有全面发展的身体。
最初推铅球比赛是在一条线后进行,可以采用原地和助跑投掷,后来为了限制助跑距离,规定在一个方形场内进行,以后改在直径2.135米的圆圈内进行,并要求铅球落在规定的投掷区内,投掷区的角度最初是九十度,经过多次改变,现在是四十度。
推铅球作为田径运动项目,是在19世纪出现于英国。1886年记载了第一个纪录(10.62米)。不久,其他国家的运动员也开始练习推铅球。公元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就把男子推铅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成绩是11.22米。1948年第十四届奥运会上,又把女子推铅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成绩是13.75米。
随着田径运动的实践和体育科学的发展,推铅球的技术也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练员、运动员围绕着从决定成绩最重要的因素-速度出发,改革技术,从古老的上步推球方法,变为侧向滑步推球,在50年代初期又由侧向推球发展为背向推球。这种方法一出现,就被铅球运动员广泛采用,因为它使转体九十度的侧向改变为一百八十度,使铅球运动员手中的运行距离大大加长,可以产生较大的速度,并用到最后出手的动作中,因而促使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进入20世纪60年代就超过20米大关。因此,背向投掷方法是推铅球技术的一次大变革。
自背向滑步推球方法出现后的十多年来,许多运动员又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表现出不同的技术特点,促使最后用力前上体更加充分地扭转和拉紧,以便推球时发挥更多肌肉群的力量,使沿球离手时获得更大的速度,这又推进了背向技术的发展。
在背向投掷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旋转推球的方法。这种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全改变了背向滑步推球的性质,使直线运动改变为旋转和直线相结合的运动。当前对这种推球的方法还没有更多的科学依据,但是不少优秀运动员已经采用,并达到20-22米的成绩,我国优秀推铅球运动员中也有人开始采用这种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总之,推铅球技术的变革,无论从侧向到背向,或者是从背向到旋转,不外乎:第一,尽量加长铅球在手中运行的距离,使铅球获得较大的预先速度;第二,尽量加长最后用力的工作距离;第三,能使更多的肌肉群参加最后推球的工作,并为这些肌肉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推铅球的技术是单手持球放在肩上锁骨窝处,站在直径为2.135米的圆圈内靠近后沿处,经过滑步(或旋转)后,单手从肩上推出,使铅球落在规定的投掷区内。
现在的推铅球技术,有背向滑步推和旋转推两种,动作方法虽不同,但分别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动作。
铅球介绍
铅球很重很圆,是一个表面光滑的金属球。在男子比赛中,铅球直径必须在110~130毫米之间,女子则在95~110毫米之间。
铅球比赛中运动都是在投掷圈中站立开始投掷。投掷圈外围是铁镶的边,有6毫米厚,顶端涂白。在投掷时,运动员不能接触铁边的顶端或者投掷圈以外的地面。铅球的投掷圈直径2,135米,圈内地面由水泥或者有相似的硬度又能防滑的物质构成,它的高度略低于地面高度。铅球投掷圈的正前方放着一个木质的挡板1.21~1.23米长,它是用来防止运动员滑出圈外的。运动员可以碰挡板的内侧,但不能碰挡板的顶部。
在比赛中,着陆区都是由煤渣、草坪或者其他能留下印记的物质构成的平坦区域。每一个扇区由5厘米宽的白线分开。在铅球比赛中,着陆区的扇面角度在2003年由以前的40度改为了34.92度。
原地背向推铅球
背对投掷方向,躯干和肩带向右转,上体前倾(根据腿部力量而定),体重在右腿上,左臂和左肩前伸并稍向内扣。推球动作同技术部分。
滑步前的预备姿势,滑步前先做一两次预摆,预摆时左腿自然弯曲,大腿用力平稳向上摆起,右腿伸直,上体前屈。左臂微屈前伸或下垂并稍向内,头与背保持一条直线。
高姿势
持球后,背对投掷方向,站在圈内靠近后沿处,两脚前后站立,相距20-30厘米左右,右脚尖靠近投掷圈内沿(脚也可稍向内转),左腿在后并自然弯曲以前脚掌或脚尖着地,上体正直放松,左臂自然上举,体重落在伸直的右腿上。
低姿势
持球后背对投掷方向,站在圈内靠近后沿处,两脚前后站立,相距50~60厘米左右(根据身高和下蹲的程度而定)。左脚在后,以前脚掌或脚尖着地,右脚尖贴近圆圈指向投掷相反方向(脚也可稍内转)。左臂自然下垂,左肩稍向内扣,两腿弯曲,上体前屈。
2.铅球运动技术
学习滑步推铅球的技术
圈外徒手滑步练习
摆动腿的摆动练习:左手拉住同肩高的固定物或同伴的手。左腿回收接近右腿时,快速向抵趾板方向摆出。
方法同上,但左腿向投掷方向摆动前身体重心略向后移,接着左腿摆动,右腿蹬伸,推动身体向投掷方向移动。
拉收右腿的练习:两腿前后直立(两脚肩宽),体重在两腿之间。上体稍前屈。从这个姿势开始,迅速将小腿收至重心下负担身体重量,并保持平衡。当右脚收至重心下快着地时,左腿快速向后撤步,形成最后用力前的姿势。
徒手滑步练习:高姿站立,摆动腿摆到一定的高度后,在回收过程中,同时右腿逐渐弯曲,降低重心。当左腿回收到接近右腿时,完成屈膝团身,待身体稳定后,立即开始作滑步动作,动作熟练后可作连续滑步。
持较轻铅球滑步
教学实践中,学生虽然已初步掌握徒手滑步的技术,但是持球后往往由于负荷了一定重量,较难完成。为了保证动作的协调,开始持球滑步时,可用较轻的铅球,以后逐渐增加重量。
滑步推铅球:滑步推铅球是在初步掌握了滑步和最后用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最后用力
滑步结束时,右脚比左脚先着地。右脚着地后,右腿积极蹬伸,推动右髋向投掷方向转动。上体在转动中逐渐抬起,同时躯干的肌群积极收缩。左臂和左肩高于右肩,铅球尽可能保持较低位置,体重大部分仍在弯曲而压紧的右腿上。
右腿蹬伸,进一步将右髋向投掷方向送出,右臂迅速而有力地将球推出。铅球快出手时,手腕稍向内转同时屈腕,快速而有力的拔球,使铅球从手指离开。
铅球离开后,两腿弯曲或交换,降低重心,缓冲向前的冲力,维持身体平衡,防止出圈犯规。
滑步
推铅球在具体教学步骤上,首先要反复练习滑步后右腿蹬伸与左腿支撑的协调动作,解决滑步后与推球动作的衔接,其次采用较轻的铅球在圈外进行滑步推球。
原地推铅球动作要领
握球和持球
握球手的手指自然分开,把球放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根上,大拇指和小指支撑在球的两侧,以防止球的滑动和便于控制出球的方向。掌心不触球。
握好球后,身体左侧对投掷方向,两脚左右开立比肩稍宽,左脚尖指向斜前方并与右脚弓在一直线上;右膝弯曲,上体向右倾斜扭转,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臂微屈于胸前,使球的垂直线离开右脚外侧,以加长用力距离和拉紧左侧肌肉。
推球时,右脚迅速用力蹬地,脚跟提起,右膝内转,右髋前送,使上体向左侧抬起,朝着投掷方向转动。当身体左侧接近于地面垂直一刹那,以左肩为轴,右腿迅速伸直,身体转向投掷方向,挺胸、抬头,右肩用力向前送,右臂迅速伸直将球向前上方约40~42度角左右推出。球离手时手腕要用力,并用手指拨球。与推球的同时,左腿用力向上蹬直,以增加铅球向前和向上的力量。球出手后,右腿迅速与左脚交换,左腿后举,降低身体重心,缓冲向前的力量,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右腿蹬离地面
右腿蹬离地面的方法有两种:
以脚跟蹬离地面,右腿蹬直。这种方法蹬地力量大,成效好,合适矮小和身体锻炼程度高的人。
用前脚掌蹬离地面,右腿不完好伸直。这种方法简单省力,蹬地力量小,合适身材高大的人和初学者。
由于左腿的摆动和右腿的蹬地,发生身体向投掷方向挪动的合力。右脚蹬离地面后,疾速拉收小腿,并向内转动,用前脚掌着地,落在圆圈中心附近,与投掷方向约成130度角。同时左脚积极下落,以前脚掌内侧落于左侧抵趾板处,两脚落地间隔的时间愈短愈好。
滑步时,左臂保持内扣,不使左肩转向投掷方向,头部保持向右后方的姿势。
最后用力:最后用力是推铅球技术的主要环节。当滑步结束,左脚积极着地的一刹那,右膝和右脚向投掷方向蹬转,促进右髋向投掷方向转动,这时被扭紧和拉长的腰、背、髋部的大肌肉群膨胀,使上体疾速向投掷方向抬起。左臂由胸前向左上方牵引,使肩带肌肉拉长,身体左侧对着投掷方向,上体向右侧倾斜,左肩高于右肩,铅球处于较低部位,构成推球前的最佳姿势。在两腿继续用力蹬地时,右肩前送,右臂疾速用力将球推出。此时两腿的蹬直、右臂的推球和抬头后仰是同时进行的。铅球快离手时,伎俩手指向外拨球。铅球离手后,两腿弯屈或交流,降低重心,保持身体均衡。
旋转推铅球技术
投掷者两脚左右开立,站在圆圈内靠近后沿处,背对投掷方向,两脚距离比肩稍宽,体重落在两腿上(实践中,有的投掷者左脚屈膝稍向后,用前脚掌着地,体重大局部落在右腿上)。右手持球放在肩上锁骨窝处,使铅球贴紧颈部,左臂自然向下(也可自然上举),上体前屈。
旋转前,上体前屈并向右转动,左肩和左臂也随之向右转动,两股弯屈(弯屈程度视个人力量而定),右腿支撑体重(有的上体前屈较大,背部几乎与地面平行),上体转动,扭紧体侧肌肉,做好向左旋转的准备。
开始旋转时,头部带动身体向左转动,两腿逐渐弯曲,重心降低。此时以左脚前脚掌为轴转动,体重颠簸地从右腿移向左腿,左膝、左脚继续外转(脚跟提起)。
当体重移至左腿时,右脚离地后,膝关节弯屈并盘绕左腿向前转动,右髋适当伸展,左臂自然抬起,上体稍向左侧倾斜,保持身体均衡。随后,身体继续向投掷方向转动,右脚在右膝内扣的同时,向前跨出,用前脚掌着地,落于圆心附近。
右脚落地前,左脚离地屈膝积极向右腿靠拢,以加快旋转速度。右脚落地后,膝关节逐渐弯屈,并担负体重。此时左髋积极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用以加快旋转速度和左脚落地的动作。左脚用前脚掌着地,落在中线稍偏左侧的地方,构成最后用力前的有利姿势:身体重心较低,上体扭紧,左臂上举并内扣,左肩高于右肩,使参与最后用力的肌肉群处于拉长状态。
左脚着地后,右脚积极用力蹬转,促进右髋向前上方挪动,使上体和铅球更加留在后面,然后开始象背向推球那样做推球动作。
在旋转过程中,头部和左臂的动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始旋转时,头部带动身体转动,左臂也随之摆到左侧。当进入以右脚为轴旋转时,由于髋部快速转动,使头、左肩和左臂落在后面,使体侧肌肉扭紧拉长,为最后用力推球创造了条件。假使在右脚支撑旋转中,头和左臂向左转动,势必造成体重过早地移向左脚,从而破坏了最后用力前的有利姿势。
滑步推铅球的技术
摆动腿的摆动练习
左手拉住同肩高的固定物或同伴的手。左腿回收接近右腿时,快速向抵趾板方向摆出。
方法同上,但左腿向投掷方向摆动前身体重心略向后移,接着左腿摆动,右腿蹬伸,推动身体向投掷方向移动。
拉收右腿的练习:两腿前后直立(两脚肩宽),体重在两腿之间。上体稍前屈。从这个姿势开始,迅速将小腿收至重心下负担身体重量,并保持平衡。当右脚收至重心下快着地时,左腿快速向后撤步,形成最后用力前的姿势。
徒手滑步练习
高姿站立,摆动腿摆到一定的高度后,在回收过程中,同时右腿逐渐弯曲,降低重心。当左腿回收到接近右腿时,完成屈膝团身,待身体稳定后,立即开始作滑步动作,动作熟练后可作连续滑步。
持较轻铅球滑步:教学实践中,学生虽然已初步掌握徒手滑步的技术,但是持球后往往由于负荷了一定重量,较难完成。为了保证动作的协调,开始持球滑步时,可用较轻的铅球,以后逐渐增加重量。
滑步推铅球
滑步推铅球是在初步掌握了滑步和最后用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大转体推铅球技术
实践证明,速度力量已成为投掷铅球的核心素质。初级、中级水平的运动员腿部力量较差,致动作停顿,破坏了不间断用力节奏,成为运动员发挥速度力量的最大障碍。如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就能体现整体效果,大大提高出手速度,实现推铅球的经济性与时效性。本人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大转体推铅球技术,较好的解决了腿部力量较差,最后用力衔接不紧凑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运动员的成绩。
具体操作方法(以右手推铅球为例)
1.正对投掷方向,高姿站立。右手持、握球。预摆前,上体伸展,左臂自然前伸,作为最后用力的初次肌肉体验。身体先向投掷方向反向转体90度并稍前倾,提高腰部肌群的扭转效果,重心落于左脚。
2.预摆开始,左脚内侧蹬地,腰部肌群带动上体反向转体270度,形成重心向右脚平移的双支撑的超越器械技术,提高支撑反作用力效果。
3.预摆结束瞬间,左腿支撑,右腿开始快速蹬伸发力,通过展髋、挺胸、振臂、伸腕、拨指将球弹出。
从生物力学意义上说,它具有以下特点
1.预摆前,上体伸展,左臂自然前伸,作为最后用力的初次肌肉体验。
2.预摆开始时腰部位扭转效果的准确控制,为大幅度转体奠定了基础。
3.预摆结束瞬间,增加右腿支撑反作用力,使蹬地效果明显。
通过身体扭转和超越器械等方式将预摆时身体获得的动能储备起来,在最后用力阶段配合双腿、躯干用力和投掷臂的快推动作,作用与铅球,提高出4、既可单独运用,也可作为背向滑步的过渡技术,提高动作的连贯性。由于提高支撑反作用力效果,加大身体扭转的程度,提高了出手速度。最后用力时,对腿部力量的要求较高。
3.铅球比赛规则
铅球基本规则
1.应抽签决定运动员试掷顺序。
2.运动员超过8人,应允许每人试掷3次,有效成绩最好的前8名运动员可再试掷3次,试掷顺序与前3次试掷后的排名相反。如果在第3次试掷结束后出现第8名成绩相等,按规则第146条3处理。当比赛人数只有8人或少于8人时,每人均可试掷6次。
3.比赛开始前,运动员可在比赛场地练习试掷,练习时应按抽签排定的顺序进行,始终处于裁判员的监督之下。
4.一旦比赛开始,运动员不得持器械进行练习,无论持器械与否,均不得使用投掷圈或落地区以内地面练习试掷。
5.应从投掷圈内将铅球推出。运动员必须从静止姿势开始进行试掷。允许运动员触及铁圈和抵趾板的内侧。
6.应用用手从肩部将铅球推出。当运动员进入圈内开始试掷时,铅球应抵住或靠近颈部或下颌,在推球过程中持球手不得降到此部位以下。不得将铅球置于肩轴线后方。
7.(a)不允许使用任何装置对投掷时的运动员进行任何帮助,例如使用带子将两个或更多的手指捆在一起。除了开放性损伤需要包扎以外,不得在手上使用绷带或胶布。
(b)不允许使用手套。
(c)为了能更好地持握铅球,运动员可使用某种适宜物质,但仅限于双手。
(d)为了防止手腕受伤,运动员可在手腕处缠绕绷带。
(e)为防止脊柱受伤,运动员可系一条皮带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的带子。
(f)不允许运动员向圈内或鞋底喷洒任何物质。
8.运动员进入圈内开始投掷后,如果运动员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圈外地面,或触及铁圈和抵趾板上面,或以不符合规定的方式将铅球推出,均判为一次试掷失败。
9.如果在试掷中未违反上述规定,运动员可中止已开始的试掷,可将器械放在圈内或圈外,在遵守本条第12款的前提下,可以离开投掷圈,然后返回圈内从静止姿势重新开始试掷。
注:本款中允许的所有行动应包括在规则第142条4中规定的一次试掷的时限之内。
10.铅球必须完全落在落地区角度线内沿以内,试掷方为有效。
11.每次有效试掷后,应立即测量成绩。从铅球落地痕迹的最近点取直线量至投掷圈内沿,测量线应通过投掷圈圆心。
12.运动员在器械落地后方可离开投掷圈。离开投掷圈时首先触及的铁圈上沿或圈外地面必须完全在圈外白线的后面,白线后沿的延长线应能通过投掷圈圆心。
13.应将器械运回投掷圈,不许掷回。
14.应以每名运动员最好的一次试掷成绩,包括因第一名成绩相等而进行的决名次赛的试掷成绩,作为其最后的决定成绩。
铅球投掷圈
15.结构:投掷圈应用铁、钢板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其上沿应与圈外地面齐平。圈内地面应用混凝土、沥青或其他坚硬而不滑的材料修建。圈内地面应保持水平,低于铁圈上沿14-26毫米也可使用符合上述规定的活动投掷圈。
16.规格:投掷圈内沿直径应为2.135米(±5毫米)。铁圈边沿至少应厚6毫米,漆成白色。
17.从金属圈顶两侧向外各画一条宽5厘米、长至少为75厘米的白线。此线可以画出,也可用木料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白线后沿的延长线应能通过圆心,并与落地区中心线垂直。
抵趾板
18.结构
抵趾板应用木料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漆成白色,其形状应为弧形,以便使其内沿与铁圈内沿重合。应将抵趾板安装在两条落地区标志线之间的正中位置,并固定于地面。
注:可以使用国际田联以前规定的抵趾板。
19.规格
抵趾板宽度为11、2-30厘米,内沿弧长1.22米(±1厘米),高出圈内地面10厘米(±2毫米)。
铅球
20.结构
铅球应用固体的铁、铜或其他硬度不低于铜的金属制成,或由此类金属制成外壳,中心灌以铅或其他金属。铅球的外形必须为球形,表面不得粗糙,结点处应光滑。
21.铅球应符合下列规格:
22.在规则第12条1(a)的比赛中,只许使用组委会提供的器材,在比赛中不许改变。不允许运动员携带任何器材进入比赛场地。
在所有其他比赛中,运动员可以使用自备器材,但在比赛前应经组委会批准,这些检查合格并做有标记的自备器材,所有运动员均可使用。
铅球落地区
23.应用煤渣或草地以及其他适宜材料铺设落地区,铅球落地时应能留下痕迹。
24.落地区在投掷方向上的向下倾斜度不得超过1:1000。
25.应用宽5厘米的白线标出落地区,其延长线应能通过投掷圆圆心,圆心角为40度。
注:可用下列方法精确设置40度扇形落地区:在离投掷圈圆心20米处,二条落地区角度线相距13.68米,即每离开圆心1米,落地区角度线的横距增加68.4厘米。
26.可用醒目的旗帜或标志物标出每个运动员的最好成绩,安放标志物时,应沿落地区标志线方向放置在标志线外侧。
可用醒目的旗帜或标志物标出现行的世界记录,在合适场合电可标出最新的洲际或国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