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参战甘愿当少尉
只要能参战甘愿当少尉
1941年12月7日7时55分,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日本轰炸机对集结在珍珠港海军基地的美国舰队,进行了密集突击。顿时,珍珠港内火光冲天,无辜的人们在炮火下哭泣奔跑,一派凄惨的景象。其实,巴顿对于这次袭击,可以说早就有一定的预言,只是没有得到当时美国人的重视。
巴顿曾经在夏威夷军区担任过情报处长,他当时就曾写了一份报告,论述了未来太平洋可能发生的风波,还有夏威夷群岛在太平洋的战略地位。
巴顿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对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既是潜在的危险,也是可能发生的事。巴顿当时就认为,这样一次袭击将对美国造成很大灾难。但是,巴顿的警告当时没有也不可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结果巴顿的担心现在真的变成了现实,美国为此蒙受了惨重的损失。珍珠港事件迅速传到华盛顿,传遍了全世界,美国人愤怒了,后果很严重。
12月8日上午,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身披蓝色海军斗篷,来到了国会大厦,要求向日本宣战。从此,美国不再置身于事外,正式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装甲军军长巴顿的血液,被战火烧得沸腾了。在此时此刻,担任这样一个职务,巴顿深信,不久他就将被华盛顿召唤,去扮演一个他可以演得相当出色的角色。可是,战争的召唤还没有到来,到来的却是一纸调令,他被调往加利福尼亚的印帝奥,负责创建一个沙漠训练中心。对这项新的任命,巴顿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可以像23年前那样为战争训练装甲人员,另一方面他担心在挑选战斗指挥员时,他这个在沙漠里的将军将会被人遗忘。
其实,马歇尔对巴顿的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北非的战事十分吃紧,号称“沙漠之狐”的德军统帅隆美尔卷起的大漠风暴,几乎要吞噬掉整个北非。马歇尔判断,美军一旦投入对德作战,第一个任务必然是支援英军,遏制“沙漠之狐”的行动。因此,需要为进行沙漠作战做好细致而艰苦的准备工作。在马歇尔眼里,承担这一任务的最佳人选无疑就是巴顿。
巴顿因为不知道这些,而感到疑虑,但这种疑虑也促使他以加倍的工作热情去完成这一新的任务,以便给在华盛顿的、他命运的主宰者们造成一种印象,自己对这场战争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巴顿在印帝奥精心选择了一块沙漠演习区。这是一块占地4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海,地形、气候均与北非酷似。巴顿将在这里培训准备奔赴战场的美国装甲部队的核心,受训的是第一装甲军和第二、第三集团军的部分部队,共约8000人。在印帝奥,巴顿对受训部队进行了酷似实战,而且近乎残酷的严格训练。受训人员每天只供应最低的配给定量,包括每人每天只有一壶水,这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一天下来,受训官兵又热、又累、又饿,可巴顿还要军官再跑一公里路,自己则跑一公里多一点。官兵们对这种超负荷的训练叫苦不迭,牢骚满腹。但巴顿坚持认为,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他自己总是吃苦在先,处处身先士卒。这一切,士兵们看在眼里,铭记心底,无不为他的模范行动所折服,并对他表示格外的敬重,可谓言听计从,从不讨价还价。
1942年春,巴顿接到华盛顿方面打来的电话,准备让他指挥一个师去参加真正的战斗,问他是否愿意放弃训练部队的指挥权。听了艾森豪威尔的问话,巴顿愣了一会儿。巴顿斩钉截铁地回答道:“艾克,假如我能参加战斗,我甘愿当一名少尉。”巴顿的回答令艾森豪威尔十分满意,尽管这种感情溢于言表的回答是他早就预料到的。然而,正当巴顿热情似火准备出征的时候,事情又起了变化。马歇尔突然做出了新的决定,暂不派遣美军参战,迅速向英军提供300辆坦克和100门榴弹炮,以解燃眉之急。巴顿的心情一下子几乎降到了冰点,他只好沮丧地返回了印帝奥。
巴顿不知道马歇尔为什么会改变决定,难道他也不相信自己了?自己还有没有参战的机会呢?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不时地困扰和折磨着巴顿。不过,军队的生活,不允许他有太多的思考时间,而且想也没有办法,所以巴顿只好再次进入等待状态之中。在等待的日子里,巴顿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士兵的培训之中,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