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 “火炬 ”西线特遣队
指挥 “火炬 ”西线特遣队
1942年11月7日,当时夕阳西下,余晖满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还在世界燃烧,世界正在盼望美国军队的早日加入。这时,摩洛哥的人们从无线电广播里收听到一句不断重复的暗语:“罗伯特到来!”这是英国广播公司对被轴心国占领的国家的广播中都经常穿插的一种简短的讯号。当然一般人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密语方式,他在告知这些国家的地下反纳粹武装,准备迎接预定的作战计划。摩洛哥原是法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法国向德国法西斯倒戈投降,摩洛哥接受了法、德双重的“和平”统治。现在,罗伯特要来解放这片土地了。那些摩洛哥地下武装成员纷纷猜测,电波里代号“罗伯特”究竟是谁呢?罗伯特,其实就是巴顿,同时,也是同盟国秘密拟订的“火炬”作战计划的代号。“火炬”计划的目的是派出一支特遣部队在北非登陆,建立一个战略据点,为今后反法西斯的大反攻做准备。
“火炬”作战计划的酝酿和筹划经历了近半年时间。
“火炬”计划的登陆地点选定在法属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这方面,英美分歧较少。
但在具体登陆地点上,双方却各执己见。
英方主张部队应全部在地中海沿岸登陆,迅速抢占突尼斯,美方则坚决主张在卡萨布兰卡登陆。
经过激烈讨论,最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双方决定分三路在法属北非登陆。
巴顿指挥西线特遣部队,由美国本土出发,横渡大西洋,在卡萨布兰卡登陆,弗雷登道尔指挥中线特遣部队,在奥兰登陆,赖德指挥东线特遣部队,在阿尔及尔登陆。
3支队伍,只有巴顿的这支特遣部队,没有一个英国人,全部是美国人,而且兵员输送也要靠自己。
不仅如此,巴顿所面临的敌人,将有20万人,而他自己只有4万人,为此,他需要好好谋划一下,特别是要和运送自己队伍的海军将领进行商议。
海军少将亨利·休伊特的个性同巴顿截然相反,巴顿火气旺盛,容易发怒,可谓非常情绪化的人物,而休伊特则温文尔雅,审慎得甚至有些迟钝。
休伊特慢条斯理的劲头,让巴顿十分反感。海军少将手下的那班参谋,又不断地插话,翻来覆去地强调远征的不利因素,更让巴顿怒不可遏。
巴顿一向是蔑视困难的,对其他军种为完成支援任务所面临的困难,他从来都是过低估计的。
此时此刻,巴顿把海军的正当担忧当成了一种破坏,他渐渐地失去了耐心,开始大发脾气,协商不欢而散。休伊特将军找到海军金上将,金上将立刻将此事向马歇尔汇报,正式要求撤换巴顿。马歇尔只好向休伊特和金上将作了解释,他保证,巴顿的脾气绝不会影响军事行动,相反倒会有助于战役的胜利。最后,马歇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认为,对于“火炬”战役来说,巴顿是不可或缺的。休伊特是个能顾全大局的人,他勉强同意与巴顿继续合作。在合作中,两人增进了了解,配合日益默契。双方取长补短,一对冤家成了真挚的朋友。最终使这次史无前例的远征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在这段插曲之后,“火炬”计划也进入了最后阶段。现在,弓成满月,箭已上弦,就等着“火炬”燃烧的那一天了。想到自己马上就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率军出征的第一位将军,巴顿心中充满了喜悦。巴顿希望这是一次激烈的战争,希望每一个从战场退下来的人,都觉得这是一场难得的经历。可以说巴顿一生中最想要的,就是领导一群人打一场艰苦卓绝的大仗,看起来,这个机会来了。如今巴顿已经56岁,这是一个使人拥有镇定心态的年纪。巴顿觉得,死亡像羽毛一样轻,而勇敢的名誉却重如泰山。出发之前,巴顿做好了一切必要的准备,他去晋见了总统、拜访了陆军部长史汀生和参谋长马歇尔将军。
10月21日,巴顿赶到沃尔特·里德医院,向老将军潘兴辞行。临告别时,潘兴祝福巴顿一帆风顺,取得胜利。想到与老将军之别也许是一去不复返了,刚强的人也不禁黯然神伤。这个世界上,让巴顿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比阿特莉丝了。但是,战争这个怪物,却会捣毁人的家园,拆散人们的家庭,破坏别人的幸福。此刻的巴顿,深深地感到和平的珍贵。现在,为了保住众多的家庭及其幸福的日子免遭破坏,也为了比阿特莉丝,巴顿就要拿起武器去消灭战争了。
为了做好奋战到底的打算,巴顿还专门准备了一封给自己妻子的信,交给了自己的表哥。以备万一自己阵亡了,好由表哥转交给自己的妻子。
巴顿他们的舰队是在24日上午8时10分驶离诺福克港的,出港时一切都是那样的准确、高效,井井有条。舰队排成纵队穿过了水雷区,驶出波涛汹涌的海峡,在海峡里,巴顿他们加入了5列纵队中由奥古斯塔号打头的那一列。舰上的伙食太棒了,巴顿简直从未见过,他甚至担心自己会发胖。每天早晨巴顿都做大量锻炼,包括引体向上和在巴顿的船舱里原地跑步480步相当于25%公里。每天早上,大家在各自的战斗岗位扎上皮带,戴上钢盔。巴顿也一样,每天都非常认真地执行,然后巴顿攀上升旗台,直到第一抹阳光闪现才下来,再读一会儿《古兰经》,他感觉这是一本有趣的好书,接着就开早饭了。其实巴顿的心很沉重,他知道这次战斗对他来说非常重要,而且他又有很多顾虑。巴顿凭着血性和一时之勇,在总统和参谋长面前已夸下海口:“不成功便成仁!”
但巴顿对怎样成功、怎样成仁也不甚了了。温文尔雅的亨利·休伊特海军少将走近忧心忡忡的巴顿。他轻轻地拍了拍巴顿的肩膀:“老弟,不用担心,上帝会保佑我们的。”巴顿转身微笑,在他内心深处,深深地敬佩这位身材魁梧、举止端庄、谦让平和而又原则性极强的搭档。虽然在合作开始之际,巴顿那臭名昭著的坏脾气在两人之间造成了不愉快,但几次开诚布公的交心之后,他们都了解了对方。共同的利益和美国的尊严使这两位陆海军指挥官配合默契,如同一个人一样。虽然海军的支持给巴顿以很大的鼓舞,但是,摩洛哥沿岸天气变幻莫测的预告又加重了巴顿的焦虑。
11月4日以来,巴顿一直担心天气变坏。因为海上突然刮起西北风,而且风势越来越猛。风浪惊人,深蓝色的海水好像成了墨水,每一次冲浪,都好像要把人整个儿吞下去似的,扫雷舰一类的船只左右倾斜已达42度。
11月6日,离规定时间只有两天了,但天气变得更为恶劣,转好的希望十分渺茫,人们对登陆的可行性议论纷纷,巴顿也举棋不定。
如果天气不转好的话,巴顿就应采取应急措施,易地登陆。巴顿极为紧张地思考着,他那如精密仪表般精确的大脑一直在夜以继日地工作。巴顿努力使自己相信,11月8日的天气会转好,美军能够顺利上岸。在奥古斯塔号上,有两个人的话使巴顿的心放宽了。一位是巴顿的外交顾问保罗·卡伯特,卡伯特曾在摩洛哥久住,他深知摩洛哥的天气反复无常。卡伯特充满信心地安慰巴顿:“我相信,长官,浪涛不会给登陆造成太大的困难。”
另一位是美国海军气象专家斯蒂尔海军少校。他在华盛顿时就以自己的才能赢得巴顿极大信赖。恶劣的天气使艾森豪威尔将军也产生了疑虑。他的参谋人员又拟订了几种应急计划。但巴顿表示,无论多么困难,他都将按原计划执行。巴顿就是这样一种人,在生命的极点,客观地讲,在已完全不可能的情况下,主观上还要做最后一搏!巴顿提前两天已给全体官兵做了简短的战斗动员,他要采用铁腕战略,即行动方向和步骤一旦决定就严格执行。但在战术上要灵活,要攻敌弱点,要揪住他们鼻子照下裆猛踹。再过40个小时战斗就要打响。情报很少,时间紧迫,而巴顿却必须作出最重大的决策。不过巴顿却是那种不怕抉择的人,敢做大事的人,他相信责任越大,思路就越广。
巴顿的一生仿佛都凝聚在这一时刻。他深知,决定一旦作出,自己将被推向命运之梯的又一级台阶。不管如何,只要尽职尽责了,剩下的就听天由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