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齐格菲防线 ”

突破 “齐格菲防线 ”

齐格菲防线是1939年希特勒进攻波兰时,为遏制英法军队在德国西部边境的进攻,构筑的对抗法国马其诺防线的筑垒体系。该项目由德国著名的建筑工程组织托德机构负责,德国人称之为“西墙”或“齐格菲阵地”,其他国家多称之为“齐格菲防线”。构筑齐格菲防线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国西线,并作为向西进攻的屯兵场以及支援进攻的重炮阵地。防线工程是1936年德国占领莱茵兰之后开始构筑的,至1939年基本建成。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全长达630公里。不过,在1944年9月以前,这一工事形同虚设,在战争中并未发挥任何作用,可眼下,它成了盟军进入德国腹地最大的障碍。1944年9月初,希特勒在齐格菲防线上部署了63个师,其中有15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镇守这一防线的是老谋深算的冯·龙德施泰特元帅,他的任务是遏制盟军的长驱直入,牢牢地控制住防线,并在适当时候向兰斯实施反攻。

9月4日,一再约束巴顿行动的艾森豪威尔突然间改变了主意,对巴顿大开绿灯,命令他迅速突破齐格菲防线,并向法兰克福挺进。

因为,此时他已意识到巴顿早就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德国的失败是注定的,要彻底摧毁它,最重要的是速度。”

战争是个瞬间万变的怪物,有时候差之毫厘,便谬以千里。艾森豪威尔的反应比战场实际情况慢了半拍,这就为第三集团军在完成作战任务的道路上平添了许多障碍。

9月5日,第三集团军进入了默兹河以东的洛林地区。这是一块不祥之地,当年法国人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经历过两次屈辱和噩梦般的失败。

第三集团军的对手是德第一集团军。德第一集团军的七个装甲师和一个装甲旅在第三集团军正面设置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这是德军这一地区防线上最坚固的盾。

最锋利的矛对最坚固的盾,这将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9月5日拂晓,第三集团军的进攻开始了。

巴顿很快发现,他的部队正在啃一块硬骨头。随心所欲地大踏步前进,在这里已变得不可能了。

巴顿的部署是由第十二军打先锋,越过摩泽尔河,占领南锡并准备继续进军曼海姆和莱茵河。

经过两天激战,参加战斗的步兵第八十师和第七装甲师无尺寸之功,未能渡过摩泽尔河。

第三天,德军甚至反守为攻,占领了马尔巴什。在梅斯、多尔诺等地,第十一步兵师和第七装甲师则被敌人猛烈的炮火压制在各自的阵地上。

直至12日,第七装甲师终于渡过摩泽尔河,进入阿诺威尔的桥头阵地,第八十师在迪厄卢阿强渡成功,第四装甲师则扩大了南锡以南的洛雷桥头阵地。

此时,由于第三集团军的猛烈进攻,把大批德军吸引到了这一地区。正在第三集团军陷入苦战之际,第一集团军迅速插向齐格菲防线,并在可布伦兹附近占领莱茵河渡口。

巴顿的对手绝非平庸之徒,9月18日,德军先于第三集团军发动了全面进攻。由于美军忙于进攻准备,没料到德军会有这一手,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吕内维尔的美军险些被赶出城,幸亏第四装甲师及时驰援,才稳住阵脚。德军的进攻打乱了巴顿的部署,进攻被迫改到第二天。在第三集团军的强大攻势下,德军开始后退。巴顿雄心勃勃地准备在10天内攻破齐格菲防线,进入德国境内。正在这时,艾森豪威尔击碎了他这个梦。盟军后勤系统此时已不堪大规模进攻的重负,艾森豪威尔决定第三集团军则在原地暂时转入防御。巴顿沮丧到了极点,对他而言,战争似乎已经结束了,他甚至想转到亚洲太平洋战场上去。1944年10月18日,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在布鲁塞尔召开了军事会议。其中第三集团军的任务是,在后勤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从沃尔姆斯和美因兹之间渡过莱茵河。巴顿对部队官兵进行了战斗动员,他慷慨激昂地说:

莱茵河距此有200多公里,如果我们这支部队能够勇猛凶狠地展开进攻,迅速插入敌军防御空虚的地点,那么,战争在我们到达莱茵河之前就结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因此,我们在进攻时,要拿出拼命的劲头来,前进,前进,再前进!

第三集团军的进攻定于11月8日进行。5时,400门大炮同时向敌阵地猛烈轰击,火光映红了天际,大地剧烈地颤抖。炮火准备过后,担任主攻的第九十师很快打过摩泽尔河,突破了工事坚固的柯尼希斯马克尔地区和马其诺防线。第十装甲师紧随步兵的先头突击部队,一路向北推进。6时,第十二军也开始从萨尔直接挺进,第八十师的三个步兵团在北翼齐头并进一马当先。10时,盟军数百架轰炸机飞临上空,对敌阵地实施狂轰滥炸。刹那间,地动山摇、惊心动魄。随后,装甲部队以迅猛之势向敌军扑去。当天下午,所有部队均顺利到达预定目标。

以后一段时间,天气变得阴雨不断。第三集团军在巴顿的指挥下,尽可能使用炮火支援、实施狭小正面的进攻,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依然稳步前进。

11月22日,美军顺利攻克了梅斯,正是这座要塞存在1300多年来第一次被强攻占领。以后的战斗,照样没有出现大踏步前进的情况,第三集团军的战役特点变成了小部队进行的小规模战役。在同眼前顽固的德军的作战中,巴顿只能逐村逐河、逐个碉堡地进行争夺,只能以缓慢的速度向前推进。

新的攻势发起一个月后,第三集团军终于攻破德里安堡垒群。至12月中旬,巴顿终于率领部队突破了“齐格菲防线”,并控制了德国重要的工业区萨尔盆地。

至此,盟军在两条主要战线上均成功地突破了齐格菲防线,进入德国心腹地区。可以说,只要盟军的匕首顺利插进德国的心脏,德国就只有投降了,一切看起来太顺利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德军在阿登地区发起反扑,盟军阵脚大乱。这是德军最后的无力一搏,还是有预谋的大规模反攻呢?不管如何,新的战斗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