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强渡莱茵河
率先强渡莱茵河
阿登战役以后,德军最后失败的日子已日益临近了。
在西线,德军所剩下的不过是残余的66个师。尽管德军此时已是气息奄奄,但在希特勒的宣传下,仍然决心效忠元首和第三帝国,准备凭借莱茵河天险同盟军作背水一战。
对于德军的负隅顽抗,英美高层经过协商,艾森豪威尔采取了“莱茵河作战计划”。
这是一个由英国担当主国和作战计划,美国只能成为最后进攻的配角。艾森豪威尔的这一安排,引起布来德累和巴顿的强烈不满。
1945年2月6日,艾佛尔战役打响了。至2月12日,第三集团军基本肃清了萨尔河和摩泽尔河三角地带、基尔河和莱茵河西岸的残敌。在前方,特里尔城挡住了巴顿的去路。特里尔是德军在该地区的军事要地,兵力雄厚、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巴顿决心一口吞掉这只拦路虎,但苦于兵力不足。为此,他特地前往巴黎。
在巴黎,巴顿从艾森豪威尔的作战部长布尔那里借调了第十装甲师,与第九十四师配合,以期能在萨尔河与摩泽尔河之间的三角地带打开一个突破口。
从22日开始,巴顿部队发动了空前猛烈的攻势,在不到四天的时间里,他们肃清了萨尔河到摩泽尔河三角地带的敌军,攻克萨尔堡,在萨尔河对岸建立起一系列桥头阵地,特里尔已是孤城一座。
巴顿命令部队快速奔袭,拿下特里尔。28日,第十装甲师穿过危机四伏的雷区,冒着德军的猛烈炮火,迅速前进。3月1日上午,部队攻入城郊,下午破城而入。当天夜里,全城德军被扫荡殆尽。与此同时,下一步的作战方案,已在巴顿的心目中酝酿成熟,那就是迅速进攻克可布伦兹的法尔茨。为此,巴顿又使用心计以花言巧语从艾森豪威尔那里借来了一个步兵师和一个装甲师。有九个师的德军部队在摩泽尔河以东的洪斯吕山一带仓促地建立起一道防线,但为时已晚。巴顿催动大军如饿虎扑食般向敌人猛压过去。很快,第四装甲师在克可布伦兹南面渡过了摩泽尔河,打破了敌军的后方阵地。第十二军紧随其后围住了克可布伦兹城内的敌军,第二十军的装甲部队和第七集团军攻破了德军防线,向北推进。德军立即乱作一团,只得边打边撤。
美军装甲部队从三个方向向德军发起猛烈冲击,把他们像赶羊群一样往东赶往莱茵河。巴顿又命令第十九战术空军队的轰炸机全部出动,对拥挤在狭路上的逃亡之敌进行无情的轰炸,步兵随后穷追猛打。结果,两个集团军的德军大部被歼,并有80000余人被俘。3月18日,克可布伦兹落入美军之手。巴顿在同时间和空间赛跑,也在同蒙哥马利赛跑。现在,这两位将军之间,正在进行着一场究竟谁先渡过莱茵河的激烈较量。
为了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莱茵河,巴顿马不停蹄地进行了法尔茨战役,以风卷残云之势夺取了克可布伦兹。这时,他同蒙哥马利一样都到了莱茵河边。
这时蒙哥马利已经精心制订了一个“劫掠”计划。但是,蒙哥马利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渡河的前一天,也就是3月22日23时,巴顿就下达了渡河命令。
第五师的两个营首先开始渡河,结果发现德军抵抗极其微弱。到第二天早上,第三集团军已有6个营渡过河去,而伤亡仅有34人。
至23日晚,第五师全部过河,并在对岸建立了桥头堡。而后,巴顿连续不断地扩大他的桥头堡,至24日晚,整个第十二军都过了河。
巴顿不无得意地对布来德累说:“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第三集团军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了莱茵河。”就这样,巴顿在没有空军支援、大炮掩护的情况下强渡了莱茵河。比蒙哥马利早了24小时。巴顿这种拼命冒险的精神,成就了他的军事神话,也让他达到了自己军事生涯的顶点。
对第三集团军来说,大规模的激烈战役就此结束了。接下来的只是大踏步前进,前进,再前进。
这与其说是追击溃不成军的敌人,倒不如说是在享受进军的喜悦与骄傲。
巴顿不给敌人留下丝毫喘息机会,不停顿地出击,再出击!他像闪电般穿过美因茨、法兰克福、达姆施塔特三角地带。
然后,巴顿的军队与第一集团军会师,包围了数万名德军,再向前疾驶猛进,越过富尔达河,粉碎了德军在此固守的幻想,再占领几个城镇。
巴顿进军的速度简直像神话!直到最后,艾森豪威尔强迫他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