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志进取,成绩斐然

这次“跳槽”很幸运,李嘉诚刚到万和公司,就被委以重任,当上了公司9名推销员的领班。

但李嘉诚知道,手下的8名推销员都已在商场上打拼多年,都有固定的客户,而自己作为新人,短时间内肯定无法占据推销数量的优势。要打开销售的局面,赶超所有人,恐怕就只有百倍努力了。

那时,塑料品刚起步,了解它的人极少,要打开香港市场,就必须批量销售。

拿定主意,李嘉诚便设法接近九龙最大的商货批发行—九龙太平洋商行。这家批发行财大气粗,早在李嘉诚进万和塑胶公司前,就有几位推销员刻意打它的主意了,但商行的老板根本看不中香港出产的塑胶制品。

他们的产品大多都来自欧洲或新加坡等地。货价虽高,但老板笃定其品质良好。

而今,李嘉诚这个新手,如何叩开太平洋商行紧闭的大门呢?这商行,不同于他从前常进常出的酒店。酒店毕竟不拒客人进出,但到商行来的大多是一些乘坐小轿车的老板和大亨们,像他这样的推销员,刚在门前露头就会遭到守门人的拦阻。

李嘉诚前两次想迈进大门,都怯怯地收回了脚。到第三次,李嘉诚终于豁出去了,决定硬着头皮闯一下太平洋商行。为进商行,李嘉诚特地穿了西装,系了领带,夹了只皮包,潇洒的举止和从容的气度,让守门人一时难以辨别他的身份。

一到门口,李嘉诚就递上名片,佯称去商行购货。不料他刚进大楼,迎面就又遇上两个凶煞的保安,当他们确定李嘉诚不是推销员才放他上了楼。

第三关仍然还是对付守在门厅里的女秘书,李嘉诚不敢懈怠。李嘉诚早把这关研究透了,必须得到女秘书的同情,才可能走近他所要求见的商行核心人物。

这一次,李嘉诚见到的老板是位30岁出头的年轻人。他应接不暇地接着电话,旁边八九岁的小男孩却拼命地闹着要去看赛马。李嘉诚几次想吸引他的注意力,小男孩都不予理会,仍然哭叫着要去看赛马。

见此情形,李嘉诚心里凉了半截。果然不出所料,眼前这位盛气凌人的老板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才说话,他就遭到厉声驱逐。许多想好的主意完全派不上用场,李嘉诚只好讪讪而退。

为这次挫折,李嘉诚苦恼了多日。

他来万和公司眨眼已有一个星期,竟连一份订单也没有到手。再看他领导的几个推销员,向李嘉诚投来的常常是不屑和嘲讽的眼神。再看老板,眼神里也流露出几分狐疑。李嘉诚急得嘴里生了水泡,但对于攻克太平洋商行的计划,他始终不肯放弃。

李嘉诚默默反思前次碰壁的教训,可他始终感到,要接近这个崇洋媚外、得意忘形的老板简直比登天还难。而无法接近这个老板的话,根本就毫无生意可谈。

李嘉诚的心情糟透了,想到再过几日他就可能因出师无果而悻悻离开万和塑胶公司,以及将来的处境,他茫然地走进了一家小餐馆,破例喝了满满一杯烈性威士忌。越想这次进万和后的困境,李嘉诚心里就越感到憋闷。他竟一个人对酒唏嘘,凄然落泪。

一位老者过来,与李嘉诚攀谈。李嘉诚见老人真诚,索性把他的遭遇如实向老人倾吐一番。老人特别同情他,告诉他自己也是太平洋商行的守门人,日后可以帮助他。李嘉诚大喜过望,握住老人的手,动情地哭了起来。

蓦然忆起那天,在老板办公室,他见到那个男孩子纠缠老板看赛马的情景,李嘉诚灵机一动,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心中形成了。

翌日下午,经老人搭桥,李嘉诚与老板的儿子结识了。李嘉诚隔几日便带他前往“快活谷”马场看赛马。经过几个月的交往,老板儿子就把李嘉诚当成老朋友了。

老人见李嘉诚和老板儿子友情日深,便拿出一张李嘉诚与孩子在赛马场的合影给老板看,同时告诉老板,孩子变乖了,多亏了李嘉诚照顾孩子。

老板蓦然记起照片上的李嘉诚,心里感动,却只对老人“哦”了一声,再没表示。

后来,老板又询问儿子,儿子指着照片上的李嘉诚对父亲说:“他是我朋友。阿爸,这位李先生待我实在是太好了。他每次带我看赛马,不但掏钱给我买票,还给我买许多好吃的东西。”

老板心中有数。他没想到,一个民营公司的推销员,为了推销产品,竟然把工作做到自己家里来了。不过,老板心里对李嘉诚纵然产生了敬佩与好感,但心里仍然有无法逾越的障碍。因为他还是看不起香港当地生产的新式塑料产品,所以,仍然不能让太平洋商行马上同意进货。

直至有一天,老人来到楼上内室,用李嘉诚送来的那把粉红色的塑料喷壶浇花,让刚刚起床的老板看到。他见守门老人手中塑料喷壶不仅色泽鲜艳,而且造型精美,玲珑剔透,心中惊奇,于是他再次把那只粉红色的精致喷壶举到眼前,反复审视打量多时,情不自禁地叹息一声,自言自语地说:“看起来,我是有些狗眼看人低了呀。”

当天上午,老板便派人把一份数额相当可观的订货单主动送到万和塑胶公司。当时,万和塑胶公司老板王东山手捧着这份沉甸甸的订单眼里湿润了。他做梦也没想到李嘉诚在坐了一个多月冷板凳后,竟然一举攻克了万和公司多年都无力打开的太平洋商行的大门。

从此,商行取消了从欧洲进塑料制品的惯例,全部从李嘉诚当推销员的香港万和塑料有限公司订购系列塑胶产品。李嘉诚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一战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他在这家塑胶公司的地位。李嘉诚以慢功软化强手的营销策略也渐渐传为美谈。

推销员被很多人看作是“天下最复杂的职业”,虽说许多功成名就的大富豪都有过推销的经历,但回忆起那段时光,几乎人人都会说“辛苦”两字。但李嘉诚却完全不在意,为了节约每一分钱路费,他去公司上下班几乎从不坐车,无论多远的路,都尽量走着去,走着回。

李嘉诚从不高谈阔论,总给客户留下彬彬有礼而诚实的好印象。他言辞不多,却句句贴近客户的心理。他说话的节奏不紧不慢,从不流露出自己急切想要推销产品的感觉,而是让客户觉得自己所介绍的产品恰好是他所需要的。

李嘉诚从不盲目推销,在出门之前,他早已注意并分析了市场和消费者对此类商品的使用情况,他根据分析结果来确定自己的目标客户,之后做好相应准备才出发去推销,这就是知己知彼。

知己是指对自家产品完全熟悉,知彼就是确定客户群并了解他们的心理。当时,李嘉诚还把整个香港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将每个区域的居民区及生活水平、日用品市场分布都一一考察记录下来。根据这份记录,他很快就总结出什么类型的产品该到什么样的区域去推销。

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李嘉诚的销售业绩就大大超越了其他同事,成为塑胶公司里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

第一年,公司年终统计得出的数字非常惊人,李嘉诚的销售业绩竟然是第二名的整整7倍之多。老板和员工们都惊讶不已,发自内心地佩服这位看上去清秀瘦弱却有着坚强毅力和执着精神的年轻人。

在李嘉诚的带动下,其他同事们也更加积极努力地推销产品,塑胶公司的业务量与日俱增,效益也越来越好。

李嘉诚在塑胶行业中渐渐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有公司想花大价钱把李嘉诚挖过去。也有公司经理甚至老板纷纷出面,邀请李嘉诚吃饭、喝茶,和他商量跳槽的事情,并承诺只要李嘉诚愿意前往,薪酬待遇任由他提,他们一定会悉数兑现。

李嘉诚的老板听到消息后,担心李嘉诚真的跳槽而去,那将会给自己的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留住李嘉诚,他提拔李嘉诚为业务部的经理,并大大提高了薪水。这样他还不放心,考虑再三,最终打破惯例将塑胶公司20%的红股转到李嘉诚名下。

这一年,李嘉诚刚满18岁,可谓是公司里最年轻的部门经理和股东了。其实,李嘉诚和其他公司的人见面只是了解同行业的状况,至于跳槽这事,无论对方给出多么优厚的条件,他都不会动心的,因为李嘉诚特别感激老板当初从五金厂把他请过来。

经过这次的风波,李嘉诚的老板更加信任他,而在塑胶行业内,年仅18岁的李嘉诚因令人敬佩的人品而享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升任部门经理后,李嘉诚并没有心狂气傲,他始终记得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得意时不可忘形”,他依然辛勤努力,以身作则带动同事们积极工作。

李嘉诚每天再忙,都会花一定的时间阅读新出的报纸杂志,从中了解分析国内外塑胶市场的需求变化。他也会花时间去茶楼等消费场所小坐片刻。通过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话,掌握香港本地塑胶行业的行情,他将这些信息归纳整理,形成一条比较明确的发展主线,制订销售计划,指导推销员们更好地完成销售任务。因此,公司销售额年年大幅增长,成绩斐然,李嘉诚在塑胶公司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他的老板更加赏识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李嘉诚担任部门经理两年之后,他再一次得到了晋升,当上了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这一次,不到20岁的李嘉诚成为了塑胶公司的总经理,全盘负责公司的日常事务。他熟悉推销工作,可也深知生产管理是他的弱处,所以虽为总经理,他却把自己当小学生。他总是蹲在工作现场,身着工装,同工人一道干,极少坐在总经理办公室。每道工序他都要亲自尝试,兴趣盎然,一点也不觉得苦和累。

有一次,李嘉诚在操作台上割塑胶带,不慎划破手指,鲜血直流,他没吭声,迅速缠上胶布,继续操作。事后伤口发炎,他才去看医生。

许多年后,一位记者向李嘉诚提及这事,说:“你的经验,是以血的代价换得的。”

李嘉诚微笑道:“大概不好这么说,那都是我愿做的事,只要你愿做某件事情,就不会在乎其他的。”

随着生产管理范围的扩展,李嘉诚再一次显示了聪明好学的禀赋。他用极短的时间就完全熟悉了塑胶行业生产经营的流程;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延伸,他结识了更多的老板或管理者,不断地人际关系,也提高了管理与经营的能力。

到这时,李嘉诚已经成为塑胶公司的台柱子,成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龄人中的杰出者。他才20出头,就爬到打工族的最高位置,做出令人羡慕的业绩。按理说,此时的李嘉诚应该心满意足。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没有“满足”两字。功成名就、地位显赫的他,决定重新投入社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新的人生搏击。

于是,在1950年,攒积了7000美元的李嘉诚,在获得总经理重任不久,他递上了辞呈。

李嘉诚决意要离开自己的老板,他想要用自己平日点滴的积蓄从零开始,创造一个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王国。李嘉诚明白,从今往后,他将成为自己的老板,成为失败或者成功的最终而且也是唯一的承担者。

这也意味着,李嘉诚在用自己的血汗钱独自创立一个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面临绝境的企业王国。这种覆灭的危险所造成的压力,会沉重地压在李嘉诚的肩头上。

老板自然舍不得李嘉诚离去,再三挽留。据说,在李嘉诚离职前,曾有个相士,拉住李嘉诚看相,说他“天庭饱满,日后非贵即富,必会光宗耀祖,名震香江”。此事在公司传为佳话,老板不信相术,但笃信李嘉诚具备与众不同的良好素质,他不论做什么事,都会是最出色的。因此,李嘉诚绝非池中之物,他谦虚沉稳的外表下,实则蕴涵着勃勃雄心,他未来的前程,非吾辈所能比拟的。这是老板通过与李嘉诚相处的几年,得出的判断。

老板挽留不住李嘉诚,并未指责李嘉诚“羽毛丰满,不记栽培器重之恩,弃他远走高飞”。老板约李嘉诚到酒楼,设宴为他辞工饯行,令李嘉诚十分感动。

席间,李嘉诚说了一番老实话:

我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办一个塑胶厂。我难免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也大概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不过我绝不会把客户带走,不会用你的销售网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