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初创,危机四伏

怀着愧疚之情,李嘉诚离开了塑胶公司。他不得不走这一步,他期待属于自己的未来,而眼下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1950年春天,李嘉诚再次来到香港的筲箕湾考察,并决定在这里开办一家工厂。

李嘉诚离开万和时,整个世界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恢复,开始持续增长。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李嘉诚毅然辞工,独立创业。创业资金并没有难倒李嘉诚,自己挣的再加上向朋友借的,很快就凑了5万港元。让李嘉诚感到棘手的,却是给塑胶厂取名。

从辞职那天起,他就一直在思考厂名,他先后取了几十个厂名,最后确定为“长江”。其寓意是:

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形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集团,也应该为中国人引以为自豪。长江浩荡万里,具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

由于香港闹房荒和手头资金紧张,李嘉诚只能租廉价厂房。从港岛到九龙,李嘉诚跑了一个多月,最后才在港岛东北角的筲箕湾找到勉强合意的厂房。

筲箕湾是港岛的偏僻地,厂址就更偏僻,临靠山谷的小溪。正因为偏僻,所以租金较低。几番讨价还价,加上当时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厂房,李嘉诚只得按房主要的价,租下这墙破瓦裂的厂房。房内压塑机是欧美的淘汰设备。

如果说当时的长江塑胶厂能透出一线新迹象的话,那就是挂在门口的那块崭新的长江塑胶厂厂牌。

李嘉诚是个实干家,公司创办之初,身兼数职的李嘉诚每天至少工作16个小时,大清早就出门联系业务。回厂之后,一天的紧张工作才算正式开始。这时候,他既是埋头工作的工人,又是传授技术的师傅,还是一厂之长。

到了晚上,李嘉诚一头埋在书桌前搞设计,以便第二天工人们能照图施工。他又是一个勇于创新的革新能手,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每天的夜晚,那是李嘉诚自修各门功课的时间,这时的李嘉诚又成为一名勤奋的学生。

李嘉诚住在厂里,每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亲和弟妹。企业规模稍扩大后,他在新蒲岗租了一幢破旧的小阁楼,既是长江塑胶厂的写字间,又是成品仓库,还是他的栖身处。那时的李嘉诚,把自己“埋”进了长江塑胶厂。

李嘉诚所雇工人,多是从祖国内地涌进香港的农民,因而人工薪金比较低廉;设备是利用其他塑胶厂淘汰的旧机器进行复修改造,而生产塑胶产品的技术他比较精通,不必再花一笔钱去另请人才,再加上当时香港市场的塑胶产品相对仍然有限,如果他肯及早开发上市,必然会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

1950年3月15日,长江塑胶厂终于生产出第一批产品:50只塑胶玩具手枪。看到眼前这些五彩缤纷的玩具枪,李嘉诚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在茅草为顶的办公室里,李嘉诚特意去街上买来罐头、卤鸡、香肠和汽水摆了一桌“酒宴”。

面对几天来和他一样在工厂里摸爬滚打的工人们,他说:“将来有一天,我们的长江塑胶厂一定要成为香港最有实力的工厂。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把工厂命名为长江的原因啊!希望大家都要像长江之水那样,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地把咱们工厂引向光明,引向胜利!”

塑胶玩具开始上市后,为打开局面,李嘉诚又当起了推销员。这次他所开辟的销货路线,尽量避免从前在万和塑胶公司主持销售工作期间联系的酒店和商铺。为了不让自己的产品抢占万和公司固有的市场,李嘉诚带着几个推销员刻意开发新的领域。

由于李嘉诚善于推销之道,所以几天时间里他的产品就迅速在香港市场上铺开了。

不过,产品虽然销售很旺,李嘉诚还是暗暗地捏着一把冷汗,因为他知道产品销出以后还有一个退货期,过了退货期的产品才能收回货款。所以在产品尚未经过市场验证之前,李嘉诚是绝对不敢掉以轻心的。

一天上午,一位万和公司的老客户来访。李嘉诚把来客恭敬地请进自己的临时办公室,亲自点上香烟,斟上茶水,然后与来客闲聊起来。当客人发现桌上的新产品后,便决定从今以后,取消万和公司订单,而只从长江塑胶厂进货。

当时,长江塑胶厂的第一批塑胶玩具,必须要马上销售出去,然而由于他无法再像从前那样每天到处联系销路,所以致使产品在仓库里积压。而今有老朋友主动上门商洽进货,当然是他坐地推销的最好时机。

可李嘉诚记得,他临离开万和塑胶公司前,曾经对王东山拍胸发过的誓言:“我绝不会抢贵公司的客户,我的产品必须要靠重新开发的新销售渠道来进行销售。”于是他委婉谢绝了前来订货的老朋友。

来客大惊,他做梦也没想到,李嘉诚竟然会把主动上门求货的来客拒之门外。来客见李嘉诚如此恪守为人准则,如此看重诺言和信用,大为感动。他重新回到万和公司进货,并有意无意地把李嘉诚的一番话告诉给王东山。王东山听了许久没说话,后来他送走客人,才对身边的人感叹说:“我就知道李嘉诚是个有德行的人!”

此后,还有一些李嘉诚从前在万和的客户,也都通过种种途径找到李嘉诚的新厂要求进货。

李嘉诚也都像前次一样,宁可看着自己仓库里积压的玩具产品找不到顺畅的销路,也绝不违背离开王东山公司时的诺言。李嘉诚希望的是,以他自己的信誉开辟一条全新的销路。

李嘉诚信守承诺,凭借自己多年的推销经验,很快又开发了一批新客户,而且非常顺利地销售完了长江塑胶厂生产的第一批塑胶产品。

在李嘉诚身先士卒的率领下,工人们加班加点,长江塑胶厂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在连续收到几笔货款后,李嘉诚在第一时间内招聘了专职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和仓库保管员,员工们各司其职,他终于不再是那个身兼数职的小老板了。

年轻而且经验不足的李嘉诚开始过于自信、盲目。由于过快扩大生产,承接订单过多,加之设备的简陋并且人手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塑胶产品的质量,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也使重视质量的李嘉诚无暇顾及越来越严重的次品现象。

大量的残次品逐渐引起客户的极度不满。很快,就有客户纷纷要求退货或重新发货。没多久,长江塑胶厂那不大的仓库里就渐渐堆满了因各种缘由而退回来的产品。李嘉诚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盲目冲动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

李嘉诚自从投身商海,无论在何种行业中谋生,他都以诚信和稳健获得好评,即便他刚踏入香港这畸形繁华的社会时,虽处处坎坷,但也很少发生遭人否定的难堪。这次他倾尽家中的全部积蓄办厂,原以为自己的产品一旦上市,肯定能获得大家的好评,哪里想到当初在万和公司车间里看到的产品流水线,以为是了如指掌,没想到自己一旦操作起来,竟漏洞百出,生产出来的玩具都太粗糙。“厂长,今天又有一批退货!”这样的话,李嘉诚最怕听到但又经常听到。初战失利,让他痛定思痛。

他决定冷静下来,专心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可李嘉诚手中仍攥着一把新订单,延误交期就要被索赔,甚至连老本都要贴进去。李嘉诚狠狠心,决定继续坚持生产。

这一次,李嘉诚亲自监督质量,并操作机器生产,紧赶慢赶终于完成了一批订单,虽然晚了几天,但李嘉诚以为:这批塑胶产品绝对保证了质量,客户一定会收下的。可是,他再一次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客户不仅拒绝收货,还提出因为延迟交货,要长江塑胶厂赔偿他们的经济损失。

劳累了数日的李嘉诚呆坐在仓库里,眼前是堆积如山的各种退货,他望着不久前还给自己带来惊喜和自信的塑胶产品,心里空空如也。好几个月前,仓库还没有用武之地,如今仓库却成了拥挤不堪的地方,一批批退回的货品上打着醒目的标签,看日期几乎都集中在一个月内。

李嘉诚一个个货架看过去,他明白,自己的急躁和忽视质量,才是产生这些退货的根本原因。客户没有错,他们之间有订单有合同,客户不过是按照合同办事,既然产品有质量问题,既然交货不及时,客户完全有理由退货要求索赔。

就在李嘉诚考虑下一步应该怎么办的时候,原料商们也不约而同地跑来催账要钱。他们已经听说了长江塑胶厂频频遭遇退货、资金周转陷于困顿的事情,他们担心李嘉诚无力支撑长江塑胶厂,自己的原料费会打了水漂。

李嘉诚费尽口舌,拍着胸膛做保证,好不容易请求原料商再等几天,等收到货款后就立即把钱付给他们。原料商这才半信半疑地离开了。但从那天起,原料商们就总是派人前来长江塑胶厂坐守。

为了压缩工厂的开销,李嘉诚不得不裁减部分员工,他满怀愧疚地辞退一些技术不过关的工人,并承诺说长江塑胶厂一旦有了起色,一定会重新请他们回来工作。

有的人拿了最后的薪水就离开了,可有的人不甘心被辞退,就带着老婆孩子到长江塑胶厂的办公室找李嘉诚又哭又闹。而留下的那些员工,感到长江塑胶厂前景黯淡,人心惶惶,情绪低落,甚至有人已经暗中四处寻找新工作,以做准备。

对此,李嘉诚也都有所耳闻。他每夜都焦虑得睡不着觉,脾气也变得暴躁,动不动就会火冒三丈地训斥员工。眼看原本善良温和的老板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员工们的士气更加低沉,人心浮动。

这时,贷款给长江塑胶厂的银行得知长江塑胶厂陷入危机,也派职员来催贷款。

大笔的贷款压得李嘉诚喘不过气来,他恳求银行放宽一点期限,给自己周转的机会,可任凭李嘉诚怎样恳求,说尽好话,来要账的人还是团团围坐在长江塑胶厂的办公室里,寸步不离。恰逢一些新客户到长江塑胶厂考察,看到如此混乱不堪的局面,人家哪里还敢和李嘉诚签合同,马上扭头而去。

本来,他的厂还有一线生机,因为一些生意上的朋友向他订购了大量的货品,只要货一出厂,至少能够扭转工厂所面临的危机。重友情、讲义气的李嘉诚咬紧牙关,用账面所剩的最后一点尚未还息的贷款,千方百计地找原料商订购塑胶原料。

然而,就在李嘉诚熬过数个通宵,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拯救企业渡过难关的希望去找朋友们提货时,朋友们可能因国际市场突然有变,他们只考虑怎样确保自身利益,言而无信了。这些人不是再三推托,就是避而不见,或想方设法逃之夭夭。

朋友的违约失信,令工厂出现更严重的亏空,使李嘉诚感到愤慨到极点,也震撼到极点。

无论如何,这确实是他绝没有料想到的。这段时间,痛苦不堪的李嘉诚每天只知道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忙着应付不断上门催还贷款的银行职员;应付不断上门威逼他还清原料费的原料商;应付着不断上门连打带闹要求索赔的客户,以及拖家带口上门哭哭闹闹、寻死觅活的工人们。

而且,即使没有生意,还是有成打的订单不断地汹涌而来,疲惫不堪的李嘉诚只好以最低廉的价格卖掉一批批积压的货品。然而,每天等待他的只有坏消息,而且是一天比一天更坏的消息。

这段时期,除了身边几个骨干人员之外,有些员工干脆利用上班时间外出找工作或者帮短工。因为工厂亏损,即将倒闭的现象逐渐表面化。银行不但不给贷款,反而停止原来预定的贷款;原料商也不再提供原料。

此时,李嘉诚心里充溢着比冰更冷的绝望。李嘉诚又一次陷于人生的大磨难中。这之前,他经历的磨难是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这一次,却是他自己的失误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