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危机,谋求转轨

工厂一蹶不振,李嘉诚像是进了鬼门关。

只要天一亮,工厂的大门前就会堵满了从各路杀到筲箕湾的债主。一个个怒气冲冲,见了李嘉诚不是拍桌子,就是摔板凳,什么话能够刺痛李嘉诚,他们就说什么。而李嘉诚必须赔着笑脸,即便面对凶悍无情的债主,即便面对难以入耳的斥责,他也必须笑脸相迎,好话说尽。

有人粗暴地打断李嘉诚,语带讥讽地挖苦,狠狠地揪住李嘉诚想打。可是,更多的债主都是通情达理的,他们已从李嘉诚的委婉陈述中理解了一个年轻人初出茅庐所遇的困境,他们更看出李嘉诚即便面对危境也仍然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诚实。许多人都冲上去,紧紧护住李嘉诚,反而指责起那个要挥手打人的债主。

还有好心的债主上前劝阻各方,希望再给他一段时间。可是,香港银行派出的催款人一般都是铁面无私的。他们既不与李嘉诚吵骂,也不会揪住他的衣袖动粗,而是先把他们长江塑胶厂的仓库都贴上了封条,然后再把车间的大门封死,这才对李嘉诚说:“鉴于贵厂目前的状况,只有两个办法可以允许你们继续留在筲箕湾,一是马上归还银行的所有欠款,二是要有实业家出具担保的手续。不然,你的长江塑胶厂从现在起就要归我们银行所有了!”

李嘉诚顿时惊呆了。

银行封厂使得他的精神支柱几乎在顷刻间坍塌。自从他的工厂生产出无法上市的废品以后,就如同有人在李嘉诚面前打开了一只隐藏无数毒箭的潘多拉魔盒,无数毒箭刹那间射向这位尚未读懂世态炎凉的年轻人,使得他简直无力抵挡了。

李嘉诚一个人徘徊在筲箕湾海边,居然产生了纵身一跳的冲动。到哪里去找担保人呢?在这种倒霉的时候,谁肯为他付出如此代价呢?舅舅找他找到了筲箕湾海边,这让李嘉诚很意外。

陷入绝望之中的李嘉诚没有想到,平时对他严厉有余、温和不足的老人,如今在他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居然亲自赶到筲箕湾海边把他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更没想到他会对自己办的长江塑胶厂表明了肯定的态度。

庄静庵从怀里掏出一张签好字的单子,郑重地交给他说,银行已经同意马上解封。还款的时间,他们也做了一定的让步。李嘉诚这才了解到,原来舅舅几天来一直在为他的工厂生存到处奔波。想到舅舅不声不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李嘉诚真想给他跪倒磕个响头,以表心中的感激。

一连几天,庄碧琴见儿子都打不起精神,这才知道长江塑胶厂出了大事。她不懂经营,但懂得为人处世的常理。安慰一阵儿子后,她十分平静地给儿子讲了个故事:

“很早很早之前,潮州府城外的桑埔山有一座古寺。云寂和尚已是垂暮之年,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两个弟子一寂、二寂召到方丈室,交两袋谷种给他们,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到谷熟的季节再来见他,看谁收的谷子多,多者就可继承衣钵,做庙里住持。云寂和尚整日关在方丈室念经。到谷熟时,一寂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而二寂却两手空空。云寂问二寂,二寂惭愧地说,他没有管好田,种谷没发芽。云寂便把袈裟和瓦钵交给二寂,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一寂不服,师父说:‘我给你俩的谷种都是煮过的。’”

李嘉诚悟出母亲话中的玄机:诚实是做人处世之本。李嘉诚为自己所做的事,流下悔恨的眼泪。翌日,李嘉诚回到厂里,召集员工开会,坦诚地承认自己经营错误,不仅拖垮了工厂,损害了工厂的信誉,还连累了员工。他向这些天被他无端训斥的员工赔礼道歉,并表示经营一有转机,被辞退的员工都可回来上班。从今往后,保证与员工同舟共济,决不损及员工的利益,而保全自己。

李嘉诚说了一番渡过难关、谋求发展的话之后,员工的不安情绪基本稳定下来,士气不再那么低落。紧接着,李嘉诚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在放宽的期限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定如数付账。

李嘉诚丝毫不隐瞒工厂面临的空前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

李嘉诚的“负荆拜访”,达到了初步目的。他却不敢松一口气,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只给了他十分有限的回旋余地,事态仍很严峻,产品积压,库满为患。

李嘉诚抽调员工,对积压产品普查之后归为两类:一类是有机会做正品推销出去的;一类是款式过时或质量粗劣的。李嘉诚如初做“行街仔”那样,马不停蹄到市区推销,将正品卖出一部分。

他不想被积压产品拖累太久,于是全部以极低廉的价格,卖给专营旧货次品的批发商,在制品的质检卡片上,一律盖上“次品”的标记。李嘉诚陆续收到货款,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这时候,一种近在眼前的紧迫感,激励着困惑中愁眉不展的李嘉诚:稳定人心,以最快的速度重组一支干练的队伍,重新设计塑胶产品,继续研究新的发展方案……

李嘉诚的劳动没有白费,利润也超乎他的想象。只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濒临倒闭的长江塑胶厂终于起死回生。李嘉诚把从前那些在困境期间被遣散回家的工人,都一个个请回厂来。他不但重新给他们安排了工作,而且还补发了停产期间的薪水。这些工人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从1954年冬天至1955年秋天,是李嘉诚长江塑胶厂冲出低谷的复苏时期。不过,对于李嘉诚来说,厂房还是从前那些陈旧的破厂房,机器还是从前那些破旧的机器,工人也还是从前那些来自香港社会底层的普通工友。所不同的是,所有人都改变了当初草率生产、急功近利的思想。特别是李嘉诚本人,在这5年里所经历的苦难、徘徊和怅惘,足够他反复回味并成为他倍加珍惜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些失败的挫折和磨难,让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变成熟了。

他的长江塑胶厂开始进入初创阶段的辉煌,产品由于物美价低,很快就在300多家互相竞争的塑胶厂中脱颖而出,成为香港塑胶产品市场中的佼佼者。也是这一年冬天到来的时候,李嘉诚在年终结账时才惊愕地发现,他的长江塑胶厂不但归还了包括香港两家银行在内的所有贷款,而且还有了可观的盈余。他再也不是从前为了借钱到处给人赔笑脸的求助者,而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老板”。

长江塑胶厂生机焕发,订单如雪片飞来,工厂通宵达旦地生产,营业额呈几何级数增长。李嘉诚的信誉有口皆碑,银行不断放宽对他的贷款限额;原料商许可他赊购原料;客户乐意接受他的产品,派送大笔订单给他。

在春风得意时,李嘉诚的头脑异常冷静,他又开始思考“长江”的现状及未来。

李嘉诚敏锐地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香港的转口贸易进入了鼎盛时期,而且各种制造业兴旺发达,已形成一种浩大的发展趋势。香港的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卖得很“火”,优势是廉价,因为香港的工资低廉,故而产品廉价。

长江塑胶厂从创办起,已是第七个年头,所生产的塑胶玩具和塑胶日用品,先后变化了几十款,可在当时国际已经趋于饱和状态的塑胶玩具市场中,仍难将企业从困境中带出来。因此,李嘉诚决定选择一个能救活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实现塑胶厂的“转轨”。

1957年的这个春节,李嘉诚过得很累,他头脑中的机器始终在想着“转轨”。从正月初三起,他就到香港几条主要街道上去转,几乎所有出售塑胶产品的商店他都走遍了,大家进货的品种都很相似。

让他欣慰的是,几乎所有商场都有他们的产品,长江塑胶厂生产的天蓝色水桶,甚至比10多年的老厂万和塑胶公司的产品还受欢迎。即便比万和公司还老的厂家,他们生产的同类产品也大多逊色于长江塑胶厂的产品。

那天傍晚,累了的李嘉诚来到湾仔一家专烧潮州菜的餐馆,在一张小桌前坐定,就在他等候侍应生取菜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放在餐桌上的几本外国画报,就信手翻阅一本意大利画报,忽然眼睛一亮,他发现有一个栏目竟然是整整一版意大利最新塑胶制品的介绍。

李嘉诚大开眼界,发现彩色画册上登载的几乎都是五彩缤纷的塑料花!其中既有雪白的月季,也有鲜红的玫瑰,还有艳丽夺目的郁金香、马蹄莲、蝴蝶兰和各种碧绿的草本植物。

如果不是李嘉诚读了上面的英文简介,他甚至还误以为画册上的那些艳丽的花草都是一些真正的鲜花。李嘉诚读了说明才知道,所有的花草都是意大利某塑胶厂生产的最新产品。

敏锐的李嘉诚立刻想到了另一则消息,也是他从另一本英文杂志上看到的。消息说:欧美人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家庭主妇正逐渐成为职业妇女,家务社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两条看似不搭界的消息,立刻在李嘉诚的脑海中电光火石般地接上了轨。他推想:欧美的家庭都喜爱在室内户外装饰花卉,但是快节奏的变化使人们无暇种植各种娇贵而美丽的花卉苗木。

再经细致了解,李嘉诚注意到,港九各大商店几乎都没有塑胶花,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摆设。这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生产技术要求似乎也不高。何不利用塑胶花实现“转轨”呢?塑胶花和植物花相比,一则可节省许多时间;二则可以变幻无穷,而且正好迎合了生活的快节奏。

如果大量生产塑胶花,不但可以达到既价廉物美又美观大方的目的,而且还可以走出家庭,进入写字楼。

李嘉诚甚至立即判断,塑胶花的面市,将会引起塑胶市场的一场革命。李嘉诚更长远地看到,欧美人天性崇尚自然,塑胶花革命势必不会持久。因此,现在必须抢先占领塑胶花市场,否则就丧失机会。

李嘉诚从书店买来一本同样的意大利画册,拿到厂里几位技术员面前进行商议,希望能进行试制,不料,几乎所有人都对他摇头。

这种塑胶花是塑胶制品中最难制的尖端项目,它不仅要求先进的工艺,同时也要求超出一般普通塑胶制品的设备和原材料。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技术,没有技术,一切都无从说起。

李嘉诚遇上了障碍,他麾下的几位技术员也都是一些没有经过正规学校毕业的“土技工”,所以面对生产塑胶花这样在香港尚无先例的尖端产品,李嘉诚的技术智囊团显然力不从心。

不过,李嘉诚是一个不会轻易服输的人,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一定会不惜任何代价实现他的计划。

米兰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该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画报上的几幅塑胶花,就是米兰维斯孔蒂塑胶厂生产的最新产品。塑胶花市场的辉煌前景,令他恨不能马上就掌握这门技术,开始批量生产、销售。所以,李嘉诚在四壁无门、求计不得的情况下,大胆决定到意大利米兰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