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偷艺,香港热销
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希望和强烈的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
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终于找到了维斯孔蒂塑胶厂。谁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极为保守与戒备,李嘉诚就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造访了这家现代化工厂。
公司职员彬彬有礼地带李嘉诚进产品陈列室参观。李嘉诚一面拿花束在手中端详,一面询问有关塑胶花的知识。可是,当他提出要购买该厂生产的塑胶花工艺与设计图纸时,对方所提出的惊人天价—几百万美元的价格,着实把他吓了一跳。即使李嘉诚把他的工厂全部换成美金,也只够这笔费用的几十分之一!
本来,按计划李嘉诚两天后就要返港,可在购票时,他正好看到一张贴在购票窗口上方的福尔斯塑胶花有限公司的招工广告:凡满20岁的本土人或外国人均可报名,工种是勤杂人员和车间的上料工。可能当地报名者不多,所以允许持外国护照者也可报名。
李嘉诚考虑,反正香港他早已经安排好可靠的人员在主持工厂,倒不如趁机去报名,以外国打工者的身份进入工厂,等拿到一份完整的塑胶花生产工艺资料以后,马上回香港。
李嘉诚报名后才知道,这家公司原来是几天前他曾探访过的维斯孔蒂塑胶厂的分公司,专门生产新式的塑胶花朵。不久前,他在香港一家餐馆里的画册上所见到的那些艳丽无比的塑胶花,就是这家公司生产的。
为进这家塑胶公司应聘,李嘉诚特意从旧货市场上买了一套破旧的衣服、一双破旧的布鞋,浑身上下打扮成一个前来欧洲旅行的穷学生模样。应聘时,李嘉诚放下自己“老板”的身份,平和端正地同面试官交谈,未曾料想还是被面试官以护照不符公司要求为由,无情拒绝。
李嘉诚虽然对面试有心理准备,仍不免有些沮丧。当他既无奈,又恋恋不舍地走向工厂的大门时,正好被一位匆匆经过的女人看在眼里。李嘉诚遇事平和的态度,遭受挫折以后不卑不亢的气度,都让这位路过招聘室的中年女人产生了格外的好感。而她,正是这个公司的总经理。就这样,李嘉诚被留用当上了一名车间送料工。
福尔斯公司共有3个车间,分别是选料、定型和包装程序。让李嘉诚感到惊讶的是,这座生产塑胶花朵的公司就像它所从事的事业一样,偌大的厂区里几乎就像干净整洁的花园一样,厂区大道两旁栽满了各色艳丽的花,有专门管理卫生的工人在不停地洒水和清扫路上的堆积物,哪怕是一片树叶也不放过。
李嘉诚正是通过这些来判定这家企业的管理水平。他把眼前的情景与他在香港筲箕湾的长江塑胶厂相对比,意识到两者之间无法相比的差距。
李嘉诚进了选料车间。车间厂房宽大,四壁几乎都是巨型落地窗,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口投映进来,照亮了每一张选料桌子。工人们坐在那里工作,井然有序,其中,服饰艳丽的女工居多,间或也有几个男工在各桌前指导选料。
整个一间几千平方米的大车间在工作时鸦雀无声。李嘉诚首先从这里学到了厂风和厂纪。特别是车间四壁上张贴的宣传口号,更让李嘉诚为之心动:“严明的厂规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根本!”“纪律和质量是公司的生命!”“没有精良的质量,就没有广泛的信誉!”“用户是上帝,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最初的几天里,李嘉诚频繁出入的只能是选料车间,根本就接触不到塑胶花的生产过程。在经过选料桌时也只能走马观花,无法细察到女工如何选择塑胶花的原料。至于观看塑胶花的生产过程,那更是难上加难。
李嘉诚心里特别清楚,如若想在管理森严的福尔斯公司获得他渴望了解的制作塑胶花的工艺资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他必须要有一定时间,同时还要在工人中间广交朋友。只有通过潜移默化的接触与交流,才可能逐渐获得一些有益的资料。作为一名管理者,如果脱离了一线群众,就不会了解真相。
这件事对于李嘉诚来说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也知道以自己端正的人品,是不该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求得塑胶花生产知识的。然而每当他想到自己前期在香港办厂所遇到的挫折时,心里就有一种强烈的压力。
他必须要把自己的长江塑胶厂办成在香港几百家同类工厂中的佼佼者,如果他想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付出包括给外国公司打工的代价。他是绝对不可能在短期生产出独具特色的塑胶花的。而且,在众多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想独树一帜,脱颖而出,谈何容易。
李嘉诚的诚恳态度和苦干精神很快赢得选料车间上下的一致好感。他开始可以在这大车间里自由走动,有时也可以悄悄地与那些女工们用英语进行交谈。
李嘉诚看到了各种原料的配比,这些看起来杂乱无章而实则颇有章法的原材料,从桌上的筛选到分门别类地装箱,直至运往下一个车间,其实内含着固定的原料配比。久而久之,他就凭着观察得到了原料比例的估算。李嘉诚看在眼里,记在心间。
一个月后,李嘉诚得以进入定型车间。这是福尔斯公司的核心车间,厂房并不比选料车间大,可是,内中的布局却更加有条理。车间正中是一座四周全然封闭的定型中心,里面有几台李嘉诚从没见过的新式机器。李嘉诚有时在车间外静静地观察着,心里也暗暗地记下了技工的操作手势和窍门。
当然,李嘉诚如果想学到意大利制造塑胶花的真正技术,仅靠这种远距离观望是不够的,还必须从那些技工口中得到一些相关的技术。他通过与车间工人交友的方式,在平时的闲谈中得到与塑胶花相关的经验。对于所有一切看似随意的只言片语,李嘉诚都牢记心中。
两个月时间倏忽而过,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当年5月,李嘉诚回到了他的长江塑胶厂。随后立即把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他的办公室,将带来的样品展示给他们看,并郑重宣布:长江塑胶厂将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使其成为本厂的拳头产品。
李嘉诚重金聘请了几位国外的塑胶专家,和厂里原有的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带回的样品和资料。李嘉诚要求他们将研究重点放在款式品种、花式组合、色彩调配这三点上。
李嘉诚要求设计人员设计出符合香港和国际大众喜好的全新花式。很快,设计人员就做出了许多不同色泽款式的“腊花样品”。李嘉诚亲自带着这些样品走访不同消费层次的家庭,询问他们的喜好以及能承受的心理价位,最后确定一批蜡花作为初期开发市场的产品。
塑胶专家和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攻克了调配颜色的难题,并保证了配色的稳定性。生产机器也得到了改造。历经一个多月没日没夜的辛苦努力,第一批塑胶花样品终于成功地试制出来,与意大利产的塑胶花比,这些花更加符合香港本土的欣赏品位。
在核算过成本之后,李嘉诚为塑胶花系列产品制定了一个适中的价格。
就在长江塑胶厂塑胶花上市的前两天,李嘉诚忽然获悉一个让他胆战心惊的信息:香港最有名气的英资百货公司连卡佛国际有限公司已与意大利的维斯孔蒂塑胶厂签订了首销塑胶花5000束的协议,并且要在该公司所有的连锁店里同时展销。
李嘉诚获悉此信后,马上在香港提前4天进行盛大展销,而且他确定的塑胶花将以中低档价格面世方案,肯定会马上显现出它特有的优势。
在李嘉诚塑胶花新产品隆重登场的当天,香港几家媒体同时发表新闻和报道,这其中虽然有褒有贬,可是,正由于香港传媒的推波助澜,才暗助了李嘉诚一臂之力。等到连卡佛的连锁店也随后推出意大利的原版塑胶花时,市场已经被长江塑胶厂占领了。况且意大利的塑胶花虽然质量较好,但它的价格十分昂贵,比长江塑胶厂的产品价格高了一半。
如此一来,香港所有各大商场、各大百货公司和所有连锁店,几乎家家都进长江塑胶厂的塑胶花朵。许多商店的玻璃窗里都摆满了五彩缤纷的塑胶花。
为了买断权益,有的经销商主动提出预付50%订金。每家经销商的销售网络皆不尽相同,李嘉诚尽可能避免重叠。很快,李嘉诚和他的长江塑胶厂名声大噪。而意大利进口的高档塑胶花居然在英资百货连锁店里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李嘉诚大获成功,所有一切均源于他当初因地制宜而拟定的“低价位,多销点”的经商之策,如果他不把价位走低,也许产品刚出厂便会遭到意大利产品的无情冲击。
眼看着塑胶花成为消费者的新宠,香港塑胶行业的同行们也按捺不住了。
不久,香港本地就冒出数家塑胶花生产工厂,正像人们不知李嘉诚如何获取塑胶花生产技术一样,李嘉诚也不清楚同业是如何掌握生产塑胶花“秘诀”的,大家纷纷生产价格低廉的塑胶花,企图在塑胶花市场中分得一杯羹。香港地面上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塑胶花厂,但其销量始终难以突破长江塑胶厂。
有些同行眼热之极,暗生嫉妒,为打击长江塑胶厂,竟派人专门跑到地处偏僻的长江塑胶厂偷偷拍摄照片,把破旧的长江塑胶厂厂房的照片刊登在报刊上,还配上文章说,生产塑胶花的长江塑胶厂就是这么一个破破烂烂的样子,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又怎能有保障呢?
可是,令他们大为难堪的是,这篇报道和照片却使得更多的人知道了长江塑胶厂,为李嘉诚做了免费广告,引来了更多的经销商主动上门和李嘉诚做生意。
李嘉诚意识到,这一次必须要将长江塑胶厂壮大扩展。他没有盲目地动用全部资金,而是在亲朋好友中筹借了一部分款项,用于租赁新厂房,添置新型生产设备。
在他赴意大利考察塑胶花的时候,他就对欧美国家的企业管理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趁现在扩张之机,李嘉诚决意将私家企业模式改变成他所看好的股份制企业。
1957年年底,李嘉诚宣布,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公司总部由新莆岗搬到北角,李嘉诚亲自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生产工厂分为两处,一处仍然生产塑胶玩具、塑胶用品;新扩建的厂房用于生产长江的重点产品塑胶花。
与此同时,李嘉诚开始着手引进欧美国家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将之运用于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整体运营管理中。他甚至在员工大会上郑重地宣布说:“从今以后,长江的产品,没有次品。”长江的员工们也谨记董事长的教导,将严把质量关贯彻到生产的每一道程序中,决不放一件不合格产品出厂。
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产品成为消费市场上最信得过的产品,销售额也与日俱增。正如李嘉诚所希望那样,长江渐渐成为香港塑胶行业中的龙头老大,其他塑胶厂均无法与之抗衡。
对于自己成功的秘诀,李嘉诚这样说:
曾经有人问69岁的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什么是推销的秘诀,他当场脱掉鞋袜,请提问者摸一摸他的脚板。
提问者摸了摸,十分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茧这么厚啊!”
原一平说:“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
李嘉诚微笑着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板,但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老茧也很厚。”
李嘉诚总结说:“我在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赚钱。你必须对你的工作及事业有兴趣,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