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害为利、突破瓶颈

工厂有了恢复的迹象,也就到了该赚钱的时候了。李嘉诚不知疲倦,如同他的注塑机一样,日夜不停地工作。

有一天,李嘉诚正在与几名技术工人将设计出来的塑胶花进行调色、寻找新的配方时,一个工友神色不安地走过来报告说,有人在外面拍照,在搞反面宣传,扬言要整垮长江塑胶厂。

李嘉诚闻听此言,赶忙走出车间。有人用长镜头正对着他的厂房拍照。那些人见他走出来,连忙抓紧时机将他也摄入镜头。工人们十分气愤,一致要求拿下对方的照相机,李嘉诚却压抑着自己愤怒的情绪,平静地制止了工人们。

没过几天,秘书把一张《商报》送到了李嘉诚的办公桌前。

李嘉诚拿过来一看,原来是有人发表文章攻击自己:“且看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真面目!”“他原来是西营盘一家茶楼的小伙计,喜欢跳槽的李嘉诚先是在当茶楼伙计,后来又跑到中南表店当了打杂的小厮。本来可以在舅舅办的表店里扎下根来,没想到一年不到,他再次跳槽到一家五金厂当推销员。这也不能让他安心就业,后来他发现塑胶业在香港走红,于是再从万和塑胶公司跳槽出来,成了现在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小老板……”

读了报上的文章,李嘉诚非但没有气恼,反而笑了一笑,对身边的秘书说:“他说得一点不差,我当年就是喜欢跳槽,这说明他真的了解我。如果我不跳槽的话,就不可能有我李嘉诚今天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嘛!”

李嘉诚再读下去,居然发现那人攻击他刚刚挂牌不久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说:“他所谓的公司,不过就是一个大杂院。不但所有的厂房都是破烂陈旧的,就是生产塑胶花的设备,也没有一台是货真价实的,都是一些塑胶厂淘汰下来的废旧机器,被他买到手以后,修修补补,勉强维持生产。我们真为那些购买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产品的顾客捏一把冷汗,他们根本不知道,像李嘉诚那样破破烂烂的厂房和家当,又怎么能够生产出敢与意大利名牌产品相抗衡的塑胶花呢?”

李嘉诚震怒,把手中的报纸拍在桌上。被人恶意攻击他视若性命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这位性格温和的老板就再也无法容忍了。

他拍案而起,说:“不像话了!市场上的产品靠的是质量,靠的是信誉,如果有人不服气,可以通过自家产品在市场上进行比试。如果我李嘉诚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比不过质量,我情愿甘拜下风,甚至我还可以像前几年那样宣布停产休整。我不能服气的是,为什么一些无本事在市场打销量牌和质量牌的小人,居然暗中搞起了这种见不得人的把戏?真是岂有此理!”

第二天,李嘉诚亲自背上一口袋沉甸甸的塑胶花,带上秘书前往香港中环的这家报馆。

接待他的是报纸主编,李嘉诚把口袋里的塑胶花一股脑地倾在桌上,说:“总编先生,前几天贵报发表的文章,我很有兴趣,所以才把我的产品也带到这儿来请总编和各位编辑先生过目。报纸可以报道任何一家工厂的正面和反面,可是我认为,办报纸关键还在于两个字:真实!所以,我很希望各位全面了解一下我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

总编的脸顿时红了,他捧着那些五彩缤纷的塑胶花,口中不禁啧啧称奇:“我也没有想到,李先生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会生产出如此精致漂亮的塑胶花。莫非有人说李先生的厂房设备陈旧是毫无根据的空穴来风吗?”

“不,他说的厂房和设备,确实没有说假话。问题在于这些简陋的设备和厂房,是否一定会生产出虚假质劣的塑胶花?”李嘉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这次他虽然心里气愤,但说起话来仍然有板有眼。他不卑不亢地说:

“我想向贵报建议的是,既然报纸是为香港市民服务的,那么我就希望贵报到我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去采访一下,把我的公司厂房如何、设备如何,再把我们公司的产品质量究竟如何,都做一次全面真实的介绍。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总编见李嘉诚说话诚恳,态度真挚,再联想到前几天那篇文章已经遭到一些了解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读者投诉,越加感到自己的底气不足。于是他马上表示:“好吧,李先生,我们马上派记者去你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然后如实向公众介绍贵公司的经营状况。”

后来,香港《商报》果然派出记者来到筲箕湾-李嘉诚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用他们的相机一连拍摄了几卷照片,把所有陈旧的厂房和落后的设备的图片,都一一刊发在他们的报纸上,同时也配发几幅塑胶花产品的图片。

两相进行对照,一边是比较陈旧简陋的厂房,一边则是可与世界先进塑胶花媲美的优质产品,同时又加上了一条全新醒目的通栏标题:

请看李嘉诚创造的奇迹——简陋的厂房设备,优质超群的产品,当今香港工业之翘楚的诞生。

记者还写道:

李嘉诚在筲箕湾的公司确实十分简陋,设备也无法与先进工厂的新式机器同日而语。可是,值得读者们先睹为快并为之敬佩的是,李嘉诚在这简陋的条件下生产的优质塑胶花,几乎可与国外最为先进的米兰塑胶产品媲美。这就是李嘉诚的奇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奇迹,也是我们香港的奇迹!

……

《商报》上的图片和新闻,无疑起到了普通商品广告难以起到的宣传作用。

通过这一宣传,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还不熟悉的人们都开始对李嘉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眼红李嘉诚的同行们,本想利用报纸抹黑李嘉诚的企图,非但没奏效,反而成全了李嘉诚,使他的产品越加走俏,而李嘉诚本人的名气也因此与日俱增。

20世纪50年代中期,李嘉诚的企业“转轨”成功,并逐渐摆脱困境,但他并非就此脱离困境,也仅仅只是化亏损为略有盈利而已。资金不足,即使眼光看得再准,再有赚钱的可能,李嘉诚也无法进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世界最大的市场在欧美,约占世界消费量的一半以上。李嘉诚无时不渴望将产品打入欧美市场。当时,进入欧美市场,只有通过本港的洋行。李嘉诚也接受过不少本地洋行的订单,但他不大满意这种间接交易的方式。

一家洋行提出包销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塑胶花,李嘉诚却谢绝了对方的“好意”。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接受了对方的包销条件,就得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价格、产量得由对方说了算。

境外的批发商,也希望绕过香港洋行这个中间环节,直接与香港的厂家做生意,这对双方都大有好处。

李嘉诚得悉这个消息,马上驱车去跟外商直接洽谈,给他们看样品,签订合同。绕过中间环节,双方都得到价格上的实惠。李嘉诚不惜重金网罗全港最优秀的塑胶人才,不断地推出新样品。

可是,因为资金有限,设备不足,严重地阻碍生产规模的扩大。该如何突破“瓶颈”呢?像长江这样的小公司,不敢奢望获得银行的大笔贷款。

正当李嘉诚预感到资金问题会给他的企业带来新的危机的时候,有位欧洲的批发商来同李嘉诚洽谈业务。他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塑胶花赞不绝口,他要求参观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工厂。他对能在这样简陋的工厂生产出这么漂亮的塑胶花,感到很惊奇。在参观了李嘉诚的企业后,外商坦率地告诉李嘉诚,要取得他的订单,必须要有实力雄厚的企业或商贾为他担保。

此时的香港处于一个激烈竞争的时期,人人都渴望有足够资金去扩大生产。找谁担保呢?那个时期,曾在危难时倾其全力帮助他的舅父庄静庵,为取得瑞士乐都表的经销权,也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危机。李嘉诚实在找不到能够给他提供资金担保的人。

第二天,在香港一家酒店里,李嘉诚沉着地拿出9款样品,默默地放在批发商面前。李嘉诚的内心太想做成这笔交易了。该批发商的销售网遍及欧洲最主要的市场。李嘉诚未能找到担保人,还能说什么呢?他和设计师通宵达旦,连夜赶出9款样品,期望能以样品打动批发商。

拿着样品,批发商全神贯注,足足看了10多分钟,尤其对那串紫红色葡萄爱不释手。批发商的目光落在李嘉诚熬得通红的双眼上,猜想这个年轻人大概通宵未眠。他太满意这些样品了;同时更欣赏这年轻人的办事作风及效率,不到一天时间,就拿出9款别具一格的极佳样品。

他记得,他当时只表露出想订购3种产品的意向,结果,李先生每一种产品都设计了3款样品。

接下来,谈生意。李嘉诚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一定要以最大的努力,赢取这种机会。”但谈生意就必须要出具担保人亲笔签字的信誉担保书。

精明的李嘉诚看准了这次巨大而稳定的薄利多销的机会,他敏感地预测到如果能够从这位订货商那里拿到生产订单,长江将因此脱离困境,而且还可以在香港塑胶界树立起强大的实力地位。

面对这位年过半百的订货商,李嘉诚郑重地说道:“现在,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我暂时没法找到替我提供资金并担保的厂家,但这也正是我要做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十分希望能在这次接到你的订单,以后能长期合作。长江虽然目前没有取得资金担保,但我们一旦合作,可以为你提供全香港最优惠的价钱、最好的质量,并保证按期完成。当然,我会理解并尊重你的决定的。这些塑胶花样品,如果你觉得满意,我愿意送给你,只希望能有机会跟你合作。”

李嘉诚的诚恳执着,深深打动了批发商,直至李嘉诚结束他的这番话时,这位订货商还以十分惊讶然而又十分欣赏的目光注视着面前这个为了取得他的订单,在一夜之间主持设计出9种款式塑胶花,以供他挑选的中青年企业家。他被这位年轻人为争取机会的执着和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而感动,这是他半辈子经商生涯中所未曾见过的。他决定和这位年轻人长期合作。

订货商高兴得一时间几乎忘记了生意人之间的竞争关系,竟情不自禁地握着李嘉诚的手连声说:“了不起!年轻人,我同意跟你合作,你会干好的!我知道你最担心的是担保人,但我坦诚地告诉你,你不必为此事担心,我已经为你找好了一个担保人。”

李嘉诚愣住:对方给我找了担保人?

批发商微笑道:“这个担保人就是你。你的真诚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担保。”

谈判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不仅签订了这次和接下来的长期合约,而且批发商还提前交付了货款,以弥补生产期间长江塑胶厂的资金不足。这一次,是批发商主动提出一次付清,可见他对李嘉诚信誉及产品质量的充分信任。信誉是生存和发展的法宝。

经过这次本无希望但最终如愿以偿的合作,并在香港塑胶企业内有了强劲的竞争实力,使李嘉诚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即使是身处逆境但决意要抓住机会的人来说,不管面临着什么样艰难险阻,不管命运的扁舟驶向哪方,只要有信心、决心、执着的诚意,机会的大门将永远为这些心怀抱负、希望有所作为的人们而敞开。李嘉诚对此笃信不移。

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塑胶花牢牢占领了欧洲市场,营业额及利润成倍增长。1958年,长江营业额达1000多万港元,纯利100多万港元。塑胶花为李嘉诚赢得平生的第一桶金,也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