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置地,重建华人行

在李嘉诚创业的辉煌生涯中,1977年是最让他难以忘怀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李嘉诚以主动出击、全力进取的方式,打胜了两次轰动香港的战役。而且一次比一次精彩,一次比一次漂亮,以至于作为上市公司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的李嘉诚,成为全港上至总督下至普通市民茶余饭后街谈巷议的焦点人物。

1977年4月,李嘉诚投资2.3亿港元,收购了美国财团控制的在香港的永高公司,成为全资拥有。永高公司拥有香港心脏地带的中环银行区的部分物业,还拥有在港的希尔顿大酒店和在印尼巴厘岛的凯悦大酒店。同时李嘉诚还收购了在铜锣湾的虎豹别墅等大型物业。

关于在中区的地铁中环站和金钟站上盖兴建权的争夺,李嘉诚明白,简直如同虎口夺食。因为位于香港中区的地铁中环站和金钟站,是香港中区最繁华的地段,也是世界上最值钱的地皮之一。香港工务局的集体运输研究部曾对这段地皮估价,约值2.43亿港元。

如果能够夺得这块有“地王”之称的地皮并在此成功地开发物业的话,不仅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夺标公司还可由此增强信誉而名声大振,为公司日后的发展打下信心与实力兼备的良好基础。这一切,对于注重公司信誉、质量兼备的李嘉诚来说,具有多么巨大的诱惑力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1976年,李嘉诚就获悉香港地铁公司为购得中区邮政总局旧址地皮,曾与香港政府磋商多次,希望用部分香港地铁公司的股票、部分现金支付,但是港府坚持全部用现金来支付购买。

这样一来,参与邮政总局旧址开发权的竞投也利用全额现金支付将是决定胜负的一个关键条件。于是既精通经营之道又精通金融之道的李嘉诚,再次利用出售楼宇和发行新股的方式,集资数亿港元现金,打算全力出击。

针对当时地铁公司因为高额贷款筹集现金购地而急需现金尽快回流的具体情况,李嘉诚提出一个将两个地盘设计成一流的商业中心和写字楼相结合的综合型商业大厦的计划。而且李嘉诚还相继抛出了另外两个诱饵,一是为满足香港地铁公司的急需现金的要求,长江实业主动提出提供现金做建筑费;二是将商业大厦出售后的利益由地铁公司和长江实业共同分享,并且打破平时各5成的常规,由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则占49%。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中环邮政总局旧址公开接受招标竞投。在竞投初期,各地产公司及财团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甚至彼此都采取不动声色、外弛内张的战略。

3月下旬,名噪一时的置地稳操胜券的消息已开始动摇,外面再度传闻由接近港府决策人士透露,与香港置地竞逐的长江实业已取得优势。

这次地王公开招标竞投,香港地下铁路公司先后收到30个财团以及地产公司的申请投标,竞投数目竟超过1976年8月九龙湾地段的竞投数目一倍之多。

1977年3月上旬,素有“地产王”之称的置地公司,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最后夺标的公司,似乎这项发展权应该是非置地莫属了。

消息传至长实,马上有人悲观失望地劝李嘉诚退出竞标,李嘉诚听后,淡淡一笑:“传说总归是传说,到底鹿死谁手现在尚无定论。”

既然长实参与竞投,就必须与置地这个庞然大物对峙。传媒众口一词,置地志在必得。但李嘉诚分析,置地会不会“大意失荆州”呢?

置地创始人之一的凯瑟克家族是怡和集团的第一大股东,而且力主把发展重点放到港外,势必分散置地坐镇香港抉择的精力。这是置地的薄弱处,但人们却往往只看到他的“貌似强大”。置地一贯坐大,也习惯于坐大。过于自负的置地未必就会冷静地研究合作方、迎合合作方。

香港地铁公司是一个直属港府的公办公司,并不像过去内地的国有企业一切都由政府包揽包办,除少许政府特许的专利和优惠外,它的资金筹集、设计施工、营运经营,都得按商场的通常法则进行。

据地下铁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长江所提交的建议书内列举之条件,异常优厚而具有吸引力,终能脱颖而出,独得与地铁公司经营该地的发展权。

4月4日,地铁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与长江实业李嘉诚首先签订在中环站上建发展物业协议,金钟站上建发展物业的协议则由日后商议签订。李嘉诚终于力挫多家竞争对手,特别是香港地产界巨子香港置地有限公司,被人们赞誉为是“长江实业扩张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从此,李嘉诚和长实在香港企业界中名声更响,声誉与日俱增。李嘉诚一举夺得中区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后,长实与香港第一财团汇丰银行1978年携手合作,重建华人行。

说起汇丰,港人无人不晓。汇丰的中文全称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创设于1864年,由英国、美国、德国、丹麦和犹太人的洋行出资组成,次年正式开业;后因各股东意见不合,相继退出,成为一家英资银行。

汇丰是一家公众持股、在港注册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东为19万人,约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权最分散的上市公司。汇丰一直奉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权一直操纵在英籍董事长手中。

当时的汇丰集团董事局常务副主席为沈弼,李嘉诚寻求与汇丰合作发展华人行大厦,正是与沈弼接洽的,两人还由此建立了友谊。

香港经济界的人常说:“谁结识了汇丰大班,就高攀了财神爷。”沈弼平素与李嘉诚已有一些友谊,话语相投,又有一些共同爱好。及至华人行改建完成,沈弼更视之为“香港工作效率的象征”。李嘉诚由此而备受沈弼的敬重。

汇丰是香港第一大银行,又是以香港为基地的庞大的国际性金融集团。汇丰的声誉,不仅仅限于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它在香港充当了准中央银行的角色,拥有港府特许的发钞权。在数次银行挤提危机中,汇丰不但未受波及,还扮演了“救市”的“白衣骑士”。

一个多世纪来,经汇丰扶植而成殷商巨富的人不计其数。20世纪60年代起,刚入航运界不久的包玉刚,靠汇丰银行提供的无限额贷款,而成为著称于世的一代船王;现在,李嘉诚取得汇丰银行的信任,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极有可能在汇丰的鼎力资助下,成为香港地王。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发展旧华人行地盘,业界莫不惊奇李嘉诚“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实,熟悉李嘉诚的人知道,言行较为拘谨的李嘉诚,绝不像一位谈锋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也不像那种巧舌如簧、精明善变的商场老手,他像一位从书斋里走出来的中年学者。

李嘉诚靠的是一贯奉行的“诚实”,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誉”。尤其是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使他名声大振,信誉猛增。所有这些,就是他与汇丰合作的基础。

据说,在20世纪初,港岛中环是洋行的天下,华商想跻身中环无立锥之地。当时有一位地产商在皇后大道中兴建一座商业办公综合楼,楼建成后,华人竞相入伙承租。洋人一贯自以为高人一等,不屑与华人同楼栖身,已付订金的洋人纷纷退租。于是此大楼便成为华人的“独立王国”,大楼名称便改叫“华人行”。

不少华人从华人行发迹。其中,最具影响之一的事是,有香港股坛教父之称的李福兆,于1963年与友人在此密商成立与香港会抗衡的证券交易所,秘密安装150条电话线至华人行,并于1969年年底宣告远东交易所开业。

1974年,汇丰银行购得华人行产权。因年代久远,其建筑已十分陈旧;更因为华人行位于高楼林立的中环银行区,原来的华人行大楼已日益变成小矮人。1976年,汇丰开始拆卸旧华人行,清出地盘,用于发展新的出租物业。

在地产高潮,位于黄金地段的物业,加之华人行在华人中的巨大声誉,华资地产商莫不想参与合作。李嘉诚便是其中之一,他稳操胜券,果然如愿以偿。是长实中标获取中区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才使得“高高在上”的汇丰大班沈弼关注起地产“新人”李嘉诚来。他仔细研究了李嘉诚合作的意向材料,拍板确定长实为合作伙伴。此时,距李嘉诚中标地铁上盖不满一个月。

长实与汇丰合组华豪有限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华人行综合商业大厦。大厦面积24万平方米,楼高22层;外墙用不锈钢和随天气变换深浅颜色的玻璃构成;室内气温、湿度、灯光,以及防火设施等,全由电脑控制;内部装修豪华典雅,集民族风格与现代气息于一体。整个工程耗资2.5亿港元,写字楼与商业铺位全部租出去。

1978年4月25日,汇丰银行大班沈弼在出席华人行隆重的正式启用典礼时,剪彩并发表讲话说:“旧华人行拆卸后仅两年多一点时间便兴建新的华人行大厦。这样的建筑速度及效率不仅在香港,在世界也堪称典范。”

长实与汇丰,都是本工程的开发商,故而沈弼不便“自我吹嘘”。他对新华人行的赞誉,也就是对李嘉诚的赞誉。

李嘉诚当然了解汇丰银行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也看到日后长江实业的发展壮大是离不开汇丰银行的配合与支持的。通过这次合作,李嘉诚与汇丰银行的关系密切了。这是一次决定日后成功的一步,它不仅为李嘉诚的财团日后在香港乃至海外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经济基础,而且,也由此更加提高了李嘉诚在人们心目中的声誉和地位。

长江集团总部3月23日迁入皇后大道中29号新华人行大厦。长江正式立足大银行、大公司林立的中环,李嘉诚与汇丰合作的良好开端也发展为未来的“蜜月”——汇丰力助长实收购英资洋行,并于1985年邀请李嘉诚担任汇丰的非执行董事。

在这一年里,李嘉诚大开华资吞并外资之先河,成为令香港英资及外资惊诧不已、中资兴奋不已、华资自豪不已的热门话题。

曾有记者询问他与地铁公司、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秘,李嘉诚说:“奥秘实在谈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我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则就没有朋友,我想经商的道理也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