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港灯,收购置地

20世纪70年代末,李嘉诚部署收购和黄的同时,悄悄吸纳英资青洲英泥公司的股票。

1981年,李嘉诚正式出任和黄集团董事局主席。

1982年秋,中英就香港政治前途谈判,香港英人惶恐不安,和黄集团的行政总裁李察信竭力主张和黄集团将重心转向海外发展,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前途。两人在发展方向上分歧严重,导致了李察信的辞职。

接替行政总裁一职的是另一位英籍人士——马世民。马世民上任不久就参与收购英资港灯集团,并出任香港电灯有限公司主席。香港电灯有限公司(简称港灯)发起人是保罗·遮打爵士,股东是各英资洋行,1890年向港岛供电。港灯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也是当时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

90多年来,港灯收入稳定,加之港府正准备出台“鼓励用电的收费制”,港灯的供电量增长,盈利空间加大。因而,港灯这块大肥肉,总是惹人垂涎。

20世纪80年代初,在海外效益不佳的怡和系置地,在港大肆购入电话公司、港灯公司的公用股份,并以破本港开埠以来最高地价的47.5亿港元,投得中环地王,用以开发“交易广场”的浩大工程。

为避免正面交锋,李嘉诚按兵不动,静观形势。

1982年4月,置地以高出市价31%的条件,顺利完成对港灯的收购。为此,置地耗尽其现金资源,并向银团大笔贷款,负债额高达160亿港元。

随后,香港出现移民潮,港人纷纷抛港币套取外币。加之欧美日本经济衰退,香港地产市道滑落,兴建的楼宇由俏转滞,地产大亨置地如罩进铁网之中,楼宇由奇货可居变成有价无市,欠银行的贷款不仅无法偿还,光利息一年就等于赔掉一座楼宇。

1983年地产全面崩溃,置地坠入空前危机。1983财政年度,置地出现13亿港元的亏损。作为怡和旗舰的置地把母公司怡和拖下泥淖,怡和在同期财政年度盈利额暴跌80%。

那时,马世民尚未正式加盟长实系和黄,但马世民和李嘉诚接触频繁,常坐在一起谈论马世民服务过14年的怡和。

置地陷入困境之时,马世民积极主张从置地手中夺得港灯。在这点上,马世民和李嘉诚英雄所见略同。西门·凯瑟克接下怡和置地的管理大权,也接下了前任留下的累累债务。

1984年,马世民加盟长实系,李嘉诚委以他和黄董事行政总裁的重任,和黄的业务获得长足发展,成为长实系的盈利大户。同年,西门·凯瑟克出台“自救及偿还贷款”一揽子计划,出售海外部分资产,以及在港的非核心业务;统揽怡和地产业务的置地自然是核心业务,而置地又是怡和全系的欠债大户。

汇丰银行逼债穷追不舍,债台高筑的置地大班西门不得不出售港灯减债。首选的买家,自然是李嘉诚。财大气粗的李嘉诚出得起理想的价钱,他曾向前任大班纽璧坚表示过觊觎之意。西门·凯瑟克当时也在场,他很佩服李嘉诚的君子作风。

令西门·凯瑟克不解的是,这一年来,李嘉诚不再有任何表示。难道他真不想要港灯?港灯可是拥有专利权的企业,不可能会有第二家在港岛与之竞争,盈利确保稳定。李嘉诚欲擒故纵,西门·凯瑟克终于按捺不住,主动向李嘉诚抛去绣球。

李嘉诚请来马世民,与置地商议具体收购事宜。消息传出,全港又一次轰动。当年置地以比市价高31%以上的高价抢入港灯;现在和黄以6.4元的折让价捡了置地的“便宜”,而购入34.6%的港灯股权,为和黄省下4.5亿港元,而且实际上完全控制了港灯。李嘉诚看好的不仅是港灯的常年盈利,更看好港灯电厂旧址发展地产的价值。

李嘉诚斥巨资收购港灯,对恢复港人对香港的信心起了较好的作用。

1985年3月,包玉刚收购大型英资洋行会德丰。至此,四大英资洋行中的和记黄埔、会德丰先后落入华资手中。这彻底扭转了英资在港的优势,是香港经济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有中国传媒称,李氏包氏是“民族英雄”,“大大振奋和提高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和自尊。”也有评论家说:“李嘉诚真正发迹,是从收购和黄开始的,李氏的发迹史无疑是一部吞并史。他并非像某些传闻说的‘为民族而战’,他是‘为自己而战,为缔造他的商业王国而战’。在两次浩大的收购中,李嘉诚头脑异常冷静,从未情绪化—这就是出色商人的头脑。如果说,李嘉诚收购英资是‘民族气概’之体现,那么,这之前和这之后,他都收购过华资,这不意味他是‘民族的叛逆’吗?”

李嘉诚未正面回应,他只是在很多场合说,“收购不像买古董,非买不可。”“我一直奉行互惠精神,当然,大家在一方天空下发展,竞争兼并,不可避免。即使这样,也不能抛掉以和为贵的态度。”

1990年,香港《资本》杂志第二期列出1979年至1989年香港十大盈利最高的上市公司。其中,长实系就控有其中的前3家,而且各公司均年盈利均达10亿港元以上。长实系在本港业界的盈利水平如何,已是一目了然。

华资财团的能力越来越强,伴随而来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尝到甜头的华资财团,开始虎视眈眈地瞪着怡和洋行这头业界的狮子了。这一次华资财团准备集中火力,力图吞下“肥”得流油的狮子“大腿”:香港置地有限公司。

曾经显赫一时并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地产商的置地公司,拥有绝大部分香港商业金融中枢中环的物业。这里是香港岛中区的繁华地带,香港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地区,也是世界经济阵容中最敏感的灵魂地带之一。这一切对于李嘉诚来说,只有控制了置地公司,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是香港地产界的“王中之王”。

在“港灯收购战”告一段落后,西门·凯瑟克考虑到“连环套”结构的另一大恶果:尽管置地持有信和四成股权,但是绝对无法达到保卫怡置之目的,而且怡置双方因为互控而涉及利益关系,这样提出收购的财团便有机可乘,他们可以向法庭申请禁制令,禁止置地行使所持怡和股份的投票权,而导致怡置“连环套”的防线不攻自破。

于是在1986年,西门·凯瑟克专门从美国高薪聘请投资银行家包伟仕加盟,委以怡置系机构的重任,以确保怡和的控制权。

在进行了一系列安排之后,西门·凯瑟克及其继任人包伟仕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脱钩行动,怡置互控关系解除。怡置系结构由原来怡和持有置地四成股权,变为怡置持有置地26%,西门·凯瑟克家族对置地的控制权减弱了,而且大有将置地待价而沽的味道。

1987年股灾前夕,香港股市一片牛气。这时候,华资财团合力收购置地公司的传闻被炒到顶点,其中包括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郑裕彤的新世界发展、李兆基的恒基兆业、黄廷芳的信和置业及郭得胜的新鸿基地产。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愿意以每股17元之价格收购置地,比当时置地的市价高出六七成之多。

但是,西门·凯瑟克根本不动心,他摆出一副囤积居奇的样子说:“大门总是敞开的,问题在于价格。”

正当华资财团与西门·凯瑟克讨价还价、争论不休的时候,世界性的大股灾爆发了,华资财团的“置地收购战”告一段落。

1988年2月至3月,华资财团再次进攻置地。4月初,身为广生行董事的李嘉诚在广生行周年股东大会上,有意无意地透露“天机”——长江实业持有置地股份,并表示无意出任置地董事。4月底,在华资财团即将收购置地消息的刺激下,置地股价升至8.9元。

4月28日,信和财团倾其全力,积极部署反收购措施,并通过其属下的怡策和文华东方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发行新股,从而使怡策所持文华东方股权增至41%。

4月28日晚,华资财团针对信和发出的反收购讯号,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5月4日下午18时,香港股市收市以后,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包括华资巨头郑裕彤、李兆基以及荣智建,邀请信和高层人员西门·凯瑟克以及包伟仕进行谈判。

李嘉诚首先开诚布公地说明来意,指明以长江实业为首的4个财团都希望尽快解决置地控制权最终归属的问题。然后双方直接进入谈判主题,但由于谈判双方所出的价钱相差太远,会谈很快陷入僵局。

李嘉诚预感到双方如果继续这样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便将四大财团于谈判前拟定的一份以每股12元全面收购置地股份的文件,出示给怡和主席西门·凯瑟克看。

西门·凯瑟克看后极为震惊,他绝没有料到“什么时候中国人开始变得这么强大,这么有魄力的呢?”西门·凯瑟克无法回答自己心中的疑问,但是有一样是必须肯定的,如果明天上午四家财团的硬收购真的成功的话,那么接下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西门·凯瑟克强硬的态度不得不缓和下来,他马上要求暂停,并召集他的手下,紧急磋商起来。不久,唯恐事态扩大的西门·凯瑟克迫于华资财团的压力,决定用议价购入四大财团手中所持有的置地股份。

但是西门·凯瑟克这一次来了一个绝招,他提出了一个附带条件:华资财团7年内不得染指怡和系股份。由此一来,双方再一次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直至最后,华资财团才让步同意忍受7年的“诱惑”之苦,不去染指怡和系股份。这一场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激烈的商场收购战,总算没有扩大,现在又告一段落。

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及置地3个公司宣布停牌。同日,怡策宣布议价购入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郑裕彤的新世界发展、李兆基的恒基兆业,以及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4家财团手中持有的置地股权,怡策在这次增购中共耗资18.34亿港元。

至此,再次耗用巨资以图享受7年“平安”日子的信和总算吐出一口长气,苦守8年之久的危城置地,也总算终告小解“7年之困”。

随着时间推移,华资企业在香港的房地产、制造业、建筑、外贸、饮食等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曾经为英资垄断的公共事业中,华资地位也不断上升。不仅如此,这些闯劲十足的中国龙在本土上不断充实与扩张自身的同时,仍没有忘记去征服世界。

直至今天,这一条一条的中国龙,始终都是以这种不断壮大的实力以及不断提高的能力,驰骋在广阔无边、变幻无穷的商场上,驰骋在变幻无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