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赚钱的盈利老虎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嘉诚开始大规模海外投资。

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嘉诚通过家族公司以及和黄,斥资32亿港元收购了加拿大最大的能源公司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权。此外,李嘉诚拥有9%股权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也购入了赫斯基5%股权。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市场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后,中东一些产油国不甘于国际石油巨头的压迫而奋起反击,使得国际市场一片恐慌,油价陷入低潮,石油股狂跌不止,赫斯基当然也不例外。而正在此时,李嘉诚却坚决看好石油工业,并力排众议做出了在他当时最大的一笔跨国投资。

李嘉诚曾表示,当初投资赫斯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个人对加拿大有特别的个人感情;二是他本人与赫斯基原总裁私交甚笃,相信他的指引。

事后有人分析,李嘉诚看好收购赫斯基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当时的石油行业处于周期性波动的底部,收购价格低廉;二是加拿大稳定的政治经济局势;三是公司背靠美国这个稳定和可靠的大市场。

的确,作为唯一向美国提供大量石油并同时对美国友好的国家,加拿大对美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由切尼牵头编写的白宫2001年能源政策报告称,加拿大的油砂是“维持北美能源和经济安全的支柱”。

尽管全球没几个人能真正揣摩得了超人的投资心理,但李嘉诚在向英国《金融时报》表述自己的投资准则时却多少透露了一些:“在决定优先投资场所时,有几个标准对我很重要:法律法规,能保证投资的政治稳定性,宽松的生意环境以及良好的税收结构,这些都是重要特征。”这可能是除了对经济周期的把握外,超人决定交易的另一重要原因。

然而,加拿大虽然具备上述诸多优点,但根据当时加拿大的商务法则,外国人不能购买财政状况不健全的能源公司。当时,赫斯基拥有5000余口石油及天然气生产井的开采权,其中约40%由本公司开采,此外还持有重油精炼厂26.67%股权以及343个汽油站。除油价低迷因素带来资金周转困难外,并未出现债务危机。

于是,李嘉诚家族凭借已于1983年加入加拿大国籍的李泽钜,避过了针对外国人的投资限制,一举购买了赫斯基大部分的股权。而原来的大股东、加拿大化学制品及气体运输集团拥有余下的43%股权。

早已深谙经济周期变化的李嘉诚,对于随之而生的石油价格波动的周期规律自然也不陌生。他看准此时如吃进更多的石油储存,将会在油价摆脱低迷后得到丰厚的回报,于是展开了一系列急速扩张,并大力提高石油产量以期获得抄底效应。

1988年6月,李嘉诚斥资3.75亿加元,全面收购加拿大另一家石油公司,使赫斯基能源的资产值从原来的20亿加元扩大一倍。1991年10月,赫斯基能源的另一名大股东集团以低价将所持的43%股权出售,李嘉诚家族斥资17.2亿港元取得了赫斯基能源的绝对控制权。

经过多年开源节流和技术改造,李嘉诚把赫斯基由一家亏损企业变成了利润驱动器。同时,李嘉诚不断增购赫斯基石油股权。他成了对加拿大投资的英雄。加拿大的商务官员和商人为了便于与李嘉诚接触,把办公室也搬进了唐人街。

2000年8月赫斯基能源在加拿大上市,李嘉诚拥有的优质资产市值约达420亿加元,其业务涵盖了上中下游的勘探生产原油、精炼合成原油,以及分销汽油等,李嘉诚因此获利65亿港元。

2004年年末,当国际油价首次突破40美元一桶时,关于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考虑收购赫斯基能源控股权的传闻此起彼伏。高盛证券曾评估,和黄若以市值出售所持的赫斯基能源35%股权,估计约值362亿元人民币,以此计算,若出售可获利170亿元人民币。

有知情人士透露,上述三大石油商都与赫斯基能源有过接洽,不过最后均无疾而终。

也就在出售传闻蜂起的2004年,赫斯基能源开始进行“点砂成金”的提炼,计划把加拿大的油砂提炼成石油,若成功,估计可以开采出超过26亿桶石油。

李嘉诚当时说:“我们在加拿大拥有其中一个最大的油砂矿,50年也开采不完,储量以数十亿桶计。”

油砂是一种沥青、沙石、水和黏土的混合物,必须从中萃取分离出沥青,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合成原油,大约每开采两吨油砂才能产出一桶合成原油。

1979年时,油砂生产成本在每桶25.81美元的水平。在油价于2004年达到40美元一桶的水平之前,开采油砂几乎无利可图。2004年以后,随着油价狂飙,油砂成为拥有竞争力的世界资源的新亮点。由于开采和炼化技术的进步,采油砂提炼一桶大概只需10美元,甚至更低,这引爆了油砂开发的利润井喷。

根据和黄提供的数据,赫斯基能源有两个油砂项目位于加拿大的德加与旭日区。德加油砂项目的建造工程在2006年8月完成,并在2006年年底开始生产石油。这个项目预期生产期长达35年,每天最高产量超过30000桶。而旭日区油砂项目于2005年12月获得了监管机构的批准,赫斯基估计旭日区项目可生产32亿桶沥青,并拥有40年的生产年期。

2007年12月,赫斯基与英国石油达成协议,成立针对油砂开采及下游炼化的合营企业,各占50%权益。双方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将赫斯基目前在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的旭日油砂项目的上游开采,与英国石油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托利多炼化项目设施结合,以建立综合的生产能力。赫斯基能源出售旭日油砂项目50%权益给英国石油公司,获得了31.2亿港元利润。

赫斯基能源公司成了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最赚钱的“盈利老虎”。按照最新公布的业绩报告,受惠于油价持续飙升,赫斯基能源在2008年上半年,为和黄贡献了85.4亿港元的盈利,占和黄固有业务盈利的比例上升至28%。

而当李嘉诚在1986年收购赫斯基能源的股份时,这只不过是一家资本支出与负债过高的中型石油公司,当年的石油价格曾跌至每桶11美元。但李嘉诚当时就预言,“世界石油价格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升幅,长远来说可以看好。”

2008年8月21日,李嘉诚在业绩会上自信地说:“赫斯基能源在七八年前还被人批评,但是今年和黄最大的盈利贡献就来自赫斯基。”

其后,虽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石油价格大跌而大幅下挫,但股价仍能做到较快企稳,并迅速反弹。

从2000年8月上市至2009年12月,赫斯基给全体股东的回报率已经达到了490%,派发红利的总额也已经超过了60亿美元,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的总市值达到了256亿美元。

除去超人李嘉诚的眼球效应,赫斯基之所以成为中国石油界关注的对象,主要原因还在于其与中海油在南中国海的合作,也就是对文昌、荔湾、流花三大气田的开发。

那么,为何南中国海三大气田的开发都是由赫斯基所独揽呢?其他国际石油巨头可能有更先进的地质勘探能力和开发技术,却为什么没有进入?事实上,即使在与赫斯基密切合作的中海油内,很多员工对此问题也是茫然不知。

其实,从赫斯基在全球的资产分布情况看,南中国海原本并非其手中的王牌,或者说,赫斯基高层所关注的核心资产原本不在这里。这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石油公司,在全球所拥有的资产,构成了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其上游由几项主要业务组成,一是位于加拿大西部和美国西北部的传统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租用面积约有30000平方千米;二是位于加拿大阿尔伯达省北面的面积约2200平方千米的油砂项目,估计其中的沥青蕴藏量超过443亿桶;三是在东南亚和南中国海的资产。2007年,赫斯基能源甚至获得了位于格陵兰离岸的3个勘探牌照。

中游的重要资产包括位于萨斯喀彻温省劳埃德明斯特的重质原油精炼厂,日产优质合成原油约65200桶,以及一个管道系统、一个拥有330万桶储存量的主要终输站和一个天然气储存库以及油气资源的处理与收集系统。下游业务则主要包括在加拿大和美国经营提炼,营销与分销汽油、柴油、沥青、乙醇和相关服务。

另外,赫斯基在加拿大拥有的超过570个加油站的零售网络,也曾令中石油和中石化馋涎欲滴,一度想通过购并手段掌控这一渠道。据了解,其时正值国际石油价格高企,赫斯基资产获得充分溢价的同时,李超人也曾有意出手,但最终未能达成交易。

尽管赫斯基是深海油气开发作业的能手,并在中国南海与中海油合作,但一直以来,其大部分盈利和现金流仍来自加拿大西部的资产,其他地区对公司的整体贡献并不大。

然而,自遭遇2008年年末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据和记黄埔2009年年报披露,公司在2009年经营环境极为困难,到第四季度才开始呈现暂时复苏。集团收益总额为港币3005亿元,较上年度下降14%,主要由于石油与天然气价格大幅下挫,令旗下的赫斯基能源销售额及营运收益较2008年大幅下降39%,为150.74亿加元。

此外,2009年平均总产量为每天30.65万桶石油当量,2008年则为每天35.59万桶石油当量。因此,盈利净额较去年下降62%至14.16亿加元。但从目前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来看,预期赫斯基能源在未来可能将有较为良好的表现,从而为和记黄埔贡献更可观的利润。

而据上述接近赫斯基的人士介绍,赫斯基能源由于在此轮危机中同其他跨国石油公司一样遭受重创,从而“奶量”锐减,因此计划将南中国海划为未来重点发展区域,加大与中海油的合作力度。而将其中国区经理所在的代表处重新迁回蛇口督导,似乎也可谓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