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败铩羽,强势对撼
从1990年年初,李嘉诚辅佐中信收购泰富起,香港中资与内地国企纷纷欲借超人之力购壳上市,合组联营公司,利用双方的优势在香港和内地同时拓展业务。红筹股成为股市令人瞩目的股种。
1994年,中信泰富跻身香港十大财团榜。有人说,李嘉诚先抱住中资这条大腿,然后凭借中国政府的强大政治靠山,就可在香港为所欲为了。但美丽华一役就是最好的答案,答案并非像上述观点所臆想的那样。
美丽华一役的失利,可从侧面表明,李嘉诚与荣智健等的合作是出于商业目的,完全是本港游戏规则下的商业行为。
美丽华酒店可谓是杨氏家族的祖业,但创始人却是一批外籍神父。20世纪50年代初,九龙尖沙咀有一家教会小旅店,专门收容被驱逐的内地教堂的神职人员。
1957年,中山籍商人杨志云,因一次偶然机会,购得这间小旅店。几经扩充,至20世纪70年代,美丽华已是拥有千余客房的一流酒店。
1985年,杨志云逝世,其子继承父业,美丽华仍风生水起。至1989年,香港旅游业空前萧条,入住率到1991年还未突破50%。杨氏兄弟遭众股东指责,集团元老何添出任美丽华集团主席。
1992年,香港旅游业转旺。至1993年,美丽华已恢复元气,渐入佳境。然而,杨秉正坚决不放弃祖业,而其弟杨梁则主张走投美国发展杨氏兄弟。这正是外强“入侵”的天赐良机。
外强之强,首推香港首富李超人与中资强豪荣公子合组的新财团。以长实的财力与中泰的背景,欲得美丽华,如瓮中捉鳖。市面上,原有关于李氏、荣氏不再会合作的传闻烟消云散。美丽华,非得李超人、荣公子这样的大佬才吞得下。美丽华是恒生指数三只酒店蓝筹股中唯一的华资酒店股,该集团的资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美丽华酒店,位于九龙尖沙咀商业旅游区,估值24亿港元;二是柏丽广场,第一期估值10亿港元,第二期估值47.5亿港元;三是深圳蛇口南海酒店,估值12亿港元。这三项加起来,总估值93.5亿港元。
1993年6月5日,长实与中泰各占一半股权的新财团向美丽华提出收购建议,每股作价15.5元,涉及资金87.88亿港元。美丽华集团于9日申请停牌,停牌前市价为14.8元。李嘉诚15.5元的收购价,溢价不到一成,一般要溢价二成方可生效。
市场普遍认为,李氏、荣氏的出价太低,估计美丽华的资产值为18元/股。李嘉诚是股市收购老手高手,他应该深谙此理。也许他过于自信,认为不会再有强手跳出来与他角逐“猎物”。
据李嘉诚自己说,他们此番收购,是美丽华的一名大股东主动提出洽商,该股东有意出售其所持股权,并且持股数不少。这会是谁呢?半路上杀进个李兆基的介入,使局势完全逆转了。谁会想象李兆基会公开与李嘉诚“为敌”呢?
二李交情之深,路人皆知。他们是地产老搭档,曾在温哥华与郑氏等共同投得并发展世博会旧址,总投资百亿。他们是高尔夫俱乐部的“波友”,每周相聚一次,形影不离。更令人称道的是,不久前,他们共同推出一个“嘉兆台”高级地盘,把两人的名字合成物业名,成为两人友谊的永恒象征。
本来,未陷债务泥淖的杨秉正,完全可抓住所持的股权不放。也许他真的担心“怀璧惹祸”,就寻找第三者为其“藏璧”。这个人必是先父的至交,并且财力居香港十强之列,这只有李兆基了。
李兆基碍于李嘉诚的情面,开始非常为难,现在杨志云遗孤有难,不帮又说不过去。杨志云在商界名声卓著,深得同仁尊敬。眼看杨家祖业行将被外强“吞噬”。杨志云身前的世交挚友,必会遭外人指责。美丽华前景广阔,谁不垂涎欲滴?商场无父子,就更不会有友谊。于是,李兆基就给密友李嘉诚致命一击,与杨秉正私下签订协议。
杨秉正以极优惠的条件,让李兆基的恒基兆业以17元/股从杨氏家族购得美丽华股权。李兆基保证只做股东,管理权仍为杨氏家族所控,从而解了杨秉正的心头之患,他最担心美丽华一旦被另一家财团控得,杨家将会被清扫出局。李荣集团一时方寸大乱。一贯不抱买古董心理的李嘉诚,一反常态,把15.5元的收购价提高到17元,与李兆基的同等收购价对撼。
至7月12日,以杨秉正为首的8名董事,仍拒绝百富勤,即长实与中泰委托的财务顾问的收购建议,他们还控有7.61%美丽华股权;以何添为首的5名董事持有5.37%股权,他们主张接受收购。
7月16日,百富勤宣布至全面收购截止期,只购得13.7%股权及9.2%认股权证,股权未购满50%以上,承认收购失败。而李兆基通过市场吸纳,使其所持股权增至34.8%,因未过35%全面收购触发点,无须发起全面收购,却保持第一大股东地位。
证券分析员说:“李兆基攻守兼利。如果李嘉诚再要发动全面收购,李兆基可从杨秉正等股东手中买入股份,超过半数不太难,李嘉诚又可能徒劳无功。如果李嘉诚按兵不动,他也不动,稳可控制整个集团。
李兆基敢挡李超人,轰动全港。舆论一直认为:“超人之势不可挡,其锋不可争。”
圈中人道:“一帆风顺的李嘉诚,在美丽华一役铩羽退守,是超人在本埠走下坡路的起点。”事实真是如此吗?
20世纪90年代是李嘉诚收获的大好时节。他推出的大型屋村先后竣工,楼利滚滚而来。长实在海外投资回报不利的情况下,在港的投资却令集团和李嘉诚本人赚得盘满钵满,众多华资大财团无人可出其右。
1994年,李嘉诚所管理的企业税后盈利达28亿美元,他个人被评选为1993年度香港商界“风云人物”,可能这就是最好的回答。早在1984年,怡和掀起的迁册风甚嚣尘上,李嘉诚就发表声明:
长江集团绝不会迁册,将一如既往立足香港发展。
1987年1月1日,李嘉诚与合和主席胡应湘赫然推出“西部海港—大屿山战略发展计划”,立即轰动全港,李嘉诚再一次显示出超人气魄和立足于香港的信心。
1989年10月11日,港督卫奕信宣布确立在大屿山北端小岛兴建新国际机场的方案。以当年价估计,完成整个工程需动用1270亿港元,为本港历史上最庞大工程,由政府和私人财团共同开发。
至1995年11月,李嘉诚先后投得机场铁路车站上盖001号、013号的发展权,权益由长实、和黄、中泰三家分享。
同时,李嘉诚旗下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也在葵涌坐大。
20世纪80年代,葵涌集装箱港现有的6个码头,国际货柜码头公司拥有2、4、6号3个码头,另3个码头由其他集团分别拥有。
1988年4月,李嘉诚以44亿港元在政府投标中中标,获7号码头发展经营权。两年后,国际货柜码头、现代货柜码头两公司与中国航运公司联合投得8号码头。李嘉诚不仅是本港屋村大王,还是货柜码头大王,是同业的绝对霸王。
香港经济迅猛发展,国际航运越来越集装箱化,葵涌现有和兴建中的货柜码头越来越难适应形势发展。9号码头的选址及招标渐上议事日程,李嘉诚踌躇满志,志在必得。
1992年7月,英国职业政治家彭定康接替卫奕信出任香港总督。“肥彭”到港不久,即撤换了一批议员,重新调整了政府职能部门及人事安排,使李嘉诚在港府数载经营前功尽弃。彭定康的这一着,给李嘉诚竞投9号码头抹上一层阴影。
9号码头的招标方式不再是公开招标,而是协议招标:不以价高为中标唯一标准,而是看竞投者的综合条件。综合条件是个软指标,有很大的灵活性。
协议招标消息传出,各大财团及李嘉诚自然跃跃欲试。结果,超人败北,港府将9号码头的4个泊位批给英资怡和与华资新鸿基等财团兴建经营。
其后不久,彭定康邀请李嘉诚进入总督商务委员会,李嘉诚婉谢后,结果让其子李泽钜进入总督商委会,成为最年轻的委员,全港哗然。然而,舆论普遍认为,港府确确实实有意削弱李嘉诚在货柜码头的垄断地位。
港府在选择9号码头发展商时,力图平衡,港府首先就把李嘉诚排斥在外,另选实力与长江相当的财团英资怡和与华资新鸿基。而长江集团的盈利大头一直来自楼市。香港楼市的涨幅,远远高于物价的平均涨势。财大气粗的新手的加入,使竞争激烈的楼市竞争越加激烈。传统的屋村现场广告,均是大幅宣传画和霓虹灯等。
李嘉诚别出心裁,在天水围的嘉湖山庄放激光广告。两个大型激光发射器,安装在第一楼屋顶,入夜便发射出多组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激光,甚为壮观。
李嘉诚的楼宇单位,一部分由公司售房部直接发售,一部分派给多家代理商包销。一处屋村就有若干代理商,李嘉诚多管齐下,售楼风头之劲,一时无二。李嘉诚与同业的竞争,莫过于与好友李兆基的对撼了。
他们在新界马鞍山均有大型商居楼盘,长实的叫海柏花园,恒基的叫新港城,两个楼盘群仅隔一条马路。二李在美丽华之役较量后,这番再次比拼。第一回合,始于1994年年底,李嘉诚先声夺人,减价推出海柏花园,短时期就卖出800余个单位,致使李兆基的新港城睇客锐减。李兆基急忙还招,也来个减价售楼。
1995年夏,恒基兆业将推出第四期最后一座楼宇,李兆基精心策划,秘密筹备,准备打得对手措手不及,闹个满堂红。7月13日,恒基宣布以先到先得方式开售248个单位,售价4100元/平方米,比二手价还便宜。恒基还推出9成按揭,住户只要交一成的楼价就可以入住。更新鲜的是恒基搞幸运抽奖,1/10的中奖率,中奖者可得十足黄金。
装修示范单位,是效仿长实的一贯做法,但恒基另有创新,聘请著名设计师萧鸿生推出八款装修,可供买家任意选择,最便宜的一款仅40000多元一套单位;八款各具特色,最贵者也不至于贵到离谱,极易为买家接受并心喜。
14日恒基安排睇楼。公司安排免费巴士不停往返沙田广场至新港城之间。私车睇客,可获3小时免费泊车。睇客免费享用早餐晚餐。这又是系列吸引睇客的条件之一。
本来,长实还没这么快推出新楼单位,但担心欲入马鞍山置业的买家会被恒基抢去大半,故在14日火速请名师高文安设计监做示范装修单位,好赶到15日向睇客开放。时间太仓促,示范单位非实楼,而是模型。
两强对撼,在售楼现场更呈剑拔弩张之势。恒基造声势到16日星期天步入高潮,长实见势不妙,又出新着,挂出一条醒目的长幅:“海柏花园每平方米仅售3275元起!”
这大概是同业竞争最可怕的情景:顶烂市。一时间,黄牛党叫苦不迭,内部认购的代理商怨声载道,李兆基更是有苦难言。李兆基总算沉住气,不再与超人顶烂市。
这次马鞍山之战,李嘉诚总算占得先机。在这场争夺中,出现了互相拆台和顶烂市的局面,这对两位超级富豪来说,显得有些丧失风度。李嘉诚在楼市上一路领先、独领风骚的时代已经受到挑战。在抢夺9号货柜码头的争斗中,李嘉诚败给李兆基,此后在对美丽华的收购战中,李兆基又半路杀出,使李嘉诚再遭失败。如果这次楼市大战中李嘉诚再次败北,势必会影响其形象和声誉,甚至会影响广大股民的信心,后果相当严重。所以,李嘉诚不惜一切代价,无论如何要打赢这一仗。
李嘉诚非常清楚,商场如战场,要想在残酷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积极主动地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