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中药港”计划

这一次,经特首董建华的提醒,他越发理解中草药对香港从金融风暴中走出困境将要起到的作用。李嘉诚连夜召开重要会议,正式提出把中药材列入促进香港特区经济增长的计划,优先考虑并马上实施。在这个计划中,李嘉诚的“中药港”设想方案尤为引人注目。

李嘉诚认为“中草药”是我们的国宝,在香港回归祖国以后,中草药将要成为我们经营和销售的主体。这不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在发扬祖国的中药遗产,让世界通过“中药港”来进一步认识中草药的作用。

“中药港”计划拟定以后,李嘉诚开始在香港和内地寻找可以共同经营这一新项目的合作伙伴。董建华听到“中药港”的宏大经营计划后也格外振奋。这位船王出身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多次在香港各种高官会议上宣传“中药兴港”、迅速发展经济的方针。

为了尽快打造“中药港”,董建华再次与李嘉诚进行恳谈,他认为“中药港”计划在香港尽快实施,不仅是李嘉诚长实集团的首要任务,也是需要全港工商企业共同携手的当务之急。

在董建华的号召下,一些与药品生意相关的集团和企业,纷纷支持和响应李嘉诚“中药港”的实施方案。

一家名叫新世纪的集团公司,听说李嘉诚这一雄心勃勃的“中药港”计划以后,马上派人与长实集团取得联系,希望能成为李嘉诚的合作伙伴,并同意马上注入资金,和李嘉诚一起联手进入“中药港”的运作。

李嘉诚和新世纪集团很快商定了一整套实施“中药港”的方案,其中重要一项是两家集团公司共同投资50亿港元进行中药材的合作开发,一个生机蓬勃的“中药港”很快就初显规模。

除和新世纪联手之外,李嘉诚又授意和记黄埔在“中药港”的重要环节上增加一个重要的筹码。这就是和记黄埔与广州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商定的合作项目,也同时纳入了“中药港”计划。这是一个计划外工程。

关于这次和广州的中药材联手经营,李嘉诚亲自过问,他要求和记黄埔负责此事的人员:“一定要加快谈判的进程,因为这是我们打造‘中药港’的需要。”

翌年春天,当和记黄埔与广州这家药厂正式在广州签订合作备忘录以后,李嘉诚对尽快打造“中药港”的计划实施心里更加有底了。因为这一由双方共同投资10亿港元作为启动资金的中药材生产项目,是以广州白云山中药厂作为生产基地的,而和记黄埔除优先注入资金之外,还要担负在国际上推销中成药的使命。

尤其让李嘉诚看好的是,广州白云山中药厂是一家有着20年历史的老企业,他们不但有成套生产中成药的设备,重要的是他们在国内聘请了诸多颇具中药知识的专家作为顾问。

李嘉诚要求和记黄埔特别是在欧洲和美洲这些对中成药历来持怀疑态度的地区,更应该注重中成药的成分具有中国的特色,如果能够稳妥牢固地占领欧美市场,其药品原材料的货真价实至关重要。

进入21世纪之后,他又把投资的眼光瞄向了生物产业。李嘉诚表示,生化科技将是集团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他投资的另一只篮子。

2002年5月12日,长江实业宣布,已于5月10日向香港联交所正式申请分拆旗下生化科技业务——长江生命科技集团(以下简称长科),于创业板独立上市。此次长科的分拆上市,遵循的却是另外一种资本轨迹:在新兴产业备受憧憬时,先把李嘉诚概念和高科技概念高价“卖”一回,通过高估值发行新股和上市,坐拥强大的资金实力,占领产业的制高点,再从容规划,大手笔地投入好的项目,或是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收购。

长科主要从事生化科技产品的研发、商业化、推销及销售业务。长实称,长科的业务针对“提升人类健康及环境的可持续性两个层面”,通过一项“细胞甄选、激活及驯化技术”开发不同的产品,范围包括生态农业、环境治理、医疗、保健及护肤5个类别。

长科总裁甘庆林透露,预计这5个类别的市场价值达2000亿美元。长实已投入长科的金额达4.2亿港元,长科已注册专利的项目达40个。

显然,长科当时仍在投入阶段,实现销售的产品尚不多,长科公布的已成功市场化的产品仅“稳得高生态肥”一种,该产品至2001年年底销售收入仅1500万港元。

2002年7月2日,长科宣布公开招股。尽管整体投资环境欠佳,美国生物科技股半年中大幅缩水50%,公司仍在“烧钱”阶段,但由于长科管理层精心应对,凸现了以李嘉诚为首的团队魅力,从而成功地达到了预期目标。在外围风声鹤唳的情况下,因有李嘉诚数十年里铸成的金字招牌,长科招股反应仍然不俗,公众人士认购获得超额120倍,冻结资金约316亿港元。

国际配售也超额10倍。上市前后,围绕长科的各种揭秘式新闻不断出现,频率之高为当时香港资本市场中罕见。而美国生物科技股在月初创下了1997年来的新低,势必让人们对第二板市场的高风险股更加胆寒。但长科上市的表现,仍对投资者有所交代。

招股前一天,长江生命科技集团主席李泽钜携公司高层6人下午在长实总部会见记者。在发言中,李泽钜就特别宣布这项“重大的好消息”。他说:“长江生命科技最近在研究艾滋病治疗药物方团取得了‘重大突破’,公司管理层为此感到高兴。”

据资料显示,这家公司成功研究出108个产品,并已在美国申请专利,取得的专利已有7个。另外,这家公司拥有50名科学家,其中20名有博士学位。公司管理层认为,这是公司的财富。他们已制定出一系列有助于这些人才发展的政策,包括薪酬方面的政策,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忠诚”,以此作为长科未来竞争的本钱。他们开发了五大类产品,其中包括健康食品、农用化肥等。据估算,未来市场总值可望达到2500亿美元。

一般而论,从事生物科技开发的公司短期内难以获得盈利,另外又需花费大量的投资,属于资本密集的行业。因此,外界并未普遍认同、看好这只新股。

不过,在7月2日下午记者会举行到一半时,李嘉诚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会场,并与台上6位公司高层举杯祝酒。李嘉诚的出现一时引起会场躁动,百余名记者大部分蜂拥逼近李嘉诚,并就公司未来前景等问题穷追不舍。

有记者问李嘉诚“长江生命科技何时才能赚到钱?”

李嘉诚就表示具体时间不敢肯定,但他说:“我可以告诉你:‘我对公司有信心。’”李嘉诚所在的长实持有长江生命科技40%的股份。另外,李嘉诚本人则拥有29%的股份。

在2002年7月16日的首个交易日中,长江生命科技虽没有像当年网络那样万人空巷,但公开发售部分获得120倍超额认购,配售给专业及机构投资者的部分也获得约9.5倍超额认购。长江生命科技当日收市报2.15港元,较招股价升7.5%,成交金额为14.54亿港元,长科成交达6.65亿股,并以约138亿港元的市值,一举成为香港140家创业板龙头老大,占当日创业板市场总交金额的22.5%。

令李氏家族感到欣喜的是,长科以每股两港元公开发行的新股获得了120倍的超额认购,上市前其暗盘交易价最高达到4港元,一度拉动了香港的生化医药概念股。此后的市场表现也不俗。

2003年“非典”期间,针对非典疫情,长江生命科技宣布提早推出免疫素,刺激了股价大幅飙升19%,同时带动香港创业板指数逆市大涨5.6%。长科上市后,其特种肥料推广及癌症药物开发并未如投资者憧憬般进展迅速,其股价也持续下滑。

长科主席李泽钜宣布,推出“长江健康自强行动”,任何人士在完成公司推出的免疫素疗程后若患上伤风感冒,集团将提供免费医疗服务,若服用人士染上非典型肺炎,长科则会提供20万元保健金。

李泽钜表示,产品推出前,曾给500名员工服用,发现病假数字有所下降。该公司预期,此产品预计每月可生产10万瓶,售价“相当于喝一杯咖啡”。

消息一出,长科股一下子大涨近两成,收报1.73港元。如果从当月初的低位1.16港元算起,该股几乎涨了50%。长科能迅速把非典危机变为商业机遇,为产品的服用人士提供信心保障,同时采用特别的营销手段,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同。不可忽视的是,长科发行新股得到的25亿港元还有24.7亿港元未使用,只是部分购买了债券,这将为公司科研发展以及后收购兼并奠定基础。

2004年秋天,李嘉诚再次从香港飞往首都北京,走进百年老店同仁堂。李嘉诚参观了所有中成药的生产过程,他这才发现同仁堂这家百年老店之所以在国内和国外始终保持着不可动摇信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中成药原料的质量所持的严谨态度,任何一丝不符合规定的草药,都会在同仁堂制药机构的严格审查面前被淘汰和剔除。

而同仁堂的严谨敬业精神,不正是李嘉诚多年来经商生涯中孜孜以求的吗?作为李嘉诚尽快打造“中药港”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次他亲自拍板批准了长实集团与北京同仁堂合资组成中成药联合企业的报告。

在此之前,李嘉诚也批准了长实集团与上海第一中药厂签订合作备忘录的报告。这两项合作协议书,昭示着“中药港”的成功实施具有更加充实的内容,而长实集团能有国内第一流的同仁堂中药制药机构的参与无疑也会让他的中药出口计划更具特殊性和名牌效应。

李嘉诚对于推销质地优良的中成药颇具信心。他还亲自给那些即将前往英美法德等国进行中成药推销的人员讲课,讲他当年如何在香港推销塑料制品,如何能够让那些不肯买账的人们了解中成药的价值和效能。这些推销人员到了西欧北美以后,一边介绍和推介同仁堂的中成药,一边又不失时机地选择有利地区开设中药零售商店。

到2005年年底,李嘉诚就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做法向前推进,一步一步地占领了欧美药品市场,建立大小中药材零售店多达千多家,成为世界上所有经销中成药势力最大的企业之一,初步实现了李嘉诚打造“中药港”宏大计划的第一步。